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通用14篇)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通用1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

  陶淵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瞭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一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麼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一生是那麼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麼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一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隻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一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一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2

  在許多現代人眼中,隱士只屬於古代。他們與山為友,與水為伴,品一盞淡茶,酌一壺薄酒,誦讀詩書,舞文弄墨,好不逍遙自在!但是,他們看破紅塵之後消極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橫掃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濟蒼生,而是逃避社會現實,獨自享樂。所以,在日益發展的當今世界,“隱士”便毫無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這是許多人一貫抱有的態度。

  東籬採菊悠然見南上的陶淵明是隱士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懷有大志,希望建功立業,但現實一次又一次讓他跌入谷底。最後,因不事權貴,他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正是由於這條道路,陶淵明的田園詩漸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老師仍然很理性的評價他,重複著“陶淵明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他消極遁世……”之類的語言,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學生們呢,大多也走在這種思想早已鋪好的大道上。

  在我們班,有個同學說他想當陶淵明,隨即,這個訊息不脛而走,成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笑柄。這些人都只用了一隻眼睛看陶淵明,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消極遁世”。

  我則不然。陶淵明找到了適合自己心靈的棲息地——田園,然後用畢生精力去修築這個心靈的堡壘。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寶貝的話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一種境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陶淵明依然能夠安然自若;依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依然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緊,“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緊,荷鋤歸來帶回的不是疲憊,而是樂趣。再來一壺酒,來個一醉方休!詩興又頓起,於是揮毫潑墨,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著豪興躍然紙上。腦海中詩意的空白驅走了所有雜念,物質與精神,他選擇了後者。專注而無慮,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許,歸隱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於是,這便成了一種精神——“隱士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缺少的。比如,80後的青春文學掀起一場風暴,這個也是作家,那個也是作家,結果翻開一看,只能感嘆:中國的作家真是太多了!與商業掛鉤而不能全身心致力於創作,就只能觸控大批膚淺的表面,熠熠生輝的時日就不能長久,這些書就只能掛上所謂“暢銷書”的名號,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所以,把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互換,當然沒有錯,但一旦聯絡起來,就難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應該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園”,將隱士精神的精髓發揚光大!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3

  我穿越時空,落到一個小菜園子中,小徑上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老翁,他的兩鬢有些斑白,兩腮的黑鬍子隨風而飄,手中拿著一個破竹竿在地上四處敲著,身上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花衣服。麼非這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嗎?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來身子搖搖晃晃地。於是我上一戶人家去打聽,人們說他經常被他的朋友請去喝酒,去了就一定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會立刻就走,不會一點也不好意思,這更像五柳先生了。

  於是我問到了他家的住宅,一到門口,門簷低矮,走進院子,廳堂窄小且簡陋,住宅四周都種著柳樹和桃樹,現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紅柳綠,鳥鶯啼飛。柳樹垂下它嫩綠的枝條;桃花綻放出它粉紅的花瓣;鳥兒唱出了婉轉的歌聲。宅子裡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剛才的那位老先生嗎?我跑了過去,他起先有些驚訝,不過一小會他就摸了摸他的黑鬍鬚,笑著說;‘既來就是客,來坐下吧’。他將她身旁的凳子拿給了我,哇,這裡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巒重疊延綿著,上面長著嫩綠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將山巒浮著似地,飄飄蕩蕩。這水綠的是山倒影出來的還是他真的就這麼綠呢?

  他坐在旁邊,靜靜地釣著魚,神情盎然自樂,我問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貧窮,為何還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貴人和好心。’我帶著不惑。這時門響了,來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聽五柳先生稱他為‘道濟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過去,那個官宦人家好像是來送錢的,並這樣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鬍子,將送來的錢推了回去,‘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多麼謙虛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頓時也悟出剛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辭官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志而益堅。

  樂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貴人和好心罷了。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4

  縱觀世上隱居之士,上下千年,唯陶潛一人而已。作此文,以懷陶潛。

  ——題記

  南山悠悠,花香淡淡,晚風習習,良辰獨往,執杖耘耔。

  披星戴月地耕耘,卻是草盛豆稀,簞瓢屢空,空蕩的四壁透出冰冷的風,回想那時的錦衣玉食,你沒有後悔,沒有什麼能使你低下高傲的頭顱,又豈會因五斗米折腰?

