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特色作文集錦15篇

家鄉的特色作文

家鄉的特色作文集錦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特色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特色作文1

  我的家鄉在惠州,惠州有白雲繚繞的羅浮山,迷人的西湖,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拿美味的家鄉食品。

  先從過年做臘肉講起吧!臘肉,顧名思義就是臘月裡醃製之後風乾的肉,客家人過年時吃得最多的就屬它啦!可是,臘肉是如何製成的呢?先買回一些五花肉,最好是一層瘦,一層肥的那種。然後,把肉放進鍋裡或盆裡,哦對了,還不能洗豬肉,因為這樣會使它長毛。放入適量的鹽,醃上個五六小時,豬肉的鹹味就出來了。再放少許薑末、白糖、生抽、老抽和香料酒蓋上蓋子,醃一個晚上。第二天,把肉串起來,晾在有陽光的地方,等北風把肉吹成透明狀,陽光把肉曬得流油了,臘肉就做好了。臘肉有一點棕色,隔著幾里地都能嗅到臘肉的香味,小鳥經常會去啄食,因為臘肉的誘人香味誰都受不住。有時,客家人要臘好幾次臘肉。在冬至前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客家人的臘肉。

  客家人過年吃的最多的是臘肉,而日常生活呢?則非客家豆腐莫屬了!客家豆腐的主料是是石膏豆腐和肉末,用石膏豆腐做是因為這種豆腐比較硬,不容易爛。配料則是蔥、胡椒粉、鹽、味精、生粉。先把豆腐切成長方體,然後把肉末和配料攪拌均勻,把長方體豆腐挖出一個三分之二的洞,塞進肉末。在鍋裡倒油,然後把有肉的那面朝下放入鍋裡,煎至豆腐微黃,就把豆腐撈起,再在小砂煲里加點水,放進豆腐,小火燜二十分鐘,最後撒些蔥花,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豆腐就做成了!端上桌來,氤氤氳氳飄動的熱氣令人迫不及待地開始品嚐。

  酥糖,是客家特色小吃中的一種。酥糖是用芝麻、白砂糖、麥芽糖和麵粉做的。吃起來酥酥的,有韌性,又有點兒甜,但甜而不膩,好吃極了!不少遊客都會選擇這些小吃帶回家!

  客家的特色小吃如今能這麼美味,全靠古代的客家人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創造力,我驕傲,因為我是客家人!

家鄉的特色作文2

  甜,是人們最鍾愛的味道,它令人愉悅開懷。在中國,甜食更幾乎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味道,因為它象徵著幸福甜蜜,閤家美滿。在尋常家庭的一日三餐中,甜味,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在漳州,有一樣特別的小吃,吃過後,舌尖仍縈繞著絲絲甜意……

  面煎粿,是所有“老漳州”從小吃到大的一種甜類面粿,外酥裡糯,香甜可口。但它的做法卻十分繁複。先將麵粉與清水一同攪拌,其間不能中斷,卻需朝一個方向,否則麵粉會結塊兒,口感就不會綿滑、黏稠。再加入蘇打水和霜糖糖漿,使麵漿發酵。第二步是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木棒挑起發酵好的麵漿,撒入事先鋪好油的平底煎鍋上。麵漿一接觸到油,就化成一個個小面圓兒,“噠噠……”地跳起舞來,當面漿組成一大片面餅的時候,就蓋上鍋蓋,幾分鐘後再撒入花生米、芝麻、桂花露,稍等片刻,揭開鍋蓋,將一半面片蓋上,熱氣騰騰的面煎粿就出鍋嘍!這種面煎粿,外面有一層脆脆的“黃金甲”,而裡面則香糯可口,外皮的酥脆與內餡的甜糯在舌尖上共同碰撞。外皮的脆、內餡的糯,芝麻、花生的酥,桂花露的甜、醇香在口中激盪。當然,面煎粿也有鹹的,只是把其中的佐料換成香菇、胡椒……

