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我眼中的農民作文

我眼中的農民作文

我眼中的農民作文

  剛開始很想寫“精神貧血”這個話題,不過想到似乎農民貧血的機率最高。既然連寫廣告都要有針對性,寫文章就更得指向明確了,於是決定改變主意。還很明確的一點是,由於已近五更,鄙人現在有些神志不清,故所述之言,大可視為21世紀版狂人,“語頗錯雜無論次,多荒唐之言”。我就這般一寫,大家也就那般一看。

  首先我覺得這個題目就很有針眼。想起最近有部熱播的電視劇叫《我是農民》,光是看這四個字,我已經開始胡思亂想了。“我是農民,我是農民怎麼了”——主人公大概一副何其悲壯何其憤懣的姿態。“哎,我怎麼就是個農民”——抑或他一臉悽楚辛酸委屈迷惘。不論是那種可能性,既然能出這部劇,其本身就在暗示這個群體的特殊性,要麼它為何不出個我是城裡人,我是北京人呢。回過頭來看文章的標題,我居然也成了編劇,只不過在明示這個群體的特殊性。那到底是要明示它哪方面的特殊性呢?心裡越想越異樣。

  可是還是要寫的。

  至於農民的善良純樸老實厚道,農民的鄉土氣息小民意識,任憑我在此信口胡謅,主觀意識還是不能改變客觀存在。所以不再贅述。胡謅點別的吧。我覺得農民是世界上最豐腴的建築材料和清潔能源,並且儲量豐富,品質純正。

  說是建築材料,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祖輩留下來的基業。婦孺皆知,淵遠的華夏文明首先是一種農耕文明,上下五千年,它在黃河、長江流域潺潺流淌,然後沉澱、濯洗、濾蕩,於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國家以巨獅的姿態威臥在東方。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璀璨的華夏文明是老祖宗一下一下犁出來的。歷史發展規律也從來是先出現鄉村,然後由於鄉村間商品交換的需要,有了集市。又由於一些鄉村離集市太遠,部分人索性定居在集市,人多了,交易多了,貨幣商貿形式發展起來了,集市越做越大,集市上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才有了城鎮。而只有在城鎮的規模、人口數量和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這就像建設一座摩登大廈,沒有磚和水泥,總得有鋼筋混凝土吧。可見,鄉村是基石性的存在,而正是由農民構建出這些基石性的存在。作為基石上的所謂城市人,我們有什麼理由忽視他們的存在呢。

  農民不僅僅是一些具體形態的建築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意無意地進行了一次文化人格的構建,他們以獨特的氣質吸引著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歸隱田園,遁跡山林,從中國的陶潛、林和靖到美國的亨利戴維、法國的法布林,不凡的人們在平凡的農家找到了精神的朝聖地,他們在和農民的共融中,重塑了那種褪去繁世鉛華、虔誠皈依自然的狀態,與世無爭,方得以淡然輕鬆地肆意揮灑才情,沒有絲毫雕飾。於是才留下了今天的文化瑰寶。

  說是清潔能源。實在是僅僅源於我的一個固執的想法。我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人,成為詩人,只要他有一顆真誠的、懂的熱愛的心。而淳厚敦實的農民,正是尚存的未被功利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無汙染的那一類。前幾天看到有報道,說一個農民來到城市闖蕩,窮愁潦倒,無奈靠撿垃圾為生。為洩鬱憤,他開始寫東西,三兩行,七八行,字不多,卻字字摯肯,他從來沒想過要給誰看。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所大學的文學教授看到了他寫的詩,震撼不已。於是拿去給他帶的研究生做範例……老天也沒想到,這個農民具有這樣的秉賦。也許他的才情根本不需要培養,他只需要把壓抑已久的那口氣吐出來,文兒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飾”就是這麼來的吧。所以我說,農民是最純粹的文化人。

  扯得太晚了。天亮了,我該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