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二十年後回家鄉的作文
二十年後回家鄉
時間的飛快,我又在二十年後重新回到了九江,這個我生長的地方。
才下火車,一陣微風夾著惡臭襲來,眼前的一卻都把原來重回家鄉的喜悅衝散了。整個車站連一棵綠化都沒有,垃圾堆滿了每一個角落,汙水橫流。“天哪!這也太髒了”這樣的火車站幾乎讓我作嘔。
甘棠湖,一直是九江的美麗風景,如今的樣子卻讓我太吃驚,水面浮著各種各樣的塑膠袋,建築垃圾,把水面的乾淨全打破。美麗的河水已不復存在,遊在水裡的小魚早就沒了蹤影,只留下了發黑的河水。
我再次來到了小時候玩耍的街心公園,高大的'香樟樹只剩下了一個樹樁。從前的紅花綠草都沒了。汽車尾巴上的尾氣讓人厭煩。連在樹上跳躍的小麻雀也不見了蹤影。
我們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可綠色卻越來越少了。地球是我們共同家園,我們怎麼能不愛護它呢?
【寫作指導:感動是寫作的原動力】
正走向浮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的高考滿分作文及各地出爐的所謂佳作,讓我一次次加深這種印象:內容之實被隨意掩埋,浮華之風漫灌其中。主要表現為:不論是否需要,不問效果如何,只盲目地尋章摘句,把文章裝點得“詩意飛揚”,塗抹得五顏六色,以至於讓人望眼迷離;好講屈平孔丘,放言太白東坡,總是與古人、典故、異常熱絡,為文造情之時又學得一副歷經苦旅與掙扎的清冷模樣,讓人真容莫辨。
難怪我省教研員胡勤先生在高考作文閱卷之後說,31.5萬考生,好作文寥寥無幾,寫身邊生活的文章幾乎看不到,其中不乏空洞之作,沒有實質內容,披著華麗的外衣,滿是“整容”的痕跡。
浮華之風使作文越發像一種技術操作,也使學生忽視了當下,荒蕪了情懷,磨鈍了心靈。親情類散文當然也未能倖免。當我們看到學生在作文中競相“自毀命運”,“主動拆散”自家美滿家庭,甚至不惜以親人的身家性命作為噱頭時,我們不禁感到一種深深的擔心:太需要提倡真誠寫作,尤其應給親情散文一種健康的生態環境。
首先從界定“文采”的概念開始。文采應當是廣義、多元的。華美深刻是一種文采,樸素清新也是一種文采;粗獷恣肆是一種文采,細膩淡雅當然也是一種文采。我們可以有個人的喜好,但各種文采與風格本身並無所謂高下與褒貶。錢鍾書的冷峻幽默使人深思咀嚼又擊節捧腹,但泰戈爾的淡雅清新不也給世界文學留下一座語言寶藏嗎?魯迅先生也說,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卻淺得澄清。其實,江河湖海各有氣度,花草樹木各有美姿,我們完全可以喜歡、取捨一直到創造屬於個人的風格,從而自信地表達言說。在親情散文的經典名篇裡,朱自清的《背影》可謂樸素,冰心的《哭小弟》可謂平實,可我們讀後仍是心頭一動,甚至扼腕垂淚,唏噓不已。因此,如果真要說文采的高下有什麼判斷標準的話,那就是合適貼切。
除此之外,親情散文經典名篇的一個共同的本質特點就是捕捉身邊之事,傾吐內心的真實。關於這點,好些專家對現在的學生表示深深的諒解,認為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體驗感受生活,能學著借鑑就很不錯,甚至小小的抄襲也不宜過於指責。我倒認為,這種說法看似寬容卻有悖於事實。事實上,我們每天就是在生活,課堂的交流課後的聯想是生活,學校的活動週末的回家是生活,能不能有所體驗與感悟,不是由生活內容決定,而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對這種常態生活的敏感度。老師應注意如何催開學生的真情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