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的意思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輯錄、編撰而成。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溫故而知新的意思,歡迎大家檢視。
溫故而知新的意思:
溫習已學的知識,才能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故:舊的 而:就(承接) 可:可以 以:憑藉 為:成為
溫故而知新出處:《論語》中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故而知新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就可以做老師了。
本章的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孔子說:遇到合於正道之事,就算是老師也不必謙讓)。此章的“師”字也有以“眾人”來解的。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做我的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出他們身上的缺點就要引以為戒,加以改正)。
子張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何處學來的'呢?子貢回答說: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佈於世間。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則能掌握住末節的部分,世間其實無處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因此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呢?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可以為師矣”亦有兩解:一為這樣的人才可以之為師;二為自己做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為人師。前者在著重知人,後者強調修己,這兩解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兼備這兩重的意義,可使得本章更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師”的意義之角度來看,可能還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許來解較為妥適。
溫故而知新解讀: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詞語造句:
1、欲師者,溫故而知新。欲達者,吐故而納新。欲強者,明故而創新。
2、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在孔子看來,學習要能舉一反三,要聞一知十,這才是溫故而知新,才是創造性的學習。
6、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研究歷史,就是要弄清過去事情的本來面目,才能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