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燒餅作文

家鄉的燒餅作文

家鄉的燒餅作文

  燒餅,屬大眾化的烤烙麵食,品種頗多,有大餅、烤餅、縉雲燒餅、芝麻燒餅……等100多個花樣。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家鄉的燒餅,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家鄉的燒餅作文

  “縉雲燒餅,真是好吃……”想必不少人都聽過這首歌吧!這就是縉雲歌手基地小虎演唱的“縉雲燒餅”。

  燒餅是我們縉雲的一大名小吃。在我們這個小鎮上,幾乎每走幾十米就有一個燒餅攤。燒餅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和好面,取一小團壓成圓薄片,加上肉餡後,用五指把面片四周一收,接著用拼麵杖拼圓,然後在表面抹上一層糖油,撒上幾粒芝麻,最後貼在特製的餅桶裡烤上三五分鐘,一個香噴噴的燒餅就做成了。

  拿到燒餅可不要急著吃,可先觀餅姿,圓國的餅白裡帶黃;後聞餅香,在香味中還有絲絲甜味,讓人垂涎三尺;最後咬上一口,黴幹萊香、肉香、蔥香熱騰騰地一齊胃出來,頓時令你峋醉。

  燒餅的味道十分鮮美,如果同時再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那就更愜意了。

  餛飩和燒餅一樣,也是我們縉雲的一道風味小吃。餛飩的製作簡不簡單,得看你的手巧不巧了。首先要在薄如紙的餛飩皮中填入一點點肉,用手一捏,筷子一點,再將其包住,一個餛飩就做好了。要想吃上一碗美味的餛飩,何時下鍋可是很重要的峨,一定要等鍋內的水沸騰的時候下餛飩,一般十幾秒鐘後餛飩就會往上浮,像在水面上開了一朵朵小白花。聰明的縉雲人在湯裡再調上紫菜、蝦米、小蔥等,那味道簡直鮮美無比。

  除了燒餅和餛飩外,我們縉雲還有麻鴨、土爽面、麻餈等小吃,它們在縉雲人的努力下,盛名遠揚。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你有機會來縉雲,一定要記著品嚐峨!

  篇二:家鄉的燒餅作文

  燒餅那脆脆的,香香的味道一直吸引著我。因此,我每天都少不了燒餅作早點或晚點。 來到一間燒餅店附近,就有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真讓人垂涎欲滴。 我天天與燒餅打交道,已看慣了一位伯伯的靈活動作:隨手拿起一個大面團,拉起來用雙手搓了搓,變長了。然後再一手抓住,一手捏住一塊,用力一摘,便分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在捏捏、拍拍,又麻利地夾了點餡,放在中間。

  隨即一搓,然後“趴”地一壓,變成了一張又薄又白的餅坯。就這樣,在幾聲“趴趴”聲中,一張張餅坯就做好了。一排排一行行,依次排隊。另一位叔叔左手拿著油碗,一手拿著毛刷在一張張餅坯上塗滿酥油,再均勻地撒上芝麻,又將兩個餅坯合二為一。接著把手放在涼水裡浸一浸,拿起合成的餅坯託在手中,用手一一剝開,俯下身子,把餅坯貼在早已掃盡爐灰的滾燙的爐壁上。他時而單臂探進,時而左右逢源;腳下也是馬行馬步,進退倚側。待餅坯貼滿爐壁,開啟吹風機,那跳躍的火苗在爐膛裡遊走。所到之處,餅坯由白變黃,由薄變厚,有時還滲出一滴滴油落入爐底,濺在火苗上,發出“嗤嗤”聲。

  不多會兒,一隻只黃黃的燒餅烤好了,被一位叔叔用夾子夾出,整齊地排在桌上。這時,守在門口的人們爭先恐後地喊道:“鹹的”“甜的”“我兩個”“我四個”這時,整個小店瀰漫著醉人的香味。事實,這香味早已飄的很遠很遠。。。。。。 我吃著一塊剛出爐的燒餅,嘴上甜甜,身上暖暖,心裡香香,香甜可口,食而不膩,真是人們常說的“打嘴不丟”啊!拿到燒餅的老人們,就著豆腐腦,在那兒談天說地;孩子們奔跑、嬉戲;吃完燒餅的人們嘴角都留著燒餅的餘香。

  啊,燒餅!你是小眾的大品,大眾的小品,要不,怎麼會人人皆喜愛呀?

