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精品】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九篇

民風民俗作文

【精品】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九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這是一個風俗眾多的民族,那風光秀麗、山清水秀。

  彝族,源於漢史記載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在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登記了800多萬人,越、老、緬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那兒服飾多彩繽紛。有細膩的梁山服飾,古樸的摺疊涼山服飾,粗糙的摺疊烏蒙山服飾,多彩的摺疊紅河服飾。

  那兒食品多彩多樣,素有玉米,蕎麥,大米、土豆,葷有牛、羊、豬、雞肉,好喝酒,有甜、辣兩種。

  那兒節兒日盛大,火把節在農曆6月24日,家家殺雞宰羊,煮蕎麥飯。晚上點燃火把,唱歌慶祝。

  那兒建築富有特色,先用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成土牆,多為三間或五間。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遊寶典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滿族餑餑,滿族的民風民俗。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瀋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瀋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遊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噼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後,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後,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麵。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製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麵,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後,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自古到今,漢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後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或是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

  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後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後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現代漢族的服裝,男的以中山裝為代表,女的以旗袍為代表。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

  髮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髮,結髮於頂加冠,清代改剃髮結辮,青年以辮長為美;民國後剪辮留短髮,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漢族女子髮式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單辮,或雙丫髻,中年婦女多梳長髻,老年腦後梳纂兒。民國後不少女子改剪短髮,留髮齊耳。現代漢族男子髮式已無特色,女子仍以梳長辮為具有民族特色的髮式。

  修飾,古代漢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齡均留胡蓄鬚,女子15歲行笄禮,俗稱“開面”。古代婦女還有束胸、纏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習俗。

  佩戴方面,古代漢族盛行佩玉,不論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從臍入,現在農村小孩尚興戴肚兜。舊俗小孩出生要帶“落地圈”,意為落地平安,一至五歲要戴“天官鎖”,又稱“長命鎖”。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時節,況且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在同一個假期,更增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不禁零星憶起舊長沙的一些關於月餅的舊事來。

  長沙南食坊製作月餅,其實在開春之後就已動手作準備。在那個帶有濃厚的農業味的社會里,生產的節奏總不會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月餅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儲備。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殼,桃仁、花生仁去殼之後還要去皮;及至中秋要來前的一段時節,新鮮豬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條要切成丁,還有豆沙、蓮蓉、棗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從農曆七月起,在暑熱漸退之時,月餅在長沙就上市了,且眼見著一天比一天生意紅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圓千里共嬋娟的時分。節後的月餅如同今日一樣是“秋扇見捐,無人問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長沙還只有“油月”、“麻月”、“薄酥月”三種應市,以九如齋的“蘇式”和三吉齋的“紹式”最為有名。月餅花色,也只有“麻仁”、“水晶”、“五仁”、“乾菜”、“火腿”等簡單幾種。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粵菜館南國酒家在長沙開業,廣式月餅才在長沙大顯身手,因其皮薄餡多,用料獨特,尤以“蓮蓉蛋黃”等品種,滋潤爽口,頗受長沙食客的青睞,外來的“廣月”自此與“油月”在長沙月餅市場中秋色平分。

  過中秋長沙除吃月餅之外,還興吃菱角與藕,賞月時也佐以綠豆糕和薄荷餅。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們布依民族一個喜慶的日子——三月三。這個節日讓我永遠難忘!

  盼呀,盼呀,終於把三月三盼來了!

  三月三頭一天,奶奶準備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飯的材料就有三四種,加上做菜的總共有十多二十種,爸爸、媽媽都上坡種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團團轉,雖說是陰雨天,可是奶奶滿頭是汗!我在旁邊只是乾著急,總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邊看,一邊聽奶奶講著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說:“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飯,五色表示五穀豐登。五色飯要在頭一天做好,因為有色的飯都是用山上植物的葉或花煮水後分別泡製,然後單獨蒸好攪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續也多。”奶奶還說:“蒸糯米飯不單單為了吃,更重要的是為第二天上墳祭奠做準備……”。聽奶奶把故事講完,五色糯米飯已做好了,看著看著,我的嘴角漸漸溼潤起來。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著濛濛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揹著一塊臘肉、一隻公雞、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帶上一些炊具、香燭錢紙,扛著鋤頭,拿著刀,就向我們的墳山走去。來到墳山後,大伯就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負責殺雞炒菜,媽媽等女同胞負責熱飯洗菜,我們哥弟幾個負責找柴和燒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飯菜終於擺上了墳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點上蠟燭,燒了錢紙,我們哥姐幾個磕了頭,放了火炮,爸爸們倒了一碗酒後,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吃飯了。不知是什麼原因,這頓飯我吃得特別的香,味道就是特別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個美好心願的緣故吧!

