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小吃作文

家鄉的小吃作文

家鄉的小吃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小吃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小吃作文1

  每個城市,都像是被複制的玩偶,他們總是有著相同的事物。同樣閃爍著霓虹燈的喧鬧夜晚,道路兩旁高聳的樓極其形象地將天空劃成一道道“一線天”,人們匆忙的步伐似乎永無停歇地追趕著蒸蒸日上的業績。嘿,突然聽到陣陣吆喝聲“安海土筍凍”(“挖嗨吐順擋”,閩南話意為“安海土筍凍”)這聲音像清脆的鳥鳴打破了城市壓抑的氣息。為何不停下腳步品嚐這“安海土筍凍”呢?想必這些特色小吃能讓你暫且置身於美味中而忘卻那些負在身上的“累贅”。

  “土筍凍”,生活在海西的人們一定對這有某些獨特的情感。它是我們海西的特色小吃,在海西一帶久負盛名。它能降火消炎,清涼解熱,是人們在大熱天十分喜愛的小吃。在街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人們總是三五成群地站在土筍凍攤旁邊,買上幾碗,加上調料,津津有味地品嚐。土筍凍,如今已經成為當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餚了。它以濃郁的海西特色,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些遊客慕名而來,特地來這品嚐這以美味聞名的海西特色小吃。

  “崇武魚卷”它的名氣還真能與“土筍凍”相媲美。它是惠安崇武盛宴或家常喜宴必上的第一道獨有名菜,因為它含有祝願美好圓滿的意思。高質量的崇武魚卷,入口柔潤清脆,齒頰留香,既不見魚肉,也不含腥味,所以吃過魚卷隨手買幾斤帶回家和親朋好友分享的遊客也是十分普遍,從外地託人來崇武買魚卷的也不少。如今,崇武加工出售魚卷的人越來越多,專業加工魚卷的工廠也日益增多,這些產品已遠銷港澳臺地區,備受海內外食客的親睞。

  這些海西的特色小吃充分體現了我們海西城市的獨特風味,更加有說服力地證明了生活在海岸的我們,生活的豐富。這些特色小吃不僅發展了經濟,而且也吸引了遊客來到我們的海西旅遊,從多方面更深入地瞭解海西的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它正不斷地密切我們與臺灣人民的聯絡。

  我們抱著憧憬展望未來,期盼寶島臺灣早日迴歸祖國,正如崇武魚卷的寓意一般“美好圓滿”。

家鄉的小吃作文2

  “舌尖上的美味讓人難以拒絕,而家鄉的美味讓我們時時貪戀,念念不忘。”

  ——題記

  自從我上學以後,便很少回到家鄉,然而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有意無意地去尋找一份記憶中貪戀的味道。

  一次跟著朋友去水鄉的小鎮旅遊。那時正下著小雨,天空霧濛濛的,街上行人很少,家家上空都飄著嫋嫋的青煙。打著從街邊小店買的油紙傘,本打算當紀念品,奈何現在卻用上了。我一邊聽著雨滴打在青石板上的清脆的聲音,一邊在稀鬆的人群中瞪眼尋著什麼。

  “李記肉丸”,呵呵,終於找到了,只是不知道有沒有那個我曾經熟悉的味道。走進小店,許是因為下雨且在傍晚,店裡竟沒有一個客人,掌櫃看起來是個忠厚的人,坐在櫃檯後託著腮幫打算盤,看見我們進來,站起身說:“你們如果想要避雨,那有空位。如果想吃丸子,恐怕還要等會。”我們跟掌櫃要了碗肉丸子湯,便隨便找了個位子坐下。

  剛坐下,便聽到後邊的屋子傳來陣陣敲打的聲音。掌櫃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解釋說:“你們應該不是本地人,這是後廚的師傅們在做丸子,客人想看便去看看吧。”說罷便笑著將我們指引進了後廚。我將一張衛生紙墊在門檻上坐了下來。看到一旁的師傅將打好的肉泥,握成小團,熟練的丟進油鍋,不由得勾起了我當年的回憶。

  是啊,曾幾何時,我也像這樣坐在門檻上,看著一旁的老師傅。看著他熟練的從大石桶中拿出已經打的勁道的肉泥,用手握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糰子,然後丟進油鍋中。炸好後從油鍋中撈出來。看見一旁流口水的我,便笑咪咪的抓了幾個遞過來。可惜,上次回老家時才得知做丸子的老師傅去世了,做丸子的那間房子,也因追求所謂的發展而拆了。

