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1

  近期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修渠的先進事蹟,跟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故事情節,讓我再一次走進草王壩走近黃大發,去感知那段“苦”、“痛”、“贊”的燃情歲月,感悟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付出。

  戰天鬥地,怎一個“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難物質稀缺。正當壯年的黃大發生活在偏遠落後的播州區草王壩村,面對缺水嚴重的自然條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飯的惡劣生存環境,他硬是憑藉堅定的共產黨員信仰,發揮黨支部書記領頭雁效應,帶領村民戰天鬥地,千方百計克服修渠資金、技術等困難。黃大發在54歲的時候,還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為修渠打好技術基礎。在修擦耳巖段時,遇到一處倒懸的崖壁要修渠透過成了難題,年近60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身上吊下懸崖開展測量,最終水渠順利透過此地,這正是他常說的“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真實寫照。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經過一次次失敗和絕望,又不斷的燃起不滅鬥志,終於用36年13140天的時間,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團結村缺水問題,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失去至親,怎一個“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在修渠最關鍵的時期,黃大發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卻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夠吃上大米飯,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毅然堅守在修渠一線。黃大發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著滿腔的工作熱情,融進一錘一錘的鋼釺敲打聲中、融進鋼釺與石頭碰撞四射亂飛的火花中,融進修渠大軍肆意揮灑的汗水裡,真正做到為大家舍小家,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舊貌新顏,怎一個“贊”字了得!草王壩村老百姓在黃大發老支書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團結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特別是近幾年,在團結村建設有“大發渠”觀光長廊、“大發天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和星空木屋、社林邊酒店、稻裡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環境如詩如畫,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好轉。今年國慶節前,經過團結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可以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旅遊帶來新的良好機遇,當地群眾收入將得增加,這是隻想吃上大米飯的團結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黃大發帶領團結村村民自力更生,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切實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發”精神,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繼續貢獻統計調查新的力量。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2

  古有愚公,今有黃大發,立移山之宏志,以勃發壯年之英姿,摧雲林而斷崿,夷峰巒而彌壑,天地為之動容,鬼神因之負山,終南北不塞,出入不迂,大事成也。黃大發的事蹟,透過中央電視臺、北京利暢天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高山清渠》這種形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觀看電視劇《高山清渠》,心中感慨萬千,黃大發——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是我輩的模範,當代的英雄,時代的楷模。

  《高山清渠》講述的是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的故事。劇中,草王壩村,極貧之地,終日被崇山所困,峻嶺所封。村民吃不飽,穿不暖,靠天吃飯,更是一水難求。黃大發少年時期就失去雙親,靠著全村人幫助得以長大成人,草王壩村的鄉親們跟黃大發一樣,長期面臨無水、無電、無路的生存困境。村民經常喝不上水,洗臉、洗澡靠天下雨,正是因為村裡經常一水難求,年少的黃大發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草王壩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雖然黃大發體格瘦小,但其不相信封建迷信,立足於地理環境,面對現實,努力奮鬥,加強理論學習,運用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率領村民,開渠引水,生命相搏,憑著一腔信仰,經歷萬難,披星修渠。

  人生沒有理想,生命便是一堆空架子。黃大發,一身正氣,不畏艱難困苦,敢於直面困難,一生只為一清渠的韌勁,帶領村民改變現狀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讓我明白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應該不迴避、不退縮,勇於擔當、迎難而上;更讓我深知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始終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初心,在困難面前以身作則、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好當代愚公,讓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3

  透過觀看近期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高山清渠》,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洗禮。

  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從六十年代開始,歷時36年,帶領全村群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繞過三重大山,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9400米的生命之渠,結束了千百年來該村“滴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蹟。

  奇蹟的創造,怎叫一個“歷盡艱辛”了得,歷時36年,期間第一次天渠鑿成之後,由於技術等原因,未能實現通水,結果黃大發老支書被撤了職,但他依然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自帶盤纏去向專家學習,學成之後,主動請纓,重獲百姓和組織認可;他初心不改、使命依舊、一如既往,心裡裝著全村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以“草王壩村不通水誓不罷休”的精神繼續帶領全村百姓鑿渠。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甘甜之水經過9400米的“高山清渠”流淌到了草王壩村,為草王壩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透過《高山清渠》的觀看,我認為草王壩村的成功主要在於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發揮好了戰鬥堡壘作用;有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善於團結帶領全體村民的帶頭人黃大發;有團結一心跟黨走的草王壩村百姓。作為統計調查一線的我、一名中共黨員,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遠跟黨走,不斷推進統計調查事業發展。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4