  漳州的面煎粿可是遠近聞名,而“阿國面煎粿”更是有口皆碑!這家店由一對夫妻共同經營,妻子負責切粿、裝盒與售賣,而丈夫則負責製作。雖只有小小的一家店,但店內秩序有條不紊,顧客們手中拿著錢排著長長的隊伍,伸長腦袋往店裡望,盼望著又一鍋粿的出鍋。買過的顧客有的拿去公園與其他老朋友喝茶,有的小孩忍不住就先吃一塊……漳州雖是個現代化城市,卻過得恬靜、舒適,悠然自得!就如這甜糯的食物,讓人舒服。

  面煎粿,是激發人類味覺――甜的一樣民間小吃,它雖不比山珍海味,卻是每個食客心中那一股永久縈繞在心尖上的滋味……

家鄉的特色作文3

  東西美味不美味,那主要是看吃法了:現在皮那咬個小口,然後在小口裡灌點醋,這樣就可以使滾燙的湯汁迅速變溫了,但要注意千萬不能灌太多哦,不然湯汁的美味你就品嚐不到啦!等湯汁不再燙時,就可以把湯汁一口氣喝下去,那味兒,簡直比什麼都鮮都美味。鮮美的湯汁從喉嚨流經大腸小腸,讓人胃磊大開。有的包子湯汁多,一口咬下去,湯汁還能四濺呢!這真讓人吃了一個還想吃第二個……

  小籠湯包不僅味道好,外形也是絕了。那熱氣騰騰的水蒸氣迫不及待地往外鑽,那一陣陣香味讓你想多吃幾個。每一個小籠包都是皮薄肉嫩、晶瑩剔透、小巧玲瓏……每一個頭上都戴朵花,每一個肚子都是鼓鼓的、圓圓的、熱熱的,每一個都披著雪白的衣服,每一個都是那麼小巧可愛,讓人不捨得一口吞食。

  我們家鄉蕪湖的小吃豐富多彩,可我最愛的一直都是那香噴噴的小籠湯包,但我更為我們民族的繁華與智慧感到驕傲和自豪。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也想我一樣流口水了呢?別光顧著流呀!快來蕪湖嚐嚐小籠包吧!

家鄉的特色作文4

  我的家鄉被環繞在群山之中,周圍的一座座山連綿起伏、接連不斷。綠樹成蔭的山上種著大片大片屬於自己家鄉的特色。

  家鄉的農民伯伯大多數都是種茭白和茶葉,現在我就先來說說茶葉吧。

  每過清明節,村中有一大部分人會上山採摘茶葉。尤其是掃墓過後沒幾天,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會上山拼命地採茶葉,像是被什麼人控制一樣,似乎一直瘋狂的狗。茶葉的樣子:茶葉似乎一棵沒長大的小樹苗,細小的葉子和莖加上碧綠的顏色,可愛極了。山上的一個個小人兒,低著頭,腰上掛著個方方的籃子,將手中採來的茶葉放在籃子中,在茶葉叢中穿梭。

  茭白生長在水田中,一根根果實生長在整體的下面,根的上面。它的“身高”至少有一米高。它成熟的時間大約在八月下旬,播種時期一般在二月份到三月份。所以在常常八月下旬會看到許多的農民伯伯會將今天收穫的茭白放入水中浸泡一會兒,那茭白就會變得更重,那樣就能賣個好價錢。

  聽了我的一番介紹,你大概心動了吧,心動不如行動,請你快到我的'家鄉來吧!我的家鄉有更多的特色,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家鄉的特色作文5

  我的家鄉就是位於廣東東部的潮州,那裡好吃的食品多得數不勝數,牛肉丸、滷菜、蠔烙……都是我們的特色食品。在這許許多多的特色食品裡面,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的當屬潮州牛肉丸了。