  一陣撲鼻的香味,打斷了我的思路。哦,是我要的丸子湯好了。端過來,坐在之前的位置上吃了起來。這時門口傳來“老闆,給我來碗肉丸湯”“老闆,也給我來碗肉丸湯”——吃著吃著,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家鄉,那熟悉的味道,那熟悉的場景——

  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

家鄉的小吃作文3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件美差事,只需動動嘴,品品味,並不耗費半點兒力氣,便可大飽口福,而說到食物,可要選其精華,我的家鄉赤峰就有一種特色小吃。

  對夾是內蒙古赤峰市的美味獨特的食品。赤峰市生產此種食品的店鋪較多,而最有名的就屬赤峰的城南對夾。對夾源於一種名為“杈子燒餅”的吊爐燒餅,其用一定比例的面和油水,外用小米麵或者糜子面擦酥,食前用微火烤片刻即成,餅皮內夾上上好的燻肉,外焦裡嫩,口感香脆,味美而不膩。對夾具有北方特點的香酥脆,肉細嫩,瘦而不柴,肥而不油,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味,沁人心脾,有理氣,養胃之功效。

  關於對夾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1917年,河北人蘇文玉,蘇德彪父子迫於生活,來到內蒙古赤峰地區做買賣,當時赤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燒餅叫“哈達火燒”,於是,蘇家便開始賣燒餅,可不久後,父子二人的燒餅生意不紅火了,正巧這時又出現了“張家炒貨”蘇氏父子便又開始學習炒貨。一段時間後,二人剛剛學會,張家炒貨的建立者對蘇氏父子的模仿行為極其不滿,揚言二人如再度模仿將找人把他們趕出赤峰,父子無奈,放棄炒貨生意,繼續尋找合適的途徑。一日,二人見一老者用燒餅夾肉伴酒而食,深受啟發,兒子蘇德彪聽人說皇宮裡的燻肉十分美味,15歲的他為了給父親幫忙,便在裕盛樓肉鋪學習製作,他既能幹又用心,終於學會了燻肉。後來,父子又整合了“哈達火燒”和家鄉的“驢肉火燒”,及“宮廷傳統燻肉”的三項工藝,製成了一種獨特的“夾肉燒餅”,起名為“對夾”,從此對夾便流傳於赤峰。

  記得我第一次吃對夾,是在一個名為“上品城南蘇氏對夾”的對夾鋪裡,那裡的對夾做的極好,香酥得對夾皮中間夾著精瘦豬肉讓人垂涎欲滴,不禁咬上一口,那感覺也是言不可喻的。對夾也是待客之佳品,媽媽說她小的時候,家裡來了客人,姥姥總是用自家做的對夾和湯水來款待對方,所以,對夾即體現了赤峰人對食物的`喜愛,也體現了赤峰人的熱情好客。

  我愛家鄉的小吃,也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小吃作文4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題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內蒙古的小肥羊,雲南的過橋米線……從宴會上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說是不勝列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家鄉的刀削麵。

  刀削麵,顧名思義,用刀切割的面片。刀削麵味兒好,每一吃完都讓人感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它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在我眼中它卻是無與倫比的美味佳餚,刀削麵寬而又薄,放到湯裡一煮,它就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氣,讓我難以自拔。

  每當一碗刀削麵下肚,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與滿足。我經常去我家鄉的一個餐館去吃刀削麵,因為那的刀削麵實惠而且味兒又好,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所以我每一次去裡面的人都很多,附近的,遠道慕名而來的都有。

  關於刀削麵還有一個傳說,這是我爺爺奶奶給我講的。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糰,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木板,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傳遍了晉中大地,後來經過加工改編,就製成了人人稱讚的山西刀削麵,聞名海內外。

  刀削麵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喜歡刀削麵的那個傳說,更喜歡那不可描述的美味。

家鄉的小吃作文5

  我的家鄉——龍池鎮可美了。山美,人美,小吃的味道更美。

  我的家鄉是美食之鄉,這裡的美食很多,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下面,就讓我來給你介紹介紹吧。

