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通用12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通用12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1

  只有3集,完全不夠啊。曾在故宮的神武門展廳,參觀過故宮文物修復展覽。這次透過紀錄片,更詳細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認識諸位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專家,倍感親切。正是有了這些樣貌普通,猶如掃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於寂寞,苦心技藝,才能使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讓後世子孫,有幸能瞻仰古人的傑作。

  文物修復,惠及萬代;殘破腐壞,改頭換面;巧奪天工,舊貌新顏;精絕技藝,代代相傳。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除了技藝之外,此紀錄片重點是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身處深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復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寬鬆的工作氛圍,以及故宮修復技藝傳承有序的堅守。整個紀錄片,生動有趣不枯燥。你既能看到修復技術人員們沿襲師徒傳承製度,工作上嚴謹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閒暇時,種花植樹,養鳥鬥貓,歡鬧地打杏接杏,收穫果實。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牆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並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後,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於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後,對不完美處的遺憾。

  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後,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捨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夥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讚歎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後的驚豔;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菸,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櫃,然後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菸過癮。還有鐘錶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控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裡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後。工作室裡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裡沒有恆溫恆溼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溼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後,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去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螢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捆紮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窪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紮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裡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還有,織物組的美女們在清理珍貴屏風時,邊幹邊笑,其樂融融。但你們是不是應該戴上口罩呀,飛沫裡的蛋白質和有機物,落到絲繡品上,容易滋生黴斑,也容易產生蟲蝕吧。看來,故宮的技術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真希望他們夠吸取損壞宋代哥窯盤子的教訓,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歷經千年倖存下來的文物,在我們這代損壞。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2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為主題,裡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錶,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佈於眾,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後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著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說偉大,是因為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彷彿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為他們就像巷子裡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麼的隨和,彷彿手裡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力量修好它。

  你也可以從這部片中看到傳承,一批批的年輕人猶如新鮮的血液注入故宮,延續著傳承著老一輩手藝人的技藝,以及他們對文物的熱愛,對文物修復的執著。這不禁讓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思考:不僅是文物修復,還有很多文化遺產方面的手藝需要當代的年輕人去傳承和發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冷靜,我們有責任像老一輩匠人一樣讓我們國家的文化一直流傳下去,不僅如此,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後從事職業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麼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後,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群幹著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為他們心裡是滿足快樂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3

  還是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介紹,後來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薦,然後在我沒劇追的時候想著去瞟兩眼。但是看了,哪兒只是瞟兩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猶未盡。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傳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現在又多了個《我在故宮修文物》。

  有人說那是最好的一個職業,工作在中國地價最貴的地方,接觸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國寶,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點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為五點以後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線不好。 還有人說它就是故宮的招聘宣傳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記的是,鐘錶組的王師傅修理鐘錶的時候專注的神情,逛展館的時候看到自己花費大半年修復的鐘表呆呆的在櫥窗裡不能動的時候的傷心,還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稱為臻品的鐘表文物時的落寞。

  王津師傅帶著徒弟去參加鐘錶屆的博覽會,一個大叔向王師傅展示他收藏的懷錶一直強調自己的表是伊麗莎白女王送給其女兒的禮物時,王師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紀錄片讓人看到了一個鐘錶工匠傳承著的中國匠人精神,認真,負責,儒雅,內斂。所以王師傅已經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還有 陶瓷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學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麼叫勝在氣質。

  她騎著腳踏車走在故宮院牆裡面時,旁白道: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溥儀。還有木工組去打杏子,拿著蓋過文物的紙去接故宮裡面長熟的杏子。故宮院裡面的貓,老師傅開過每天必經的七道院牆門給這些野貓喂貓糧,據講這些貓是宮廷御貓的後代。幾百年的時光,一個王朝覆滅了,曾經壁壘森嚴無比輝煌的宮殿成了人們遊玩時候的去處,曾經的貴人現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著故宮的竟然是這群貓。

  書畫組的師傅又幽默又樂觀又懂得生活,工作閒暇之餘還會彈彈吉他。看著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感覺無比自豪,看著自己的徒弟感覺後繼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經的前輩馮忠蓮先生花費十年臨摹了《清明上河圖》,現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圖》也成了一件國寶。他們看著面前書畫的修復痕跡就可以看出上一個修復這幅畫的人有什麼樣品性甚至什麼樣的相貌,他們在和歷史對話。修復曾經的畫絹,透過現代的高科技儀器看到了曾經修復過的部分和原畫材質明顯的區別,師傅開玩笑說,這個匠人把畫修成這樣,被皇上發現那肯定要砍頭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個年前的匠人讓現在的儀器找出了不認真工作的證據。

