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通用10篇)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1

  小時候,我們家每次過年都會去鄉下我外婆那兒。外婆是土家族,於是漢族的我過的卻是土家族的年。

  臘月中旬,外婆便會同媽媽一起去集市買殺好了的年豬,回來做“刨湯”吃。“刨湯”就是用年豬肉做的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圍成一桌,有時還請周圍的鄉親。男人們坐到一堆,為喝酒的事情“吵架”,不醉不歸;女人們則慌著給自己的孩子夾菜;孩子們一個個都吃得滿臉紅彤彤的,嘴邊偶爾還會粘有一兩顆飯粒,引人發笑。

  臘月下旬就該吃餈粑了。這是小孩子們很喜歡的食物。大人們把餈粑一個個堆放在火爐旁邊,呈圓形。烤過一會兒後,原來硬梆梆的餈粑變成軟綿綿、脹鼓鼓的了。孩子們顧不上去洗那雙髒兮兮的小手,爭先恐後地將手伸向火爐旁,用胖乎乎的小手用力扯開,然後把撕成兩半的餈粑往裝滿糖的大碗裡蘸一下,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了。

  土家人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提前一天過年,土家人叫做過“趕年”。為什麼過“趕年”呢,聽大人說,土家人的先輩為了躲避戰亂,還有的說是為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於是就提前到陰曆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直到現在土家族還保留著這個習俗。過“趕年”時,外婆會早早地做好一盤盤與臘肉、豆腐和蘿蔔有關的菜擺在桌上,等著我們回家團年。

  到了大年三十夜,一家老少圍坐在火爐旁邊吃邊聊,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些坐不住的小孩子就跑出去,找一塊空地燃放爆竹。

  初一到初五在吃每頓飯前,都要把碗筷放好,並往酒杯裡倒上酒,舉行“叫亡人”儀式,那是為了祭祀先人,不忘祖宗的恩德。“叫亡人”通常是讓當家的晚輩主持,小孩子們不能站在旁邊,也不能讓人堵住路,應退讓在一旁給亡人“讓道”。這體現出土家族人民善良、有愛心、繼承先輩優良傳統的良好品質。

  土家人過年是美好的、快樂的。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2

  過年啦!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並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慶過年,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春節習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見奶奶煮了好多飯,就好奇的上前去詢問:為什麼要煮這麼多飯,我們一頓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鮮飯。因為土家族人很少吃魚,所以就要多煮飯,這也叫‘年年有餘’吧。”

  除夕的下午,爺爺和爸爸一起貼對聯,我也過去湊熱鬧。東看看,西瞧瞧。這時爸爸問我:“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貼對聯嗎?”我回答:“知道一點點,喜慶唄。”“也對吧,對聯是為了表達人們祈求新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現在我們貼好了對聯,就不能往外扔東西了,連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東西。這樣就表示把財圈在家裡了。”爸爸接著說。

  除夕的傍晚,由家裡的最長者帶領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輩的墳前點上紅燭和香,擺上祭品,以表對先輩的懷念。這也是對他們的尊敬。

  這些就是我瞭解的土家人的春節習俗,你覺得有趣吧。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3

  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哦,我可是土家族人哦。想知道我們土家族的民俗嗎?那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我們土家族心靈手巧,媽媽、嬸嬸她們能繡各種各樣的繡花鞋墊,叔叔們能用柳條、竹編編一些揹簍、笸籮、撮箕等等。我們大家合作還做了一件西南卡普呢!

  我們土家族的特色小吃有又香又可口的扣肉、臘肉、渣廣椒、合渣等等。

  土家族百姓喜歡住木房、瓦房、土房。

  土家族有一年一度的“女兒會”,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互相認識,自由結交的盛會,大家喜歡跳擺手舞。

  土家族還有一個風俗:哭嫁,哭嫁就有陪十姊妹、十弟兄。有女兒出嫁時,常有陪十姊妹的節目。用幾張大桌子拼成一長條,桌上擺有瓜子、花生、糖果等東西。旁邊坐著男女老少,正上席坐著新娘,邊唱歌邊吃東西。陪十弟兄也是這樣。哭嫁就是媽媽捨不得女兒走,女兒哭捨不得媽媽的意思。

  雖然我們土家族人口比較少,但是我們土家族最大的民俗習慣就是熱情好客。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4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在一片綠色的土地上,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吊腳樓。這就是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吊腳樓三邊懸空,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面既通風,又能防毒蛇、野獸,樓下還可放雜物。優雅的“絲簷”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

  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備齊木料,用當地的方言說,這叫“伐青山”,備木料一般選用椿樹或紫樹,椿諧音“春”,紫諧音“子”。“春”“子”代表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接著是“架大碼”,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樑上還要畫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然後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

  榫頭,排成木扇;最後是“立屋成柱”,主人選一個吉日,請左鄰右舍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一心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來,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表示慶賀又一座吊腳樓的誕生。立屋豎柱之後就開始蓋瓦、裝飾房屋。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簷,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

  從前的吊腳樓將就朝向,坐西向東、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應該是全部都懸空,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式建築。

  現在的吊腳樓比“幹欄”成功的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5

  在湘西地區,坐落著許多星星點點的吊腳樓建築群。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智慧的象徵,把房子做成如此奇怪的形狀,好像一塊塊拼在一起的豆腐乾,方方正正。幾個房間合理放置,客廳在實心的土地上,其他的房間都市懸空,靠杉木柱子支撐,既可以十分通風、乾燥,還可以防止毒蛇和各種野獸的攻擊,上住人,下放物,節省空間。怪不得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啊!