  製作牛肉丸,首先要選一塊完好帶筋的牛肉。在用一根結實的木棒將牛肉進行反覆的錘打,直至牛肉的纖維被打爛,牛筋被打斷,手一握就能成型才算合格。否則,別人吃起來就不會那麼脆了,而且還得讓人頗費一番力氣。但是,負責打牛肉的人卻為了他人吃好,卻付出瞭如此大的氣力。這小小的牛肉丸還包含著別人的辛勤勞動呢。煮好之後的牛肉丸雖然顏色灰暗,可吃起來卻是香脆可口,極富彈性。據說,一些做得好的牛肉丸還可以談五六米高呢。不過,想要做出這種富有彈性的牛肉丸,恐怕需要有很厚的功底吧。

  在潮州甚至其它地方說起潮州的粉果,那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潮州粉果與牛肉丸比起來毫不遜色。很多人都喜愛吃。要想做好潮州粉果,必須先把麵皮擀好,而且要把一下一下認真地擀,直到鬆鬆垮垮的麵皮變得筋道了為止。緊接著,就把花生、馬蹄、芹菜粒、蝦仁、肉丁一起下鍋炒,其間,放入各種調味料進去。然後,把這一些食料放在麵皮中央,包好,就可以拿去蒸了。潮州粉果蒸完之後,立刻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她變得晶瑩剔透,被裹在裡面的餡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食用時,只感覺麵皮極富韌性,裡面的餡料吃起來也很香脆,還有微微的辣味。

  這些就是我們潮州獨特的傳統美食,我覺得潮州才是粵菜中最出色的。特讓我深深體會到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才造就了這許多美味的食品。

家鄉的特色作文6

  我的家鄉寧波有許許多多的美食,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數這寧波湯糰了。

  寧波湯糰呀,又大又圓,就像一個個鼓著圓肚子,披著白大衣的可愛的“小胖子”!細細端詳,它晶瑩剔透的外皮稍稍透出一點兒褐色,裹在裡面的豬油芝麻餡隱約可見。有時湯糰還會咧著嘴巴“笑”,笑得連餡兒都流淌出來,光看樣子就別提有多誘人了!湊近鼻子聞一聞,一股香甜的氣息撲鼻而來,更是叫人垂涎三尺!

  寧波湯糰不僅外形美,香氣足,而且味道更叫絕。用勺子舀起一個湯糰,放入口中……啊!那味道簡直妙不可言:嫩滑柔軟的湯糰像個調皮的小娃娃,在口中躥來跳去,一口咬下去,裡面那伴著豬油的芝麻餡就立刻鑽了出來。比蜜還甜的芝麻餡和綿軟油潤的湯糰皮緩緩地在口中滑動,唇齒之間都佈滿了那迷人的香味。最後,將它吞入肚中,彷彿吐出來的氣都帶著一絲絲芝麻的清香。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吃了一個就想吃下一個,讓人怎麼都吃不厭。

  湯糰,是寧波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因為它在鍋裡煮時又浮又沉,所以湯糰最初的名字便是“浮元子”,後來又改成了元宵、湯糰等。湯糰象徵著閤家團圓,吃湯糰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一定對寧波湯糰十分期待了吧!那就快來寧波,大飽眼福和口福吧!

家鄉的特色作文7

  我的家鄉在天台,這裡不僅風光獨特迷人,而且美食格外誘人。扁食、麥餅、糊拉汰……數不勝數,我最愛的還是餃餅筒。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創,天台人每逢過年過節,都少不了這道美食。

  做餃餅筒是項“大工程”,從洗、切、炒、糊皮到包,真是一個大的工藝流程。一大早,奶奶把各種新鮮的蔬菜洗好,切成一根根細長的條兒。媽媽先滷好肉、豬肝,蒸好肉丸糕,燜好雞蛋糕,接著炒好一盤盤香噴噴的菜餚。“哇,真香啊!”我不禁讚歎道。