  首先介紹我最愛吃的米豆腐吧。米豆腐在我的家鄉深受人們的的喜愛。聚會的時候,酒席上,路邊的小攤,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米豆腐做起來很簡單,只要把大米和上水磨成米漿,在鍋裡燒開,再點上石灰水煮熟,然後讓它凝固,放涼,黃黃嫩嫩的米豆腐就做成了。這是大人小孩都愛吃的。大人不在家,我們要是玩餓了,只要用小刀把米豆腐切成小塊,蘸著準備好的辣椒醬吃,那味道,別提多美了。

  接下來就是油粑粑了。油粑粑的製作過程簡單,但味道很鮮美,還有多種吃法。製作油粑粑同樣需要米,也是加少量水一起磨成米漿,比米豆腐的米漿要幹一些,在裡面加上鹽,花椒,姜米,野蔥,蒜苗等攪拌好。用勺子舀起倒入油粑粑盒子裡,再放入翻滾的油鍋裡炸,等到炸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油粑粑外面很脆,裡面卻很軟,吃起來滿嘴香味。我常看著油鍋裡炸得金黃金黃的油粑粑就流口水,媽媽便一邊炸一邊餵我。誰家來了客人,人們都會買上幾十個,就可以很好地招待客人了。我爸爸還經常拿它來下酒呢。出門野餐,帶上它更是方便。油粑粑不管冷熱都好吃,涼了,煮著吃,加點辣椒,老遠就聞到了香味。如果把它和米豆腐混在一起吃,味道鮮美極了。

  最後是綠豆粉,綠豆粉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炒著吃,也可以煮著吃。不管是哪一種吃法味道都很鮮美。我就愛煮著吃。煮著吃可以加一些配料,如酸菜、蕃茄、肉等。而且綠豆粉還具有清熱解毒,緩解腸胃不適的作用哦。聽了我的介紹,流口水了吧,快到我的家鄉來品嚐吧。

  勤勞的家鄉人對飲食特別講究。關於小吃,我們小孩子都會兩手,還有自己的拿手好菜呢。不信?有機會我一定給你露兩手。

家鄉的小吃作文6

  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的鄉村,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清澈的河水,巍峨的山峰,友好而和諧的村民組成了一個溫馨而寧靜的鄉村,在這裡還有許多美味的小吃,讓我來一一來為您介紹吧!

  俗話說人以食為天,可見飲食的重要性,在很久很久以前,需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對於現在已經不是問題了,重要的是講究的健康和美味。每當在外面街邊逛街的時候,餓了時常會買一兩個包子來解饞,雖然也很美味,卻總是吃不到家鄉的那種味道,在我的家鄉,做得肉包子,原汁原味,非常可口,可是現在的都是瘦肉沫,本來是沒有多少油的,偏偏加了還有很多的紅油,倒是成了肉味不是肉味,油味卻也變了。說到這裡還真是懷念以前家鄉的包子了。當然還有家鄉的雪桃,又紅又甜,而且帶著一股清香味,令人愛不釋口,但是看看現在的這些桃子,一個一個好大,其實也很漂亮,但是以前卻沒有見過那麼大的桃子,感覺好不真實,而且聽有人說很多東西是轉基因的蔬果,不禁心裡打起了寒顫,還是覺得家鄉的美味最安全。另外,在我的家鄉,人人都愛吃的一道家常小菜叫做合渣,其實就是黃豆粉末,將黃豆磨成粉以後,在水裡煮開,煮熟,然後加點喜愛的蔬菜沫,比如白菜或者蘿蔔菜、南瓜葉等等,以前我最愛吃用南瓜葉切成沫做成的合渣,想在想想還真是想吃。還有我們家鄉的臘肉,那可是我們的特產噢,又香又美味,跟辣椒炒在一起簡直就是絕配,色香味俱全,還有誰會不愛吃呢!

  當然家鄉的美食遠遠不止這些,比如豆腐皮、橘子、梨、柚子、各種各樣的蔬菜,還有米酒,米豆腐,街邊的麻辣串串、以及烤串果汁、酸豆角、酸辣椒以及幹豆角黃花菜等等應有盡有,雖然我知道現在的地方也有這些食物與小吃,但是品嚐起來,卻是有著不同的味道。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小吃。

家鄉的小吃作文7

  每個地方都有風味小吃,如湯包、酸梅湯……其實,在我的家鄉也有一個獨特的小吃——蘿蔔絲餅。

  對於蘿蔔絲餅,你可能還很陌生,什麼是蘿蔔絲餅呢?味道可口嗎?今天就由我帶領你們去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吧!