  看到最後,有一句話,中國是需要這樣的.匠人精神的。故宮修復技藝的傳承一直是師徒制,雖然現在有了正規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但是他們進入故宮以後還是要重複一遍他們的前輩經歷過的所有程式與考驗。中國的現代教育學過俄國學美國,為了和時代接軌為了發展科技文明,我們總是想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上過了13年的學,從小到大的老師粗略一算有了五六十位了吧,只講數學,老師的數目一雙手也數不過來了。 想到了電影《師傅》裡面的一句話:他學會之後,敬我如敬神。這就是技藝和傳承的魅力。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4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選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著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著工匠精神,復甦著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眾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裡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才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為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

  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眾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5

  物質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路,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於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著清風,看著樓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著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夠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後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為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並且堅定不移。

  於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高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後來逐漸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後他的歌聲傳入大眾耳朵裡時,李健又重新為人所認識。許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

  於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身為華大基因的創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並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專案,而是全心專注於此,不分晝夜地鑽研,終於他把這個專案做成了。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靜才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於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6

  紀錄片總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從古至今,修繕文物。總有許多人才在裡面。而其中永不變的,是深深埋在每一個文物修復師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復師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而在故宮修文物,更是人中龍鳳。修復一件文物,不僅需要匠人的細心與仔細,更需要他們幾十年以來對於文物的認識和專業素養。

  我觀看的是對於青銅器的修繕。青銅在經過成百上千年的腐蝕和氧化,呈現出了各種細微的紋路裂縫和微妙的顏色。在修復的過程中,修復師門眼睛看著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讓一件件被歲月剝蝕了墨色的青銅器重現了原本的容貌。這時我想起了不知是誰說過的一句話:”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灰關鎖,金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句話我的印象很深,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讓這些封塵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見光明。

  穿過層層深鎖的宮牆,除了這些古典琉璃的建築物,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歷史悠長之河的,便只有這些曾經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復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要修復這些文物,每一次修復,更是與古代的對話。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工匠精神。這樣的工作,著實讓人著迷和嚮往。作為一名高中生,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這種熱愛藝術,熱愛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斷鑽研,不斷深造。匠人的名號,便由此叫來。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們身上卻肩負著不平凡的使命。我羨慕他們,也敬佩他們。

  紀錄片,紀錄片。百度給它定義的本質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核心是真實。也就是說,紀錄片所記錄的,是生活。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總是能給觀看的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它能使我們帶入生活,影響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傳達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和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需要這種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和工作,保持著高度的嚴謹和十分的熱情來對待生活。

  所有的紀錄片的目的,都是想要傳達某種精神,那些優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傳承和發展,世世代代,綿延不斷。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可以如此。匠人之上,再無他人。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7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有一批文物修復師們靜靜地待在故宮幽深角落,他們與喧鬧的世界隔絕,但走出故宮,又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在歷史的河流裡,逆流而上。他們被人們稱為“匠人”,他們有著很平凡的名字,卻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匠心。他們仔細、認真、執著。他們一生只幹這一件事,每當看著修好的文物,總會為之喜悅。

  在那冷冰冰的古董、幾百上千歲的文物背後,有著生動的故事————像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說一句“我去壽康宮打個水”,在院裡逗逗“御貓”的後代,給它們餵食;或在樹蔭下散步,穿過層層宮門。也正是這些有趣的日常生活,讓這些身懷絕技的人更加鮮活。這些匠人們能巧妙地構建一種“快與慢”的和諧,“張和弛”的有道。

  我現在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為國家做事,因為這是他們的本職。而我作為一名小學生,應該認認真真學習。為解出一道題而花上半個小時也不為過!正如王津先生一樣,肯為修復一尺馬車鐘錶花了3年時間,無一句怨言,無一聲不滿。他是為別人、為國家修文物,而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的美好未來,我們更應該有一顆執著的心。不要想著一腳邁進高人的世界,腳踏實地才是做人根本!一輩子很短,也許只夠做一件事。

  現在,我將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你也能步入慢生活。擇一事,終一生,每個人都應為夢想靜心。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8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文物修復者的工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激動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溫馨的日常。曾經我認為,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態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帶著敬畏與小心。但我發現自己錯了,那些文物修復人員與文物的相處沒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帶著一種處驚不變的悠然。

  文物修復工作肯定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紀錄片中他們反覆強調:做這項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經過歲月洗禮的文物們身上都帶著一股安靜的味道,在被故宮的紅色宮牆隔絕出的另一方世界裡,浮躁喧囂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好這份工作的。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幾十年的老師傅,有著現代社會上的人很難見到的堅持。在故宮這些老師傅中,王津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位儒雅的老人看著展窗裡那些被修復好的鐘表,細細回憶著當年修復它們時的點點滴滴,真是溫柔極了。

