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精選6篇)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裡外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蒸饅頭

  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絡。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

  “下雪了,下雪了!”舅舅大聲地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立刻從被子裡爬出來,走到窗戶前一看,咦,怎麼一點兒雪也沒有呢?原來被舅舅騙了。於是我洗漱完,準備去體驗東北農村的生活。

  乘坐一個小時的巴士去大民屯,接著就跟舅舅的戰友去吃東北特色菜,我們點了牛肉、酸菜、東北天鵝肉、鍋包肉~~~~~~這些菜的味道很重,並且份量非常的大,後來問了大人才知道,受俄羅斯影響和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因為喝酒量大,所以菜的份量才大。

  吃完飯,我們便來到了主人家中,我見識到了東北的炕,便輕輕地摸了一下炕,暖暖的,然後我便坐了上去,坐在上面雖然有點硬,但寒氣突然消失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裡的遼河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它在陽光的照射下亮亮的,閃著奇異的光,一片銀白色,美麗極了!我們走在河面上發出吱-吱-吱的聲音,偶爾還發出幾發清脆的碎裂聲。感覺非常有趣。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裡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裡,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臥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透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線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說,東北哪裡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東北的春節個個都是有很大的講究的,擺桔樹、扭秧歌、二人轉、包餃子……而其中最有趣而隆重的就是包餃子。大年三十兒那天晚上,在各形各色的年夜菜中,餃子,則是不可缺的一個“主菜”。到了三十兒晚上凌晨,就要開始蒸餃子了。餃子象徵著更歲交子,象徵著對新的一年的寄託。此外,在農村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女媧用土造成人時,由於天氣寒冷,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包上餡(線),用嘴咬著吃。除此之外,在眾多的餃子裡,人們通常會在其中三四個餃子裡分別放上一枚硬幣。有些人家認為硬幣太髒了,便在裡面換上桔子瓣兒,象徵吉祥如意。

  除了吃餃子之外,就是要隆隆重重得蒸幾大籠饅頭。為的是到時候迎接客人時飯菜和鍋不夠,就拿出大白麵饅頭來招待。同時,也備著吃菜時就著吃。

  初一初二是放鞭炮的最好時機,家家戶戶燈火通宵。整日整夜噼哩啪啦的響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即使在天台上也照樣放得起勁。有煙花、小串鞭炮、踩炮、搖炮……日夜不絕。這不停休的鞭炮聲,才真是睡不著的重要原因呢!這鞭炮的殘屑初一初二不能掃,掃了就會把好運氣掃掉,只有初三才能掃哦!這就是我們東北的春節。我愛過春節,它不但讓我長了一歲,還能給我我快樂。我愛過春節!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地域差別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各地的勞動人民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其中有一些節日裡特定的民俗便得以流傳,成為了家家遵守約定俗成的規矩;因為許多風俗都具有吉祥的寓意,百姓做起來也饒有興致而樂此不疲,所以這些能給生活帶來美好希冀的風俗習慣也就流傳開來。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東北的民俗之一“滾冰”,說起“滾冰”,還要從正月十五元宵節講起。元宵節是正月裡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吃元宵是少不了的,現如今元宵節裡的各種活動似乎淡了許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元宵節裡的記憶。那時候,母親會早早起來,忙完家務就著手準備晚上的飯菜,最令我難忘的就是母親炸的果子和元宵,元宵是先蒸熟晾涼然後又放在油鍋裡炸,外焦裡嫩滑滑糯糯,吃在嘴裡甜在心裡,聽老人們講,正月十五吃了元宵預示著一整年都圓圓滿滿甜甜蜜蜜,在那個相對比較貧困的年代能吃上這麼好吃的炸元宵,足以滿足孩子們旺盛的食慾。吃完了豐盛的晚餐,小夥伴便跑東家竄西家呼朋喚友,三五成群提著漂亮的小燈籠到大街上“走百病”,意在“走百步,祛百病”。那晚大街上人流如織,街道兩旁各式各樣的燈籠明亮耀眼,煞是好看,猜燈謎對對子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真的很壯觀,主要街道上一夥夥秧歌隊舞得更歡,舞出了節日的喜慶和歡樂的氛圍,成為節日裡亮麗的風景線。從大街上回來並不意味著元宵節的結束,“滾冰”才是元宵節裡最後的壓軸戲,也是孩子們最願意參與的一項活動。因為我家住縣城,縣城周邊沒有江河流過,當時的泰湖溼地還只是一片長年積水的鹽鹼地,冬季結凍的湖面總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的鹼,那時候有許多人家把湖面上和土地上的土鹼收集起來再熬製成食用鹼填補家用。這種鹼蹭到衣服上就是一道白印兒,只有那些淘氣的男孩才去那裡滾冰,我和小夥伴們就去家附近的水房外去滾,那時候縣城還沒有自來水,居民用水都要去水房用水桶擔水,擔水的人在擔水之前總是要接點水涮涮水桶然後倒掉,這樣,每到冬季水房外面就形成一個很大的冰包,我們就從冰包上滾下來,反覆的滾著玩兒,相互擠撞著歡叫著,全然不顧從冰包上滾落時磕碰的疼痛,“滾冰”就在這種意猶未盡的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滾冰”的“冰”字諧音是“病”,意思是說要把所有的病都滾走;剩下的都是吉祥。也許“滾冰”還有多個版本的傳說,但我只聽老輩人這樣跟我詮釋“滾冰”二字。

