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風> 家風作文錦集7篇

家風作文

家風作文錦集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風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風作文 篇1

  “家風”這個詞的含義可以說是博大精深,但我覺得它就是支撐我們家族的一條信念。在我們家,有一條鐵一樣的信念:以誠為本。

  事情得從那時候期末逼近說起。我拿出百分百的精神投入複習。一回家就做作業,高壓氛圍下每天都要做到八九點。在期末漸漸逼近,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想去逛逛萬達,減輕一下壓力。但是爸爸媽媽是肯定不會同意的,因為期末就快要到了。於是,我和朋友千方百計瞞著爸爸媽媽出去,但是談何容易啊!我倆就想了一個自己覺得天衣無縫的計劃:和爸爸媽媽說我們去圖書館而不是萬達。回到家,我便壯著膽子試探性地問了問媽媽:“媽媽,週末我能和同學出去嗎?”媽媽說:“馬上就是期末了呢,放假了再出去也不遲啊。”我還是不甘心,又小心翼翼地問:“去圖書館行嗎?”媽媽想了想,說:“圖書館倒是可以,那你去吧。”我心裡暗喜:“Yeah,計劃成功了一大半了!”

  那一天,我和閨蜜雖然在萬達玩,卻一直心驚膽戰,生怕父母打電話來詢問我們在哪裡。我們買了好多的精品,小包小包地提回家。後來,我們才想起,去圖書館怎麼要拎這麼多東西回去?可是,總不可以把這些東西扔了吧,只能硬著頭皮回到家中。果然,不出意料,媽媽問我:“去圖書館怎麼拿回來這麼多東西?”我低著頭不敢看媽媽。她說:“借的書呢?拿過來我瞧瞧。”我沒有回答,她的嗓音一下提高了八度,重複了一遍剛剛的話。我被嚇著了,眼淚不爭氣地掉了下來,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去了萬達……沒去圖書館。”媽媽看我“認罪”態度良好,語氣便軟了下來,對我說:“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和我說呢?”我哽咽地說:“我怕你不同意……”。媽媽幫我擦了擦眼淚,說:“如果你實實在在跟我說,我也是會答應的,什麼事都是有得商量的,但你一定記住:人這一輩子,一定要以誠為本,這是咱們家的作風!”

  就是那天,以誠為本——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之後的我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再瞞著父母。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想,一定要讓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家風作文 篇2

  我有一個簡單但是溫馨的家,外公外婆慈祥勤勞,也十分疼愛我們。媽媽為了我的成長,辛勤工作;對長輩孝順,體貼。我呢,是家裡的小鬼精,活潑而不失溫順。我們這個小小的家庭因親人的相互為對方付出而感到溫暖幸福。

  外公外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給我們的愛卻是無涯的。小時候,外公外婆還住在鄉下,經濟條件不好,但每次去外公外婆那裡時,外公外婆就會殺雞宰鴨給我們吃。我們一去,外婆就會在廚房裡匆匆忙碌,洗菜、切菜、炒菜,忙得不亦樂乎。一大桌菜弄好了,我們都上桌吃了,外婆的身影還在油煙中晃動。媽媽在一旁催外婆吃飯,外婆卻總說,快了,快了,就一個菜了......因此,媽媽總是心痛的說外婆,但外婆卻老樂呵呵地說:“哎呀,沒事,看著你們吃,我就高興。”外公外婆在鄉下種了許多菜,蔬菜成熟了,外公經常騎著腳踏車給我們送蔬菜來,媽媽心疼外公辛苦,叫他別送,說大老遠的,送點蔬菜來,萬一累壞身體,不值得。可外公外婆卻說,不辛苦,什麼城裡生活成本高,要為我家減輕點負擔,還說自家種的蔬菜,環保,即使辛苦點值得。現在外公外婆搬到城裡來住了,不再種菜了,可現在我還能記起我的外公汗流浹背的為我們送蔬菜來的情景。記得小時候,外公外婆在鄉下種了棵柚子樹,每年柚子結果子了,捨不得拿到集市上賣,給我們全摘下來放著,瞅著個週末,就給我們送一大口袋來,我很少見外公外婆吃。有一次,我問外婆,外婆為什麼不吃。外婆說,她老了,牙不好。咦?吃柚子甜甜的味道,又不硬,怎麼會跟牙好不好扯上關係呢?所以,媽媽每次吃外公外婆爺爺婆婆送來的蔬菜水果時,總愛說,來,嚐嚐,嚐嚐愛的味道吧!