  由於我對蘿蔔十分厭惡,看見蘿蔔就想吐,奶奶見我不肯吃蘿蔔,就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蘿蔔做成美味可口的蘿蔔絲餅。起初,我還覺得蘿蔔絲餅油很多、很膩,吃了還可能會發嘔,但是,當我看見奶奶、妹妹、媽媽、爸爸都說好吃,內心很矛盾,到底吃還是不吃?最後,我只好硬著頭皮吃了一口。哇!這甜中帶鮮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只見那個口子裡包著許許多多金黃的蘿蔔絲,那樣子真是別提有多誘人了!我又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奶奶一遍洗碗一邊說:“慢點吃,彆著急!”

  等我吃完了,我好奇地問:“奶奶,蘿蔔絲餅是怎麼做出來的,這麼好吃?”奶奶領著我來到一大碗麵粉前說:“等會兒你就知道了,現在跟奶奶一起做吧。”不用說,做蘿蔔絲餅的步驟還是挺繁瑣的。當我做到包餡兒時,各種問題迎面向我撲來。我先學著奶奶把麵糰揉捏得像碗一樣,然後把餡到中間。不過,你可別以為不過如此。當我以為要把包餅的裂口“縫”好時,裂口就像地震時的山洞一樣慢慢裂開,裂到一半的時候,便停止了。可我試了好幾次,結果依然沒有改變,這可使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時,坐在我旁邊的奶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一邊給我做示範,一邊叫我耐心觀察。在奶奶細心地指導下,我第一次做出了還很不錯的餅。接著我按照奶奶的方法又試著做了幾個。結果還是超出我預料的好。

  然後,奶奶把做好的餅放在鍋裡熱了大約五分鐘,掀開鍋蓋,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我嚐了一口,哇!自己做得格外濃香,太棒了!

  學習就像做蘿蔔絲餅一樣麻煩,不過只有我們認真努力,就會讓學習變得輕鬆、快樂。

家鄉的小吃作文8

  在美麗的松古平原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小吃——古市三角壇餛飩。你也許會覺得,那只是一碗普通的餛飩,沒什麼特別,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松陽的三角壇餛飩可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小吃呢!

  我家鄉的餛飩個兒不大,可味道卻濃,吃一個,便覺得芳香四溢,吃一碗便覺得整個人都洋溢著餛飩的香味,過了好久,還有餛飩的味道,還在回味餛飩的香氣。三角壇的餛飩不僅味兒濃,餛飩皮也薄,而且又嫩又薄,方方的餛飩皮下面,原本鮮紅的肉餡變得粉嫩嫩的,一口咬下去,皮就破了,一股湯就進入了嘴巴里,頓時覺得無比愜意。在一旁包餛飩的人,拿過一張雪白的餛飩皮,舀一勺肉餡,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隻餛飩,包好的餛飩就像一朵美麗的鮮花,小巧玲瓏,單外形便叫人垂涎欲滴。當一碗燒好的餛飩在你眼前掠過,便有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深深吸一口氣,便會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說:“真香啊!”舀起一個餛飩,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入嘴裡,嚼一嚼,一股美味鑽入身體。再舀起一勺餛飩湯,湯上漂著香菜、榨菜,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喝到嘴裡,一勺鮮美的汁水便流入喉嚨,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吃了一個餛飩便想吃一碗,吃了一碗便想再吃一碗,再吃一碗,便愛上了這三角餛飩。沒錯,當你把餛飩放入你的嘴邊,一股香氣撲來,輕輕咬一口,便咬到了淡淡的、清香的餛飩皮,吃進肚子裡,便覺得暖暖的,再咬一口。咬到了又鹹又濃的肉餡,如果在冬天吃一碗三角壇餛飩,什麼寒冷的北風,飄揚的白雪都不在話下。

  吃餛飩的人很多,有大人、小孩、老人。有人邊吃邊讚不絕口,有人狼吞虎嚥,有人細嚼慢嚥,還有人吃了一碗不夠,又吃一碗,又吃了一碗還不夠,還要打包走。甚至有人專門跑到松陽來買。

  如果松陽是一個花園,那麼三角壇餛飩便是裡面嬌豔的花。如果你來松陽玩,可千萬不要忘了嘗一嘗三角壇餛飩。

家鄉的小吃作文9

  我的家鄉在瀘西,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但是我今天不跟你們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阿廬古洞,也不說美麗的城子古村,就跟你們聊聊瀘西特有的各種小吃。

