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3篇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1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聖人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他已經不在我的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接觸了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記得,我跟著語文老師背誦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有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的我對孔老聖人有了一種神聖的感覺。他的許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學習當中,還是比較適用的。另外,他講述的許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還是需要借鑑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做人的基本標準之一。

  我讀了孔子的生平,對孔聖人的做人這方面是值得比較稱道的。魯昭公讓他去管理倉庫,他就去把這差事作的井井有條。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無論孔子做什麼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的。其實,我們之所以把他稱為“聖人”,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確實是達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聖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師,他也是我身邊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當,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時候,仍然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最後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這樣的泛泛之輩更應當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標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聖人不是一個神,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對自己的弟子時那麼的有禮,而他的弟子又那麼的尊敬他。另外,孔老聖人甘願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他儼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過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聖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麼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裡,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聖人。孔老聖人,是我從小認識的老師,也是我的親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經紮根於我們以及身邊人的心目中,讓我們更有選擇的去繼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2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說:“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並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鬥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第三,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很有戰略思想的人。20xx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齊想借用會盟來刺殺魯國君上,以為孔子早就料到這一招,出動了五百乘兵車,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兵車並未出動。不過,孔子早有準備,會盟開始,齊國動用五百乘戰車,而魯國竟然也有五百乘戰車。齊國見此情形,只好收兵。講到這,有朋友會問了,魯國的戰車是從哪來的呢?哈哈!五百乘戰車子虛烏有因為他們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車,後面拉上掃把,一跑起來、煙霧瀰漫。這樣便形成了“五百乘戰車”的壯觀景象!孔子的戰略就是這樣:兵以正和,以奇勝!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正像它的先師子產大夫說的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聖賢!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3

  倔強的孔子也有多次絕望的時候,他曾憤悶悲哀地感嘆:“我的主張行不通了,我將乘桴浮於海了!”“我衰老得多麼厲害啊!好久好久沒有夢到周公了。”“鳳凰不來了,黃河也沒有圖出現,我這一生也快完了吧!”憑藉這種對理想的執著,孔子永遠銘記於我們心中,其精神世代永傳。其形象是多麼的偉岸啊!

  可能,我們認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們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對其另一面的瞭解,其實透過史料我們不難看出,孔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歡富貴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強求,更不能透過不義的手段來達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而即使是清貧的生活,孔子也會樂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還說可以透過任何正當的途徑追求富貴的生活,他甚至願意去做趕馬車的營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在齊國聞《韶》樂,一下子痴然入迷,渾然忘我,身心處於一種最寧靜最舒適的境界,竟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純真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這也是孔子一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寫照。

  敢愛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隨和達觀,知錯就改,但孔子也是敢愛敢恨的人,也有氣極敗壞的時候。因為他說過“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這句話閃著多少人性的光輝啊,因為只有仁者才不懼怕惡的方面,才敢能向惡的一方挑戰。他曾大罵興起陪葬風俗的人會斷子絕孫,對白天屢次睡覺的弟子也恨鐵不成鋼地罵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而孔子心愛的學生顏回死了,孔子大慟,哭得肝腸寸斷,“天喪予!天喪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馬廄失火,孔子慌急地問有沒有傷人,而不過問馬傷了沒有。

  可見,孔子是個充滿人情味的人,他不僅有光輝的形象,他還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老人。

  綜上所述,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國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愛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是一個一生的風塵僕僕,出身卑賤,爾後自強不息,揹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鴻志的人;是一個為了萬民蒼生的福祉,向各統治者宣揚“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的人;是一個開中國私學教,育之先河,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人;是的,他還是一個和普通一樣具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人。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個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個使我崇敬萬分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