查文庫>> 有關洛陽橋作文9篇

洛陽橋作文

有關洛陽橋作文9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洛陽橋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洛陽橋作文 篇1

  洛陽橋,和趙州橋、盧溝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就坐落在我們魅力泉州的洛陽江出海口。泉州有句俗語: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洛陽橋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洛陽橋是在忠惠蔡襄公任泉州太守時期建成的。關於這座千年古橋,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因洛陽江江面波濤洶湧,乘船危險四伏,更何況要建一座1200米的橋樑。蔡襄公等冥思苦想,終於有人提議讓人給龍王送信,請龍王退幾天潮水。他便問:“何人下得海?重重有賞!”正巧人群中有一個叫夏德海的應道:“小人夏德海。”將錯就錯,蔡太守就將任務交給夏德海。

  可夏德海不知如何是好,拿著信札呆坐海邊借酒澆愁。第二天醒來後發現信札變了顏色,他認為是龍王回信了,便把信交給蔡太守。蔡襄開啟一看,信紙上只寫了一個“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蔡太守想了一下,應是龍王同意“廿月二十一日酉時退潮”。工程就在當日當時順利開工了。

  由於颱風頻繁,洛陽橋也曾被海浪衝毀部分,經歷了多次修繕,後又在抗戰中被日本的飛機炸斷。雖然重建了,但已不復原來的模樣,只有橋基因古人的智慧——“牡蠣養基”而千年不垮。

  希望洛陽古橋像她另外一個名字“萬安橋”一樣,萬古安瀾。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躺著像洛陽橋”一樣歷經磨難仍緊密團結、越挫越勇!

洛陽橋作文 篇2

  雨打在窗戶上,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音,驚動了趴在窗臺上痴痴看雨的我,雨中漫步洛陽橋作文900字。

  “叮鈴!”屋裡響起了急促的電話鈴聲。

  我慌忙地跳下窗臺,去接電話。電話是丹丹打來的,她邀請我與她一起去洛陽橋遊玩。

  去洛陽古橋?太好了,我喜出望外,連連答應下來。

  因為修路,我們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目的地——洛陽橋。我和亦丹一人撐著一把雨傘,撒腿就往橋上跑。

  橋太古老了。細細的紋路,清晰地刻在石條上,好像倒映出了閩南人親切的面孔,因為歲月的變化,這些面孔有的蒼老,有的清秀,但不管怎樣,面孔上都洋溢著濃濃的笑意。

  正當我全神貫注地研究石條的紋路時,亦丹突然發出了一聲驚叫,我的注意力全部傾到了她那一邊,鞋帶都沒來得及繫好,就急忙站起來,“啪”地摔了個嘴肯泥。

  繫好鞋帶,我才匆匆跑到亦丹身邊,順著她的目光向橋下看去。

  哎呀喂,我的天哪!就在河邊的淤泥上,滿河灘的小洞洞跟著它們的主人——螃蟹鋪天蓋地向我飛來,嚇得我立刻閉上了眼睛。

  是一陣鳥鳴聲把我叫醒的。我睜開眼睛,朝著聲音傳來的地方看——哦,是一隻體型修長的白鷺哪。飛行時,它把兩腳併攏縮起,張開寬大的雙翅,露出下面黑色的羽毛,轉了幾個圓圈之後,它便落在了一顆紅樹上,用它那潔白的翅膀輕巧地拍打著水面,小學二年級作文《雨中漫步洛陽橋作文900字》。

  我正要拍攝白鷺在紅樹林漫步的過程時,我的背突然碰到了一個冰冷的東西,回頭一看,原來是一隻張開血盆大口的獅子。再仔細一看,原來還有踩著繡球的小獅子,抱著小獅子的母獅子,齜牙咧嘴的公獅子呢!