  我的媽媽是老師,雖然平時工作忙,對家裡的長輩也特別關心。誰要是有個什麼不舒服呀,準又是她在那跑上跑下的忙碌。她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愛老人,不能等。記得有一次,爺爺生病了,要住院。當時,媽媽的身體也不好,隔三岔五的往醫院跑,還要趕回來上班。爺爺生病的那段日子,媽媽上午上完課,中午又要急匆匆地趕到成都去看爺爺。奶奶對媽媽說,你身體都不好,就別折騰了吧。可媽媽說,要去,去了爺爺心裡踏實些,病會好得快些。週末媽媽帶著

  我一起去醫院看爺爺,當時爺爺剛做了手術不久,很虛弱,臉蠟黃,嘴唇乾乾的。媽媽就在旁邊用棉籤蘸了鹽水,慢慢的塗到爺爺的嘴唇上,一點一點地塗,是那樣的輕柔,好像害怕弄疼了爺爺。然後,用小勺一點一點的喂爺爺糖水。同病房的病友看了,羨慕地對爺爺說,你家女兒多好啊。爺爺臉上堆滿了笑,用微弱的聲音說,不是女兒,是兒媳婦。喲,你家兒媳婦真是比女兒還好呢,你老人家好福氣。病友們又是一陣羨慕。

  媽媽對外公外婆也好。逢年過節的時候都要給她們買衣服,每次去看他們也要買一大袋水果。每逢假期,媽媽也都會想方設法帶外公外婆去旅遊。外公外婆非常節約,最捨不得花錢,老說媽媽現在掙錢不容易,把錢攢著,供孩子讀書。每當這時,媽媽就會勸說他們,錢是慢慢掙來的,可是孝敬他們不能等,要趁他們現在身體還硬朗時,帶他們出去玩,不然以後,走不動了,想去都沒有機會了。

  我呢,是家裡的小鬼精,有時候會在長輩面前撒撒嬌,耍下賴。可在媽媽的薰陶下,我也學會了體貼、關心家人。小時候,奶奶生病了,媽媽就叫我給奶奶倒水,端藥,給奶奶捶背。有一次,媽媽生病了,晚上九點多了,我跑到藥店去給媽媽買藥。雖然有點晚了,心裡有些害怕,但想到媽媽,我還是鼓足勇氣,克服了恐懼心理,獨自一人把藥給媽媽買了回來。

  媽媽說的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不能只接受長輩的愛,要對父母好,對父母孝順,要愛家裡的人,要讓這家風代代傳揚下去。

家風作文 篇3

  “愛國如愛家,愛家如愛國,人講精氣神,國講正清和;家風連國風,國風興家風……”每當聽到這首《中華好家風》,我就想到了那一次,媽媽對我的教導。

  以前,我每次吃完了東西都會隨手一扔,不一會兒家裡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垃圾,讓人看了很是不舒服。這時,我那勤勞的媽媽二話不說,拿起掃把就開始打掃起來,不一會兒她的頭上就爬滿了汗水,但是從來不喊一聲苦,叫一聲累。

  這天,家裡來了許多客人。客人走後,客廳,房間都亂糟糟的,我還在沙發上吃著零食。媽媽又準備打掃了,看到沙發上的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長大了,也是家裡的一份子,你可以一起來打掃衛生了,而且一個乾淨的家會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舒服,不是嗎?”聽了媽媽的話,我心想:是啊,我已經不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朋友了,該做些事情了,該懂事了。我衝著媽媽笑著說:“好的,我馬上就來。”

  我先打掃客廳,地上的垃圾真是多,桌子上的也數不勝數,一開始有些手忙腳亂。媽媽看了,指導我:“先拿空的垃圾袋,把大的垃圾撿到垃圾袋裡,小的抹到地上再掃。”我一直彎腰撿垃圾,時間長了,腰痠了,腿麻了,說不出的難受。想著媽媽說的話,想到平時自己總是隨手扔垃圾,真的難為情。撿好垃圾,掃好地,我又認認真真地把地拖了一遍。

  在家裡變得勤勞的我,在外面就更不用說了,再也不會亂扔垃圾了。勤勞的家風,我傳承下來了。

家風作文 篇4

  整理舊物時,指尖無意間觸及一層薄埃,小心取出,拂去塵埃,畫面慢慢清晰起來,我的回憶,也慢慢清晰起來……

  這是一張全家福,照片上的人們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個婦人手裡抱著一個嬰兒——那正是小時候的我。仔細端磨這張老照片,經過歲月的沖刷,照片上的人影已變得模糊,臉頰的邊廓線已被磨白,我肉嘟嘟的小臉正好對著鏡頭,小手揚在空中,好像是不滿別人打擾了我的好夢。

  我的視線又轉向另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彩色的,我們全家人站在高臺上,身後千島湖美麗的景色一覽無餘。

  那年我十歲,雖然那時的我還懵懵懂懂,卻也在奶奶爺爺那傳統的家風中成長了起來。

  有一天,我剛從學校回來,上完大課間的我又渴又餓,大步跑向廚房猛灌了幾口水,看到飯菜又兩眼放光,這時還沒有一個人入座,我剛想一屁股坐下,尾隨進門的媽媽連忙說:“女兒,吃飯時要長輩先入座才能動筷子。”“為什麼?”“因為要表現對長輩的尊敬,沒有長輩又怎麼會有現在的我們呢?”我只好忍住腹中飢餓,讓爺爺奶奶先入座,然後是爸爸媽媽,最後才是我。