  燒洋芋

  燒洋芋用的洋芋是瀘西東山洋芋中有名的紅皮洋芋,瀘西城裡賣燒洋芋的都是用大鍋裝一鍋慄炭,上面架一個烤架,把洋芋洗乾淨放在上面烤,烤的過程中不停地翻轉,使其受熱均勻,烤出來的洋芋色澤金黃。再配上那一個個瓶瓶罐罐裡裝著的各種各樣的佐料,吃起來那是一個心滿意足啊!這些佐料能滿足不同口味食客的需要,喜歡吃辣的,別客氣,有剁碎加料的小米辣;不敢吃辣的,有蒜油加花生和甜醬;只能吃一點點辣的,有糊辣子拌蔥和香菜。總之,各種各樣的佐料,一定能滿足你挑剔的味蕾,讓你享受到美味的滿足感。

  蕎粑粑

  苦蕎是瀘西特有的一種農產品,一般在高寒山區種植,其系列產品遠銷省內外,瀘西最有名的就是蕎酒,最方便吃的就是蕎粑粑。蕎粑粑是瀘西街頭巷尾都有的小吃,其做法簡便,把蕎麵加水和成糊狀,用勺子舀起一勺,均勻地倒在一口平底小鍋裡,用小火慢慢的烹調,大約分把鐘左右,用鏟子輕輕翻個身,不多一會就可以出鍋了,然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確定吃鹹的還是甜的!

  康寶元涼米線

  作為瀘西人,沒有不知道康寶元涼米線的。

  “康寶元”本身是一個人的名字,由於他獨特的配方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口味,久而久之,他的名字竟漸漸成了他所創制涼品飲食的代名詞。

  康式涼品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滷湯和酸醋都是自己配方,主要經營的涼米線、涼卷粉、涼麵條等特點是酸中帶甜,特別是白色的米線,卷粉和金黃的麵條放在一起,再配上酸醋、醬油、滷湯、辣椒油、大蒜、香菜等佐料,再蓋上一層特製的滷肉,看著賞欣悅目,吃起來酸甜可口,使人食慾大增。

  當然,瀘西的小吃可不止這些!還有:水晶粉和米涼蝦、漂粑、油火燒、燒米粑粑、鮮美的老東山羊湯鍋等,這些都等著您來逐一品嚐……瀘西,歡迎你!

家鄉的小吃作文10

  家鄉的米豆腐呈橢圓形,沒洗時像捉魚兒似的一樣滑,一不留神就會從從手中跑掉,可要小心哦!所謂好吃的東西,外表也會好看,所以讓人喜愛。然而,米豆腐卻恰恰例外。

  米豆腐個頭不大,兩個大拇指便可圍攏。其外表,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小坑,有的有鍋巴,底面是一個平面,這便是在蒸籠裡形成的;其外部,用菜刀切時,較硬,切除的呈灰白色,時而嵌些斑點;其味,讓你回味無窮,浮想翩翩,彷彿到了世外桃源。

  切出的米豆腐大多是長條形的,這切法也大有講究。切太厚不容易熟,切太薄了要在鍋裡融化;切太大又夾不上來,總是跌落。必須切得厚薄適當,才能讓吃者吃得津津有味。

  在還沒入鍋之前,它散發出一種味——近似於泥巴,但還是能嗅到。

  至於味嘛,呃,這個,我先得從米豆腐的配方說起。它的主要食材是米、地灰中的鹼與水。灰與水大家都知道是無味的,米就更不用說。它的材料裡沒有鹽,所以,沒放香料,是嘗不出它的味的。

  要是與西紅柿拌在一起煮好後盛進碗裡,你便早已被那酸味勾入了夢鄉,暢遊在美食的世界。嘗一口,還沒張開嘴,香味已經湧入鼻尖,直衝舌頭,讓你欲罷不能;接著,猛嘗一口,嗯,這味道,難以用語言形容。酸味擠滿口腔,讓你沉醉於不可自拔的境界,那食味,保準你三天三夜忘不了。

  剛出爐的米豆腐要是與酸辣子相拌,那味道就飄進你的鼻子。香氣在你的身旁縈繞,向你的嗅覺發出挑戰。嘴裡、心裡、手裡,恨不得猛虎撲食,把它吃得乾乾淨淨。一秒不能解決它,它便會讓你飄飄然的進入仙境,你躺在白雲上,身旁,一碗又一碗美味米豆腐……

