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通用16篇)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通用16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通用1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

  據中國載人航天報道,北京時間2022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此外,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授課期間,航天員透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地面課堂專家也就有關科學問題進行認真解析。

  此次活動,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設地面主課堂,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雲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約40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

  據央視新聞此前訊息,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將正式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除了設在中國空間站的“天宮課堂”外,本次授課活動依然設定了地面主課堂和分課堂。除地面主課堂外,本次授課活動還在河南鄭州、山東菏澤、雲南大理設定了地面分課堂。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

  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啟,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並“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啟,並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啟,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國科技館供圖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三名航天員在軌介紹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實驗,介紹對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中國科技館作為“中國空間站科創體驗基地”,主要負責“天宮課堂”第三課的預熱及延伸活動。在活動中,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楊利偉來到中國科技館挑戰與未來展廳“太空探索”展區,和現場的青少年一起體驗三維滾環,並透過線上線下聯動,向公眾介紹中國航天員訓練到底有多硬核,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科技知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尹銳和現場青少年的觀眾一起體驗創意艙外航天服,他並還圍繞透過互動遊戲“眼疾手快”、“火線衝擊”等互動遊戲趣味實驗,向現場的青少年介紹“如何成為航天員”,以及航天員選拔和訓練的細節。

  中國科技館表示,今後該館將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科技發展歷史成就,加強與航空航天等科技領域部門和單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神舟一號返回艙、“天和核心艙”結構驗證件等展覽教育資源,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策劃組織更有廣度和深度的教育活動,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踔厲奮鬥的工作姿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

  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

  “得知‘天宮課堂’要開課了,我們學校早早地做好準備,組織全體學生一起觀看這堂特別的‘實驗課’。”開封市第二師範附屬小學的教師告訴記者。

  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此外,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課期間,航天員透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地面課堂專家也就有關科學問題進行認真解析。

  尹奕驍在《天宮課堂》觀後感中寫道,透過線上課堂,他們“走進”了問天實驗艙,參觀了實驗艙的睡覺區、小型廚房、各種各樣的實驗櫃,“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實驗艙裡真是豐富極了。”從雀躍的文字中,不難看出小學生尹奕驍激動的心情。

  同樣是來自開封市第二師範附屬小學的呂璟賢在《天宮課堂》觀後感中寫道:“實驗環節結束後,陳冬叔叔又給我們看了太空中的‘小南’和‘水稻’。水稻的葉子上竟然‘吐’出了一顆碩大的水珠,真是有趣極了!”

  “陳冬老師把幾根管子放入了水中。只見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水居然順著管子往上走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現象。”開封市第二師範附屬小學張家瑋也透過小作文的形式表達自己激動的情緒。

  據瞭解,空間站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4

  2022年10月12日15:45,“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5

  10月12日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全球航天愛好者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太空授課。保康縣馬橋鎮小學組織全體師生收看了本次“天宮課堂”直播,在全體孩子們心中種下太空夢、強國夢,播下熱愛科學、科技強國的種子。

  下午3時40分,孩子們早早地坐在各自教室,六年級學生則被組織到學校階梯教室,迫不及待地收看節目。直播課堂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太空授課。航天員們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天宮課堂”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觀看直播後,孩子們踴躍交流自己的觀後感。馬橋鎮小學六(2)班周光聖同學向同學們這樣說道:透過今天的天宮課堂,我學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科學知識,透過航天員們的實驗,我發現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和在太空中一對比很不一樣。馬橋鎮小學的一位老師也津津樂道地與同事們分享著: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扳手還可以調頭。

  透過收看本次“天宮課堂”,更多的學生則表達出了要從小熱愛科學,刻苦鑽研的激情,長大要立志成為科學家、宇航員、航天英雄等,鏗鏘有力的強國夢想深深地紮在了馬橋鎮小學孩子們的心中。透過收看“天宮課堂”,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熱愛科學、科技強國的種子。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6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同學們好!”親切而熟悉的開場白,來自神舟十四號“出差三人組”陳冬、劉洋、蔡旭哲。他們“飛”到鏡頭前,在萬眾矚目下,開啟了“天宮課堂”的第三課。

  “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經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很多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此次是神舟十四號的3位航天員在空間站度過4個多月的太空生活後,首次太空開課。除了全新的“太空教師”之外,本次“天宮課堂”還有什麼“宇宙級”新意?