  我雖然沒有去過吊腳樓,但是媽媽去過,聽她說吊腳樓的整個樓層共三層:上、中、下。上層是客廳,是全家人休息的地方,專門用來招待客人。第二層就是他們起居的地方,但有規矩,外人是不能進去的。第三層是用來放雜物的地方,還可以養一些家禽。整一幢屋子,全是由杉木拼起來的,立在水邊,好似一隻大老虎在水邊蹲著。

  要是你去土家族人家做客,你一定會被接到吊腳樓的客廳,也就是上層,一入屋,你定會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陽光斜著從窗外照入屋內,彷彿是一束束光箭射入屋內,不冷不熱,暖洋洋的。只覺自身在空中閣樓,放眼望外,花的色彩;樹的色彩;人的服裝的色彩;蟲子的色彩;還有那鳥兒的色彩,似乎組成了一副巨大的油畫,耀眼而又美麗,出自於大自然這一獨具匠心的畫家手中。

  吊腳樓是中國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每一塊、每一寸地方都是那樣的精緻,刻滿了圖畫,有高山流水、蟲鳴鳥聲、百花爭豔、瓜果豐收......似乎與大自然合為了一體。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6

  我們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今天就來介紹一下我的民族——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華家庭中的一員,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文化。早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現過他們的身影。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土家族以勤勞和智慧,鑄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以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銀器,它敘說著湘西人遙遠美麗的神話,象徵著湘西人純潔、善良的心靈。湘西的土家族人民,懷著對祖先蚩尤的崇敬之情,秉著對純潔、美好事物無限的嚮往,每年在祭典和收穫的季節,都會穿上自己的純銀手工製作的盛裝,相聚一堂,舉行盛大集會,慶祝豐收和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我們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田酒,冬天就吃一碗開水泡團飯,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

  這就是土家族禮儀習慣,讓人覺得蘊涵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身為土家族人,我要多瞭解家鄉風俗,並且永遠熱愛我的家鄉。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7

  土家族的吊角樓是具有特點的建築,然而他們的習俗可是大有不同。

  土家族人建築房屋,尤其是建造正屋時,有很多習俗:木匠師傅在砍樹取料的頭一天,要帶祭品上山,於林間祭山神。砍倒的第一棵樹,必須到向東方,求得太陽神賜以吉利。屋架所需木材,有主人自備,不足部分由親友無償援助。特別對砍梁木的規矩,要求很嚴,如梁木必須選擇一兜兩梢的雙叉杉樹,且要派人偷砍別人的樹,不必取得樹主同意,樹主知道卻無意見且支援。梁木砍到著地,立即燃放鞭炮,按長短需要起材。而後,將紅布綢捆其中段,用兩人抬回,中途不得歇息,必須一起搬運到主人的新屋場。梁木到家後,不得讓人腳踩和蹲坐,由木匠製作畫梁。

  土家族建好的房屋一般都是挨在一起,愛住吊腳樓,所以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

  土家族人建的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色古香。一般的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可是,在沱江邊上的吊腳樓,卻另有一種形式和情趣。

  這種吊腳樓,依山傍水,沿江連綿不斷。從那視窗過的張張笑臉,又不禁想起沈老筆下黃昏薄暮中的吊腳樓的風姿。入夜那臨江窗戶中燈火像星星在水上閃爍,那一座座吊腳樓倒映在清流之中。宛如水下龍宮,十分清晰。白天那擠滿沿河的涴衣女,把河水弄起陣陣漣漪,就像一抹一抹會心的微笑,河在兩岸的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綠。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8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及風俗。

  身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的文化與風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地區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稱華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後裔。

  土家族人民熱愛藝術的魔力,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力量。村裡過喜事,都要請村裡的藝術團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歌舞,並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結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們,旁觀者與長者也要起吃宵夜。整個寨子沉浸在那高聲激昂的歌聲與人們大笑聲和震耳欲聾的掌聲中。

  土家族食品雖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卻有著香濃、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穀為主食,以小麥、紅薯、土豆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具具有鐵鏽的味道而不影響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著有一種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飯,甚是好吃乾燥、香濃的米飯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飪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這個寨子裡簡直像到了美食倉庫裡任你吃任你選。

  土家族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種類很多。土家族的工藝美術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製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各種門類。在土家寨裡可以欣賞到各種工藝品時常讓人流連忘返。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於土家族風俗習貫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自己著為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魅力。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9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日。第一個是過春節,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一個節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裡有亡人還要再提前一天過年,人們稱之為過“趕年”。關於提前過年的來歷,土家人有幾種傳說,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明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到江漸沿海,參加抗倭,為不耽誤戰事,土家人提前一天過年,後取得“東南戰線第一功”凱旋。過趕年便是從那時沿襲下來,讓土家後人不忘記先輩的赫赫戰功。

  土家人過年時,要在堂屋神龕下襬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我們土家族的節日還有許多我就不一一介紹。

  土家族民俗民風作文 篇10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鞭炮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佈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揹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揹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裡世居的土家族、苗族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裡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儘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