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傳統民俗的作文彙總九篇

傳統民俗的作文

傳統民俗的作文彙總九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民俗的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1

  在數百年前,有一位偉大的詩人,他被人冤枉,關進了監獄。在監獄裡,它寫出了聞名已久的《離騷》。出獄後,含冤投江而死。他就是屈原。

  屈原死後,農民划著船來到江上,生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蟲怪物吃掉,於是,他們在江裡投入了大量的葉子包飯和雞蛋。有一個老中醫為了不讓水下的蛟龍把屈原吃掉,拿來一罐黃酒,倒在江裡把蛟龍暈掉。於是乎每年的這個日子,平民百姓都來往江裡投入大量的葉子包飯和雞蛋。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便是端午節的由來。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相傳,楚國人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的屍體。他們爭先恐後追趕至洞庭湖事,發現屈原的屍體已不見蹤跡。於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將屈原的屍體吃掉。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

  端午節到了,我在爺爺家和大姑他們一起過端午節。家家還要買五色絨線,拴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上,稱之為長命繩。還要採集艾葉等多種植物葉子。將它們放在開水中煮沸,將水晾涼後給兒童洗澡,可以去除身上的病毒。大姑他們還要用大蒜頭燒湯,煮很多的雞蛋,放開量的吃。雞蛋含在嘴裡,含完之後在身上滾一滾。我在床上從頭滾到腳,表示圓圓滾滾。

  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能吃到大姑自己包的粽子。她先買

  來優質的糯米,再去採粽葉。首先,把粽葉放在鍋裡煮。大姑說:“葉子煮煮就能發出香味。”大姑把葉子兩頭撕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後,就可以開始包了。拿一個粽葉圍成一個近似漏斗的形狀,再把糯米放到葉子裡,之後放一或兩個大棗在粽葉裡。再拿一根棕葉包住頭部,不讓糯米露出來,最後,用乾淨的繩子把粽葉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粽子包完了。在大商店裡,還可以買到別的粽子:有蛋黃棕、千層餅棕還有鮮肉棕〃〃〃〃〃〃它們有的甜,有的鹹,很好吃。粽子終於熟了,我們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

  我喜歡過有趣的端午節,經常盼望著端午節的到來。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2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於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群眾把他奉為祖先,在神龕上有寫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供品用兩牲,即一頭豬,一頭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豬和牛的肉、骨頭、肝、腸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時做,同時擺上神臺,而是隔一會送一道,十二道齊全,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3

  因為我的家鄉在東北所以我今天來給大家說說東北過年的習俗。

  1.包好運餃子: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包餃子,可是咱東北的餃子不同,據說、以前時候的好運餃子是在包餃子的時候把1個①元的硬幣包在幾個普普通通的餃子裡面,現在人們為了衛生常常用水果硬糖來代替硬幣,據說、誰吃到了好運餃子在新的一年裡就會有好運。(在我們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為硬糖是會化的,只要看那個餃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 年夜飯後吃凍梨:因為東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時候會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凍,冰凍後的梨和柿子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而為什麼要在年夜

  飯後吃凍梨呢因為凍梨又能解酒、解油膩。

  3.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5..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裡剪頭。“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6.初一初二不掃地

  在東北,上了年紀(65)的老人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不掃地,就是不願將好運氣、財氣掃走。所以只有等著到了初三才可以掃地

  這就是我們東北過年的規章制度,怎麼樣很有趣吧。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4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與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民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與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裡,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非常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民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民俗還有非常多非常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5

  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剪紙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我國的書法了!因為我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淵源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法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書法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些寫得方方正正的是楷書,有些寫得龍飛鳳舞的是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說,我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寫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我國文化而驕傲,為我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我國的書法!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6

  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後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7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透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8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後,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裡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奠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傳統民俗的作文 篇9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進行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人民便有了“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詔代,“掃年”之風盛行。“掃年”的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勞動、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農曆除夕,各家各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見圍觀一幅漫畫,上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卻對此產生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下令凡沒參與嬉笑的住戶在門上貼一個福字。軍士們便以此為據,到沒貼福字的家裡提人。從此以示安分守己。這種從避嫌變祝福的善良直流傳至今。

  盼著、盼著終於盼到了快樂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後我與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昇降落,猶如天女散花,又好像訊號彈飛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裝點成鮮花的世界。在有幾分鐘便是十二點了,掛好鞭炮,媽媽喊:“十二點了放鞭炮啊!”爸爸點燃了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迎來了新年!

  每到春節最令人難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統統拜完,年味就像硝煙一般。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被炮聲驚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貼完後顯得喜氣洋洋,我們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熱鬧極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新精神來迎接新一年到來。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辭舊迎新,因為人類的最高願望就是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