  每次吃完飯後,爺爺奶奶都會檢查我的碗裡有沒有沒吃完的米飯,為的是讓我時刻記得,“粒粒皆辛苦”現在的我們不懂得珍惜,認為白米飯平淡無味,每天晚餐都會倒掉一大碗米飯,卻在飯後補充大量的零食來充飢。殊不知在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光吃白米飯也能填飽肚子,根本沒有什麼零食可以吃,連衣服也是穿姐姐哥哥們穿不下的。所以我現在也榮幸地成為了一名“光碟族”。在我們家的家風裡,節儉是一個大部分。

  百善孝為先,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皺紋多了,白頭髮也多了,爸爸雖然工作忙,但仍舊會抽出時間來陪爺爺奶奶嘮嘮嗑兒,做點家務。爺爺奶奶眼睛花了,看不清報紙上的字,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們聽。媽媽也會時常和爺爺一起做飯……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我們分別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照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黃,人也會慢慢變老。所以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要好好傳承舊時代的家風,並把它毫無保留地傳誦給下一代,這是我記憶中的家風。

家風作文 篇5

  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每一位炎黃子松都是文明的傳承人。

  家風是中國人民慣有的風範,優秀樸實的家鄉,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良好習慣。

  家風又稱為門風,家風其實是在家庭裡形成的一個道德標準。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獨特的家風,或樸實的,或嚴厲的,或個性的。

  “儉以養德,德由儉來。”把樂與節儉作為培育家風的準則。雖生活節儉,但卻造就了樸實的家風。節儉不是一件小事,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從小在一個節儉的家庭中生活,接受父母節儉的教育,長大之後才能做到不怕吃苦的優秀品德。

  學會節儉,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才會抵抗得了誘惑,自覺自律自重。在節儉的家風中,只會不斷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在社會中抵得住誘惑而成就自己的夢想。

  “學以增智,學以立身,”家風以嚴厲的學習為常態任務。聖賢由學而成,才能由學而得。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所以有很多家庭會以學習為家風,雖嚴厲,卻是一種正能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不是因學習而成就,遠名四海。學習文化知識,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任務,更是一個名族崛起的必經之路,我們以學習為傲,以學習為榮。在家庭中,家風的形成從小時候開始的,從小養成

  善學、愛學,勤學的習慣,嚴厲之後必有大的作為。每個家庭成員都希望透過這嚴厲的家風,使代代能薪火相傳,代代出人才。 “為官發財,應當兩道,”把甘於清貧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絕對是個性的。如今我們會 經常聽到官府某某貪汙受賄,被曝光後遭到人民百姓的極大反響。一個家庭或家族能用能用清貧作為家風,這不僅是偉大也是一種個性十足。

  唐代詩人羅隱就有“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女謀”的名流傳後世。以清貧作為家風傳承,這樣家庭出來的子女必有大的作為,他們不計金錢為目標,追求的是精神的傳承。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優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給子女,這樣才能為家人贏得長久的榮譽的尊敬,為家庭帶來長久的快樂和安詳。

  良好的家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我們需要長時間的堅持,需要用努力去傳承。家風是中國文明的標誌,每一個家風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因為有家風,才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傳良好家風,做美德少年!

家風作文 篇6

  家鄉家鄉,家就是居住的地方,鄉就是一個地方的統稱。更具體說來,家鄉,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當然,家鄉的範疇,又是以述說者距離家鄉的遠近而會有所不同的,比如我們若是在外省的話,同一個省份的人,就是安徽老鄉了。在我們山區本縣範圍內,有以鄉鎮為一概念界定的,也有以村為單位界定的。生活中,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捨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家鄉的理由何止千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美好青春。家鄉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每一個角落,這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鄉愁”吧!

  而與我,與家鄉的關係從形式看其實一直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大一點說是“土生土長”一類的人也行,說是“生活在外鄉”的一類人也可以,因為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就是二十歲多一點就到外鄉鎮教書去了,稍後一點,把家也搬到外鄉鎮的'小街上去居住,再後來,又搬到縣城裡去生活,一晃三十幾年就過去了。這期間,父母在上面住時,回家鄉的頻率當然是很高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一人在家鄉居住時,回家鄉的次數也不在少數,而在母親到我們家生活之後,回家的頻率明顯低了許多,也就是鄰居有紅白喜事時,有時候回去一下,還有就是清明掛老墳和過年送燈時是定然要回去一趟的。可是即使這樣,由於我先前已然在家鄉生活了20多年,並且是在大隊(現在的行政村)當了兩年的“赤腳醫生”,對家鄉的情況一些事情還是有著相當多的瞭解的。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這種情況,一個地方地名是以某某姓氏來命名的,可總給人一種名不副實的感覺,我們的家鄉小地名叫梅家畈,可是整個生產隊一家梅姓住戶都沒有,馬家園也沒有姓馬住戶也沒有,金家灣姓金的少之又少,倒是我們汪姓住戶佔了80%朝上。在我的家鄉——仙人衝村在原仙人衝村和金家灣村兩村合併之後,仍然是“汪”姓住戶佔了絕大多數,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裡,真可算是老汪家一統天下了。據說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這種一種姓氏族居的情況更多了,甚至有幾千人的莊子就是一個姓氏,沒有外姓人。