  要是幹炒,那更有味了。人間美味,天下無雙,世間僅有啊!它的氣息席捲而來,瞬間讓你慾壑難填。垂涎欲滴只是一般,食不甘味只是普通,它會讓你茶不思飯不想的思念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永存你的記憶中。它的味道會隨著空氣緩緩滑入你的腸胃,刺激你的味覺,接著,肚子咕咕叫。一口還沒吞下,另一口早已塞滿了嘴。

  這便是家鄉的米豆腐,色香味俱全的家鄉美食。

家鄉的小吃作文11

  家鄉的特色小吃—土豆餅

  我的家鄉金昌有很多小吃,牛肉麵、涼皮子、沙米涼粉、油餅卷糕、土豆餅等,這些小吃風味各不相同,在這些地方特色小吃中,我最喜歡的是土豆餅,為什麼呢?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相信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土豆餅,顧名思義,就是用土豆做的餅。大家一定會問:土豆做的餅有什麼希奇的呢?玉米餅、南瓜餅我們都吃過了,也就那樣唄!如果你們真的這麼以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土豆餅之所以能成為特色小吃,一定就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自然有它的獨特之處,製作它可麻煩著呢!

  做土豆餅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挑土豆,只有原料好,土豆餅的味道才會好,所以挑選的土豆一定要個大飽滿,而且,皮越粗糙的越好吃,甘肅盛產土豆,這自然不在話下了。第二步就是削皮,先把土豆洗乾淨然後再削皮,這也是個技術活呢,可得小心自己的手呢,可別傷著了。這下該進行第三步了——磨土豆,這個步驟是做土豆餅整個過程中比較關鍵的環節,因為磨不好會直接影響土豆餅的口感,所以一定要磨均勻。第四步是調製了,磨完的土豆糊有一點稀,不容易攤成餅,必須要加入適量麵粉,麵粉加入量以攪拌中無滲出水為好。為了土豆餅口感好,一定要打上幾個雞蛋,最後再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食鹽等調味料。好了,現在開始烙餅了,可以用平底鍋或電餅鐺,烙餅的關鍵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容易碎,只要前面的工作做的紮實到位,這也沒啥難的,一塊餅只需五六分鐘就好了。你們瞧,不一會兒功夫,幾張圓圓的、黃橙橙的、香噴噴的土豆餅就做好了,光聞著就讓人忍不住流口水呢。你們一定會問這下可以吃了吧,直接吃當然可以。可最佳的吃法是將土豆餅上面勻塗少量油潑辣椒麵、醬、蒜苗絲及蔥,再捲起來吃,或切成條拌著吃,味道真是好極了。說到這兒,我都饞了,你們呢!

  遠方的朋友,如果你們有機會來到了我的家鄉甘肅,一定要嚐嚐我家鄉的土豆餅,它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我希望家鄉的土豆餅能讓更多的人品嚐,讓人流連忘返。我愛吃家鄉的土豆餅,我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小吃作文12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那永遠是一縷不可消散的鄉情,是一劑不可缺少的提神藥。

  現在我就來介紹一道我們家鄉的風味小吃“刀削麵”吧!

  說到這裡我又忍不住想要告訴你們,我爺爺就會做刀削麵,不僅味美,而且藝絕!

  記得每次寒假或是暑假,在家裡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爺爺,給我來碗刀削麵吧!我又想念那個味道了。”

  每次爺爺做刀削麵,我都會仔細的在一旁看著。這不,爺爺又開始啦:

  首先,爺爺先“和麵。”他拿出來一個盆,倒入一些面,然後少量多次的往裡面加水,並攪拌均勻,開始揉了,只見他的身體一上一下,有節奏地按壓著,看起來很是嫻熟,很快,先前散散的面就被他和成有形狀的麵糰了,隨後,只見他往麵糰上面蓋了一層布,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實則學問大了,好多人做不好刀削麵就是因為面的柔韌度把握不好。

  接下來,只見爺爺拿出來一個大鍋,往裡面加了一些水,把鍋放在火上面,等水燒開;同時去拿來雞蛋,青菜,土豆,西紅柿來,把它們洗乾淨,切好備用。這就是統籌的方法,我在校學過的,沒想到這早已是爺爺的生活經驗了。

  然後,爺爺最瀟灑的動作——削麵開始了!我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一刻也不敢鬆懈。那動作簡直就是雜技演員在表演,爺爺往頭上面鋪了一層布,然後把剛剛和好的麵糰拿起來放在頭頂,拿出削刀來在頭頂上一下一下的劃來劃去,這些面片一個個都擦出了完美的弧線,掉進了鍋裡,他還不時的轉動方向。每當這時我都會嘖嘖稱讚,笑著說著“爺爺帥呆了!”