  只見奶奶把滿滿一臉盆已調好的麵粉端到灶臺上。她把鏊放到灶上,點燃火,然後抓一大把麵糰放在鏊上,用手慢慢地帶著粉團繞圈,向內鋪開。一轉眼,一張乳白色的皮就結在了鏊底。奶奶用手輕輕一掀,一張餃餅筒皮就做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這麼薄的皮子,奶奶的手怎麼不會被燙到呢?我不禁暗暗佩服大人們高超的手藝。緊接著,一張張皮子從鏊裡“飛”到了砧板上。

  媽媽馬上開始包餃餅筒了。她先把皮平鋪在桌子上,再在皮上放上肉片、豬肝片、肉丸糕片、蛋片以及各種蔬菜和粉絲,然後把皮的兩邊向內折,最後向前卷幾圈,捲成長筒形。一個餃餅筒就完成了。媽媽的手法是如此的熟練啊!我打心底裡佩服她!

  奶奶把包好的餃餅筒放入鏊,灑上一些油,一面烙得金黃,再翻面烙黃。烙好的餃餅筒不僅香氣誘人,而且個個白裡透黃。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脆裡糯,美味的餡料深深地刺激我的味覺。“真是人間美味啊!”我讚不絕口。

  餃餅筒真是太好吃了。朋友們,眼饞的話趕緊來嚐嚐吧!

家鄉的特色作文8

  “一碗湯圓滿又滿,三毛錢呀買一碗……”每當想起這曲兒歌,我就會想起湯圓——一種中國傳統小吃,當然,當然,它也是元宵節的必備食材!

  元宵湯圓做法並不難。用麵粉加水和一和,在揉成不大不小一個圓,就像一個小白氣球一般,再壓扁。想想那時候,我還經常給糰子加工,在上面粘個兔耳,捏出兩隻眼睛,看起來還真像那麼回事兒。然後就是餡料了。餡料還五花八門:有香芋、花生、芝麻、抹茶……餡料得提前準備好,然後把壓扁好了的“小圓餅”在裡面加入各式各樣的餡料,再把包餡料的皮捏合攏來,在掌心揉搓,把它揉成原先那樣子。這樣,一個白白的圓圓的糰子就做好啦!關於湯圓,還有一個故事。據說湯圓原叫浮雲子,起源於宋朝,用多種食材組成。也因為他放在鍋中又浮又沉,因而得名“浮雲子”,後才改名為湯圓。

  這湯圓剛下鍋,可謂是“大起大落”,浮浮沉沉。鍋中沸騰著,原本的白開水加入冰糖後變成牛奶般的白色,鍋中騰騰昇起一股股白煙,散發出一股甜味。終於出鍋了。小小的白團子擁抱在一起,其中還有幾個“異類”,實在是不忍打破這片寧靜。

  可我實在等不下去了,大氣湯匙就舀起一小顆,軟軟糯糯的。一口咬下去,他肚子裡的裡的料就露出來了,我看著它,裡面的餡緩緩流入了湯匙裡,緊接著就是一口悶。花生味的湯圓加兩顆甜雞蛋,白的棕的混合在一起,猶如一條白白的河裡清晰可見一兩顆大石頭。聞聞那種香味,我已經迫不及待了!於是拿起碗就是一大口。嗯~甜而不膩,人間美味。看著碗裡的湯圓,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晶湯圓裡的抹茶味,水晶湯圓外表晶瑩剔透,那一抹綠在裡面清晰可見,一口咬下,淡淡的抹茶香味撲面而來,充滿我的整個味蕾,簡直令人口爽!碗裡的湯圓一點一點的消失,連湯也給我灌了下去,真是此味只應天上有啊!

  這是我喜歡的——湯圓,色鮮味美的湯圓。

家鄉的特色作文9

  我的家鄉臨海古鎮有一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美食炒麻餈。

  在老家的街頭巷尾,炒麻餈卻是一種人人皆知的食物。炒好的麻餈上面灑了一大把配料,香氣撲鼻。配料之王雞蛋更是讓它變得金燦燦的,為每一塊麻餈戴上了皇冠。這麼誘人的麻餈怎麼能不讓人們饞涎欲滴呢?