  家族是什麼?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係與親子女關係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即使是轉移漂泊或遷徙,大多也是以居族遷徙為主的。據說,我們這裡的汪家就是從徽州遷徙過來的,以前家族的祠堂就設在我的家鄉仙人衝,後來三線廠建廠給拆了。現在有關部門又給批了地,允許在原址重建汪家祠堂,這對汪氏家族和社會而言,都是件有利無弊的好事,對我們家鄉的家風鄉風建設也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會對良好家風建設能起到一種平臺搭建和助推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講的就是汪氏家族。現在的汪氏子孫也大多居住在江南江淮大地,當然也可說是遍佈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再一個方面講,汪氏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同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一道,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湧現過一些對人類進步作出過很大貢獻的傑出人物,汪姓上《中華名人大辭典》多達100多人,氤氳出縷縷醇厚古樸、清新怡人的文明家風,給後世家人和文明社會,留下了許多甘之如飴的精神養分。

  汪氏家族治家嚴謹,家風肅穆,曾治《敦睦堂家規》計16條,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全文如下:重祖墓、敬宗子立戶長、 勤修譜、新祠宇、敦孝友、慎婚姻、別男女、謹喪葬、嚴繼立、崇節儉、勤耕讀、禁酗酒、戒事習不正、勿欺貧、懲唆訟、恤難憐孤。家族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要摒棄落後陳腐的宗親觀念,但其弘揚優秀祖風、教化子孫的功能與積極意義不可磨滅。如何吸其精華,除其糟粕,正是汪氏族人的光榮使命與共同任務,也是我們汪姓人氏歷來尊崇的道德理念。據我瞭解,儘管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我家鄉的汪姓族人對這些家規的遵守,家風的發揚,家訓的尊崇有過一些動疑惑、搖擺和修正,但是,整體上還是因循繼承了大部分的精華部分,才使得幾十年來,我的家鄉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文明家風鄉風佑拂下,一直行駛在一條穩定、康健的而又寬廣的路徑上,文明而又馨香。

  誠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培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只有家風好了,才會有好的鄉風。反過來,好的鄉風,又能促進好的家風的形成,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家風對於一個地方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起著多麼重要的源動作用。來說說三個都有個“八O”後老太太家庭的具體情況吧,窺一斑而知全豹,或許對汪氏家族繼承和發揚良好家風方面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我們一個祠堂裡管著幾個房頭(家族分支)的人家,我按著大房、二房和三房的順序,各舉一個家庭的例子,除了與大家分享一下之外,也想就家風裡面的贍養老人和良好家風建設方面的道理做一番交流和探討。

  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正因為孝道與家風有上述緊密的聯絡,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風中就成為首要的內容,或者說,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解釋中國的“教”字,一個“孝”字,一個“文”字,也就是說,教化就是透過文化教人孝,這和《孝經》所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百行孝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風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熊遠華老太太今年已經80整歲了,五個兒女,三個兒子,兩個丫頭。老伴汪發徐,比她大一歲,已於前年走了。兩年來,老人家一個人過活,你可別以為老伴走了,她一個人寂寞,老人家過得不舒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去到她位於仙人衝村背陰村民組的家中時,剛好老人家從雖然有些陳舊,但牆壁雪白,看上去還很結實的房子裡走出來曬太陽 。當我向她打聽她時,她笑著告訴我“就是我,就是我。”,隨即邀請我到屋裡坐,給我倒上了一杯茶。我不知道她認識不認識我了,以前她小兒子在我教書的學校讀書時,她老夫妻倆倒是到過學校去過的,他老伴的模樣,我還記得,而這個有些清瘦但收拾得還很利索的老奶奶,論輩分還只能算我侄媳婦老奶奶,我已記不清楚了!於是我就裝著有些沉思地問道:“你就一個人住嗎?為啥不與兒子們一起住?”“哎喲,小兒子就是讓我與他們住呢,這不,昨天小兒子才把我從霍山送回來,我在城裡住不慣,可是小兒子要求我至少要兩頭都住住,隔三岔五地要到霍山他家裡待一段時間,他才放心。”我就順著她的話說到:“那你小兒子真好,很孝心的,考慮得周到。”“你這話是對,可是兒子好沒有媳婦好,我小兒媳婦真是個好人啊!”於是,她就說起了她小兒媳婦的種種好處來。