  清高淡雅,酒醉撫無絃琴;豪放不羈,悠然吟田園詩。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明爭暗鬥,這裡只有超然與灑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你昂首走出黑暗卻又榮華富貴的官場,你沒有不捨,心中只有著釋然。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山清得透明,水秀的透明,心淡的透明,甩袖一揮,繁華無視,歸園田居,隱於南山,又有誰如你這般灑脫?

  在這裡,沒有金碧輝煌的樓閣,只有幽靜簡陋的茅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南山,如一位素衣女子,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回眸一笑,雖不是雍容華貴,卻仍是惹人心醉。更何況是為官多年、一身疲倦的陶淵明?

  臨溪賦詩,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皋舒嘯,呼“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苦盡甘來,戴月而歸,在矮小的茅屋中一覺睡去——夢裡南山。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5

  你扛著鋤頭,像扛著一輪星和月,踏著清晨的薄霧濃雲,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壯志,可世俗的黑暗卻連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傷了,撞疼了。你開始解脫自己,開始向無限的莊園生活邁開步子。你有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舒適和悠閒。田園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嗎?灑脫自在的田園生活難道不是你自己的選擇嗎?一天下來,你扛著鋤頭,帶著自己疲憊的身體和充實的靈魂走在鄉間小路上,同樣也是一天,沉迷在燈紅酒綠中的官員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卻帶來了世俗給他的權利和財富。相比之下,誰更有價值一些呢?

  你的傷口在清風中愈發疼痛了,可是,你寧願疼得清醒,也不願醉得迷離。

  你愛喝酒,就可以讓你暫時擺脫這個讓你憎恨惡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輪明月之下,你舉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飄出了數千米遠,飲下的不知是精華還是愁腸,而你的筆卻似千鈞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嗎?我知道你手中的筆輕輕一勾,將會是文學史上最燦爛輝煌的一筆。

  世人一直在讀你,而真真能讀懂你的卻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夠解開人們心靈上的一把枷鎖。這時一個真實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靈魂,就像黑暗中的一個白點。你有骨氣,不願向鄉里小人折腰,但這一切都無法轉變著個世界,你用文學來彌補心靈上的缺口。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聲唱著。猶如東邊的啟明星,永遠閃爍著光輝!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6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正在踏著歌兒回家。

  夜如此靜謐,月如此明亮。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暢快,他執著於對田園的嚮往,對自然美好風光的追求。

  “菊,花之隱逸者也”

  他也曾帶著夢想走向官場,想盡自己的力量為國盡忠報效,但他終於看清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心寒了,毅然選擇了歸隱於南山下過著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許無寬床暖枕,也許無山珍海味,但他不後悔,依然平靜淡雅地生活著。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放棄。我也更執著於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眼中的陶淵明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早晨伴著晨露去鋤草耕作,傍晚又伴著餘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採菊品茶,悠閒地抬頭遠望南山,享受著採菊的快樂,享受著欣賞南山美景時的閒適,享受著鳥兒結伴回巢時的溫馨。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欣賞身邊的景色,用心去體味快樂與幸福,熱愛大自然美好的風光。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我心中的陶淵明雖然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的黑暗,也沒有忘記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時時在牽掛著社會,他常用詩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愫,表達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嚮往陶淵明,我學會了關心他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快樂幸福,更懂得了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心繫民生。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7

  何必像牡丹一般齊爭芳鬥豔?又何必似睡蓮一樣濯清漣不妖?你當然有你文雅高潔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你,一個當之無愧的君子——陶淵明。

  在黑暗的官場苦熬了十三年,想必你很早就已徹夜不眠,憧憬著那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吧!天不負有心人,你終於辭官隱居,不為那五斗米、幾斤肉而喪失了對自然地追求與真實的自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大概,這裡才是你內心的歸宿。

  我多麼羨慕你的田園生活!雖然沒有奢華典雅的宮殿,雖然沒有那滋味鮮肥的魚肉,雖然沒有那高高的位置、豐厚的俸祿,但是,你卻擁有著瀰漫詩香的屋舍、泥土芬芳的農田、高尚深韻的志趣。正可謂“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你有自己的思想。黑暗的官場中,百官大臣們多以物質操控思想,而你是以思想操控物質、環境、以及生活。雖然桃花源只是你想象中的,但在我看來,你早已邁進了自己創造的“世外桃源”,——此乃一片靜謐、聖潔的土地啊!