  那這座古香古色的洛陽橋到底是何人所建?據媽媽說,這是一位聰明至極的人創建出來的,此人名叫蔡襄,他發明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種蠣固基法”,人們根據他的想法,在岩石和橋基側面都種上了牡蠣,用它們來填補岩石間的縫隙,使橋更加牢固。當人們發現這些種在岩石上的牡蠣特別肥嫩時,便突發奇想,將牡蠣全部種在岩石下面,不夠胡就用小石板來代替。以至於我們今天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在紅樹林的周圍,插著一塊塊長短不一的石板,上面長滿了牡蠣,當浪花輕輕拍打石板的時候,牡蠣心裡也許會升起一團幸福的微笑和滿足感……

  這次洛陽橋之行,不僅加深了我對家鄉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更讓我和丹丹之間的友誼橋樑更加結實、堅固。

洛陽橋作文 篇3

  今天天氣晴朗,外婆提議大家一起到惠安洛陽橋走走。

  到了洛陽橋,大姨說她曾經是導遊,就由她來介紹,我們認真的聽著她說: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 惠安洛陽橋發愁。

  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開啟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

  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洛陽橋作文 篇4

  中國古代四大橋樑中,有一座叫洛陽橋。可是洛陽橋不在河南洛陽,而在距離洛陽遙遠的福建泉州,這是為什麼?據載,唐朝初年,不斷爆發的戰爭和動盪的時局造成大量中原人南遷。泉州及閩南一帶有很多河南、洛水人遷徙過來,現在閩南語,被稱為河洛語系就來源於此。移民們來到泉州,覺得這裡的山川形勢很像他們的家鄉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現在這裡還有一個洛陽鎮,洛陽橋因此得名。

  相比於廣濟橋的華美,洛陽橋貌似簡單多了。粗重的青石板,當是歷史的遺蹟。溝壑縱橫的道道,見證了將近千年的風霜和南來北往的人群。這座橋,是當時廣東、福建人進京的必經之路。由北宋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蔡襄是誰?宋朝書法四大家之一,蔡體的主人。他是福建本地人。相比其它三座古橋,洛陽橋是唯一一座跨海大橋,它創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橋的成功經驗,讓泉州成了全國著名的橋樑之鄉。

  洛陽橋有橋墩六十四座。它的橋基,是最被人樂道的“筏形基礎”。它比現代人的認識,早了近千年。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著大石塊沿橋樑中線往下拋,在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的橋墩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尖的像船。尖形的橋墩可以分開水勢,減少浪潮對橋墩的衝擊。最上面一層,兩兩的石頭,被類似乾陵墓道的鐵釘加固,打了焗。橋全長八百三十四米,寬七米。如此重大的石塊,每一塊數千斤,古人又是怎麼架起來的?現代人起的名字叫“懸機浮運”法,藉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數千斤的大石板,託舉起來鋪在橋墩之間,這是古人巧妙運用大自然的典型吧。

  更為巧妙的是,為了新建橋墩的堅固,蔡襄等人從礁石上的牡蠣得到啟發,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採用了“種蠣固基”的方法,大量牡蠣繁殖生長,把橋基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是環保無汙染生物學工程的祖宗。走在斑駁的橋面上,小雨如酥。凹凸的石頭橋面,橋墩處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彷彿還在訴說那個偉大工程的艱苦卓絕!六十四座船形橋墩,好像停舟待發,時刻準備著揚帆起航。

  橋的兩頭,各有石亭兩座,石將軍兩尊。這些來自宋代的將軍,有一點微微的將軍肚。他們不辭勞苦地守護洛陽橋近千年,不但保護了洛陽橋的平安,也保護了泉州的人民和這一方水土。五座石塔,居於不同的位置。塔不高也不大,像廟裡大雄寶殿前堆疊起來的石經幢。有一座塔的上面,鐫刻著捐獻者的身份姓名,依稀是一個女人的全部家產。洛陽橋被古人總結出“三絕”特色:工程艱苦浩大;二《萬安橋記》簡潔;碑石、碑字藝術精雕。

  說起《萬安橋記》,必須再一次提到蔡襄。橋南端有“蔡忠惠公祠”,紀念蔡襄造橋的巨大功績。祠裡的兩塊大石碑,就鐫刻著蔡襄撰寫、記述建橋過程的《萬安橋記》:“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於皇祐五年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為其長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祭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紀所作,勒於岸左。”