  最首要也是最直觀的,我們迎來“教室”的上新。之前兩次天宮課堂,都是以天和核心艙為教室,此次,“太空教師”一開課就介紹和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前不久,在全新構型的空間站組合體裡,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歡度了國慶佳節,為祖國送上生日祝福。“縱向睡覺”的睡眠區、有太空廚房裝置的生活區、從天和核心艙轉移過來的“太空腳踏車”、生命生態實驗櫃和生物技術實驗櫃所在的實驗區……隨著此次“天宮課堂”的開展,我們更近距離感受到航天員豐富多彩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太空新課堂又來了!搬好小板凳認真聽講”……從網友的留言中不難發現,此次“天宮課堂”全新的授課內容,也是吸引力滿滿。放入空心鋼球的水球為什麼會變“懶”?用2米吸管喝芒果汁為什麼不費勁?T字小扳手為什麼會自己“翻身”?為何在微重力環境下擬南芥的根還能扎入土壤?……問天實驗艙的“天上”課堂,和設定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山東、河南、雲南的地面課堂,實時進行互動交流,讓現場和觀看直播的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與前沿科技相遇,從中感知宇宙奧秘、體驗探索樂趣。

  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30週年,不僅航天事業科技創新屢創佳績,航天相關的科學普及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宮課堂”逐漸成為我國太空科普的國家品牌。“天宮課堂”上新的背後是滿滿的用心。一堂太空科普課時間不長,但需要十分強大的科技支撐。無論是比起2013年在天宮一號進行的首次太空授課,還是去年底今年初的前兩場“天宮課堂”,此次講課空間更大、內容更豐富,始終保持影象話音穩定流暢,離不開雙中繼衛星分別跟蹤等技術的保障。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從容,“天宮課堂”的每一點進步,背後都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突破,以及我國多方面的科技進步和創新。

  “怎麼成為一名航天員?”這是在北京現場一位學生向“太空教師”的提問,也代表了很多青少年的憧憬。問道向蒼穹,聞道於天宮,太空授課前沿性強、趣味滿滿,不僅能增進公眾對於我國航天事業等大科學計劃的理解和支援,還會培養科學興趣、激發航天夢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種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種子。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7

  10月12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三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並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首次問天實驗艙空間站在軌進行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後,“天宮課堂”第三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8

  “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擔任“太空教師”,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四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三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9

  首次開講就圈粉無數青少年的天宮課堂,又“上新”了。

  今天下午15點45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給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並向全球現場直播。

  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介紹植物生長研究專案,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在天宮課堂的第三節課上,中國航天員不但讓地球上的“學生”,親眼看到了太空的神奇,還邀請他們在地面同步嘗試開展相關實驗,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在浩瀚星空盡情放飛夢想。

  去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太空轉身、水膜張力、泡騰片實驗……神舟十三號乘組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直播課堂上的精彩演示,趣味性十足。全國6000餘萬中小學生觀看,孩子們寫下“我要當宇航員”“我要設計宇宙飛船”的觀後感。

  今年3月23日的天宮課堂第二課,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部分空間科學設施展示……航天員講解科學家在空間站幹什麼、科學實驗做什麼。生動的科普味吸引很多學生留言,“我要來探究宇宙的神奇現象”。追逐航天的夢想種子,在一代人的心中播下。

  今天的天宮課堂第三課,雖然只有幾十分鐘的課時,卻用非同尋常的實驗,強烈吸引著青少年的眼球,撞擊著他們的好奇心。在熱烈的互動交流中,探索宇宙的夢想拔節生長。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讓科學的夢想照亮青少年的心田,他們就有了向未知世界進軍的原動力。“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載人航天到奔月探火,從無人飛船到中國空間站,聆聽星辰大海征途上的中國足音,讓天宮課堂式的科普教育成為青少年的“心頭好”,一個個追逐夢想的飛船將穿雲破霧上九天,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0

