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民俗作文15篇

家鄉民俗作文

家鄉民俗作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民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民俗作文1

  朋友,您看過大秧歌嗎?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夠到我們家鄉做客,您一定會被那粗狂豪放的場面所吸引,在流連忘返中,說不定您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這狂歡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來。

  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嗚,嗩吶響了起來,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領頭的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鶴氅,手持大摺扇。後面緊跟的是喬裝打扮的大姑娘和小夥子。“七咚鏘,七咚鏘,七八弄咚鏘……”隨著這鏗鏘的鑼鼓,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揮下踏丁字,邁十字,綵綢飛舞,虎步生風,自然排成兩行,穿花打場。看秧歌的人們見到這雄渾的氣勢自然卻步。走場兩圈後,只見“沙公子”躍步跳入場心,雙手抱拳做個“羅圈揖”,唱個賀年的大喏,熱鬧的小戲便開始了。這時嗩吶換調,鑼鼓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一隊隊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槳”的老漢在前面像醉翁一樣扭來舞去,那水靈靈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態。正扭到高潮處,後面卻衝出幾個“刁老婆”。她們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頭上梳著“濃籬把”,臉上還有一個黃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樟打鴛鴦”之勢,三躥兩跳來到了旱船眼前,與“老漢”開始周旋。“棒”“槳”相撞,乒乒乓乓,醜臉相對互不相讓,他們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高蹺隊衝了上來,這才衝散了這對醜冤家……

  這一撥兒秧歌剛過,那一撥又接了上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滿街的人目不暇接價震耳欲聾。人們沸騰了,擁著秧歌隊說呀笑呀,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孩子騎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隊叫,兒女們攙著跟著秧歌隊跑。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催人奮進的鑼鼓帶進春潮湧動的世界。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看看我們家鄉的大秧歌吧!親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場面,親耳聽一聽那昂揚的韻律……

家鄉民俗作文2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就那幾樣,吃粽子,插艾草,和家裡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就是在端午那一天每個小孩子手上都要繫個絲線——五色縷。

  五色縷,說白了就是五種顏色明豔、鮮亮的絲線放在一起編成的五彩的首飾繩,然後系在手腕上,有闢災免難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兒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曉到底是從那一輩兒來的,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自然而然就有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解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而且不能隨意的丟棄,一定要扔在活水河裡。記得,有一次,我把端午時系的五色縷提前解了下來,原因不過是把絲線質量太差,一出汗就紅一道、綠一道的印在了手腕上,花花綠綠的,活像個調色盤。我等到沒人時,就趁機將其解了下來,隨手扔在了垃圾桶裡。

  不幸的是,正當我以為這件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的時候,我的外婆發現了,將我帶到客廳裡狠狠的斥責。那神態彷彿是我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錯,令天地都無法原諒似的。最後,她又仔仔細細的挑選了五種顏色明亮的絲線,編在一起系在了我的手上並且一遍又一遍的叮囑我,千萬不要解開,一定要等到下雨時才可以。

  後來,我才知道,據說在下雨天將五色縷解開扔到活水河裡,有將在並從身上驅走,讓災難病痛隨波而逝,這一年就會過得平安順利。

  現在,我的外婆和我已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節時媽媽也會仔細的挑五條絲線編成五色縷系在我的手腕上,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那種繁複的編髮了,就撮一撮應付一下,在過節的時候應應景,討一個好兆頭罷了

家鄉民俗作文3

  我的家鄉在鄭州,在那裡,有許多過春節的習俗。我來給你講講吧!

  在我的家鄉,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也是小年。從今日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聽媽媽說,這一天,大家都要拜見灶王,還要吃麻糖,這日的麻糖特別難買。

  臘月二十四日是“掃房日”,大家都要徹徹底底打掃房子。媽媽還教了我一首過年的歌謠:“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饅頭;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把酒打;二十九,洗頭手;大年三十,包餃子,福字、對聯貼上門。”

  過年貼春聯是我最喜歡的事情。每逢過年我都和爸爸一起貼春聯。春聯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喜慶和吉祥,意為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我們還在門上倒貼一個方方正正的大“?”字,表示“福到臨門”。

  在我的家鄉,重頭戲就數放鞭炮了。每到大年三十晚飯前,還有大年初一凌晨我們都會放鞭炮。使我最開心的是大年初一凌晨的那一響。大年初一的凌晨,大家都爭先恐後放響新年第一炮。每當倒計時開始的時候,我們就一個人看著電視給放炮的人數著倒計時,一個人用一根長棍子挑著炮,一個人拿著打火機,等著那千鈞一髮的一刻。“5、4、3、2、1”。頓時,全社群雷炮齊鳴、爆竹聲聲,熱鬧的不得了。

  在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習俗:餃子裡包上錢,看誰來年發財,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家人其樂融融,串親戚等等。過年好熱鬧啊!

