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憶> 【精品】家鄉的記憶作文4篇

家鄉的記憶作文

【精品】家鄉的記憶作文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記憶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記憶作文 篇1

  如果,你問我:“你喜歡家鄉的美景還是美食?”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美景!”“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僅是美景,還夾雜著我快樂的童年。

  我的家鄉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一個小村莊裡。那裡山水環繞。

  春天,家鄉的小溪冰雪融化,“叮叮咚咚”地唱著歌;小鳥們也“嘰嘰喳喳”的伴奏著;而我們小夥伴們負責在一旁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偶爾也會給藍天白雲加點色彩——在草地上放風箏。

  夏天,大樹根深葉茂,撒下一片陰涼。天氣不錯的時候還透出斑斑點點的陽光。大人們在樹下乘涼,我們就在安靜的地方開展讀書會,傾聽著家鄉的故事!

  秋天,大地被鋪上了一層金黃的毯。大人們忙著收玉米,收大豆,採摘葡萄。我們呢,就在一旁,用秸稈編織著各種手工,兔子,花籃……應有盡有!

  冬天,動物們都去冬眠了,大地也換上了潔白的地毯。樹枝只剩下了“骨頭”,哪些“肉”彷彿被鳥兒啃掉了一般,一點都不剩。小溪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我們裹著圍巾,穿著棉襖,帶著手套,打著雪仗,穿梭在冰天雪地的自由世界裡。依稀聽到爺爺奶奶們不斷的叮囑聲“穿衣服”、“喝點水”“小心”……

  這不僅是我的故鄉,更是我的童年……

家鄉的記憶作文 篇2

  橋是河流永遠的戀人。家鄉大大小小的河流多如牛毛,因此,在三千五百平方公里古蓼大地上,橋自然也就隨處可見了。

  家鄉的橋,種類不同,形態有別,各具風姿。有獨木橋,很隨意地搭在又窄又淺的溪流上,展示著古拙樸素的美;有石板橋,架在滾滾東去的急湍上,讓來往行人感受到平坦和通暢;有石拱橋,別緻大方,巧奪天工,將“長虹臥波”的詩情畫意渲染得淋漓盡致;更有高數十米、長十公里的淮河特大橋,筆直、寬廣、偉岸,氣度非凡,堪稱橋樑家族中的偉丈夫。

  家鄉的橋,多是依著所在河流命名。“灃河橋”、“汲河大橋”、“牛角河大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些橋,無不明明白白地昭示著所在的位置,赤裸裸地表達著對心中河流的痴愛。

  也有少數橋是取人名的,比如霍邱一中校園內的“何林橋”。“何林”指的是霍邱籍著名文學評論家、首任魯迅博物館館長李何林,他一生著作頗豐,二十九歲就編著了中國第一部關於現代文藝思想論戰的史料集《中國文藝論戰》,隨後相繼寫作出版《魯迅論》、《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等一系列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的光輝著作。李何林曾在霍邱一中讀過書,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校內的小河上建了一座橋,並用他的名字命名。橋因人而得名,人為橋而添彩,確是耐人尋味。其實,在家鄉,像李何林這樣的英才又何止一個兩個?蔣光慈、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韋素園、王冶秋、徐貴祥、柳冬嫵等享譽文壇的文人墨客是霍邱人,陶勇、楊國夫等叱吒風雲的共和國將軍也是霍邱兒女。他們用自己的`文才武略,從精神層面上架設起家鄉的另一類橋樑。

  家鄉的橋,連通著許多美麗的故事——有捐資修橋的善舉,也有浪漫動人的神話……

  我老家附近的幾座青石板橋,傳說就與一條善良的青龍有關。在民間最為流行的版本中,這條青龍因為在大旱之年憐憫百姓,私自下凡行雨,結果觸犯天條,被處以極刑。青龍死後,魂靈不散,其身軀化為我家鄉的老街,眼睛變為甘甜的龍井和溫泉,爪子則成為河流上的一座座石橋,千百年來一直為老百姓帶來諸多福音。這個傳說,未必經得起考證,但確實為家鄉的小橋抹上了濃厚的傳奇色彩,引發人們幾多感慨幾多嚮往幾多遐思。

  然而,並非每條河流都能感受青龍的神奇。記得我讀師範時,第一次去淮河,但見水流湍急,奔騰而下,兩岸阻斷,咫尺千里,一撥撥過河的人們無奈地等候著渡船的到來。當時我想,倘若青龍真的有靈,也該在此化爪為橋、方便民生才是。

  可惜青龍始終沒有前來顯靈。直到幾年前,國家投資數億元,修建了一座雄偉的淮河特大橋,兩岸人民祖祖輩輩夢想的“天塹變通途”才變為美好的現實。“一橋飛架南北”,交通方便了,人流物流加快了,家鄉與外界的距離一下子拉得近而又近。撫今追昔,天壤有別,父老鄉親們又有誰不由衷讚歎家鄉的橋樑呢?