  這篇題記乾脆利落,文字精煉沒有一字多餘,加上蔡襄遒麗的書法和勒石者細膩生動的刻功,被譽為文、書、鐫“三絕”。除了《萬安橋記》,還有“西川甘露”碑亭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等。中亭旁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等眾多碑刻。“萬古安瀾”比鄰處,有一座估計剛做了不久的紫銅塔,還有觀世音慈悲微笑,關雲長長鬚飄拂。人們對於平安的乞求,從來都是一樣,不分古今。只是,介紹上說的石雕扶攔和石獅,隨著歲月的河流,不知到了什麼地方。可是,這些沒有影響洛陽橋帶給我們的震撼。橋樑專家茅以升的評價是:“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洛陽橋作文 篇5

  洛陽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

  這座聞名遐邇的古橋就位於我的家鄉。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據說沒建橋的時候,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洶湧,經常有漁船被掀翻,沉沒在江底。每次出發捕撈前,漁民們都要把記憶中的神仙、菩薩唸了一遍又一遍,祈求自己能平安,洛陽江也就變成了萬安渡。古橋建成後,為了取意“平安無事”,人們就習慣稱它為萬安橋。

  泉州人有句俗話:站如東西塔,臥以洛陽橋。清明節這,夫,爸爸帶我去參觀洛陽橋。途中,爸爸講起了洛陽橋的歷史地位與價值:“洛陽橋是北宋時由蔡襄太守歷時6年多主持建造的,它的建成對泉州的水陸交通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世界橋樑發展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為什麼呢?”我好奇地問。

  “剛開始建橋的'時候,潮狂浪猛,橋基屢受破壞。聰明的惠安人因地制宜,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筏形基礎和牡蠣固基法。”爸爸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自豪。原來,所謂的“筏形基礎”,是將橋墩堆砌成船頭狀,使其受力面積變小,可以將水的衝擊力分散。為了鞏固橋基,老祖宗們又就地取材,在橋墩下大量養殖牡礪,這就是“牡蠣固基法”。遠遠望去,一層層牡蠣像乳白色的毛毯披在橋柱上,似乎在傾訴著千年來的風雨故事……

  洛陽橋下,清淤的挖掘機正在有序地工作著;三里古街上,建築工人在忙碌地措建鋼架、貼磚洗牆;公路上,一株株剛剛移植過來的綠楓一派生機勃勃……

  哎,大家在忙什麼呢?

  爸爸彷彿看出了我的疑問,說:“洛陽橋是泉州的文化象徵,現在已經被納入‘古泉州(刺桐)史蹟的16個遺產點之一,並正式申報20xx年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從這裡開啟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如今,作為後人,我們要好好傳承這寶貴的文化精神,保護古橋,修繕古街,發展旅遊,造福當地百姓。”

  洛陽橋上石龍橫臥,站在橋上遠眺,青蒼滿目,水光天色,一切都是那麼的親切自然。我想起了之前學的一首余光中老先生的詩作《洛陽橋》: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

洛陽橋作文 篇6

  你知道嗎,泉州十八景之一的洛陽橋,是全國聞名的四大古橋之一,它和北京的盧溝橋、廣州的廣濟橋、和河北的趙州橋並稱為古代四大名橋,是世界筏型基礎的開端,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都是我國古代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建造出來的。

  五一長假裡爸爸媽媽帶我來到慕名已久的洛陽橋。它位於洛陽江上,長73.24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型橋墩,645個護欄,104只石獅。看著腳底下的花崗岩鋪成的青石板路,它足有7、8米長,這讓我十分的震撼:“以前的科技並不發達,沒有起重機,沒有電力,沒有先進的技術,要在波濤洶湧的洛陽江上鋪幾噸重的青石板路,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智慧,需要多少的財力和人力啊!”

