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員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失重狀態下飽和液體結晶的現象,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必須透過離心力才能使水油分,還知道了在微重力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會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奧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這次授課與上一次一樣,繼續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給我們上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一個小實驗不僅教給我們了物理知識還反映出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這份成功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沒有他們艱苦奮鬥,克服重重困難、跨過道道險關,怎能從無到有發展起我國的航天事業呢?

  我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

  伴隨著我們激動的心情,“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15時45分開始,此次課堂繼續採取太空對話的方式進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授課內容介紹附後),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前期開展的授課內容徵集活動中,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透過新聞媒體、“學習強國”平臺和載人航天工程官網踴躍建言獻策,不少好的創意設計脫穎而出,將在此次授課及後續活動中陸續進行展示。

  觀看這次的天宮課堂,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同時感受了中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先進,中國的航天員也越來越優秀,短短一節課,勾起了我對於航天知識的興趣,航天夢的種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航天員身上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探索永無止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向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未來為祖國貢獻一份力。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4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裝置。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臥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瞭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開啟,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5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著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裡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衝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髮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髮液——不僅可以把頭髮洗得很乾淨,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儘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閒活動,可以和家人打影片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專案是中國傳統健身專案——太極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透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透過地面排程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種植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6

  “天宮課堂”第二課3月23日下午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眾所周知,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國航天人不畏艱辛,勇於攀登、奮發圖強,他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別能吃苦能戰鬥能攻關的隊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傳承下去,必須靠廣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宮課堂”正是青少年航天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展現航天精神的好平臺。

  “天宮課堂”透過三位航天員惟妙惟肖的講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離深入瞭解航天知識,直觀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奧妙之處。觀看完“天宮課堂”第二課,我受益匪淺,不僅認識到了航天事業的重要性,對學習科學的熱情也更加強烈了。“天宮課堂”使我從小樹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裡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激發了我無盡的探索慾望!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7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宮課堂”第二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8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並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後,“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9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專案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