家鄉的記憶作文 篇3

  曾經,有野鹿在鎮邊淺灘逐水而居,鳴叫呦呦;曾經,它是一座港灣,水域深闊,商帆來去。

  ——題記

  故鄉是人們心靈的依歸,也是血脈氏族的溯源處。習染已久的鄉音,住居多年的水土,在背井離鄉之時,突然顯得獨特出眾,鑿痕已深。像是多年前,負笈港都,人們聽到我的海口閩語,便知了了我的來處。

  是的,我來自鹿港,除了假期偶有喧囂的熱鬧,大部分的時光是寧靜安好的。我喜歡趁著放學後,騎車晃盪,轉入九曲巷,夕暉著紅,厝壁磚色隨之鮮活起來,令人有了時空恍惚之感。巷道中可觀之處頗多,思婦尹娘曾蜇屈的意樓,濟眾博施的半邊井,守護家園的隘門,每一指顧,都會令人湧生思古之幽情。

  至於天后宮的繚繞香菸,分人是給予鎮民無所不在的護持。猶記兒時的大年初一,天尚未光,父親便以摩托車帶著我和奶奶,前往廟宇虔誠參拜。幼稚的童心,無慾無求,只是手拿著清香呆立著,等著奶奶的祝願生一落,這才隨之插入香爐。彷彿預約到了今年的幸福和安康,而後面臨人生的種種關隘,像是考試升學,從軍就業,我也都會至此懇請媽祖庇佑,一帆風順,無災無患。

  食物也是記憶故鄉的一種方式,自小便習慣到一家麵攤吃食。經冬歷春,二十年時流光匆匆而過,攤位數度遷徙,掌勺的老闆也已承傳後輩,我仍舊依尋氣味而來,點上一碗肉羹麵,香滑順口,一如往昔。有時老闆也會親切問候關於童年的種種事情,有時則定定地看著我,彷彿看著一卷共存著變化與永恆的畫幅。

  記得某次前往辜家舊宅的文物館內,覽看老照片所圈留下的過往故事,熟悉少陌生多,若非有文字指點,幾乎以為那是拍攝於某個偏遠的城市了。希望歲月不再驚擾這座古城,永存此刻的靜謐美好,那麼在這麼多年以後,我在街巷間追索過去的身影時,還能有所依憑。

家鄉的記憶作文 篇4

  小村子和外界並不隔絕,相隔很近,隔這裡不遠處的小鎮上,車水馬龍,喧鬧嬉戲,如果你駐足觀看,會發現一個個美麗的女孩子描紅黛綠,金銀珠寶,花枝招展地穿梭在街道上,看得人目不轉睛,這就是二十一世紀非常小的一個鎮上的風景,樓房左右兩側對立著,有瓷磚和水泥的,西洋式和哥特式的,水鄉風情的街道,或者是最新的桂花和銀杏的北方風格的大道。玲琅滿目的商品,在道路兩側數不清的店鋪中成列著,來往的人擁擠著,大部分人手裡都提著一包,顯示著生活的富足。

  但是小村子就僻靜得多,這裡像一個世外桃源,但實際上它不是的。村裡有一些豬在豬圈裡,哼哼唧唧地吃喝聲不時傳出來。牛兒是在樹下被拴住自行吃草的,發出咩咩的聲音,羊也發出類似的聲音,不過羊一般不拴。一個外鄉人,騎著一輛機器車趕過來,這是來幫忙做活的,過來做活的人通常會受到主人家的款待,豐盛的一頓飯是少不了的。這裡人好客,熱情,大方,也常常有城裡面的人來玩耍。

  生長在此處的我已經十多歲了,我的生命中,不可割捨的是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還有許多對我好的親戚和同學。我喜歡魚仙花,魚仙花是這裡經常有的一種漂亮的路邊花,花朵大而豔麗,像野菊花,但是比野菊花花朵大些。這種花被我移栽在一個小花盆裡,加了一個花盆的盆底托住水份,之後這個魚仙花就開得非常的好了,大朵大朵的花朵紫黃紫黃的,開得好像假花一樣。

  豆雞菇是另外一種讓人開心的東西,長大的豆雞菇個頭跟大人的巴掌差不多,菇腿是細細直直的,灰白色,近全白色,菇的傘比較薄,有點小傘尖,很適合煮湯哦。小的時候,爺爺奶奶會把豆雞菇用來燉雞湯,因為是農村啊,雞鴨很常見的,燉雞是生活中必須的一個插曲。這裡的雞鴨很漂亮,金黃的大雞公被一刀抹了脖子,開水推開全身的大小毛,赤裸裸的身子來回一刀刀就可以和菇一起燉,豆雞菇沒法和松茸這些菌類相比,她嬌小的美好只能是我童年時候的快樂了,我想,長大以後我會吃到松茸吧。

  桃膠是另外一種食物,據說可以美容,桃子樹如果營養豐富了,就會流出油來,俗稱桃膠的就是它了。這種東西半透明到透明,晶瑩剔透的非常好看,我是沒有吃過,但是我們一家人曾經收集過一點點桃膠,如果拿去市場上,肯定是價格不菲了。這些都是我記憶中非常美麗的存在,會伴隨我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