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關於民風民俗作文彙編10篇

民風民俗作文

關於民風民俗作文彙編10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潑水節最初起源於印度,後傳入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寮國和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潑水節要進行潑水、丟包、划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一個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農家漢子,為保護村莊,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水,經過一天一夜不停地潑灑,大火被撲滅了,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

  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的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用綠樹搭起長500米的青棚,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的時候,眾人穿行於青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潑水節。

  潑水又分為文潑與武潑。文潑是對長者,潑時舀一勺淨水,說著祝福的話,讓水順脊樑淌下,被潑者高興地接受祝福。武潑無固定形式青年男女互相潑水對戲。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到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全身上下溼透,但還是高興異常。

  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對映下形成一道道彩虹。每逢潑水節日的到來,傣族村村寨就變成了歡樂的世界,飛灑著水的柔情和友誼。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

  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為: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於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表演,引來村內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期間我們老家一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群結隊,爭先恐後地追趕著舞獅隊,跟著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為了家鄉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不光是為拜年,更是為去品嚐家鄉這醉人的風情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海陽過年扭秧歌,分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兩種。“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

  二月二日龍抬頭。海陽用白麵或豆麵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麵缸裡,祝願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

  五月初一是海陽五猖廟會的日子會有祭灶神的儀式。

  海洋的漁民風俗:

  海規

  “祭海”:除夕之夜發紙時及正月十三日,漁民到海濱擺供品、鳴鞭炮、焚香紙,虔誠叩拜。

  “記風”:漁民憑經驗牢記牢記颳大風、降暴雨的時間,以此預測百日後的風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日為龍風日,漁民多以此日的風向,卜測海上收成,並燒紙、焚香、叩頭,祈禱“順風行舟”。

  “送船”:新船下塢後船主擇“黃道吉日”,在船頭設供品、點蠟燭、焚高香、燒黃表,敲鑼鼓、鳴鞭炮、行大禮。船主執硃砂為新船點晴、開光,船頭披彩,桅懸紅旗,抬船人喊著“百事大吉、波靜風順”號子,送船入海。

  “上網”:每年初出海時先把一冬修整的網具分盤在海岸,在鑼鼓鞭炮交響聲中。漁民抬著網具,喊著號子,徐徐登舟,將網一節一節地盤入船艙,行禮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豬一頭帶皮燙剝,把整豬供奉於船頭,在鑼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畢,將豬開膛、剔骨,切為大塊,燉成“豐盛肉”,漁民飽餐暢飲。外人遇上船員會餐不須謙讓,自斟自食。

  “祭龍王”:漁民首次出海驗網捕到之魚熬熟盛於盤中,奠酒漿、焚香紙,祈禱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說“漏”、“翻”、“扣”,要說“明”、“轉”、“劃”或“划過來”;出海不說遠“遠”、“近”,要說“高”、“低”;卸完魚、蝦,不說“卸完”、“沒有”,要說“滿了”;帆要叫“蓬”;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打官司(灌死)”要換言“告狀”;繩子斷了要說“升了”;“初十”(觸石)以“倆五”代替;東西碎了禁說“碎”,要說“笑了”;碰到鯊、鯨等老魚,不能直呼其名,要稱“老人家”;行船時,嚴禁吹口哨說笑話。勺子、飯碗不許扣覆,筷子禁止擔在碗上吃完飯要將筷子向前猛趨以示行舟快而無阻;嚴禁婦女跨船頭不準在船頭上大小便。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年糕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非常耳熟吧。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它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古人用詩稱年糕:年糕寓意好運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之所以叫年糕那麼當然它也有一個來歷。據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只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到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

  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聽了這段傳說我相信大家對年糕有了些瞭解吧!現在讓我來教大家怎麼做年糕吧!

  先把許多的糯米,放入一個大的木桶在木桶下面開個洞,放上過濾網,用一個打塞子堵住放入冷水浸泡15至60分鐘小心翼翼把糯米洗乾淨,把水裝進大桶,再把蓋子蓋上;然後,往鍋裡倒水,將大桶放進去,用火燒15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後,開啟桶的蓋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粥。這樣子大米才會更柔軟。這時候開啟那個蓋子水流湍急,這就是塞子的用途。

  下一個步驟是把瀝乾水分的米飯倒到石磨上,拿起大錘,往米飯上用力地捶,還不時要翻來翻去,將糯米錘了幾下後再拿去廚房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個大大的酷似麵糰的米團出現在我面前。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是定型,往手上抹點油,再揪出一個米糰子,揉圓了,再壓出一個不大不小的餅來。過了十五分鐘,這個任務也完成了。奶奶把我們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後,加上醬油,一道美味的醬油年糕就完成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幹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餘,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餘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週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後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後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後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後做個有錢的人。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四月中旬;

  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於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後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

  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讚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迴盪,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徵——吉祥;水花象徵——健康;水花象徵——幸福!!!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這是一個風俗眾多的民族,那風光秀麗、山清水秀。

  彝族,源於漢史記載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在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登記了800多萬人,越、老、緬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那兒服飾多彩繽紛。有細膩的梁山服飾,古樸的摺疊涼山服飾,粗糙的摺疊烏蒙山服飾,多彩的摺疊紅河服飾。

