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奶奶> 奶奶做的擀麵記事作文

奶奶做的擀麵記事作文

奶奶做的擀麵記事作文

  篇一:奶奶的手擀麵

  今天聽說奶奶要做手擀麵,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小時候住在奶奶家,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奶奶做的手擀麵了,嫩嫩的,滑滑的,吃到肚子裡還回味無窮。

  一切準備就緒,奶奶要開工了。我很好奇這麼好吃的面奶奶是怎麼做出來的,於是守在一邊仔細觀察。只見奶奶把麵粉倒進盆裡,然後往裡加了點水,使勁揉起來,邊揉邊跟我解釋:“揉麵可是個技術活,要揉的恰到好處,這面才筋道。”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轉眼功夫,一個大面團就被奶奶揉成了。

  接下去就是擀麵了,得把這一團肥肥的麵糰擀成一個個薄薄的餅。奶奶把麵糰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使勁往下壓,反覆轉動擀麵杖,漸漸的,肥肥的麵糰變成了“十五的月亮”,而且越變越大,越變越薄。想象著手擀麵出鍋的樣子,我不停地催促:“奶奶,可以了,可以了,可以切了。”“小饞貓,急什麼,少不了你的。”看著我猴急的樣子,奶奶又好氣又好笑。

  終於輪到切面了,只見奶奶熟練地捧起“大月亮”,將它對摺再對摺,然後用菜刀一刀一刀地切成細條。看著奶奶專心致志“打造”麵條的樣子,我既羨慕又佩服。

  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我最期待的,麵條要下鍋啦!奶奶把切好的麵條端到煤氣灶邊,鍋裡放滿水,打火燒水。不一會兒,鍋裡的水就“吹起了小泡泡”,奶奶趕緊把麵條一股腦兒地倒進鍋,麵條跟著小泡泡們不停地“翻跟頭”,香味不斷地鑽進我的鼻子,“引誘”著我,我拿起一隻碗,湊近鍋,準備搶吃“第一口”。奶奶見狀,一把將我拉開:“小傻瓜,小心燙著。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說著,奶奶隨手抓起事先切好的配菜,“天女散花”似的撒了下去。頓時鍋裡更熱鬧了,紅紅的'番茄、青青的酸菜、黃黃的土豆、薄薄的肉片都跟著麵條一起“打滾”。奶奶眼看差不多了,趕緊撒入各種調料,熄火,撒蔥。

  新鮮的麵條終於出爐了!我迫不及待地讓奶奶盛了一碗,夾住麵條,使勁吹了兩口,就往嘴裡送。麵條就像個調皮的娃娃“哧溜”一下就跑進了我的肚子。

  “哇!鮮極了!簡直是人間美味啊!”不知不覺,我已吃了整整兩碗。

  奶奶的手擀麵真是“天下一絕”啊!小朋友,有機會你一定要來我家嚐嚐哦!

  篇二:奶奶做的手擀麵

  今天下午放學後,奶奶問我想吃什麼飯?我不假思索地說:“想吃麵條,最好是手擀麵。”奶奶聽到我的號令後,立刻去廚房做起手擀麵。下面我就仔細向大家講述一下我奶奶是製作手擀麵的幾道工序:

  奶奶先將乾麵粉倒在面盆裡,然後加些溫水,把面揉成團,過上大概20分鐘左右再將和好的面,拿到案板上用擀麵杖用力推擀,來來回回好多次,我問奶奶為什麼要這樣擀來推擀去的,奶奶告訴我說,這樣做出來的面更精抖有嚼勁好吃。不一會功夫,奶奶把面擀好了,奶奶把擀好的面來回疊起來,用刀切成細條,用手抓住上面一層輕輕一抖面就成形了。

  現在奶奶開始煮麵了,她先用電飯鍋將水燒開,然後將切得細如麻絲的麵條下入鍋底,一會兒鍋裡便煮的開了花,再翻幾個滾,就熟了!奶奶三下五除二的將麵條撈在了碗裡,再加上備好的蔥花鹹味和幾樣地道的小菜,那味道真是美極了!

  今天能夠吃到奶奶親手做的手擀麵,我真是太開心了,真希望以後能夠經常吃到奶奶做的這種面。

  篇三:奶奶的手擀麵

  麥黃時節,空氣中整天流動著醉人的梔子花的香味。

  人似乎一天天、一年年地懶惰了,在飲食上是能簡即簡,不再會為吃而自己動手,有錢就能買到現成的,又何必多此一舉?而對於吃的記憶,則是記憶猶新。每年梔子花開,正是麥收時節,更是能用麵粉做出各種食物的時候。

