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我關於眼中的什麼作文

我眼中的什麼作文

我關於眼中的什麼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林語堂

  或許原來都被書本里的冰心、魯迅束縛了,在很久以前還不知道有他這麼個人物,今天有幸閱讀了一本《林語堂精選集》,才得以認識這麼一個國學大師,也不禁感慨這文章果然是一流的。都說聞香識女人,那麼今天我就要讀書識大師了。

  翻開書,映入眼簾的就是林語堂的像了,從畫面上看他十分和藹、親切,我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書卷氣,而中年的他與夫人在一起時又有一股紳士風派,果然不錯。可是林語堂表面看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他的文章可不簡單,只看了幾篇散文隨筆就感覺我們倆不是一個世界的了,一點都看不懂,甚至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情感,很是鬱悶,後來透過上網瞭解得知:他的文章與他每個時期的經歷有關,而他的一生又十分曲折,具有傳奇色彩,所以看不懂也是情有可原。

  透過閱讀,我認為他是個我行我素的人,但這並不是貶義。1923年林語堂趕上新文化運動退潮,周圍的知識分子分化的魯迅、劉半農等語絲派,語絲派的文學觀念是說自己的話,不說別人的話,由此看來與林語堂所贊同的文學觀是一致的。不過想來也不是並無道理,因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敢於鬥爭,敢於批判他人的人。林語堂先生的文章雖不那麼華麗,但個性十分鮮明,也許現在社會就缺少這種勇於堅持自我的人吧。

  他是一個有個人信仰,善良率真的人,話說他進入大學後,因為父親是牧師,基督教一直伴隨著他,而他剛進大學時,還參加了禮拜日的講話活動,因為他無法想象,沒有了基督教人生的意義還靠什麼來維持。直到後來他廣泛閱讀科學書籍,對於耶穌的復活越來越不能相信,還有人告訴他不信仰上帝,我們依然可以做個好人後,他才打消了顧慮,放棄了基督教,選擇了人文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雖說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與他重大人生選擇並無關係,但這種堅持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墊腳石,才有了後來無比輝煌的人生,也可以說,他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正直,嚮往自由的品格,也同樣引人注目。在政治立場上,林語堂先生也和語絲派其他同仁一樣,同情弱者,支援弱者,反抗壓迫,抨擊軍閥的暴行,在一次遊行中,在與警察的搏擊中受傷,他有一種遠離官僚政府的本能,或許他熱愛的是率真的生活,嚮往的是無拘無束的人生。

  他是一個愛國但謙虛、幽默的人。你一定很奇怪,我為什麼會把愛國和謙虛放在一塊,讀完大學後,他就出國留學了,他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年,但他一直沒有加入美國國籍,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據他女兒回憶,在美國他也常穿中式長衫,他討厭西服領帶是出了名的,但他也並不是處處都厭惡,他將美國的文學內涵學來輸入中國國內。他的文筆十分開放,這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在他的隨筆篇《我喜歡同女子講話》中十分明顯,在這個日益發達的中國,假如哪位友人、同學講出這樣的話,一定會認為他有毛病或怎樣,又何況是在那個無比封建的中國呢?林語堂先生的內心肯定強大了,但他也不忘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他將儒家等重要典籍譯成英語輸出過門,為弘揚中國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早年鋒芒畢露的文章相比,晚年之作更顯睿智與風趣,他提倡幽默但也不是無厘頭之類的,他說:幽默只是一位冷靜超遠的旁觀者,常於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幽默是一種心靈的釋放,是人真性情的流露。我認為這跟他表現自我個性的文學觀是相吻合的。

  當然,他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他是一個集幽默、善良、愛國、個性自由於一身的人,他身上散發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著我,他就是這樣一個冷靜超遠的人。

  篇二: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是豐富的、多彩的、絕妙的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滲透著傳統文化,只是需要我們用眼睛去尋找,用心靈去感悟。告訴你們吧,我們學校就是處處洋溢著傳統文化的氣息,你感受到了嗎?