  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呢?

家鄉民俗作文4

  我的家鄉吉林省汪清縣,是個美麗富饒的小縣城,這裡居住著熱情豪放的東北人,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

  東北最不同與其他地區的就要數房屋了,別的地區都睡軟綿綿的大床,而東北則睡在那長6至7米,寬3至4米的大硬炕上,據說有利於腰背。炕下有一條空洞連線著灶臺,燒火時,煮飯和熱炕兩不誤,坐在熱騰騰的坑上吃著香噴噴的米飯,別提多享受了。東北幾乎每家每戶的都有口地窖,規模也不大,就是用來存放些土豆、白菜類食品。我還經常下去探險呢!東北的房屋體現了東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廚房、臥室,中間只是一牆之隔而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北的房屋其實沒有客廳,客人來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絕對會讓你倍感親切。

  作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我最愛吃的就是小雞燉蘑菇,還有豬肉燉粉條,相信也是每個東北人的最愛。大概是因為東北的氣候偏冷,所以才愛吃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吧。,特別是酸菜,絕對口味獨特,獨一無二,每當有客人來時主人都要做酸菜燉排骨再加上味道獨特的朝鮮族小菜來招待客人,保證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不僅是東北的美食讓人讚不絕口,東北的“二人轉”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獨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構成了小到十幾歲兒童,大到七八十歲老人的群眾舞臺。每個東北人都“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可見二人轉對東北人的影響尤為深刻。“二人轉”不用舞臺,不用服飾,隨時隨地都能來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歡。最讓我驕傲的是連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也來自東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轉,紅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的這片土地養育了豪爽、不拘小節的東北人。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我們美好的中國。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體驗獨特的風俗習慣。

家鄉民俗作文5

  清明節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

  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很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很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著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裡是個很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麼吃的總是留著,等我週末從枝江趕到那裡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說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著誰?我當時很迷茫,我說我想跟著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是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著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麼?

家鄉民俗作文6

  艾餃是我們紹興當地清明節前後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餃,能驅邪排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說。

  清明未到,我和媽媽也在家裡做了一些鮮美的艾餃。我們在田間地頭採來一些艾葉,挑去老葉、艾梗,清洗乾淨。接著是煮艾葉,待鍋中的水沸騰後,倒入這鮮嫩碧綠的艾葉,煮艾葉時不能蓋鍋,還要拿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它顏色發黃。煮到艾葉軟嫩,湯水碧綠,就關火,等到水有些涼了,就來和粉。先準備一個盆子,將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裡,再舀上煮好的艾葉和湯水,周圍頓時清香四溢,一邊用手使勁和著麵粉,一邊根據麵糰的溼軟程度新增湯水或麵粉。

  媽媽雙手不停地和著麵粉,最後揉成了一個均勻的綠色糰子,軟乎乎如氣球,綠瑩瑩如翠玉,還散著一陣淡淡的幽香。開始包艾餃了,我洗淨手從麵糰上扯下一個小糰子來,,把它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手一壓,變成了一塊小圓餅,然後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捏四周,小圓餅成了一個碗狀大小的圓片,中間厚四周薄。接著把餡料裹進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乾,當然根據個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餡料,如鹹菜竹筍等,最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四邊開口捏緊,這樣一隻艾餃就包好了。

  我和媽媽忙碌了兩小時,包了四十多隻艾餃,看著這一隻只千姿百態的艾餃:有的像枝頭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躍動的海豚,有的似林間覓食的小兔,心裡美滋滋的。媽媽把這些可愛的的艾餃被放進了鍋中蒸,二十分鐘後,當鍋蓋被掀開時,香味撲鼻而來,口水在我的嘴裡不覺地流了下來……

家鄉民俗作文7

  元宵節,是一個溫馨,充滿愛的節日。元宵節在我的家鄉有些特別的習俗,這也要從一個傳說說起……

  正月十五是農曆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元宵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做湯圓是元宵節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吧!開始,我認為做湯圓太容易了,後來才發現其實還挺難的。讓我來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糯米粉,些許芝麻,一點麵粉,適量的水,還有豬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裡磨成芝麻粉,加少許糖,再把大塊的豬油放入慢慢攪拌均勻。真沒想到,磨了十分鐘,我就感覺手臂酸得就快斷了。接下來,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個大大的球,再發酵30分鐘……

