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嚐膽”的?

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嚐膽”的?

越王勾踐是怎樣“臥薪嚐膽”的?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爭奪地域霸權,彼此征戰數十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中,越王勾踐在經歷慘敗之後,透過“臥薪”和“嘗膽”兩種手段來激勵自己,憑藉著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終於東山再起,反敗為勝,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同時也留下了“臥薪嚐膽”這個流傳千古的帝王奮發圖強的典故。然而,關於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臥薪嚐膽”,現今卻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懷疑。

  《左傳》和《國語》作為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蹟的歷史典籍,而且距當時的歷史較近,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這兩本史籍都沒有講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行為。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從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勾踐確實曾有“嘗膽"的行為。但關於“臥薪",司馬遷並沒有更為細緻的描述。

  東漢時期《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中說越王勾踐當時“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臥”。“蓼”,根據清代馬瑞辰解釋說是“蓼薪”,即苦菜。勾踐為了報仇,冥思苦慮,日夜操勞,眼睛疲倦之時便用“蓼薪"來刺激自己,以便能夠忍耐克服,避免睡覺,繼續奮發圖強。“臥薪”、“嘗膽”分別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這樣理解似乎也比較在理一些。由此可推,後人把“臥薪”說成是在柴火上睡覺,是誤解了前人記載,曲解了《吳越春秋》的意思。

  其實,研究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有臥薪嚐膽之舉,還原歷史真貌不是最要緊的,畢竟不管此事件是真是假,它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這個故事背後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們需要繼承發揚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