  吃過飯,我唱著老師教的《三月三》歌兒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個讓我難以忘記的日子!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環,潮汕人稱“耳鉤”,在潮汕民俗中應用甚廣,在潮汕婚俗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潮汕傳統婚俗中耳環是必備之物。男女雙方定親時,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家下定親事。禮物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枚金戒指,還有餅食、糖果、白糖和麵條等,這是表示訂婚的信物。在潮陽關埠一帶,女子若是在23虛歲或25虛歲時結婚的,男方必須買一對金耳環給女方的母親。

  古時的潮汕地區,男子若是妻子早亡,岳母家有未出嫁的小姨子,岳母疼惜未成年的外孫沒人撫養,也對女婿的印象不錯;而姐夫也有意娶小姨子續絃,便由父母出面,帶小姨子上門來見姐夫。迎接小姨子得由父母親自出面。在紅色茶盤上放一對金耳環、一對金戒指,奉至小姨子面前。小姨子若是撿起金耳環,便是暗示小姨子被鉤住,表示願意接替姐姐,與姐夫締結秦晉之好。這就是“逆婚姻”,也叫“接枝”。

  在金平月浦、澄海冠山等地每年都有“賽大豬”的民俗活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全生豬為主要祭祀品,其隆重程度堪稱潮汕賽會之最。這些大豬咧著大嘴、口含大柑、憨態可掬,豬背上戴大紅花,這是當地人祝願年年五穀豐登,大吉大利。有的人家還會為大豬戴上耳墜,以顯示其財氣,也為了能得到人們更多的讚譽。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這是寒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雲南省的省會昆明玩,一到昆明,聽說建了一個民族村彙集了雲南26個少數民族在這裡。

  來到民族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頭那幾顆千年的大樹,它們高大挺拔,吸引了很多遊客。進入民族村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民族建築、五顏六色的鮮花、綠油油的草地。猶如走進了仙境,使人心曠神怡“實是欲界之仙都”啊!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白族村,這裡有一個寨門,上面寫著“白族村”三個大字,進了村,那琳琅滿目的紀念品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一個也不肯放過,每個我都細心的觀察。

  離開白族村,遠遠的就望見了傣族村內的風情塔。銀色的'塔尖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奪目的光彩,風送引領的清脆聲動聽悅耳。我們快步上前,看見碧波上的風情橋,還有一幢幢美麗的小竹樓,瞧!在風情塔下,中外遊客,跟著傣族人歡度著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我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你灑我,我灑你,衣服溼透了也沒關係,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觀看了很多村寨,已經是下午5點了,我們大飽眼福,可是肚子有些餓了,隨著人流,我們來到民族餐廳,品嚐了具有傣家風味:竹筒飯。雖然味道不算很合我胃口,卻散發著清香,我吃了不少。

  該走了,這時我卻回想起那一座座村寨,我真不想走,可還是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了雲南民族村。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中國的民風民俗諸多,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民俗風情。同時也蘊含著非凡的意義。種種習俗代表的是種種寓意。

  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氣,在結婚時,新郎新娘穿一身大紅色,代表著喜氣盈門。孩子滿月時,給自家孩子穿一身紅色,代表的是福氣。

  帶孩子出門玩耍,看到別人家門口掛著紅布,這代表著這家人有小孩子出生了,以後不可隨意進出家門,同時也是為了體諒孕婦和孩子,孕婦生完孩子體弱,不可以多見風,怕受涼。拜訪家門也不可以徑直就到孩子的臥室中看望孩子,必須先要到客廳祛寒,祛除從外面帶到家裡的寒氣,這樣才可以去看望孩子。

  古人從古流傳至今的民風民俗有很多,比如:過年時貼對聯旁掛一縷白布,代表了這家人已有人過世了,在這一年裡,你不可以隨意叨擾人家,說話時要注意用詞,切勿戳到人家痛處。第二年門口貼的是綠對聯,說明是家人過世的第二年。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舉,不要開過激的玩笑。這些細小的做法都是出自於對他人的禮貌。

  最後,那就是有關過年的習俗了。早上要放鞭炮和吃餃子,男人們早早地到自家門口迎新門,女人們早早地湊在一起包著餃子。包餃子,最重要的一步還是往裡面包硬幣,誰能吃到幸運的硬幣,來年就能發家致富,財源滾滾!

  中國的民風民俗是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有不同的含義,民俗多多,寓意多多!我喜愛這些風俗,是這些風俗讓我們的國家變得與眾不同,格外出彩。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裡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裡,媽媽把麵粉倒進盆子裡,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麵粉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麵粉和白x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裡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麵糰裡,多揉幾下。揉麵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麵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麵糰裡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麵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裡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裡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裡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