  一出我家門,便是附小。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因此,我和附小有無法割捨的情結。你看,那古老的安禪寺和那飽經風霜的老槐樹向我們訴說著從前附小的滄桑,每次站在大殿前的古槐下,聽著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就好像穿越到了幾百年前。百年老校這個稱號我還沒入學就已經引以為豪了。

  升入一年級時,學校開設了禮儀課。每節課老師都給我們講一些二十四孝故事,帶領我們誦讀《弟子規》,讓我對經典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每節課我都會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老師越說越傳神,我越聽越著迷。從那時起,我便決定走進傳統文化智慧的大門。緣分真奇妙,如今我五年級了,帶我們禮儀課的 劉 老師一直陪伴著我們,現在帶我們品德課,但她的品德課總少不了傳統文化的味道。

  去年,校園東面豎起了孔子雕像,是我們學校的傳統文化氛圍更濃厚了。每次我站在雕像前,看著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睛和那慈祥的臉龐,就感覺在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一樣,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學校長廊裡張貼著二十四孝圖和一些古詩詞,那種神奇的力量總把同學們的腳步帶到長廊。同學們的眼球就被這些圖文所吸引,久久不忍離開。一來到學校,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往那裡看一看,別看我的步伐一直往前邁,但我的心早就飄到那兒去報到了。還有一個令人振奮的好訊息,本學期我們學校在主樓前安置了一臺大螢幕電視,課前、課間、課後都有經典的成語故事、弟子規故事輪番滾動播出,就連下雨天同學們都會打著雨傘駐足欣賞。

  每學期,學校都要組織《中華聖賢經》的.背誦展示。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一點一點背誦,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間後,那些淺顯易懂卻又耐人尋味的句子同學們便能脫口而出。還記得每逢展示時,同學們一個接一個,簡直是魚貫而入,那場面真是激動人心。古詩背誦更是我們學校多年來堅持不懈的一項活動,每學期十五首左右,試想,小學六年下來就可以積累二百餘首。吟誦這些詩句的時候,似乎在同詩人親密交流。

  媽媽看見我十分喜歡經典,就給我買了一套經典叢書。於是,我每天清晨早起去校園和夥伴們一起誦讀。現在我已經背會《弟子規》、《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大學》、《千字文》,《中庸》和《蒙求》正在背誦中。我每日的進步使爸爸媽媽驚訝不已。這些聖賢書滋養著我的心靈,豐富著我的內涵。班主 任原 老師好不容易給全班同學借來了經典書籍,從此,我們班的早讀時間也在背誦裡面的內容,那朗朗的讀書聲傳遍整個樓道,讓其他班的同學羨慕不已。

  記得前幾天我有幸走進軍營,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則標語:學以立德,學醫增智,學以修身,學以致用。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句話,總覺得是講給我自己的,尤其讓我聯想到自己鍾愛的傳統文化,這個不正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嗎?所以,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沿著傳統文化之路走下去的決心。

  我想,我們每個中國人身為龍的傳人,更應該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人。

  篇三:我眼中的雲南 曾瀚儀

  今年寒假,我來到了美麗的春城雲南。說起雲南,和黃岩真是天壤之別,下面就來聽我講講吧!

  淺藍的天空和寶藍的水

  每次到外面旅遊,最吸引我的就是風景,就是自然景觀,這次也不例外。雲南有著淺藍色的天幕,就像一幅潔淨的絲絨,嵌著一輪金光燦爛的太陽,就像鑲著黃色的金邊,幾片薄薄的白雲,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浮游著。雲南不只天藍,連海水、河水、湖水、溪水都出奇的藍。就說玉龍雪山山腳下的白水河和藍月谷好了,它們就像兩顆碩大美麗的藍寶石鑲嵌在玉龍雪山的山腳下,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光的碎銀,又像被揉皺了的藍綢緞。俯下頭,你便會看到各種各樣,大小不一,顏色不一的小大理石。而且,你很難在水中找到一些垃圾,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因為雲南常年乾旱,水源十分缺少,所以,雲南人都很珍惜水源。第二,遊客們大多來自城市,很少能夠看到如此藍的水,所以,人們都不忍心往那扔垃圾。

  古老的歷史建築

  雲南是一個古老、歷史悠久的城市,那兒有麗江、大理古城,有張家花園,有木府。就說大理古城吧,由大理古城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裡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裡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長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裡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多姿多彩的民族風俗習慣

  雲南是一個擁有許多少數民族的省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先說說他們對男、女的稱呼吧。在石林男的是叫阿黑哥,女的叫阿詩瑪,在大理白族,男的是叫阿鵬哥,女的叫金花,而在麗江納西族男的是叫胖金哥,女的叫胖金妹。再說說白族的習慣吧,就說他們招待客人吧,白族人招待客人都喜歡為客人奉上三杯茶,所謂的三杯茶就是一杯苦茶,一杯加上紅糖、米花、乳扇的甜茶和一杯回味茶。這三杯茶詮釋人的一生,一開始是努力的奮鬥,那是苦的,然後苦後甘來,便是甜。最後回憶自己的一生,就是回味。最後說說納西族的飲食吧,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原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雲南真的有很多我們黃岩沒有的東西。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聽我說了這麼多,你有沒有對雲南十分嚮往呢?如果有,那就趕緊去雲南吧,看看它的廬山正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