  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汪祥純,二兒子汪祥運和小兒子汪海濱。兒子們長大以後,老夫妻倆忙著給兒子接媳婦,接一個分開過,接兩個分開過,最後老夫妻倆就跟小兒子一起過生活了。實際上在農村這種家庭結構是很常見的。但是,老夫妻們沒老時候還好過,到了老年往往就會出現一些狀況的,弟兄間往往會有著一種“比拼”的成分。雖然說就財產而言,父母的竹園、田地還有些雜七雜八一般都分在一起生活的兒子名下,但是若是斤斤計較地講,這些財產甚至父母勞動的多寡又怎麼能算得那樣的公正公平呢?於是乎矛盾就出來了,兄弟間是這樣,妯娌間更是互相不服氣,甚至是吵鬧不停。而父母們只有忍辱負重,甚至於忍氣吞聲地過日子,在下輩間玩平衡,到不能勞動、進一步不能動時,那就會苦不堪言,無法生活了。但是熊遠華的小兒子媳婦並不是那樣一種人。老人說,她小兒媳婦自從嫁入她家的門檻,從沒有喊過別的稱呼,“媽媽”長“大大”短的,喊得還很親切。她們老倆口生病,她不但負責醫治,還負責服侍,並且不是到諸佛庵縣二院,就是到中醫院去,並且從來沒聽她小兒媳婦說過錢的問題的,總是說有病就得抓緊治,不瞧哪行呢!老人說,前不久她感冒了,頭有些疼,兒媳婦硬是給她做了個CT,直到確定沒事為止。

  汪海濱,我的學生,人生的旅途根本算不上順利。考取大專後,到落兒嶺企業辦工作,後來又到了落兒嶺鋼廠上班。後來鋼廠垮臺,汪海濱只得到外面闖蕩,可是也不是發了財,而是隻能靠勤勞和人緣好掙得一些收入。幾年前,因為父老鄉親相信他,選他當村幹部,他又回鄉擔任起了村主任的職務。至於他媳婦,我雖有些印象,但已記不清模樣了。聽她婆婆熊遠華老人說,她的名字叫李碧華,只是在下浮橋鎮的一個企業上個班,孃家在大化坪鎮高巖村。老人說其實他小兒子家庭境況並不好,他家的竹園也給了他的兩個哥哥。前幾天說讀大學的女兒要一筆什麼錢,暫時錢花不過來,還得向人家去借一下。真的感謝大化坪鎮高巖李家養了這麼一個好閨女,讓我們老汪家有了這樣一個好媳婦好晚輩呢!老人家還補充說一下汪海濱兩個哥哥和嫂子的情況,其實這哥倆和他倆的媳婦也很孝順,只要是過年過節什麼的都爭著接父母過去,只是因為一個三個孩子、一個兩個孩子,加上常年在外都在外打工,沒辦法,所以問的事當然要少一些。再者說,暫時也不需要他們問什麼事,有小兒子有媳婦照應著,加上低保,自己身上零花前總少不了千兒八百的,也花不了多少錢,只要他們安心在外打工就好了。說著這些的時候,老人家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聽了老太太的一番介紹後,我感到十分的高興。你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嗎?在社會上,你若是聽說了什麼大好或大壞的訊息時,只要是涉及到你的親戚朋友或者家門時,你都會有一種異樣的情緒去產生,要麼高興,要麼沮喪,這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榮辱感應吧!而在我,當我聽了我的這位老齡晚輩老太太相當具有滿足感自豪感的敘述後,真是由衷地產生了一種驕傲來,因為,這是很值得我們家族引以為豪的事情啊!並且,雖然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可我的母親還健在,就我的切身體會而言,贍養老人,敬老孝心切實是需要晚輩們能夠盡心盡力,相互協調,通力合作,科學安排啊,唯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甚至是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們,比較幸福地度過她們的晚年。

  我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七歲了。十幾年來,她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連自理能力也已經喪失殆盡了。母親一生可以說是勞苦功高,她和父親一起辛辛苦苦,養育了我們姐弟八個孩子,並且儘可能地讓我們姐弟們多讀書,多長學問,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他們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勞力呀!尤其是我的母親,她的付出,某種意義上說比父親有要多的多。因為我的父親在他四十八歲那年意外受傷,在昏睡了兩個多月後悠悠醒來,那顆能擔當生產隊隊長的腦瓜幾乎回到了童年的水平了。那時候姐姐已經出嫁,我在師範讀書,二弟當兵,三弟一下的妹妹們尚處幼童,都在讀書,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都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是母親領著傷病的父親把他倆的一群孩子都看大成人,走上社會,並各自成了家,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出息,可他們倆老了,身體垮下來了。父親在他七十歲時,因為腦傷復發走了,母親那時也已經七十好幾歲了,可是母親說什麼也要自己一個人單獨生活,似乎這有這樣才能顯示她還有很強的勞動能力,還是一個很有用的人,我們晚輩們再說也沒用。

