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學常識> 朱自清《匆匆》的寫作背景

朱自清《匆匆》的寫作背景

朱自清《匆匆》的寫作背景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朱自清《匆匆》的寫作背景,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品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如今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8)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創作背景

  《匆匆》寫於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期。當時的“五四”知識青年忙於救國,忙於追求進步;他們備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壓迫,卻沒有停止追求進步的腳步;他們苦惱、彷徨,卻在冷靜的沉思後,繼續追趕人生的路。“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於沉淪。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探尋與追求。作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裡,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內容)朱自清依託春景激發內心情感,藉助想象釋懷美好。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綠》、《荷塘月色》。

  詞語註釋

  ⑴確乎:的確。

  ⑵空虛:裡面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不充實。

  ⑶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淚等不斷往下流的樣子。

  ⑷潸潸(shān shān):形容流淚不止的樣子。

  ⑸伶伶俐俐:聰明靈活。文中指時間輕快而靈活地從“我”身邊流走了。

  ⑹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⑺罷了:而已。

  ⑻遊絲:蜘蛛所吐的絲,飄蕩於空中,故稱遊絲。

  名家點評

  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於1922年3月28日創作的散文《匆匆》,作為短短600餘字的散文,題為《匆匆》,卻非“匆匆”之作,飽含著深刻的文學意蘊。從歷史內容層面讀《匆匆》,掠過“五四”知識青年忙於追求進步的匆匆身影;從哲學意味層讀《匆匆》,飽含時間流逝的思辨;從審美意蘊層讀《匆匆》,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豐富的意象。這是一篇耐人尋味的佳作。——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