  哈哈,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湯圓的環節!這可是最難,並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湯圓皮上,一邊轉一邊將湯圓皮裹起來,最後變成了一個圓子。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麼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看來奶奶做湯圓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下子我連續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後,我們把做完的湯圓放到鍋子裡煮十分鐘。煮熟後,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嚐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

  這就我們家鄉的元宵風俗。透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我學習到了製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家鄉民俗作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著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戶戶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裡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裡取出來,浸泡在水裡,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溼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裡磨成米粉。接著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裡,放到鍋裡蒸,待到廚房裡的蒸氣瀰漫著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裡,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裡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裡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裡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裡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裡儲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著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家鄉民俗作文9

  說實話,我的家鄉民風挺淳樸的。而且,人都挺實在,也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多的是人與人的信任,也有自己要遵守的風俗。

  鄉里鄉親們的原則就是不太會計較。也不佔小便宜,別人有錯都會直說。自己有錯就會改。

  比如說:有個老太太買魚,賣魚人一般都會自動便宜些價錢 。他已經看到了,老太太的沒辦法了的樣了啊,他是會能便宜一點就便宜一點,更有把魚切好的老闆呢。看到這一幕,我著實的感動了一把。這,不是一種民風嗎?這,不是一種鄉情嗎?這,又何嘗不是民俗呢?

  又或者暖心的在你冷的瑟瑟發抖之時給你送上一杯熱水。

  又或者是鄰居家的小孩子生病了他爸媽又不在怎麼辦?放心,只要你家旁邊有人,你的鄰居肯定會幫你送到醫院。還會慰問你更多的甚至還會買牛奶,棒棒糖什麼的。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一點心意卻是足以溫暖人心,甚至有些人看著孩子是留守兒童,直接說:不需要還藥費了。這又是多麼溫暖的一件事啊!

  關於風俗,家鄉人則是很謹慎。新婚包糖一定要放九個糖。寓意天長地久,長長久久。等新娘來了。一大堆孩童會贏,用方言說著:“添丁添丁!”然後新娘就會給你紅包。做房子,做房子吃完酒席後晚必定一張張疊起來,代表著更上一層樓,還有就是碗不能過夜,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洗完碗,大家都這麼遵守著風俗是為什麼呢?其一:它是習慣了。其二:民風,民風實在。不勾心鬥角,所以風俗,也變成了民風之一。因民風所致,大家都很本分遵守。有時,我看著家鄉蔚藍的天空,我會覺得很自由,有時,我看著家鄉的綠地,我會覺得很平靜,我看著我的家鄉,我會覺得世界很美好。可能家鄉……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吧!

  家,生我養我。鄉,則是育我的家的地方,家鄉!我愛你,同時也愛你那淳樸的民風!

家鄉民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

  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裡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民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了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後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很好,就能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然後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後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隻,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後休閒時光,但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是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後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製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民俗,你的呢?

家鄉民俗作文11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的時候,他為了檢閱自己的軍營,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專案。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家鄉民俗作文12

  家鄉民俗——拔拔燈我的家鄉在南安市英都鎮,是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家鄉一年中最熱鬧的不是春節,而是每年的正月初九。

  這一天,家鄉的昭惠廟前都會聚集數萬名群眾,以“拔拔燈”的形式期盼豐年,場面甚為壯觀。聽老人們講,這項民俗活動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幾百年了,可謂歷史悠久。又逢農曆正月初九,下午二、三點,村民們就開始準備“燈陣”。這次,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爸爸允許我跟他去“拔拔燈”,我心花怒放。只見遊燈者在一條近百米粗大的纜繩上懸掛幾十甚至上百盞紅燈籠,稱為一陣,共有二十多陣。各陣間還穿插著“大鼓吹”、“拍胸舞”、“舞獅”等。二十多陣的燈隊排成了一條長龍,前望不見頭,後望不見尾,人心攢動。我感覺自己置身於一片燈海之中。夜幕降臨時,氣勢磅礴的“拔拔燈”便開始了,我隨著隊伍緩緩前進,人潮如流,穿梭於村落之間。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在門口燃放煙花、爆竹,俗稱“迎燈”。

  霎時間,鼓樂聲、爆竹聲、人的嘈雜聲彙集在一起,震耳欲聾,好不熱鬧!抬頭一看,空中火樹銀花,絢麗多彩。轉身一瞧,兩旁的男女老少笑逐顏開,充滿喜慶的氣氛……“拔拔燈”民俗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據說“英都拔拔燈”還榮登全國九大燈會之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呢!