  我沒有研究過這方面的老年心理學,我也沒有仔細地檢討過我們下輩們是不是在父母老來時,沒能很好地理解他們照應她們。我只知道,母親一個人生活時,我們下輩的心裡總是不踏實,有一種不安和過意不去的感覺,但是又總是自己原諒自己:不是我們不讓母親一起過,而是她自己願意一個人去過活,我們實在沒辦法呀,也只得尊重老人家的意願,讓她一個人生活了。仔細想想,這與老汪家許多孝心兒女比起來,確實應該有些慚愧吧。於是乎,我只能平時多跑幾趟,回家看看了。後來,記得是O六年吧,母親已經耄耋之年了,一次因為高血壓病頭暈,在家門口摔倒了,在地上爬不起來,還是鄰居把她拉了起來,後來告訴了我們。在與妻子商量後,我硬是把母親接到我們家來生活,從此母親再也沒有如她所願地一個人生活了。可是,母親執著得很,直到現在,母親還常常嚷嚷著要回去到後面山上菜園地裡去種高粱,去種菜,甚至還要去打桑葉,去喂蠶兒。

  其實我母親的身體怎麼會好到七八十歲了還能獨立生活的程度,只不過她老人家所經受過的磨難讓她養成了獨立自強,一切靠自己的脾性。彷彿不這樣的話,生活得就沒有成就感、自豪感,就憋屈。據瞭解,有我母親這樣想法的人,社會上還為數不少呢。記得那一年,我與一位高中同學在公交車上遇到時,她也說她的母親也是這樣,接近八十歲了還非要一個人單獨過活,也弄得她的下輩們有些尷尬和擔心。我也已經是年到花甲的人了,我覺得我們的這些父母親們,有時候就應該想的更開一點更遠一點,能和晚輩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是有許多樂趣在等著去開發嗎?不要等到我們年紀更大了,不能動彈、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再到兒女們身邊去,那是會感到更加不適應的。

  我母親的身體其實還是不錯的,起居飲食都還正常。除了超胖,行動不利索外,就是她的部分身體功能確實弱化得相當厲害,尤其是泌尿和排洩功能,到了幾乎失控的程度。這樣一來,大小便清理,衣服被單洗刷晾曬,需要的工夫就大多了。那幾年,因生計需要,我妻子還在學校開個店子,住家裡學校商店還有一段距離,而我的孩子們都已到外面工作,我也在鎮裡教育辦上班,妻子服侍母親確實有些累,加之長年累月,確實感到有些疲倦呀。我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媳婦們看到大嫂忙得夠嗆,回去一商量,一種新的贍養母親的方案出臺了:我們弟兄三家輪流贍養母親,大家都出出力,也給各人一個緩喘的機會。於是先是一個月一輪流,後來是兩個月換一家,再到後來,四個月一輪換了,一年剛好輪住一次。母親的五個女兒家,若是接去過幾天的話,也行,但不算在內。這樣一直輪換到了去年冬天。

  二O一六年的冬月間,母親沒注意到從床上掉了下來,股骨摔裂了,到中醫院住了一個月的院,我們大家輪流護理,倒是沒有問題。但是臨出院前,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母親暫時不能下床,不能自己吃飯,加上母親的體重,護理就更加困難了。而我們弟兄三人家家不住在一塊,又有著各自的實際困難:老小上班,老小媳婦腰椎不好,護理老人家難度不小。老二家住在五樓,老二夫妻倆都要上班,孩子都不在身邊,伺候老人家也存在著實際的困難。而我們家若單獨伺候母親也有明顯的困難,我老婆要帶孫子,我和小孩子們要上班,護理起母親來,也顯得吃力夠嗆。這樣一來,莫不是說,我們都在推諉,要把病中的母親拋一邊了!其實不然,我們是在切切實實地要想出一個比較周全的方案,讓母親能得到儘可能好的護理和照顧!母親出院前一週,我和四妹在電話中討論這個問題時,四妹也想到了各自護理的實際困難,問我有什麼打算,結果我將我想的方案一說出來,她說與她想的方案完全一致,甚至連資金籌措的金額也完全吻合。

  我沒有任何主觀意圖想為我們這個小家庭贍養母親的方式做什麼宣傳,我也沒有調查過我們這種贍養母親的方法,在大家包括在我們老汪家父老鄉親心目中的認同度和滿意度,我囉裡囉嗦地寫了上面這些文字,只是要表達出這樣一層意思:別看我們有姐弟八個下輩,只有母親這樣一個上輩,但是要具體到母親的護理贍養問題,也完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要比較好地解決好這樣滴問題,只有兄弟姐妹同心同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讓我們家的父母老人們比較稱心地安度晚年,否則,弄不好就會七彎八翹,弄出許多矛盾來,就會與“家和萬事興”的古訓背道而馳呢!