  篇三:家鄉的燒餅作文

  我的家鄉是皖北的一個小城,這裡不但景色怡人,而且還有許多特色小吃,如湖溝燒餅,任橋牛肉湯,還有連龍花生等等,但是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湖溝燒餅。

  這燒餅原來是大有來歷的。當年陳勝吳廣起義後,佔領大澤鄉,臨近的農民聽到這個訊息,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送來燒餅的'大嬸因為緊張,還沒將燒餅送到騎馬將士的手裡,就掉落在地上,摔成了好幾塊,於是這燒餅還有另一個名字“馬蹄酥”。

  雖然是鄉野間普通的餅子,它的做法卻很考究。要用當年雨水充沛時收下來的小麥磨成最精細的麵粉,這樣做出來的麵餅才有彈性,色澤也更好。將麵粉和成軟硬適度的麵糰,塗上油放置一個鐘頭待用。再選用上好的豬油,加蔥花和鹽,拌成輔料。然後將麵糰擀(ɡǎn)成橢圓形,捲上豬油後再擀成橢圓形,撒上白芝麻,放進烤爐裡,2分鐘就可以新鮮出爐了。

  這餅子外酥裡軟,層數很多,技術好的師傅能做出30多層。對著陽光看燒餅都是透亮的,咬上一口,滿口留香。如果再配上我們當地的大碗油茶,別說陳勝吳廣了,就連那秦始皇也要捋(lǚ)著鬍子大聲讚歎啊!你不想來嚐嚐嗎?

  篇四:家鄉的燒餅作文

  曾經有遠方的朋友這樣向我發問,假如他們去到我的家鄉,我拿什麼款待他們?我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東鄉餅子”。 東鄉是古時家鄉那一帶地域的別稱,製作燒餅是家鄉流傳千年的一道獨特的民食風情,燒餅是家鄉特別饞嘴的風味美食。家鄉的燒餅有其獨到的特色,連載了家鄉的古往今來,包羅了家鄉的新意舊念,故我拿來招待遠方的客人更能彰顯我待客的熱情和厚道。

  家鄉小鎮的燒餅鋪子,是家鄉一道千年不變的風景。家鄉的燒餅,是對家鄉千百年歷史陳情的最好回味。

  家鄉的燒餅已流傳千年。製作燒餅的手藝究竟起源於何時無從考證。家鄉的小鎮西晉時就已設定縣郡,民情遼遠,家鄉很多古舊的風物早已塵封在蒼茫的遙遠的記憶裡,唯有家鄉的燒餅,是家鄉歷久彌新的風情。

  近日欣聞家鄉的燒餅被授以本土一絕,家鄉的燒餅享有這樣的美譽是名副其實的。那些制賣燒餅的鋪子,至今還沿襲著傳統原始的製作技藝,整個製作過程不借助任何現代工具,純手工製作出的燒餅,外殼乾脆酥香,內在綿軟爽口,老少皆宜。

  甘肅中部的東鄉族也有喜食燒餅的習俗,原以為家鄉的燒餅是遠借他鄉的外傳,細究與其沒有半點淵源,家鄉周邊如今都是“楚民實川之詔”遷徙而來帶有濃郁客家民俗的移民,先前也沒有過移民棲居的歷史,實無回民聚居。無可厚非,家鄉的燒餅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勤勞善慧的先民們獨創的民食風情。

  每逢趕集的日子,小鎮東南西北四個場口,都會擺架起炊煙裊裊的燒餅鋪子。那些燒餅鋪的師傅,鄉民們無需去知曉他們姓甚名誰,他們沿襲著傳統的手藝,讓家鄉燒餅千百年獨特的口感和風味在他們手中代代相傳。他們把一身的心血傾注在小小的燒餅上,讓小小的燒餅有了萬人渴求的念想。家鄉的燒餅,能讓人咀嚼出千百年來家鄉人間煙火淳樸的味道,是家鄉一個豐潤圓滿的傳說。

  細細品味,家鄉的燒餅沉澱著故鄉純正濃厚的麥香,那是一種深沉的氣息,飄蕩在每一個虔誠的子民心裡,濃烈的無法抗拒,難以釋懷。

  家鄉的那一方山水裡,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尋常百姓,無一不喜愛家鄉有口皆碑的“東鄉餅子”。

  家鄉脆香便攜的“東鄉餅子”,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征途上將士們果腹的軍糧,是金牛古道上行商坐賈勞累時打尖的伙食,是爹孃嬌慣兒女的歸家捎帶,是家鄉那一方多情的土地對它的子民最真切質樸的恩賜。

  小小的燒餅是家鄉子民醉心的念想,那些遠走他鄉的子民,無論天涯海角,重重遠山,擋得住山,擋得住水,擋不住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和家鄉燒餅的無窮回味,外出奔波離開故土時行囊裡總忘不了要揣上幾個家鄉的燒餅,帶著那一份淳樸的家鄉的氣息遠行。歸鄉的遊子,踏上故土總會熱切地奔向燒餅鋪子,迫不及待的親嘗一口久違了的家鄉的味道。那些行經家鄉小鎮的過客,也會在家鄉的燒餅鋪子駐足,貪戀一份異鄉奇美的民食風情。

  家鄉的燒餅是它的子民古往今來一貫的喜愛。今天家鄉的燒餅依然在那原始的煙火浴烤下成就它一貫固有的氣息。小小的燒餅,已無法翻閱出它歷經了多少代人的傳承和受用,家鄉的燒餅是祖先給我們最為珍貴的饋贈和恩賜。家鄉的燒餅,是家鄉農耕文明的一個厚重的縮影,帶給我們無盡的驕傲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