  媽媽望著洛陽江,興致勃勃,給我講了一個動人的傳說:“以前有一條小白龍,他經常在村子裡興風作浪、為非作歹,無數生靈被小白龍掀起的海嘯所吞噬,村莊也被海嘯沖毀。這件事讓東海龍王知道了,一怒之下就把他逐出龍宮。有一天,走投無路的小白龍來到了泉州,熱情好客的泉州人們接納了無家可歸他。慢慢的,小白龍被泉州人淳樸善良和熱情好客的心給打動了,於是他決定留在泉州,並在清源山上潛心修行。後來,一隻烏龜精和一條蛇妖來到泉州,他們無惡不作,洛陽江兩岸生靈塗炭,已經改邪歸正的小白龍這時挺身而出,與龜蛇二精對戰,此仗打得可謂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後,蛇妖和烏龜精是被鎮住了,而小白龍也筋疲力盡,最後躺在洛陽江上,幻化成了洛陽橋,保護著過江人民從此不再遭受風浪的侵害。”

  爸爸聽了,笑了笑說:“其實洛陽橋的策劃與建造者是北宋的太守蔡襄,也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科學家和文學家。一千年前的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過江靠的就是渡船,每當遇到大風或者海潮的襲擊,常常發生船翻人亡的慘劇。當時身為父母官的蔡襄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決定在洛陽江上建一座橋。回到家裡他就和母親進行了一番商議,最後蔡襄的母親決定賣掉了160畝的田產,來資助洛陽橋的修建。這個訊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不管是男女老少,大家都紛紛慷慨解囊,湊足大量的資金後,蔡襄請來了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他們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來抵禦海潮的衝擊,還因地制宜地利用海蠣自然繁殖、凝結來保護橋墩,讓橋墩穿上永葆青春的抗腐錦衣,最後巧妙的利用潮汐漲退的規律,用船把巨大的石條準確地安置在橋墩之間位置上,堪稱當時橋樑建造工藝一絕。”

  仰望著洛陽橋前的蔡襄石像,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對爸爸說:“我們一起給蔡襄鞠個躬吧!”爸爸感嘆地說:“是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使是過了千年,百姓仍然記著他的好,他的功績依然是值得後人緬懷與感恩的!”

  瞭解完了洛陽橋的歷史,貪玩的我拉著爸爸媽媽到灘塗邊上去。其實此行最讓我期待的是捉螃蟹和跳跳魚了。許多的螃蟹在灘塗上棲息著。我本以為搞一次偷襲,捉住他們根本是輕而易舉,手到擒來的事,誰知,螃蟹們跑得比兔子還快,我剛下去,剛才滿灘塗的螃蟹,現在連影子都看不到。爸爸說我後面有一隻,可是我一轉身它就跑進了洞裡,我一走開,螃蟹就探出頭來,我再走回去,螃蟹又“嗖”的一下縮回去,如此幾次,搞得我累得半死,這些螃蟹真是狡猾啊。

  突然,我靈機一動:如果我把洞挖開,一定能把螃蟹揪出來。於是我就拼命地挖,但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我怎麼挖都看不到螃蟹呢?

  這時百科全書大王——爸爸告訴我:“這些洞都是相通的,你即使是挖個底朝天也是找不到螃蟹的。”原來如此啊!螃蟹們和我打地道戰呢!

  螃蟹太難抓了,我還是轉戰去抓跳跳魚吧。抓跳跳魚果然是沒有什麼挑戰性,我一下子就抓到了,正當我得意洋洋打算和爸爸媽媽們炫耀時,跳跳魚卻“咻”的一下的從我手上溜走了。唉,別人是到手的鴨子飛走了,我呢,是到手的跳跳魚就這樣溜走了。瞧我那傻樣,逗得爸爸媽媽都樂了,開心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洛陽江畔,一家子其樂融融,真好!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易逝的,不知不覺,太陽都快下山了,當灘塗被夕陽薰染成一片金碧輝煌,家鄉詩畫般的美總是這般令人陶醉,可我們也只能依依不捨的告別美麗的洛陽橋。

  啊!我愛泉州的洛陽橋,更愛我美麗的家鄉——藍藍的泉州灣!我願意將所有的愛與希冀傾注於片生我養我的土地,為心中美好的家園更加富庶、神奇而畢生努力!