  作為小吃貨的我,當然要看看廚師大神們是怎麼做出如此美味的炒麻餈的。廚師們首先拿出了幾件炒麻餈神器平底鍋、菜刀、飯鏟。他們把一整塊16K書本大小的麻餈“拋”到了平底鍋裡,同時將各種美味的配菜也一起下了鍋,然後一手拿飯鏟一手操起一把菜刀,迅速地翻炒起來。“麻餈那麼重,廚師們炒起來不累嗎?”我正納悶著,卻看見廚師們手起刀落,把麻餈切成一個個小方塊,接著熟練地翻炒起來。我非常好奇,為什麼他們不切好再下鍋呢?只見鍋裡的一塊塊麻餈又粘在一起了,廚師們又再一次邊切麻餈邊炒起來,切和炒兩個動作的切換乾脆利落,一點兒都不拖泥帶水。不到一刻鐘的時間,炒麻餈就做好了。那一塊塊麻餈上裹滿了散發著清香的配菜,與糯米的米香融合在一起,再加上麻餈粘稠的口感,讓每一位顧客都津津有味地品嚐起來。沒有嫻熟的工藝,自然做不出好吃的炒麻餈,製作炒麻餈的廚師們是應該得到感謝的。

  炒麻餈不僅色香味俱全,還帶著家鄉的味道,因此,回上海時我們總要帶一些麻餈。“請你們比一比誰做的好。”這不,家裡就開展了一場“炒麻餈比賽”,作為評委的我滔滔不絕地評論起來:“爸爸的那碗需要改進,奶奶的還不錯”一通評論後我就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炒麻餈非常美味,還寄託著我濃濃的思鄉之情。如果炒麻餈在我的美食榜上是第二,那就沒有其它菜敢稱第一了。歡迎您來臨海品嚐炒麻餈哦!

家鄉的特色作文10

  我的家鄉是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特別盛產桂花,素有千里桂花香的美名,因此被命名為中國丹桂之鄉。

  家鄉滿山遍野都種植了桂花樹。每到中秋節前後,桂花悄然開放。銀桂樹上的白花如同碎銀簇簇,丹桂樹上的紅花似丹霞朵朵,紅豔豔的,美麗極了。

  每到夜晚,皓月當空,滿樹星星點點的桂花,在秋風的吹拂下,香氣四溢。我常摟著奶奶,坐在庭院的桂花樹下,一遍一遍地聽奶奶講述那吳剛伐桂的傳說。我還常常痴望著明月,唱著月光光,照四方這一家鄉流傳久遠的童謠,回味那美麗的傳說…

  打桂花最有趣了。只見大人們先在樹下鋪上幾張谷席,然後用長竹竿往樹葉間輕輕拂掃。頓時,紅豔豔的桂花便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我們沐浴在桂花的芳香裡,谷席上如同下了一陣紅雨,滿席都是桂花。我們手舞足蹈地搶著把席子上的桂花掃攏起來,裝在籮筐裡抬回家。隨後,奶奶便把挑出的乾淨的桂花倒進滾沸的開水裡稍煮片刻,隨即撈出擰乾,拌上白糖,浸漬後裝瓶封藏。奶奶說,等到來年正月,用開水沖泡,便成了色鮮味美的桂花茶啦!

