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春節的民俗作文彙編六篇

春節的民俗作文

春節的民俗作文彙編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的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裡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是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很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非常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之後,忍不住帶著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夠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之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2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進行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人民便有了“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詔代,“掃年”之風盛行。“掃年”的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勞動、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農曆除夕,各家各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見圍觀一幅漫畫,上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卻對此產生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下令凡沒參與嬉笑的住戶在門上貼一個福字。軍士們便以此為據,到沒貼福字的家裡提人。從此以示安分守己。這種從避嫌變祝福的善良直流傳至今。

  盼著、盼著終於盼到了快樂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後我與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昇降落,猶如天女散花,又好像訊號彈飛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裝點成鮮花的世界。在有幾分鐘便是十二點了,掛好鞭炮,媽媽喊:“十二點了放鞭炮啊!”爸爸點燃了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迎來了新年!

  每到春節最令人難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統統拜完,年味就像硝煙一般。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被炮聲驚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貼完後顯得喜氣洋洋,我們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熱鬧極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新精神來迎接新一年到來。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辭舊迎新,因為人類的最高願望就是更上一層樓。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3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們知道的書法、對聯、燈謎、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等都屬於傳統文化。中國也有許多傳統佳節,在我們黃岡,十分重視每年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人們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答。我們就說說春節吧!

  先說貼春聯。新年伊始,人們為了表達對生活的一種期待,往往把一些祝福語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兩側,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再說說團年飯吧。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有香噴噴的烤雞,甜甜的年糕,可美味了。其實,聽老人們說,每種菜還有它特殊的意義呢!比方說,吃肉丸子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吃豆腐代表來年生活富裕,吃魚則代表年年有餘。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義?吃完團年飯,就該放鞭炮了,為什麼呢?原來,放鞭炮不僅可以驅趕不吉利,還能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每年春節的時候,放煙花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節目。仙女棒、巨無霸、天女散花、火樹銀花,都是我喜歡的。吃過晚飯,我總是吵著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陪我一起去玩。我們先點著一個仙女棒,在天空中“畫畫”、“寫字”然後點燃一個巨無霸,聽它的隆隆巨響,接著再點上一個火樹銀花,看它在地面開花。哇!真是五顏六色,漂亮極了。瞧,美麗的焰火衝上了天,變成一棵“大樹”,我高興得又拍手又跳。

  春節還有好多好多習俗呢,比如說拜年、收紅包。我很喜歡過年,你呢?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4

  壽縣春節習俗頗多,進入臘月,也屬農閒,家家戶戶都要醃製鹹雞鵝,一面備節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祝福醃進濃濃的臘味。

  改革開放前經濟尚不寬裕時,群眾詼諧地說“不吃二兩豬毛不算年”,要知道由於醃製手法有異,家家戶戶臘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上街趕集的群眾更多起來,過後十來天就要“掃塵”,“要想發,掃十八。要想有,掃十九”,家中裡裡外外打掃一新,規整利落,人們心裡也更加敞亮起來,大多數人家整個春節的準備工作到此至少已經完成一半。

  臘月廿三過小年,俗稱“祭灶”,隱北地區也有廿四過小年的,長年在外的人們多在此前回家團圓。這一天要祭灶王爺,吃白麵、麥芽糖製成的祭灶糖,大塊厚過月餅,小塊狀如彈珠,寄意請灶王爺迴天庭向玉帝多說好話,以求家庭來年殷實。有趣的是,在壽縣農村,春節一定要把未過門的媳婦接到家裡過節,而且要給她買一身新衣服,這樣才有禮有面子,否則親家是要惱的——什麼意思,是不是不想做這門親事了!在熱鬧的籌備中,人們終於迎來了年三十,中午過後,家家早貼春聯,早鳴鞭炮,早吃團圓飯,爆竹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子夜再度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戶戶燒香點燭,吃餃子,晚輩給近親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這時常有乞丐來家門旁貼財神,可不是一兩個小錢就能打發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親戚, “往年酒”活動也就拉開了序幕,你來我往,一般要持續到正月裡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農村都在初三早飯前,燒香、點燭,拜祖祭神後,將封簷錢紙、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場地上,燃火盡燒,鳴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鎮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緊,有的是熱鬧——

  “正月裡面都是年”,到相隔幾十裡的親戚家走走拜個年並不晚,熟人見面時還要說“過年好、恭喜發財”。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5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進行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人民便有了“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詔代,“掃年”之風盛行。“掃年”的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勞動、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農曆除夕,各家各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見圍觀一幅漫畫,上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卻對此產生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下令凡沒有參與嬉笑的住戶在門上貼一個福字。軍士們便以此為據,到沒有貼福字的家裡提人。從此以示安分守己。這種從避嫌變祝福的善良直流傳至今。

  盼著、盼著終於盼到了快樂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後我與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昇降落,猶如天女散花,又好像訊號彈飛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裝點成鮮花的世界。在有幾分鐘便是十二點了,掛好鞭炮,媽媽喊:“十二點了放鞭炮啊!”爸爸點燃了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迎來了新年!

  每到春節最令人難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統統拜完,年味就像硝煙一般。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被炮聲驚醒了,我穿上新衣服,與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貼完後顯得喜氣洋洋,我們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熱鬧極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新精神來迎接新一年到來。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辭舊迎新,因人類的最高願望就是更上一層樓。

春節的民俗作文 篇6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非常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民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民俗與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非常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與“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非常多過年民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