洛陽橋作文 篇7

  星期天的早上,太陽出來了,藍色的天空中,白雲浮動著,帶著一絲絲涼意,讓人不再浮躁。小鳥在枝頭上唱歌,空氣顯得那麼清新、明朗。我們來到了久負盛名的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漫步在洛陽橋上,兩旁風景盡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江面泛著綠光,遠遠望去,像一塊光滑的綠色綢子在一瞬間鋪下、展開,映入眼席,湧入視線的綠讓人產生一種極大的心曠神怡之情。微風襲來,抬眼間便望見了太陽折射出的綵緞,染出一片紅,一片黃,相互纏綿。

  秋天的季節,漫步在洛陽古橋上,讓人思緒萬千。看那凋謝的樹葉,已一去不復還,而那古橋還是那麼的光芒四射,這體現出古人的智慧。物是人非,山水依舊。古人留給我們的是寶貴財富,我們能留給後人的是什麼呢……

洛陽橋作文 篇8

  中國諺語云:“閩中橋樑甲天下。”泉州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

  當我站在橋頭,才知道“洛陽橋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陽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橋。它雖歷經千年滄桑,卻儲存有當年好履長波,跨江海,勢若飛虹的雄姿,仍然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客。

  橋頭有一棵老榕樹。它枝葉鬱鬱蔥蔥的,像一個帳篷,這棵榕樹萬古長青,榕樹下有它悉心呵護的石碑,記載著有關洛陽橋的歷史文化。原來,據說古時洛陽江四周都是高低無律的民間住宅,雖然小屋只有黑白兩面色,但還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屋頂兩簷微微翹起,那層層疊疊的墨黑色磚瓦連綿不斷,時起時伏,遠遠望去,不正是像一條烏龍盤旋在上嗎?

  現在的洛陽和之前的洛陽真是天壤之別。在洛陽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陽橋。古橋是用石頭砌壘起來的,而新橋是用水泥和鋼筋造成的,架在獎賞,猶如彩虹臥波,十分壯觀。新橋與古橋更牢固,雖未經滄海桑田,但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江河的沖刷,橋仍毫髮無損,正因為有了這座橋,才能儲存著它經歷的興衰。

  洛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不只洛陽,泉州各地也崛起一幢幢高樓,廣廈拔地而起,商業區繁華似錦。寬闊的道路兩旁,滿眼綠色,像一條條別在道路腰間的綠色的綢帶,無不章顯東亞文化之都的魅力。看,蔡襄雕像正遠遠地看著遠方……

洛陽橋作文 篇9

  陽光沿著軌跡散落在每一寸空氣裡,溢著某一種不知名的溫暖,某一種不知名的芬芳,以一種最好的弧度打落在人的身上,打落在江波上,打落在洛陽橋上。

  腳步在石橋上不禁舞蹈起來,鞋跟在石橋上磕碰,響起好聽的旋律……

  漫步在洛陽橋上,兩旁風景盡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江面泛著綠光,遠望去,像一塊光滑的綠色綢子在一瞬間鋪下、展開,映入眼簾,湧進視線的綠讓人產生一種極大的心曠神怡之情。微風襲來,抬眼間便望見了默默的日落,染出一片紅,一片黃,互動纏綿。

  漫步在洛陽橋上,視線裡融入了一片古典的泛黃與黑白,彷彿看見了服裝樸素、打扮別緻的惠安女向我走來,彷彿看見了詩人余光中向我走來,彷彿看見了……漫漫的石橋路上,我竟如此清晰地看見那些人、看見那些事,那樣清晰地湧進我的腦中,盪漾著,盪漾著,就這樣望見了時光的消融,還有那歲月無情的變遷……

  漫步在洛陽石橋上,橋柱記載著曾擁有的一切。橋柱上緊緊貼著的海蠣,是古人智慧的最好證明。因為沒有現在的卓越技術,聰明的古人利用海蠣的特點,穩固了整座洛陽橋。即使在現代,這種聰明才智也令人拍案叫絕。

  漫步在洛陽橋上,雨濛濛地下了起來。雨幕上,情真意切地感受到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意境,模糊地望著兩旁的江色,恍然間,又想到了龍應檯筆下的“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無邊無際無著落”的寂寞。

  漫步在洛陽橋上……

  思緒隨風飛揚……

  洛陽橋,帶著來往的歷史與古城嶄新的未來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