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遊樂園萬聖節活動方案
萬聖節是外國的一個慶祝秋天豐收的節日,傳說中每年的10月31日的晚上,死神會把鬼召集來嚇唬人。萬聖節的活動方案應該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遊樂園萬聖節活動方案【篇一】
在萬聖節到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舉行一個化裝舞會。在化裝舞會上裝扮成各種各樣的樣子,帶上各樣稀奇古怪的面具,讓朋友們認不出自己。
製作可怕面具:
一、找紙質的手提袋,a3白紙貼在內側,手提袋的硬度和軟度都很好,面具不容易壞;
二、畫出輪廓:眼睛、鼻子嘴的位置;
三、將眼睛剪出兩個洞,嘴巴塗上紅色;
四、用白紙剪兩個尖尖的牙齒,貼在嘴上;
五、在面具上畫恐怖噁心的圖案;
六、在眼睛兩側找個位置剪兩個小洞,把手提帶的繩子取下一個放在洞上,可以當固定面具的繩子;
七、黑色的布是用茶葉盒裡面的包裝布做的,因為不是黑色,所以用黑色的墨水將布染黑,必須要用黑色的布,才恐怖。然後用針縫到紙上。
這樣一個恐怖的面具就做成功了!帶上面具,穿上黑色的長袍,順便手裡在拿一個南瓜燈,相信一定會把你的朋友嚇一大跳的!
萬聖節乃西方的一個傳統鬼節,來自西方的古瑪雅文化、非洲的印第安神話,演變至令,已成為一個狂歡的節日,透過恐怖的場景安排,編排搞怪節目,達到一種驚險、恐怖的氛圍,增添客人獵新好奇的娛樂性,創新節目,豐富娛樂文化內涵。
遊樂園萬聖節活動方案【篇二】
一、活動主題:
bats carnival dark(萬聖節狂歡夜) ---- 惡魔在身邊let me guess who you are(讓我猜猜你是誰)
二、策劃簡要:
1.Halloween的由來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這一夜,我們要盡情的打扮自己直到讓他人認不出。
2.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的由來
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ing)。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 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tricke or treat”遊戲起源於愛爾蘭。古代的愛爾蘭異教徒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同時村民們也都會在屋前院後的擺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使它們不會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商家或家庭的“trick or treat”遊戲。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草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3.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
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裡,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我們的主旨就是:既然大家都認不出彼此,就請敞開心扉吧~!
三、活動組織機構:
(1)主辦單位: 西楚網(西楚社群活動部)
(2)承辦單位:寶龍
四、活動物件:
西楚社群活動部人員、網友、現場人員
五、活動相關事宜:
時間:10月31日 週一 晚6點--9點 地點:寶龍廣場 報名人數:限50人
報名截止日期:10月28日
工作人員:
1. 西楚社群活動部人員
2. 網友
3. 所有出席的工作人員必須著costume
活動參與者:
1. 必須著costume 出席
2. 可以自己裝束完畢過來,或在寶龍聯絡專業化妝師
遊樂園萬聖節活動方案【篇三】
一、設計意圖:
每年的10月31日是外國的萬聖節,這是他們最喜歡的節日,也是充滿神秘的節日,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感受這一獨特的節日氣氛,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除了讓孩子感受以外,我還和孩子一起討論有爭議的“鬼”這個話題,讓孩子正視它,培養孩子的膽量和分辨能力。
二、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透過扮演,進一步感受萬聖節的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
2、鍛鍊孩子的膽量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創設一個“鬼屋”
2、幼兒打扮成各自想象的“鬼”
3、水粉顏料、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領幼兒進入“鬼屋”,和客人們玩“猜糖果”的遊戲。
二、互相介紹萬聖節,玩萬聖節的遊戲。
1、教師: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是什麼節日?
2、教師:萬聖節是一個怎麼樣的節日?
(幼兒自由討論,教師請個別幼兒來講述)
3、教師小結:萬聖節是外國的一個慶祝秋天豐收的節日,傳說中每年的10月31日的晚上,死神會把鬼召集來嚇唬人,膽小的人會非常害怕,而膽大的人就會扮演鬼,講鬼故事,點上南瓜燈來做遊戲,玩的可開心了。
4、教師:真的有鬼嗎?
(幼兒討論)
5、遊戲:魔鬼、魔鬼在哪裡?
三、製作萬聖節面具。
1、教師:你想象中的鬼會是什麼樣的?
2、萬聖節里人們都來畫鬼臉驅邪,今天我們都給自己話了個鬼臉,我知道大家都很能幹,那麼幫客人們也畫個鬼臉,好嗎?
3、幼兒操作畫鬼臉。
4、遊戲:勇敢者的遊戲。
三、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強烈地吸引了孩子的興趣,在平時我們從不和孩子談論有關“鬼”這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們不僅談論“鬼”,還扮演“鬼”,玩“鬼”的遊戲,更有甚的是將教室也佈置成暗暗的“鬼屋”,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享受著“放肆”的快樂。
在第一個環節中,當老師猜糖果失敗後,孩子門作弄他們時,孩子是何等地興奮,在平時誰敢在老師頭上動土?但今天老師和他們的地位一樣,看著被面粉塗白的臉,心中有著強烈地快感。
最後做面具的環節是活動的高潮,當孩子選擇不認識的老師時,老師並不知道要在他們的臉上做文章,但今天孩子說了算,只得硬著頭皮上,孩子心裡又是何等地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