  現在,知道“滾冰”風俗的人已經不多,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隨著老輩人逐漸的離開,一些世代相傳的習俗也面臨著失傳的境遇,多希望這些傳統民俗文化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這些有著美好寓意的風土民俗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傳承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更是對先人們的一種懷念,真的不想看到那些有著美好寓意的風俗就這樣被歲月無情地帶走。

  東北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一、泡臘八蒜

  在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就會一天賽過一天,臘八可以說是過年序曲的一個開頭。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

  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與大蒜瓣兒。雖然簡單,卻有講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選米醋,因為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燻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燻醋,略帶糊味。

  醃製的時候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不僅味道獨特,爽口味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

  臘八蒜的起源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與“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臘八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與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衚衕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臘八算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二、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並不是東北地區春節特有的習俗。臘八粥傳說來自印度天竺,但現在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而是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以穀類作為主要原料,又以豆類、果仁等作為配料,不僅是習俗與美食,更是養生佳品。

  三、殺豬菜

  在農村,過了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裡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用。誰家殺豬都要用酸菜與肥肉、血腸放在大鍋裡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 “殺豬菜”。

  殺豬菜,原本是東北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燉菜。

  過去,在農村殺年豬是一件大事,無論哪家殺年豬都必定要把親朋好友請到家裡來吃殺豬菜,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麼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醃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裡煮了過油,然後與酸菜、血腸一起燉。那時,人們沒有條件講究什麼配料、調料,只是把剛殺好的豬肉斬成大塊放進鍋裡,加入水,放上鹽,然後邊煮邊往裡面切酸菜,等到肉爛菜熟後,再把灌好的血腸倒進鍋內煮熟。上菜時,一盤肉,一盤酸菜,一盤血腸,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來。這種菜不是剛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後吃的時候一熱.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過年之前採購工作稱為“辦年貨”。有些地方的人會買糖果瓜子,親戚朋友來拜年時,就請他們吃糖果與瓜子等。還有拜年時送的禮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時,傳統習俗是要帶一些禮物。

  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燈籠、凍梨、凍柿子等。家裡有小孩的還要給小孩買件新衣服,這是規矩。

  在農村置辦年貨多選擇趕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地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般在舊曆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年貨的品種有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墳

  年前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墳,紙錢與紙元寶可以在街邊買到現成的,也可以買來金箔紙自己疊元寶,一般家裡老人都會自己疊元寶。等到上墳時候,帶上紙錢與一些水果點心,離得近的,要到祖墳地去祭掃,離得遠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燒紙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是東北的“小年”,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在東北,小年這天要祭灶。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祭灶時要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錦州又稱小鍋白糖)、關東糖供著,希望灶神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有一句歇後語:“灶王爺昇天---好話多講”。

  七、其他準備

  “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要掃房。過去的農村住平房的時候要用報紙把室內牆面與頂棚裱糊一遍,現在不需要糊牆則用雞毛撣子或掃帚掃掉房頂的蜘蛛網與灰塵,屋裡屋外全面進行大掃除,這就是辭舊迎新。

  節前還要蒸饅頭、蒸黏豆包、蒸好以後放到外面凍起來,過年時只要放在鍋裡熱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種滿洲食品粘豆包,滿洲人傳統上喜歡粘性的食品,有利於在寒冷的天氣里長時間地進行戶外活動,如狩獵等。目前在東北地區仍非常的普遍,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戶外的缸(天然冰箱)中儲存過冬。

  製作方法是將紅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用揉好的黃米麵將豆餡團包入裡面,團成豆包狀,放入波羅葉(蘇子葉)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吃的時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八、貼春聯、貼窗花、掛年畫

  過年家家都要貼對子(春聯),村裡誰的毛筆字寫得好,人們就會帶著筆墨與紅紙,請人幫忙寫副對子。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養豬的要在豬圈上貼上“肥豬滿圈”,糧囤子上要貼上“糧食滿倉”,馬車與拖拉機上要貼上“出入平安”的字樣。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與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九、年夜飯

  東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要數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飯了,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家人團圓,歡聚一堂,有說有笑。東北人非常重視年夜飯的質量,通常這頓飯必須包括所謂的“四大件兒”,這四樣菜即雞、魚、排骨與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樣,這頓飯就顯得非常不“地道”、不“東北”。

  吃完年夜飯,開始吃凍梨、凍柿子。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與凍柿子,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凍秋梨是將普通白梨冰凍變成烏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會有絲毫損傷。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十、餃子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餃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之後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飯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裡剪頭。“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後一直到二月二,是走親訪友,朋友間相互請客拜年的時間,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了年。

  十三、高蹺與秧歌

  高蹺與秧歌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雖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樣紅紅火火,但一到過年還是會讓這一傳統專案得到最大頻率的曝光,生長在黑土地的人們那熱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這熱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揮灑出來,讓你體驗到的不只是過年的喜慶,更多的還是來年的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