  桂花茶是家鄉特有的傳統食品,馳名中外。正月裡,一來了客人,主人總會給他捧出一盅清香四溢的桂花茶。灼灼桂花,點點鄉情,祝福客人吉祥平安。多少年來,家鄉人還用桂花製成禮品饋贈他人,表達著他們對親友貴賓的美好祝願。

家鄉的特色作文11

  在我多姿多彩的家鄉——梅州,是客家人的故鄉。

  客家菜之王是釀豆腐,外面是軟綿綿的皮,中間是香甜可口的瘦肉,不知為什麼,吃一口釀豆腐,就會想起“皮尖肉滑”這個詞。

  梅州最美的河是“梅江銀河”,那裡到了夜晚就會銀光閃閃,猶如太空中銀河系裡銀河的銀色倒影,時不時發出璀璨的銀光。

  梅州的德龍橋不同凡響,橋身像起伏的波浪凹凸不平,高低不同,到了夜晚更是與眾不同,一種種燈光照在橋身上,只要燈光出了點故障,整座橋就若隱若現,好像是在變戲法一樣。

  梅州的古老橋——梅江橋,歷史悠久,高低不平,讓梅州的東西兩邊人民心連心,除了美觀,還很方便,大家都認為梅江橋是建在江上的,可實際是建在陸地上的,如果你在直升機上往下看,就會覺得看到了一個十字架。

  梅州的紀念橋——劍英紀念大橋,橫跨在南北兩岸,打破了梅州“一江兩岸”的真實傳說,還有劍英紀念大橋像話音一樣無限延長,一直延伸到了公路上,既可以說是劍英紀念大橋,也可以說是劍英立交橋。

  好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梅州有多美了吧,既然是這樣的話,就讓我們繼續開放梅州、工業梅州、生態梅州和文化梅州吧!

家鄉的特色作文12

  人們常說:“家鄉永遠是最美的地方。”這句話說得很對,因為家鄉有我年少的無知,成長的歡樂,還有那些令人回味的家鄉特色,它們在我心裡永不退色。

  我的家鄉位於河西走廊上,它是絲綢之路的要道,它想一顆明珠一樣散發奪目的光芒。這裡有古老的西漢勝蹟,有神州發射的地方,還有那晶瑩剔透的夜光杯,令古今中外讚賞。

  夜光杯是酒泉的特色。它是一種琢玉而成的名貴飲酒器皿。當把美酒置於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得名。在唐代時,夜光杯就已被天下人皆知,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的佳傳,唐代著名詩人王翰在《涼州詞》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讚譽。從古至今,由於王翰的佳作,夜光杯更負盛名。

  夜光杯質地細膩,紋理天然光滑透明,杯壁薄如蛋殼,好像一碰就碎。它的色澤有許多:翠綠、墨綠、鵝黃、羊脂白等。因為它的玲瓏剔透,因為它的造型多樣,所以人們對它讚賞有加、愛不釋手。

  美麗的夜光杯使我的家鄉美名遠揚,它是我家鄉的特產,更是我家鄉的驕傲。

  無論你離鄉多久,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最難割捨的是故鄉的情懷;最難忘卻的是故鄉的山水;最想吃到的是故鄉的飯菜;最想聽到的是鄉音鄉韻;家鄉永遠是你最牽掛的地方。

家鄉的特色作文13

  在我的家鄉——三門縣,這裡的美食千千萬萬。有鮮甜鮮甜的小海鮮。軟軟糯糯的松花餅。各種口味的麥餅……不過我最愛吃的就是傳統美食麥焦了。這道美食一直出現在傳統節日裡的家鄉人們的餐桌上。這不,今年的元宵節,外婆外公又開始忙活起來了。

  外婆負責做麥焦皮,我則在一旁學習打下手。大大的盆子裡倒入一大袋麵粉,有些淘氣的麵粉寶寶們按捺不住還上躥下跳著,差點沒把我嗆個半死。接著,外婆一隻手往著麵粉裡慢慢倒入加了少量鹽的涼水,另一隻手則快速地攪動起來。不一會兒,麵粉和水相互融合在一起,變成了有點溼溼的麵粉團。然後,熱上平底鍋,刷上一層薄油,外婆在盆子裡摘一小團麵糰,由平底鍋的中間向外面快速攤開,不到半分鐘,一張又薄又圓又Q彈的麥焦皮就成功完成了。

  外婆憑著熟練的經驗把麵糰變成了一張張薄薄的麥焦皮,外公在另一邊忙著炒菜。不一會兒餐桌上排滿了菜,有米麵、豆麵、胡蘿蔔絲、土豆絲、雞蛋絲、紅燒肉、魷魚絲……這些可都是我最愛的菜呀!