  那兒食品多彩多樣,素有玉米,蕎麥,大米、土豆,葷有牛、羊、豬、雞肉,好喝酒,有甜、辣兩種。

  那兒節兒日盛大,火把節在農曆6月24日,家家殺雞宰羊,煮蕎麥飯。晚上點燃火把,唱歌慶祝。

  那兒建築富有特色,先用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成土牆,多為三間或五間。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遊寶典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透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鄉在石泉,那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會在不同的季節繪製出不同的景色,水會在不同的季節向你展現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熱情好客,不管你們認識與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總是會放下手裡的活來幫你。最令人喜歡的不是那的環境,而是那獨特的風俗。

  我最喜歡家鄉的春節,家鄉的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大街小巷到到處張燈結綵,小孩子們把作業的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大街小巷中快樂的奔跑玩耍,大人們在家準備著年貨,街上到處是美食的香味,除夕那天,天剛擦黑,幾隻煙花就迫不及待的衝向天空,在天空中綻放出朵朵鮮花,除夕之夜還要守歲,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幾乎沒人睡覺,除此之外除夕還有一項大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每當此時,在外奔波勞碌了一年的親人們都會回家感受家的溫暖,在吃年夜飯時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盤子,長輩不但不會說你,而且還會願你歲歲(碎碎)平安。

  這就是家鄉的春節,這就是家鄉獨特的風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微風輕拂人們的臉龐,旁邊的樹葉沙沙作響,幾聲犬吠變得異常嘹亮。

  一大群人嚴肅地站著,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衣著奇特,手拿鋼叉,寂靜的環境,彷彿從來不曾熱鬧。只見一團團火花在空中飛揚,像一朵巨大的花在天空中綻放,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紅色的火花像鮮花一樣,是怒放的笑容;像柳條一樣,是靈動的腰肢;像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

  但是,看!一踩起來就嗨翻了,發狠了,忘情了!百十個興奮至極的人們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接二連三迸發出熱烈的火花狂舞在你面前。像流星一樣,是閃射的身影;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好一場雙峰煉火!

  這情景,這氣勢,整個場面都是那麼火烈、那麼熱辣、那麼激情。正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浩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壯闊。

  好一場雙峰煉火!

  每個人都瘋狂地手舞足蹈,都興奮地開懷大叫,都樂此不疲地左奔右跑。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活力,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生命力。它震撼著你,灼燒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感受到一種從未感受到的力量美!

  好一場雙峰煉火!

  他們的聲音在天際盪漾,直衝雲霄,氣衝斗牛。他們的聲音撞到樹上,樹也被逗笑了,一直沙沙笑個不停。聲音飄落在小草上,小草也情不自禁開始扭動自己的身軀。

  愈踩愈烈!人們的心都放飛在這熱鬧的黑夜!愈踩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動作和夜色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

  好一場雙峰煉火!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說到湖南湘西,你也許會想到沈從文的書、黃永玉的畫、宋祖英的歌。湘西不但人傑地靈,而且山環水饒,它還有一個神秘的苗寨。在湘西的苗寨裡,有熱烈激昂的歌舞,精美絕倫的服飾都會讓你驚歎,肅然起敬。

  走進苗寨,迴盪在山谷間的是歌聲,鼓聲,讓你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再走進一些,你就會看到一場精彩紛呈的“大苗鼓”表演,打鼓的都是些相貌俊俏的小夥子們。你看!他們身著有領的對襟,衣短袖窄,安佈扣七扣,褲大而短,衣服的顏色都是深毛藍,湖藍色的。據說苗寨的男生一般都是這樣的打扮。而“打苗鼓”可是苗族部落的象徵,見到賓客就跳“迎賓鼓”,逢年過節就跳“四面鼓”婚嫁迎娶就跳“猴兒鼓”。小夥子們個個神采奕奕,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他們把鼓敲得震天響,遊客們沒有一個不被這樣的鼓聲所感染!

  苗寨的姑娘們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視。她們眉目清秀,麗質盈盈,嫵媚的笑容像花兒一樣綻放在青山綠水之間。奇了!怪了!沒有樂器,她們載歌載舞時仍可以聽見清脆的伴奏聲。哦,原來是她們盛裝上的飾品,銀光閃閃的小鈴鐺,盛裝打扮的“苗家新娘”,頭戴青帕銀鳳冠,蘇山耳環吊兩邊,頸圍銀項圈,身披銀披肩,滿襟繡花又滾邊還配銀鏈銀鈴銀牙籤。這樣的盛裝配上優美的舞蹈,真是一場超級的視覺盛宴。

  小夥子們的鼓聲,姑娘們的舞蹈還有他們的笑容,無不向我們訴說著苗寨人民綿延千年的激情。當我陶醉在這美麗的古老童話世界時,卻被一位苗家女孩拉進了舞蹈圈裡,原來他們的舞蹈還要和遊客互動的,我們就以大鼓為圓心,圍成一個大圓圈,隨心所欲地載歌載舞,好不快活!舞蹈結束後,大哥哥大姐姐們用“地灰”往我們臉上抹,據說這是苗寨人對遊客們的祝福和喜愛,臉上的“地灰”越多就表示他們越喜歡你,結果,我被抹成了“貓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熱情好客的苗寨人,他們的服飾,歌舞都具有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吸引八方遊客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