家鄉民俗作文13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家鄉,不管是柔情似水的江南,還是粗獷豪邁的東北,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民風,傣族有潑水節,彝族、白族有火把節。而我的家鄉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它就是具有千年古縣和三聖之鄉之稱的湯陰縣。

  可能大家並沒有聽說過這座小縣城,沒關係,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去感受一下我們家鄉的鄉風鄉俗吧!

  說起廟會大家都並不陌生,相信每個地方都有新年廟會,而我們家鄉每年都會為了紀念岳飛在岳廟街,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在這一天整條街上都會熱鬧非凡,這麼熱鬧當然不會少了民俗節目,跑帷子、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背閣、抬閣、小車旱船等各種民俗表演活動讓你眼花繚亂。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也會攜親伴友走上街頭品美食,觀賞節目,在充滿快樂的節日氛圍中感受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

  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當屬湯陰帷子舞。它是活躍在豫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舞蹈表演,又稱經緯舞,家裡人都叫它跑帷子。聽家裡老人講,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辦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不斷髮展而演變為模仿排兵佈陣的娛樂活動,而後又被髮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跑帷子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表演者會手持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杆,頂端紮上帷帽,周圍掛上五彩繽紛的綵帶及銅鈴,100名舞者隨著鼓聲不斷變換出百餘種陣勢,氣勢磅礴。舞蹈表演時,帷子手踏著鼓點屈膝、微蹲做小步跑,有節奏的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綵帶河銅鈴就會顫動一下,發出叮鈴叮鈴的響聲。舞前龍頭開道,舞后鳳尾告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不謀而合。20xx年以來,湯陰縣加大了對帷子舞的保護力度,並且於20xx年2月帷子舞被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便是我家鄉具有特色的民俗節目,只是聽我講大家肯定無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如果有時間,希望大家能夠走進我的家鄉,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家鄉民俗作文14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裡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裡,殺豬後會請村裡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麵裡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裡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著“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家鄉民俗作文15

  微涼的清水順著指尖流下,隨意的拿起手邊的毛巾,無意間看到了門後的一條白毛巾,心頭微微一震,思緒隨著那條白毛巾飄向遠方。

  黃土地,黃山坡,黃皮膚,頭上卻繫著一條白毛巾,這是所有人對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農民形象,我的家鄉就在這裡,豪放,不拘小節的黃土風情也感染著我。然而很多人只是印象裡覺得這個人比較偏愛白毛巾,事實上不能用偏愛來形容,應該用偏執來說。

  在我回家鄉的幾次中,幾乎沒有看見過他們是不帶白毛巾的時候,舉個例子就能感受到他們對白毛巾的無私的愛,別人耕田勞作時,頭上戴的是草帽,黃土高原帶的是白毛巾,別人表演時頭上戴的是表演帽,他們戴的是白毛巾,別人做飯時帶的是高白帽,他們是站在大鍋前,頭上戴著白毛巾。

  如此偏執的愛好,常常令我不解,為什麼他們非要在頭上戴白毛巾呢?事實上,在地裡帶白毛巾是為了防曬,因為白色反熱,但是最初也不知道白色反射,就是為了擦汗方便而已,可是誰又知道白毛巾因為它的方便功效,最後甚至被奉為傳統了。

  無論是表演還是工作,頭上必戴白毛巾,在表演時你不需要看他們誰在前面只需要看誰的毛巾不一樣,誰就是領頭的了,放羊上山,頭上也少不了白毛巾,甚至你可以看見很奇異的景象,在黃土山坡上放羊時,你總會看見對面山坡有個白毛巾,然後就聽到,對面山坡上那個帶白毛巾的人喊你的聲音。

  只不過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戴白毛巾的風俗雖然還沒有完全泯滅,但也只有極少的人還在戴著。

  重新回到現實,我看著那條白毛巾,心情微微複雜,大聲的叫著:“爸爸,你怎麼又買一條白毛巾。”然後就聽見我爸爸用濃厚的陝北腔說:“習慣了。”

  是啊,習慣了,大概爸爸如今洗完澡後也改不了把白毛巾掛在脖子上的習慣,我默默的收回視線,若無其事的說:“那就彆強迫自己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