  最後,不用說是炒麵了。早已準備好的菜,一個一個的倒進鍋裡面,呲拉一聲,爺爺就叮叮噹噹的翻炒起來,隨之而來的一陣陣香味兒,霸佔了我整個鼻子,甚至我整個身體,嘿嘿嘿!

  雖然說已經吃過很多次了,但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嘗一嘗!夾起幾根麵條來,送到嘴裡,經過在湯汁裡面的浸泡,刀削麵又香又有彈性,習慣性的加上一些山西老陳醋,酸酸的,美味極了!

  這個味道是我永遠都懷念的,是其它美味無法替代的,這濃厚的香味,時時刻刻都在牽著我的魂,讓我無法自拔,教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家鄉的小吃作文13

  根據我們這裡的習俗,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做餈團,以慶祝豐收,表達美好的願望。這一天,每家都會飄出陣陣餈團的清香,我家也不例外。

  上週五,恰巧是十月初一的前夕,這天傍晚,我回到家,發現奶奶已經準備好了材料。揭開鍋蓋,我看見一粒粒糯米如珍珠般躺在電飯鍋裡,像酣睡的嬰兒,那雲霧一樣的充滿清香的水汽,便成了嬰兒撥出的溫潤氣體。餐桌上放了兩盤芝麻,其中的一盤拌了一些白糖,遠遠地就散發出芝麻特有的香味。我想:用這樣的材料做出的餈團,一定也是香噴噴、甜滋滋的。

  首先,要用擀麵杖把糯米飯搗黏,奶奶把這項任務交給了我。我想這還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很快我就發現這並非易事。第一,擀麵杖沉得很,搗一下都要花費不少力氣。其次,由於架在椅子上重心不穩,電飯煲很容易朝旁邊傾斜。我忙了好一會兒,不但沒有把糯米飯搗黏,反而差點把電飯鍋給打翻了。為了不耽誤時間,這道工序不得不讓奶奶來完成。

  接下來就開始做餈團了,奶奶嫻熟地把一勺糯米飯丟進沒有拌糖的那盤芝麻裡,再用手按成薄餅狀。她又舀了一小勺芝麻餡,用手飛快地將薄皮攏起來,快得幾乎看不清雙手的動作,最後把口封起來,一個餈粑就誕生了。看著一旁的我躍躍欲試的樣子,奶奶同意讓我做一個。我依葫蘆畫瓢地做了一個,可是卻裂開了縫,像是餈團在張開了嘴在嘲笑我。我把它的“嘴”堵上,可是它的“眼睛”又睜開來了,向我擠眉弄眼,我又在“眼睛”上補了一塊,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之後,還是我贏了——給它穿上了厚厚的外衣。可是奶奶說,餈團只能有一層皮,而不是三層。

  我決定再做一個。相對於上一次,我這次的餡料放少了一點,皮也做得大了一些。這次的成果,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做得太完美了。這時候,奶奶發話了,打斷了我的孤芳自賞:“這些原材料都是熟的你可以嘗一個哦。”我立刻拿起一個吃起來,真好吃啊,滿口都是芝麻的香,糯米的甜。

  “哈哈哈!”奶奶笑了起來。咦,怎麼回事呢?我來到鏡子前,原來,我的手上,臉上沾滿了芝麻,手就像非洲黑手,嘴成了非洲黑嘴,臉也向非洲人看齊啦。

  “哈哈哈……”笑聲在屋子飄蕩……

家鄉的小吃作文14

  一提到莒縣全羊湯,我的口水就不由自主的流到了嘴邊。它是家鄉鼎鼎有名的特色美食,它湯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淨,鮮而不羶,香而不膩”的特點,備受食客的青睞,享譽神州大地。一直以來,它都是家鄉人引以為豪的美食,滋養著每一個家鄉人的成長曆程。

  對家鄉羊肉湯的好感是打記事起在居住的城市,隨處可見熟悉的“莒縣羊肉湯”的招牌,還是會從心底湧起一陣親切的感覺和那再也熟悉不過的味道,那是魂牽夢繞家鄉的味道!