  在與四妹商量之後,我就委託四妹向五妹說出了我們的方案,由五妹多出點力負責母親的贍養,我們弟兄三個人每月拿出500元來補助老五,算是點勞務費吧,哪知四妹在與四妹婿商量後,說她也算個份子,這樣就有了20xx元勞務費了。我與兩個弟弟一說,他倆完全贊同。20xx元,真的算不了什麼,要請一個人服侍我母親,絕對請不到,我們也不放心。之所以想到五妹妹,一來因為她家住樓下;二來因為她沒在單位上班,在家裡開了個“鞋護士”皮鞋保養店,隨時可在母親身邊;三來因為五妹年紀輕,有力氣幫母親翻身擦洗,再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母女情深,我們大家也放心啊!誰知四妹剛對五妹說起這事,說是大哥讓徵求她的意見,五妹一口應承下來,一點也沒有推辭,她說她早就有把母親接過來照應的打算呢。母親出院剛剛一兩個月吧,醫院複查,我母親的股骨已長好,傷口已經癒合,已經能試著下地活動了。

  說完我家的故事,再來說一下我母親當年的好夥計熊兆蘭的故事吧。熊兆蘭與我母親當年都是仙人衝老汪家有名的好媳婦,勤勞能幹,裡裡外外一把手,全靠她操持。她倆一個是嬸孃,一個是侄媳,但侄媳比嬸孃大三歲,今年已經整整九十歲了!也就在前不久,我去到我家背後山那邊的蔡家山,看望了這位老大嫂夫婦倆。去的時候老大哥不在,據說去山上忙啥去了。大哥比大嫂小六歲,是當時的童養媳媳婦帶著他長大的。那時候知道了一句話:“女大三,抱金磚”,又應了一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驚一跳!沒想到我的這位老大嫂啊,比起我母親來,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了:神情硬朗,深情矍鑠、眼沒花背未駝,走起路來還有些咚咚響的勁道呢,老遠就認出了我這個老兄弟,要知道我們兩個莊子隔了個山崗,我們少說也有三十幾年沒見過面呢!

  說起我的這位老大嫂,我是還有很深的印象的,因為我與她的大丫頭是小學同學。她對她的子女們要求不是一般的嚴格,而是到了幾乎苛刻的程度了。記得當年讀書時,他們村子裡一位男同學大概是拿女同學不吃勁吧,欺負一群小女同學起來了,大嫂女兒個頭大一些,就出面指責這位男同學的不對,於是雙方就吵了起來,最後鬧得雙方的家長都出了面。我的這位大嫂絕沒有護短和稀泥,而是給了自己女兒兩巴掌!以後,為了避免雙方再鬧矛盾,引起雙方家長更多的矛盾,大嫂就把自己的女兒轉到更遠一點的小堰口小學讀書去了。後來還有一件事情,我也記得清清楚楚。那是在我高中畢業當赤腳醫生的時候吧,大嫂子不知是在我家還是在別人家看到了我寫的對聯和“鬥襯子”(堂屋兩邊牆上的書畫作品),說是寫得好,過年時,硬是請我去她家給些一幅。寫過之後,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幹,你猜怎麼著,她硬是寫過之後,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幹,你猜怎麼著,她硬是用籃子裝了一籃子的粽子讓我帶了回來!那可是平生吃到的最大最有味道的大粽子啊,大斧頭形狀大斧頭大小的大粽子,粽子分為上下兩段,上面一段裡面放的是一個大紅棗,下面一段放的是一大團精肉吧,吃起來甜蜜蜜、香噴噴。在那樣的歲月,能吃到那樣的美味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呵!記得我母親當時就說:“你這個大嫂就是既熱心又實在,你們以後做事就要學學你這位嫂子呀!”

  後來,我考取學校讀書教書去了,再也沒見過這位大嫂,只是知道她的三個女兒表現都很好,都吃上了公家飯,還當上了幹部。她的最小的孩子是個男孩,我知道他叫汪勝,在村裡當鄉村醫生,口碑很不錯。這次我去到大嫂家,她說,你侄子當醫生,現在看來當初我把他選錯了職業,現在鄉村醫生不好乾,收入也不高。不過過了一會,她又說道:“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上的事情哪有那樣容易的呢,村醫幹得是積德的事情,收入高低不說了,我就是要求他好好幹。”等了一會兒,這位老嫂子又說道:“好在他娶了個好媳婦,又孝心又能幹,再加上我家孫女也讀大學了,孫子有考上了公務員,應該知足了,人的一生,還要圖什麼呢?”

