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詞好句> 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

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

名人描寫端午的好詞好句摘抄

  1.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纏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時由各種玩意兒帶來的快樂,其中包括端午節前的“纏粽子”,“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穿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紐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2.老舍:最以苦為樂的端午詩

  著名作家老舍抗戰初期居重慶,在友人家過端午節時寫下這樣一首《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老舍絕對是個大才子,小說散文戲劇評論詩詞樣樣拿得起。這首端午詩即寫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滿紙親切泥土氣息,舊社會文人在端午節的窘迫和苦況隱約浮現紙上,耐人尋味。

  3.沈從文:最浪漫的湘西端午

  沈從文曾在《邊城》裡記錄湘西過端午時熱鬧歡騰的場景,他說,“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在先生的筆下,端午是充滿童趣的,“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當然,在先生的'記憶裡,賽龍舟才是最值得書寫的,“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場面之宏大熱鬧可見一斑,簡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當然要數龍舟競渡的那個場景,“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這段描寫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端午日緊張熱烈氛。

  除了賽船,還有其他娛樂專案。沈從文筆下是這樣描寫的:“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節賽龍舟與水中搶鴨子時,無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4.汪曾祺:最有滋味的端午鴨蛋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鴨蛋成了端午節的主角,在《端午的鴨蛋》裡先生對家鄉鴨蛋的喜愛溢滿了字裡行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特別是用北京的鹹鴨蛋和故鄉的鹹鴨蛋對比,先生用了句“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將先生對家鄉鴨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躍然紙上。故鄉的鴨蛋還勾起了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具體到“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更是記憶深刻:“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說到底,端午的鴨蛋其實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先生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