  種豆南山,同友人吟詩作對,好不快活!你完全擺脫了世俗的壓力,活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雖不如宮廷奢華豔麗,而這裡的一角淡妝濃抹總相宜。不注重高貴的名利,不沾染官場的煙燻霧氣,這就是你,好一個脫俗的五柳先生!

  然,也許你若生在現代這個社會,那樣的生活大概會更艱難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8

  陶淵明其人其文章與品格能夠流傳千古,依我看,正是因為一個‘真’字。

  有晉一代歷來注重一個人的出生門第,而陶淵明正是東晉名將陶侃的後代。按照門第來看,陶淵明極有可能步入官場後平步青雲,如果他又可以‘聰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許陶淵明會榮華富貴一生,成為下一個石崇王愷。

  但也許是看透了官場汙濁奢靡之風,無力改變卻又不想同流合汙。也許是順應自己返璞歸真的天性,陶淵明先後五次辭官,過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園的幽居生活,超脫與俗人俗事,與山林鳥獸共休息。陶淵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與自然萬物生靈休慼與共。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無視金銀財帛與功名利祿,就算是連自己最喜歡的酒也喝不上,卻寫出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句子。做到‘悠然’--發自內心的快樂恬靜。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結,單瓢屢空’的窘迫中說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無懷氏時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從內心,即是本真。世間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淵明卻可以做到,正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只要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論是滿目蕭然還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會被他忘懷,灑脫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這樣,養養菊,種種豆,寫寫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詩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隱’多年以求一官半職然而卻終不得唐玄宗賞識,鬱鬱而終。我們也不乏是這樣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率真?這談何困難,又談何簡單。看看陶淵明吧讓我們這些‘鳶飛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9

  陶淵明,一位安貧樂道的文學家;一位擅長借景抒情的田園詩人;一位影響深遠的辭賦家;一位品質高尚的散文家……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和菊花可謂是有著不解之緣,陶淵明把菊花視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麗,清新淡泊的特點與陶淵明高潔的品質,不同於世人,不隨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聯絡在了一起,所以後人就把菊花作為君子,淡泊俗塵,隱逸者的象徵。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文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淵明將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個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樂的心情,把大量農村農民的生活如實寫入詩中,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優美的農村生活圖景。不過在陶淵明的灑脫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內心的苦悶,如“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淘一觴”這表明他對世事還是沒有忘卻,儘管隱居山林,陶淵明還是無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淵明的詩文,看似質樸、實則華麗。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語中,充分表現了陶淵明淡泊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他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讚美;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世俗黑暗的厭惡和憎恨;充分表現詩人對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或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陶淵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嚮往田園;有的純樸清新……我們也應該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像陶淵明一樣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0

  在我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安平樂道、不慕榮利、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從他《飲酒》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園田居》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等多篇佳作中,都不難看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

  可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高風亮節的人,竟只想過著平淡的田園生活,是否太令人匪夷所思?太浪費人才?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固然是好,但只是一味的逃避現實,空有才華而無所作為,不知先生當時是否心有不甘?我認為,人活著就要有價值,要心有大志,面對困難迎風而上,勇於和官場的黑暗勢力作鬥爭,讓自己的能力用在為國家做貢獻上,而不是隻求自己的安樂。但人各有志,我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但是,陶淵明“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崇高品德依然令我敬佩不已。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說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有人說,五柳先生讀書,僅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不為求得名利,所以他的“不求甚解”正表現了他的志趣與氣質。但是,我不禁要提出質疑,難道仔細認真的閱讀就不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了嗎?如果只是粗略的讀,泛泛的讀,“走馬觀花”般的讀,怎麼能牢固的掌握知識點要點呢?又怎麼能準確無誤的理解內容和中心思想呢?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對知識不深入探究,只懂皮毛,學習也將只會是一知半解,無法獲得多少本領。但陶淵明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求知精神,那股強烈讀書的慾望,值得我們學習。

  也許,正是因為陶淵明有著這種“領異標新”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才使得他能名垂青史,留芳百世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1

  在別人的眼中,陶淵明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東晉詩人,但是在我的眼中,陶淵明就是一位值得讓人讚賞的愛國之士。

