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歐洲> 關於歐洲作品的作文:國富論讀後感

歐洲作品的作文:國富論讀後感

關於歐洲作品的作文:國富論讀後感

  篇一:《國富論》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

  這是亞當斯密在《論分工》裡面的例子。就是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爐火純青的舞者輕盈而優雅地帶領我們這些門外漢直觀而立體地感受到舞蹈的美麗。只是在這裡,變成了經濟學中的奧妙。

  也因為這個比喻的原因,對於全文,亞當斯密的《論分工》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也準備重點談談我對他的《論分工》的看法與感想。亞當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都是分工的結果。分工的結果,各勞動者的業務,既然終生侷限於一種單純操作,必然能夠增進其對這項工作的熟練程度。分工,節省了時間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分工,簡化和節省了勞動。亞當斯密在討論了論分工之後,其縝密的邏輯在第二章開門見山,討論了分工的原因。亞當斯密認為,人類間之所以會產生動物所沒有的分工合作,是由於人類的利己性。既是說,人類是在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換、買賣而不知不覺地產生了分工。在這裡,亞當斯密再次用他簡練而生動的語言透過實際例子讓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最早在高中學政治時期提到的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著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著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與手工業的分離,促進著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而這些思想的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的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社會主義思想的導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臺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於自己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著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麼簡單,可是分工後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效益的高度暴漲,這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

  以下是亞當斯密在本書中提到的主要內容:

  剩餘價值論,這似乎是馬克思提出的,而這也是亞當.斯密最先提出的,不過他們所處的角度不同,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因此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稱霸世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就是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工人們站起來,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

  階級論,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係,屬於生產關係之間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依賴的關係,地主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而抬高地租,資產階級又要為了減少成本和提高利潤而與地主討價還價和降低工人工資或提高工人勞動時間。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乾點活以及為提高自己的工資而與資本家進行交涉,甚至罷工與暴力革命。這生產關係的三環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其實這個思想在我國的現實社會里也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國最大的地主就是國家,因為土地是國有的,在可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國家不得不將地租抬高,賣給有競爭力的房地產商,而代表資本家的房地產商為了支付高額的地租而抬高房價,而作為類似於三環中工人階級的消費者,就要和房地產商討價還價,甚至不斷變幻東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經濟實力的住處。而在很多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擔憂的時候,國家又要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情況下條文說如果房價再不下調,就對城市一二把手進行懲辦。所以說,三環之中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互相影響,這種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國也是完全適宜的。

  而《國富論》當中最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於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惠。甚至在英法戰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採購的先進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透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當時全世界的所有國家當中,最為發達的純商業國家是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他們擁有了最早的銀行,最早的股份公司,卻沒有自己的國家,因為他們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國家,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自由主義,也為他們取得了大量的財富。而英國,身為一個主權國家,一旦明白了自由主義這個道理,其強大的國力更是讓他不可收拾,讓他一舉打敗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馬車伕”荷蘭,“西歐陸上霸主”法國而成為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國。

  自由主義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國的今天,脫離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沿海城市還好,我國的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以及港澳政府管轄的相對寬鬆,甚至有進口商品免關稅的優惠待遇。相對來說,西部地區則明顯體現出了落後。不但是經濟落後,思想也相當落後,表現出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為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那種不是中央嚴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後。其實就算在我國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辦公司難,起執照難,即使從馬路這邊搬到馬路對面,也要另起一個執照,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義思想的。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自由主義會越來越深入人心,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十分有指導性意義的。

  當然,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可是另一方面卻會使資本家過於的盲目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為了高額的利潤哄抬物價,結果會生產出大量的剩餘產品,資本家為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於消費不起乾脆不消費,甚至遊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於是在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後,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說的國家宏觀調控,俗稱“看的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憑市場調節,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止步不前。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全文開篇,亞當斯密就引用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來說明分工的重要性。一枚針的製作,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亞當斯密分析的原因就是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都是分工的結果。在第二章,亞當斯密也分析了分工產生的原因,人類間之所以會產生動物所沒有的分工合作,是由於人類的利己性。既是說,人類是在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換、買賣而不知不覺地產生了分工。

  剩餘價值論、階級論、自由主義是《國富論》中的中心內容。

  關於剩餘價值論,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因此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稱霸世界。

  關於階級論,亞當斯密則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係,屬於生產關係之間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依賴的關係,地主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而抬高地租,資產階級又要為了減少成本和提高利潤而與地主討價還價和降低工人工資或提高工人勞動時間。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乾點活以及為提高自己的工資而與資本家進行交涉,甚至罷工與暴力革命。這生產關係的三環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

  而《國富論》當中最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這種思想在當今中國我認為也非常有借鑑意義。我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港澳地區對經濟的管轄相對較少,相比於西部地區,無論是制度上還是發展現狀來看都要優越的多。這就是自由主義思想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篇二:《國富論》讀後感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說勞動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說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文明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必須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在許多文明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

  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於三種情況: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第二,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第三,發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在人類族群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所以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一種透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於製造弓矢的人發現自己專心製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於造房的人發現自己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於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能力即市場範圍的制約。因為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為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相對來說,水運對於陸運有天然的優勢: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透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透過水運需要的人數和交通工具較少。所以由於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現在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後,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須拿著自己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可以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角色,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取代。這是因為金屬易於儲存,易於分割。於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於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並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透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一定數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一定數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說貨幣更容易體現。一個世紀來說穀物更容易體現。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於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必須給其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資本利潤),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後,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己(也就是地租),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說,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並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同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於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麼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一種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賣出的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市場價格。市場上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為這種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實現。市場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夠滿足這種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種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數量,他們當中有些人,寧願支付高價格也不願意得不到商品。於是競爭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間發現,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價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貨品的缺乏程度和競爭者富有程度和浪費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場上的供售量超過了這種有效需求,這種商品就不能全部賣給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須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於是低於自然價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賣方怎樣急於要把商品賣出,易腐敗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賣方之間競爭更大。市場價格雖然能長期高於自然價格,但是卻不能長期低於自然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於自然價格,必然是工資,利潤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達到自然率。這樣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數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於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透過勞動不能獲取養活自己,那他必須透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必須要讓勞動者能養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現在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