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學常識> 語文選修一文學常識

語文選修一文學常識

語文選修一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是高中學生學習語文必學的內容,學生可以整理出來方便複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選修一文學常識,歡迎閱讀參考!

  1、《沁園春長沙》選自《毛澤東詩詞選》

  2、《相信未來》選自《食指的詩》。食指原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中國現代詩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背景》等。

  3、、江河,原名於友澤,生於1949年,北京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品有《紀念碑》《星星變奏曲》。

  4、《十八歲和其他》選自《臺灣散文精粹》。作者:楊子,原名楊選堂,生於1923年,廣東梅州人。作品有《浸灑的花朵》《感情的花季》。

  5、蔣士銓:清代文學家。屠格涅夫;俄國作家。徐志摩:中國現代詩人。吉辛:英國小說家。新月派;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新詩流派。惠特曼;美國詩人。肖洛霍夫;蘇聯作家。

  6、《我的四季》作者;張潔,生於1937年,遼寧撫順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愛,是不能忘記的》《城中的翅膀》。

  7、馬克思;德國思想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8、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詩人。埃斯庫羅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歌德;德國詩人,劇作家。狄德羅:法國哲學家,文學家。斯巴達克;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

  9、《我的`五樣》作者:畢淑敏,生於1952年,山東文登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崑崙殤》《紅處方》。

  10、《勸學》選自《荀子勸學》。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賢人的言論,往往稱“君子曰”。

  11、《師說》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故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後人又稱“韓吏部”“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12、六藝,即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13、《獲得教養的途徑》選自《黑塞說書》。赫爾曼黑塞,生於德國,後入瑞士籍,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

  14、但丁:義大利詩人。

  15、《想北平》選自《鄉風市聲》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駱駝祥子》《茶館》。(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2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其《駱駝祥子》問世後蜚聲文壇,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貧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藝作品集《三四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正紅旗下》,長篇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散文雜文集《福星集》,劇本《龍鬚溝》、《茶館》等。老舍文學創作歷時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人物性格鮮明,細節刻畫真實。能純熟地駕馭語言,善於準確地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以諷刺幽默和詼諧輕鬆的風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16、中國四大名亭;陶然亭,醉翁亭,愛晚亭,湖心亭。

  17、《我心歸去》作者:韓少功,湖南長沙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爸爸爸》《馬橋詞典》。

  18、柯靈: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作家,電影藝術家。作品有《燕居閒話》《煮字生涯》。

  19、《前方》選自《少年》曹文軒,江蘇鹽城人,中國現代作家,學者。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20、《今生今世的證據》選自《風中的院門》。劉亮程,新疆沙灣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一個人的村莊》《庫車》。

  21、《江南的冬景》選自《郁達夫文集》。郁達夫,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沉淪》《屐痕處處》

  22、《赤壁賦》選自《蘇軾文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

  23、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24、《神的一滴》選自《瓦爾登湖》。梭羅,美國作家,作品有《郊遊》《緬因森林》。

  25、《香山那樣思考》選自《沙鄉年鑑》奧爾多利奧波德,美國生態學家。著有《野生動物管理》。

  關於文學的意義:

  我們常常在談論文學邊緣化,甚至文學死亡的話題時,以為文學似乎與當代社會程序無關,這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文學是人類價值建構和精神生長的過程,是人類生存意義的自我確證。這就是我們在經濟活動主宰世界、網路語言控制資訊的今天,談論文學的意義要旨。

  第一,人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動物,這種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為指導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作為與萬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為自己的存在尋求意義,我是誰,我為什麼而生,我為什麼而活著?而文學最基本最偉大的功能就是給予意義,是對人類的生存賦予意義。荷馬史詩、希臘悲劇、《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還有屈原,史記、唐詩宋詞、元代雜劇、清代的民間戲曲等等,不管它們是什麼題材體裁,實質上都是告訴人們生活的意義。

  其實文學不是哲學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論,而是以它對世界的感悟保障人類的精神永遠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時候,還是在情緒晦暗的時候,或者在我們陷入迷狂的激動時刻,文學總會給予我們可靠的心靈指引。人們透過閱讀,以至聆聽和觀看文學,領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種真相,點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尋找到個人的生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