  看完了最近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中間很多次感動得落淚,說實話,主旋律的片子能夠拍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

  首先感謝原著作者何建明老師給我們挖掘出來這麼好的故事,再感謝劇組演職人員的再創作。原著《山神》我沒有讀過,不知道電視劇《高山清渠》跟原著有多大的區別。但是,黃大發這個人,這個人的命運和故事確是真實的。

  黃大發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在貴州遵義的的大山裡,嚴重缺水,祖先們到死都沒有喝上過一口乾淨清潔的水,生產生活就更不用說。這樣的情形讓我無法想象。我生長在重慶市豐都縣城的長江邊,我們家住河街,從小就看到濤濤江水從我眼前流過,抬腿走幾步就到了河邊。有的年份夏天洪水季節,浩浩蕩蕩的一江大水就漲進了我們的家裡,我們不得不搬著家舍往高地方轉移,我們對水的態度跟黃大發截然相反,對於暴漲的洪水是畏懼和害怕的。但是那一江大水卻撫育了我們兩岸的人民,讓我們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生活在此,讓農人春種秋收,實在是一條非常好又難得的母親河,只是我年幼無知,不曉得其中的厲害罷了。

  看到黃大發的故事,我慶幸自己能生長在一個不缺水的好地方,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缺水盼水,找水引水是黃大發一生的夢想,從年輕時起,他就幻想著有朝一日能為鄉親們吃到乾淨的甜水,為此他披荊斬棘翻山越嶺去尋找,為此他摔下懸崖,為此還搭上了一個長輩的性命。過後他終於找到了水源,但是要把水源引進村子裡,又費了不少的周折。

  原以為,他要為大家找水修渠引水進村,大家都是積極的支持者和贊成者,但是不然,這裡有小農意識在作妖,也有個人表現主義作妖。更有搞供銷的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在作妖。所以黃大發雖然是想為大家做好事,卻是困難重重:嚴重缺錢,工具、石灰、材料等等都不好買。好在黃大發不是一個莽夫,他有他的智慧。好在有一直支援他的戰鬥英雄徐書記,總能夠在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給他支援,也給廣大的觀眾一些盼望。坎坎坷坷中,好不容易開始修建了。

  劇中寫了黃大發和許懷春的各種糾結和矛盾,他們一起長大,有著一起成長的兄弟情誼,卻又有著相互的利益和矛盾糾葛,就感覺是三國人物的的周瑜和諸葛亮一樣。這也是農村中農民的真實矛盾,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心中那一口氣,加上受到老婆的蠱惑等等,他們的矛盾從一開始到劇終,後來終於為了大家的利益,得到和解,這也是農村人的樸實和善良,一個嘎啦里長大,抬頭不見低頭見,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脈,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不知道原著裡有沒有這個人物,可以說,有許懷春這個人物一直伴隨著黃大發,讓黃大發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鮮活。

  向好裡奔,是農村人最樸實的想法,好在還有像茂春、開富、大山等等一幫人緊緊跟在黃大發的身後。經過黃大發的堅持和各種努力,歷經十幾個寒暑終於水渠修成了。誰知道,由於技術不過關,材料不過關,辛辛苦苦修來的渠,基本是一個報廢的水渠,水還是沒有到村裡,他們想吃一碗白米飯的願望一直沒有達成,可以說,這樣的結局,讓黃大發的心死過幾次。這是黃大發的悲哀,其實也是國家的悲哀,國家太窮,需要建設發展的地方太多,照顧不過來啊!