  透過侄媳婦的口我知道,老人家一直身體都不錯,家裡的事情不怎麼要她幹了,她就一門心思去陪讀,自己的兒子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全是奶奶陪著他們過來的。說到最後,這位侄媳婦動情說:“不是他奶奶,他們的書不一定能練得出來,我們家也不知會過成什麼樣呢!”在我離開他們之後,大概是老大嫂讓他兒子汪勝把我到過他們家這件事,告訴了她孫子汪超吧,後來沒幾天,我在汪勝給我微信裡面,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裡面是一篇小短文,是汪超寫的一篇小心得。現在我就一字不落把它抄錄下來,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吧——

  我的家鄉仙人衝位於安徽西部,是大別山腹地的一個很普通的村莊,我的爺爺奶奶生於斯,長於斯。他們是一對標準的中國農民形象。樸實,善良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在歲月的變遷中,他們的行為對我們一個大家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總結起來就是一要做,二不怕,三要善,這是長輩們的人生格言,也是我們家的立家之道。

  喊破嗓子,不如邁開膀子。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家裡真的很貧窮,奶奶為了改善生活,種菜去賣,上山撿板栗也去賣,只要能弄到錢,她都會去嘗試。可以說沒有奶奶當年的勞苦奔波,就不可能有現在我們的這個幸福的大家庭。

  遇事當機立斷,不要畏首畏尾,是奶奶的行事風格。奶奶是個雷厲風行的人,認準了的事都會去做。那時,家裡有四個孩子,就我爸一個男孩,當時有許多家庭都是讓男孩子去上學,把女兒留下家裡幹活,奶奶沒有像很多家庭一樣把女孩留在家裡,而是讓她們去讀書,去闖蕩,家裡的莊稼就她和爺爺起早貪黑的,沒日沒夜的承擔了下來。因為奶奶深知在這個窮山溝裡,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做人不要怕吃虧,吃虧是福,心地要善。是爺爺奶奶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為什麼他們在村裡受到尊敬的原因。雖然我家的日子過得不算好,但當奶奶看見別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棉衣過冬而畏縮在廚房裡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把家裡原棉衣拿出來,讓其暖和的過冬,爺爺奶奶常說,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樣對待你,愛是相互的,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真實,也是他們一生遵守的家訓。

  如今,兩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在家頤養天年,看著自己的下輩以他們為榜樣,處處以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立家之道,兩位老人家看在眼裡,樂在心頭。我真高興能夠生長在這樣的個大家庭裡,長輩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我的“三觀”。我要在工作上,在平時生活中,時時想著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訓,要像爺爺奶奶那樣去做事,去做人。

家風作文 篇7

  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家訓,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家的家訓是勤儉節約好讀書。別看這樸素的幾個字,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家幾代人呢。

  我爸爸出生在嵊州鄉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那裡小橋彎彎,流水潺潺,雖然風景宜人,但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人們世世代代當著農民,住著破爛不堪的泥巴房,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可就算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小學文化的爺爺奶奶始終鼓勵著他們的孩子們勤奮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走出農村。

  爸爸小的時候,農村基礎設施很差,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經常跳閘停電。一天傍晚,爸爸正埋頭做著作業,耳聽“噗嗤”響,又停電了,周圍一下子昏暗了,只有西邊的太陽還在無力地發著光,在這若有若無的光亮下,爸爸愁眉不展,無法繼續寫字了。苦思冥想之後,終於有辦法了。“對了,古有匡衡鑿壁偷光,”爸爸自言自語道,“我也可以效仿匡衡借點別的光來呀!”於是他拿出奶奶花了幾個月積蓄給他買的鐵皮鉛筆盒,用乾淨的布把鉛筆盒蓋子裡面擦了一遍又一遍,放在作業本前面,調整好蓋子的角度,努力讓微弱的光線反射到桌子上,在這來之不易的光線下,繼續著未完成的作業。

  我爸爸在艱苦的環境中發奮學習,媽媽更是如此——

  上小學的時候,在一個期末考試的前晚,媽媽正在認真複習、準備考試,可夜深了,她非常疲憊,眼皮不自覺地打架。於是媽媽想了個好辦法,泡了一杯濃濃的綠茶,感到困了,就喝上一大口,並把茶葉含在嘴裡使勁咀嚼,反覆幾次之後,就不再困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的期末考試中,媽媽如願地考出了高分。

  勤奮好學是我家的家訓,正是長期受到良好家訓的薰陶,我爸爸他們姐弟三人個個都考上了大學,媽媽和舅舅大學畢業後也都當上了光榮的人民教師。不過最厲害的要數大姑姑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姐姐,她是前年高考餘杭區的理科狀元,現今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習,堪稱是我家的學習楷模。現在,我也一直勤奮學習著,努力把這良好的家風家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