  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復過的文物,一定也會記得,有一雙溫暖的手,帶著耐心與細心,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他們身上的傷疤。突然覺得,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對文物的一種陪伴、一種長情的告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過的痕跡,可是歲月總是會無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這種歷史的見證者還存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些文物修復者的名字。

  總有一個詞讓我感動,它叫傳承。許多老師傅深受父輩的影響選擇這門工作,手藝也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裡傳下來的。直到現在,故宮採取還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這種手藝之間的代代相傳,又何嘗不是在保護文物?畢竟文物護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開心,如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去承擔起這份護養文物的責任,去成為傳承中的一環。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換了不知道多少個王朝,但總有一些東西躲過時光的侵蝕。故宮簡樸的房間裡,那些得歷史青睞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9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幾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後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為什麼,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麼好,因為並不是節假日,故宮裡並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櫃上粘滿了無數遊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著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著它們被儲存下來所經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火,不由得肅然起敬。後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群,註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著手機拍一些滿是後腦勺的照片發發朋友圈。巴黎那麼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遊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裡。我一個人揹著小包,裡面裝著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裡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著我的臉和手臂,心裡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盪,曾經嚮往的遠方終於在腳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10

  有一種型別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於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籤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如果你的內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你隨著鏡頭來到故宮,看著四合院裡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幹活。

  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著腳踏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裡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裡領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彷彿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裡都是有著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的'敬畏,對每一件經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心發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錶的師傅,在展館裡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裡的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不為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裡面描述的“初心”。專注於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關於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感受到了禪的藝術,以及它帶給我內心的平靜與平和。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修行。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11

  自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網路後,不少年輕人開始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並且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對於傳統文化不受重視,崇洋媚外的態度普遍存在的今天,這個現象無疑是令人歡喜的。畢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亦要去繼承與弘揚。

  作為梅派的傳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歲的高齡依舊登臺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對傳承梅派,傳承京劇的巨大的艱難的任務,他積極開辦梅派藝術班,多次組織大規模的名家京劇會演,繼承中創新,將京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傳承了京劇文化,正是由於梅葆玖對京劇的創新與發展,才使京劇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使我們享受到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與發展。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思考,現階段出現的扎堆去故宮修文物甚至去故宮掃地的現象到底是一種熱愛傳統文化想繼承傳統的行為,還是一種跟風從眾的心理。若是人們真的認識到了傳統文物之美,想要去學習傳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隨大流,一時興起,那毫無意義。

  因此,在面對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要喜,因為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且想為之作貢獻,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鐘熱度。

  《詩經》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但願大家能夠保持住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將其發揚光大。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12

  近日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路,不少年輕人因此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向故宮投放簡歷。然而,並非有了嚮往之意就足夠了,文物修復是一個長期堅守的過程,若沒有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與痴迷專注,即使有高文憑高學歷也是徒有其功。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

  堅守本心,實現自我價值。

  “這裡的條件很艱苦,只要知識才能幫助這裡的人擺脫貧窮,才能改變這裡的落後面貌。”1978年,24歲的常根元放棄在城鎮當老師的機會,到山東省大田集鎮葦子園村小學支教,這一去就是幾十年。大山裡的條件艱苦,但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師德和人格魅力引導教育學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和青年教師。回想當初決定支教的初心,他很慶幸自己沒有違背心願,始終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贏得了鄉民們的普遍尊重,被譽為師德高尚、桃李滿園的鄉村特級老師,唯有堅守本心,方能實現人生價值。

  堅守如一,獲得心靈的'安寧。

  2016年科比退役的訊息猶如一個重磅炸彈,引起科粉的一陣騷動。籃球界傳奇的科比,是無數籃球迷心中的英雄,然而如今他要離開籃球界,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科比不再熱愛籃球,他在採訪中說道:“由於我的身體原因,我不得不離開了,但我會永遠熱愛我的籃球,我的夢想。”從成名到退役,科比一直堅守著對籃球的熱愛,也始終堅守在事業的最前方。即使退役後,他仍鍾愛籃球,幾十年的汗水,幾十年的非人般的拼搏,如今,這個傳奇將永遠成為我們的記憶。對於科比本人來說,這也會是一次身體的解脫,他也可以從世俗的喧囂中釋放出來默默堅守著他對籃球的熱愛。

  世間萬物,人世百態,各有不同,而身處世間的我們,需要有內心最原始的堅守,堅守本心,得到心靈的安寧,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