  今天下午,第三次“天宮課堂”開始啦。我們連線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老師們,跟著老師們瞭解了許多有意思的太空實驗。

  太空中老師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讓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現象。

  透過連線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員老師站立不穩,走路也很吃力。但他們依然把這些當作習以為常,這都離不開他們平時的艱苦訓練。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物理知識,課餘多瞭解太空,長大後為中國航天事業添一份力量。最後,向所有的宇航員致敬!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天宮課堂”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也相信這場令人難忘的“天宮課堂”,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科研的種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1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老師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微重力環境下會旋轉翻轉的扳手,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還知道了在失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如何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奧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國家科技發展程度、教育整體質量等因素環環相扣。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2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一條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夠沿著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夠抵達更光輝的頂點。”這是曾經馬克思為激勵青年人為科學而奮鬥所說的一句話,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華人所證明。今日的天宮課堂令世界矚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驚歎。

  今天,萬眾矚目的“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始。中國航天員陳東、劉洋、蔡旭哲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問天實驗艙”上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觀象,給我們直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此次的天宮課堂,三位天宮講師為我們進行了豐富的授課。首先,航天員劉洋為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向我們展示了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裝置。每個實驗裝置都令我們眼前一新,充滿好奇與想象。航天員陳冬在太空中做了有關“毛細效應”的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同時告訴我們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和工程應用。我們都對“水球變懶”得實驗充滿興趣,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固體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衝擊時與單純的水球振動的不同,我聽得聚精會神。

  一個又一個實驗解開我心中諸多疑惑,同時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偉大的事業離不開持續的奮鬥。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仰望星空,暢想嫦娥飛天,牛郎織女時,何曾想到後輩以勇氣和毅力,犧牲與奉獻踏步走向太空-----嫦娥問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號返回、神舟十四號升空。從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顆顆衛星翱翔與九天。然而,太空探索離不開航天人的晨光實幹。從撿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實驗基地,從荒涼的戈壁沙灘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終讓祖國的聲音傳遍世界星際,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逐夢新時代。

  不斷重新整理的飛天足跡,彰顯了中國航天在創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邁。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天船繞地球飛行,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18年後的幾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員太空出差,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從太空出艙到空間站艙外維修。包含神舟十四號在內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8次載人飛行。可以說,次次都充滿挑戰,但也次次都是創新,次次都是挑戰。

  尊敬的前輩們,您的一腔赤誠,不會被辜負。和我一樣的航天夢的新一代,正在趕來的路上!

  天梯無捷徑,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輩請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輩一定謹遵教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弘揚航天精神,讓夜晚的天空因無數顆星星的閃耀而熠熠生輝。讓中國的航天事業因有更多的我們而薪火相傳、行穩致遠。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3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那個任人宰割的時代,到如今建造起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星星”,再到今天我們的航天員自如得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國科技進步的腳步永不停歇。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他們精確又有趣的講解,讓我們從中獲得樂趣與奧秘太空的知識,激發無數青少年對太空的無限遐想。

  首先,三位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等。

  其次,他們又做了“水球變懶實驗”,他們先擠出一些水,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顆空心鋼珠,鋼珠慢慢悠悠穿過水球,眼看就要透過水球飛到空氣中去。可是,突然水球彷彿有粘性似的,一下子把鋼珠“拽”過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力度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激發了我們無限好奇心。

  緊接著,他們又向我們表演太空趣味飲水,這可讓我來了興趣。三位宇航員用長達兩米的引水管,地面由於重力的作用,飲水管越長,吮吸水的力越大。而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不費力就能喝到水。這個實驗真的是有趣極了!既讓我們於無形中學習到了很多,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太空實驗的多姿多彩。歸根結底還是祖國的強大,才能讓我們有如此近距離感受太空現象的機會,近距離感受科學。

  接著是同學介紹對植物的生長觀察日記,三位航天員有條不紊得介紹著太空水稻,在太空實驗艙這樣微重力的環境下,水稻吐水現象更加明顯,令人感到新奇無比,哦!原來太空中的養殖水稻是這樣生長的!