  對於麵粉的加工,父親好像很是拿手。在麥收之後,父親會利用雨天,在家做包子和饅頭給我們吃。這在現在已不是什麼稀奇,但在那時,對於我們苦孩子來說不亞於是在過年。有時會纏著父親做各種點心,有時為了要父親為我們做吃的,我們會為父親撓癢,捶腿,還會呆在雞窩旁等雞下蛋,然後拿著熱乎乎的雞蛋去代銷點為他買菸。偶爾父親興起,還會做大餅,或者用黃花菜、碗豆、韭菜、麵粉和在一起炸碗豆餅,比現在街頭巷尾人家賣的腰子餅好吃多了。更多的時候是母親用麵粉下疙瘩子來吃,有時加進莧菜、瓠子,放入油鹽,或者只是放進粥裡面,都很好吃。

  對於麵粉的吃法,印象最深的還是奶奶做的手擀麵,至今還能記得矮小的奶奶站在矮凳上擀麵的情形。

  手擀麵的做法比較繁瑣,而且還是個力氣活,兩支胳膊揉麵揉得發酸的感覺至今記得。奶奶做手擀麵時都是一做幾家,所以她會叫上我們幾個大點的孫女做她的下手,圍在桌邊幫她揉麵。她一團團地做好再分給我們,還要不時地檢查我們的麵糰是否揉熟了,有時我們這些沒有耐性的孫女會在麵糰揉得半熟時偷偷溜走,但走不了多遠又會被奶奶喚回。奶奶用那根有二尺多長的擀麵杖在麵糰上來回碾動,那麵糰漸漸地大了、薄了起來。擀一會奶奶再在上面撒一些麵粉,直到那麵糰成薄薄的一層,有桌面大小時,奶奶才會一層層地堆疊起來,然後再切成粗細均勻的麵條,用手抓起鋪在鍋蓋上,等到了時間才下鍋。而瓠子和著手擀麵入鍋味道會更佳。一家大小,一大鍋的麵湯會吃得精光。

  自從奶奶走後,我們就很少有手擀麵吃了,父親偶爾也會做,可是後來父親也走了。有一次特想吃,也想在孩子面前露一手,所以決定自己來做一次。可是做出來的麵條下進鍋裡是一片糊,弄得麵條不像麵條,疙瘩不像疙瘩,難吃得要命,從此再也沒有做過。雖然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類似的手擀麵,手拉麵,而牛肉麵,大肉面等各種麵條的吃法也是讓人過癮而一次次地流連,但奶奶做的手擀麵卻是別一樣的滋味,在我的記憶裡永恆。

  篇四:奶奶的手擀麵

  從小到大,走南闖北,吃過拉麵、刀削麵、擔擔麵、炒麵,還有掛麵……然而,唯有老家奶奶的手擀麵,最是情味俱全、自然親切,難以忘懷。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年代,農村實行生產隊集體耕作。村裡的山地大部分只能種地瓜、花生一類農作物,鄉間極少的一些平原地用來種小麥,農家只能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到麥收後從生產隊分到不多的小麥才能吃頓手擀麵條。這手擀麵其實一年中是吃不上幾次的,並不是因做法如何難,而主要是每家分到的小麥不多太金貴,只能逢年過節或老人、孩子過生日時才能吃到。兒時的我,能吃一頓奶奶的手擀麵,是一種不小的誘惑和期待。

  奶奶做手擀麵很有講究:先是用石磨將新小麥磨成麵粉,再在麵粉里加入三分之一的黃豆麵,這樣製成的麵條耐煮,麵條吃起來有咬頭;和麵時,要用淡淡的食鹽水,以防煮麵條時渾湯,面要和得硬一些,奶奶說這叫“軟麵餃子硬麵條”;將揉成麵糰的面先放入盆裡蓋上蓋需要醒面約半個小時,再往麵糰裡撒一些乾麵醭,反覆揉翻,使面硬柔均勻後,再開始擀麵餅;用擀麵杖將餅捲起來擀,每擀一個回合,就要撒點乾麵醭,以防麵餅粘在一起;擀麵用的是巧勁,需要十來個回合,一直到麵餅厚薄相宜約在2毫米以下時,方可抬起麵杖,將捲到麵杖的大圓餅來回疊加至手掌寬度的麵餅牆;最後一道工序是切面,同樣講究技巧,如果用刀切開的手工麵條均勻且中間不斷,功夫就算到家了。

  這時,奶奶將事先從集市買來的雜色蛤蜊煮熟,把蛤蜊肉扒出,再將從自家菜園摘來的鮮嫩芸豆切成小薄片,與蛤蜊肉一起在鍋里加鹽、蔥、姜用油炒成半熟,加入煮蛤蜊的湯一起燒開後,打上兩隻雞蛋攪成花,最後在湯裡放少許香菜沫,一鍋滷子就做成了。那時海里和地裡都沒有汙染,蛤蜊和芸豆都是純天然的,就連雞蛋也是山雞蛋,麵條和滷子的味兒,聞起來都是那樣鮮美。

  當煮好的麵條,加上兩勺蛤蜊芸豆滷子,吃到嘴裡,總在品著這鮮美的味兒捨不得往下嚥……確實太好吃了!

  奶奶已過世數十年了,但奶奶的手擀麵至今讓我難以忘懷,它寄存著奶奶的愛和我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