  陶淵明雖然只有著平凡的一生,但是沒有哪個人會知道他會造就如此傳神的詩篇。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圖錢財更不為名利。陶淵明當官時,他僅一百多天便辭去所有官位,從此歸隱田園。從陶淵明的種種表現中顯然表達出了對東晉王朝的強烈不滿,他以他特有的方式與官府作鬥爭,田園生活也成就了他的田園詩,使陶淵明成為歷史中的田園詩人之祖。

  陶淵明對國家、社會的不滿顯現於他的詩文之中。比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就單單從一個漁人因捕魚而造訪桃花源的文章當中,就可清晰的反映出陶淵明反對當代社會的黑暗與對世外桃源的自在生活所向往和憧憬。再來看看他的五首《歸園田居》,陶淵明對國家現狀的不滿、擔憂和歸園的迫切、期待,都表現於字裡行間:從“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中看出他對因世間之亂而倍感憂傷;從“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歸園之切;又從“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中透露出對國家復興的希望而嚮往……不僅如此,陶淵明身上還有許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弘揚。

  陶淵明確實是一個詩人,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詩人,他更加是一個明辨是非的智者,他的詩表達出了他對自己國家的擔憂與憤恨。為了批判黑暗的當代社會,陶淵明寫了無數的詩與文章,從而發洩自己的不滿,並且對那種安定和諧社會的嚮往。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恰好源於他深深地愛國之情。陶淵明擁有著的敢於鬥爭與維持正義的志氣是沒人可以改變的,他以如此頑強的愛國與反抗之志,是歷史長河中所有人的模範與標杆,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所在,才鑄造了華夏民族的精神!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不管在別人眼中是怎樣去看待陶淵明,就算別人說他只是個詩人罷了,說他只是個普通人罷了,也不會改變我對他的看法。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2

  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之際,在桃花源深處舞出一曲淡泊,在進退間遺萬世芳香。

  曾經的少年也是胸懷大志,也曾想過要大濟蒼生,然而一個祭酒三個參軍的官場經歷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場,一個個官員貪慕榮華富貴、追求高官厚祿的醜惡嘴臉使他厭惡不已,他瀟灑地丟擲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便灑脫地離開了官場。

  雖然家徒四壁,雖然短褐穿結,雖然單食瓢漿,但是看到那倦飛而知還的鳥兒,那叮叮咚咚的涓涓泉水,雲霧環繞的青山,他笑了,這就是他要回歸的生活。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脫下象徵著權力的官袍,穿著粗布麻衣躬耕田園,雖然辛苦,倒也清閒自在。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這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勞作、飲酒、賞花,返璞歸真,快活逍遙。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日子貧窮地位卑微而感到侷促不安,不為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而迫切追求,安然靜心隱於山,如同葛天氏、無懷氏之民,自得其樂。

  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隱約可見陶淵明舞著一曲淡泊,紛紛揚揚的桃花從他身邊落下,留下永恆的芬芳……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3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淵明。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多次做官,但由於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歸隱後,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於他愛寫詩,於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於後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將自己的生活現狀寫成對聯宣洩心中苦悶,雖然生活清苦,但心態樂觀,不改初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嫻靜少言,不慕榮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為“五斗米折腰”到“嫻靜少言,不慕榮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存在。

  陶淵明的作品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我眼中的陶淵明的作文 篇14

  我眼中的陶淵明,他像一泓清泉,靜靜地流淌在山林之間,清澈的泉水恰似他純淨的心靈。

  我眼中的陶淵明,它像一襲微風,他的田園詩,永遠那麼清新脫俗,拂去塵埃世俗,所及之所,雖只有枝葉輕舞,殊不知喚醒的是久久沉睡的心靈。

  我眼中的陶淵明,他像一朵淡菊,高傲地綻放在山間,散發獨特的幽香,哪怕一輩子無人知曉,也要遠離市囂,追尋恬淡閒適的生活。

  我眼中的陶淵明,永遠的白衣勝雪,衣袂飄飄,就像周敦頤筆下的蓮花,鄭燮筆下的青竹。他不在乎名利,而是用自己的筆描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來寄託自己的理想。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千古佳句抒寫歸隱生活的閒適。有時,我甚至覺得他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

  他的文章,不加雕飾,沒有精緻的修辭,華美的辭藻,一如他的粗茶淡飯,粗布短衣。似無意為詩,卻處處流露出對汙濁世風的厭惡和對安貧樂道,歸因自然的生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