  終於可以開吃了,卷麥焦也要講究技巧,取一張麥焦皮平鋪在桌上,把各種各樣的菜鋪在麥焦皮的一端,先上下鋪軟軟的東西,中間鋪上硬點的菜,這樣才能使麥焦皮不容易破,然後輕輕地捲起來就可以了,對了卷的時候要把麥焦的下端皮也要包起來,否則拿起來吃的時候菜可要漏了哦。因為都是我最愛的菜,所以這張麥焦可真像個大胖子,咬上一口,露出各種菜,五顏六色,好像彩虹的顏色,真是色香味俱全。

  麥焦的口味有很多,大家都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菜來配。就比如一百戶家庭就有至少有一百種口味。有了麥焦的萬千包容,才會有大家對這道傳統美食的無限喜愛,這也就是麥焦的魅力所在。

家鄉的特色作文14

  湖北省歷史悠久,特產種類豐富,僅僅是有名的美食就有熱乾麵、面窩、精武鴨脖、武昌魚、三鮮豆皮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熱乾麵了。

  熱乾麵是湖北早餐文化的代表,香味十足,食材豐富,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到了武漢,一定會嘗一碗地道的熱乾麵,那味道真是讓人讚不絕口。

  一天早上,媽媽讓我去買早餐,我高興極了,興高采烈的帶著錢去了劉奶奶開的熱乾麵館。那裡人很多,隊伍都排成了一條長龍。我等啊等,終於到了我。我說:“我要一碗熱乾麵。”劉奶奶聽了,麻利地用大勺子燙了半碗熟面,放入了調料。我帶著找的零錢和熱乾麵,開心地回家了。

  回家後,我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熱乾麵。看,熱乾麵裡有黃色的麵條、褐色的芝麻醬、綠油油的蔥花、雪白的蒜、還有紅色的蘿蔔,五顏六色的真好看!我嚐了一口,哇!一股香甜可口的味道撲鼻而來。我的口裡滑滑的,香香的,好吃極了。

  朋友們,聽到這裡,是不是也想嚐嚐美味的熱乾麵呢?快來我的家鄉——美麗的江城武漢吧

家鄉的特色作文15

  家鄉的特色是家鄉的名牌,說到北京,會讓人想到全聚德的北京烤鴨;說到蘇州,會讓人想到東坡肉;說到雲南,會讓人想到過橋米線。那如果說到重慶,家喻戶曉的必然是重慶火鍋了吧。

  作為正宗的重慶妹子,一生吃過的火鍋可謂是不計其數。縱使我吃了這麼多,對火鍋的味道一直念念不忘。

  火鍋是重慶地道的標誌,一說起總是會讓人垂涎三尺。重慶地道的老火鍋都是用老油做鍋底,辣椒,花椒,摻雜在一起,色香味俱全,每次鍋一端上來的時候,大家都會著急的動筷子,可是火候還不夠呢!過一會兒菜也會上齊,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吃火鍋必點的兩個菜就是:毛肚,鴨腸。缺一不可。等鍋好了,你會看見裡面的油撲哧撲哧的翻滾著,像是火辣直爽重慶人一樣。當然吃菜的時候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環節:掌握火候,比如,吃毛肚的時候,放到煮沸的鍋裡,“七上八下”就可以放到碗裡吃了,這就是重慶人的吃法。吃火鍋通常是越吃越high,不吃到肚子撐開就休想離場,在火鍋桌上,重慶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正體現著霧都人剛烈、血性、敢愛敢恨的性情。

  千里離家,在外地讀書的我無日不思念著故鄉的特色,望暑假歸鄉之日能解口頭一饞,心裡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