  最後是提問環節。有幾個問題讓我感覺很棒。“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動植物住在太空旅館裡面呢?”這位同學的問題非常符合今日太空課堂的內容,航天員們也耐心的做了回答,提到了動物蠶。“太空沒有上下左右且沒有重力,為什麼植物的根能夠扎到土壤裡呢?”原來,植物不僅有向重性還有向水性,土壤裡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根向土壤裡生長,不過會呈現出比較凌亂的狀態。

  這次天宮課堂,讓我體會到祖國科技的強大,科技的魅力。使我明白新時代的青年,應有一顆敢想的心,一張敢說的嘴,一隻敢做的手,一雙敢當的肩,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於滄海之上,立馬於崑崙之巔。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4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三次太空授課活動。

  “天宮課堂”第三課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然後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中我學到了更多的載人航天知識,對科學的興趣變得更加強烈,非常感謝航天員們的科普。

  時至今日,天宮課堂已經開啟了三次課程,它對於我們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天宮課堂培養了青少年對於科學的興趣,為後續科學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國家的崛起,從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所有夢想的萌發,都可能來自生命體驗中一次微小的觸動。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5

  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航天員老師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了太空授課。他們傳授給我們很多科學知識,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原來遙不可及的太空能變得觸手可及!

  航天員老師們首先向我們展示介紹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裝置。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次,航天員老師們向我們展示了毛細效應實驗和水球變“懶”實驗。原本劇烈晃動的水球加了一顆空心的鋼珠後,再受到衝擊後就不會變得那麼劇烈晃動了,真是神奇極了!

  緊接著,航天員老師們又向我們展示了太空趣味飲水,展示在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會調頭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以及植物生長研究。最後又進行了有趣的學生問答。這一切對於我來說,無不彰顯著太空的奧秘。但更讓我深有體會的,則是中國科技力量的強大。

  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飛躍!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來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牢記初心,不辱使命,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國印記!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6

  “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

  推開雲霾,穿過那脈動氣層,遨遊太空,遨遊於那無盡星簾,探索著,那源頭無限。

  不覺已迎來了第三次的天宮課堂,全體師生雖因疫情無法相聚一堂,但我們也透過線上形式觀看了久違的天宮課堂。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揣著興奮與激動……

  本次課堂與上次大差不差,仍舊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的飛行承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全國的人民開展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兼生物實驗課”。航天員們向我們大家介紹了問天實驗室;講述了毛細效應實驗;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還做了許多趣味難忘的小實驗,如水球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以及會調頭的扳手……最後還與同學開展了天地互動環節——四個省份的中小學生在與航天員們的精彩互動中,提出了許多深奧或有趣的問題,如:

  未來還有什麼動植物“住”進生命生態櫃?為何在微重力環境下植物的根能植入土壤?植物在太空生長週期與地面有區別嗎?太空植物接受的光照是自然光還是燈光?機械鐘和電子鐘在太空能使用嗎?空間站顛簸嗎?可以看到其他航天器嗎?在宇宙中看地球有幾種顏色?怎樣成為一名航天員?這些問題有幼稚,有成熟,但它們都寄予了全國中小學生,甚至廣大人民對太空的嚮往好奇。航天員們也對其作出了或詼諧、或嚴肅的回答。在互動環節結束後,航天員們也都十分欣慰與自豪。他們欣慰祖國的花朵們的蓬勃朝氣,欣慰祖國花朵對夢想的追逐不棄;他們自豪國家的繁榮昌盛,自豪有國家人民的關注與讚譽。

  今日,我們透過天宮課堂揭開了問天實驗艙神秘的面紗,也透過對控制變數法和模式植物的學習都有了更好的認識,除此之外,航天員老師還透過一些太空物理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太空微重力的神奇,。我們也透過航天員和科學家配合完成的樣本採集任務體會了“天地通一合作”的魅力。未來,更多的科學實驗即將在太空開展,讓我十分期待。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相信隨著更多空間站的建起,必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本質,探索宇宙的未知。

  今年是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週年,30載,歲月荏苒,幾代航天人開拓創新,未來,中國人探索的步伐將邁向更深更遠的宇宙,星辰大海,必將留下更多屬於我們的印記。載人航天的未來,需要我們青少年,科學探索的事業也更需要我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扣天宮之門,答千年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