  那肥美的羊肉,香濃的肉湯,再配上新鮮可口的香菜,可以說是“人間美味”啊!那羊肉湯,湯汁呈乳白色,一片片的油花兒泛在水上,顯得肉湯晶瑩起來。在湯中撒些香菜,晶瑩的白配上翡翠般的綠,再加上紅彤彤的辣椒油,別有一番風味。湯裡,便是羊血、羊肉、羊腸等,瑩白上透著點點參差的紅,真是叫人垂涎三尺。

  羊肉湯不僅看上去美觀且誘人,其中的味道更是鮮美,輕輕拿起勺子,順著碗邊兒上一大勺肉湯,緊接著撈起一塊肉放在湯裡,一塊兒吃下去,更加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關於羊肉湯有一種說法:“三伏天品食羊肉俗稱“伏羊”,歷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我國魯西南、蘇北、皖北、豫東等地區的人們認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汗排毒”,長久以來流傳著“夏天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大暑吃羊肉湯,冬天不用穿絨衫”的說法。所以就有了六月六吃羊肉喝羊湯的習俗。這樣便能驅逐不少寒氣,令人精神一振,神清氣爽。在吃羊肉湯時,一定要吃那裡的大餅,大餅是羊肉湯必不可少的搭檔,大餅雖然硬的硌牙,但是遇上羊肉湯後就變得又軟又香了。

  在我的家鄉羊肉湯是招待貴賓最好的美食,羊肉湯,紅、瑩白與翡翠綠的結合是美味的代表,它象徵著鮮美,更是家鄉人們細緻周到的象徵。

  這美味的羊肉湯帶著那鮮美,來到我的心中,它以自己獨特的魅力,誘惑著家鄉人的味蕾。讓你時刻惦念著它,時刻想著、愛著家鄉那片土地。遠方的朋友難道您不想來我的家鄉嚐嚐這鮮美羊肉湯的味道嗎?

家鄉的小吃作文15

  去年暑假,媽媽帶我回了一趟家鄉──陝西袁家村。提起“袁家村”這個名字,外省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一提到那裡的小吃,可是家喻戶曉。

  進入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街道兩邊是對稱的兩排房子,青磚灰瓦,坡形的屋頂。前來迎接我們的姨夫告訴我:“這就是陝西八大怪之一──房頂坡坡蓋。也就是‘人’字房半邊蓋,肥水不外流的意思。”

  沿著街道往裡走,兩邊是一家家小吃店。每一家的屋簷下,都擺著兩三張桌子,幾條長凳。雖沒有城裡飯店的豪華,但看起來倒也樸實而整潔。突然,我被一個很怪異的招牌吸引了,連忙喊道:“姨夫,姨夫!我要吃那個面。”姨夫停下腳步,看了看說:“這叫biáng biáng面!好,咱們就從這裡開吃吧!”我趕緊走到桌邊坐下,不一會兒,店裡的阿姨就給我們端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啊!這麵條可真寬啊!每根麵條足有一寸寬。我看姨夫拿起筷子先把面攪拌一下,頓時那雪白的麵條被辣椒和調料染成了紅色。姨夫邊拌麵邊說:“這也是陝西的八大怪之一──麵條像褲帶”。我趕緊用筷子夾了一根麵條放進嘴裡。啊,好軟!又筋道又光滑。仔細品,酸辣味十足,好吃極了。我吃了一口又一口,姨夫看我吃得滿頭冒汗,就給我拿來了一塊鍋盔饃,讓我就著吃。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厚、這麼大的餅,足有我一個手掌那麼寬大。我驚異地看著姨夫,姨夫笑著說:“怎麼,你不敢吃了?這也是陝西的一大怪──大餅像鍋蓋!”我猶豫了一下,咬了一口。咦!看起來硬硬的大餅,一入口就變得鬆軟,跟蛋糕一樣好吃,真是出人意料。接下來我們還品嚐了這裡的豆花,一朵朵豆花宛如棉花一樣,周圍有一層層紅紅的辣椒油,紅白相間,好看極了。

  在家鄉的日子裡,媽媽常帶我穿行在遊人如織的村落裡。在那裡我們品嚐了各種色味俱全的小吃:洛面、餄餎、涼皮和肉夾饃……啊,真是太多了,數也數不完。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已到了返京的日子,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家鄉袁家村。但家鄉那名目繁多、異常美味的小吃卻時常讓我回味,催我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