  劇好就好在,沒有把黃大發當成一個神,而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他有七情六慾,他有愛情有親情,他的前妻巧玲生孩子去世,他的兒子受傷、女兒生病都讓這個丈夫和父親痛不欲生,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想起前妻在死前想吃一碗白米飯而不成,他內心的痛無法言表。寫一個人的命運,就能夠抓住讀者和觀眾的心。

  黃大發的堅持和執著是最難能可貴的,他從一個年輕小夥變成為一箇中年大叔,這期間他經歷了結婚,死去妻子的痛苦,後來再婚生小孩。雖然水渠沒有修成功,但是黃大發的內心裡,沒有一天不想著嘩嘩啦啦的清水流進村子。又過了十幾年,他的滿頭青絲變成白髮,他還一直在廢棄的水渠邊忙活,打掃落葉,清理石塊,夢想著有一天清水能夠流進村子。

  後來終於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力強大,科學技術發展,他們的渠修好了。草王壩人祖祖輩輩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在黃大發的堅持下,在國家實力強大起來以後,終於實現了祖輩的.夢想。

  一個人一生,堅持不懈做好一件事,就讓人感動感懷。電視劇的結尾是溫暖的,水渠修好了,水到了村子,人們都喝上了清水,草王壩的人們從此告別缺水的過去,可以種植水稻,再也不會像彬彩那樣因為少喝水年紀輕輕就得腎病去世。一直作妖的兩個反面人物也意外死去了,這也是罪有應得。

  這個真實的故事,如果不是作家翻山越嶺採訪出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在我們國家有些地方,自然條件如此的惡劣。所以在此感謝原著作家,在蒼茫大山深處給我們挖掘出了黃大發這樣的平民英雄,讓我們這個和平的年代,也有身邊的英雄。感謝電視劇編創人員給大家拍製出這樣振奮人心的好片子!

  一點題外話就是,感覺現在的演員們都保養的很好,演鄉村人物顯得那麼的洋氣和肥碩,不太像農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村人。演員們穿的衣服,雖然看似比較舊或者爛,但是其實真實的村民們,衣服應該更破更髒。村民們的房子也沒那麼好。我前些年到過川西和雲貴西藏一些比較貧困的地方,那些人的生活條件,住的房屋和身上的穿戴都很差。當然,電視劇是藝術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瑕不掩瑜。《高山清渠》確是近年來難得的主旋律好作品,值得推薦。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5

  《高山清渠》再現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

  作為一名施工一線的管理人員,我要向黃大發老支書學習,於平凡、微小處做起,用心用情做好服務。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6

  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透過觀看電視劇,切實感受到老支書為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帶領草王壩群眾用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近萬米的“生命渠”,需要冒著多大的風險,需要克服多少困難。他真正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遵義人,特別是作為國家統計局遵義調查隊派駐務川縣雙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感慨良多,感受頗深。

  還記得2017年到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第一次感受到草王壩的艱苦環境,也有幸見到黃大發老支書,從他身上能夠感受到雄偉的氣魄和堅定的信念,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艱苦奮鬥精神。看了電視劇,劇情跌宕起伏,畫面寫實性很強,深刻感受到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愚公,具有無窮的信心和毅力。他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一心為公的高尚情操,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激勵著我們年輕幹部。

  老支書曾說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鬥意志、堅定恆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正是因為有黃大發這樣的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不計個人得失,敢於戰天鬥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日益改善,我們的國家才一步步從站起來走向強起來,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向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作為年輕幹部,我會更加深入地學習大發精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擔負起新的時代使命,苦幹實幹,以昂揚向上、艱苦奮鬥的精神面貌,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好每一件事;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中,展現新作為、做出新貢獻,不畏困難,敢做先鋒,堅守好自己的崗位,讓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

  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7

  近日,觀看了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高山清渠》,該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同志為原型,講述了其帶領群眾開鑿生命渠、開創幸福路的故事。故事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起,橫跨幾十年,為徹底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黃大發帶領全村人絕壁鑿天渠,經歷種種磨難,克服種種失敗,用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豪情,解決了草王壩用水難題,並帶領全村在幸福路上奮鬥前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入黨誓言。

  觀看此劇,黃大發老支書的故事在心中久久停留,久久不能忘卻,我感覺到收穫滿滿、能量爆棚,動力十足。作為 遵義中心一名普通黨員,要學習好黃大發支書的精神,要在工作崗位上做到勇於擔當、不懼困難,奮勇前行,要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充分發揮好黨員的示範作用。

  一是要學習他堅定信念、一心為民的精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曾經的草王壩極度貧困,究其原因是缺水,不能種植水稻,能喝上一口乾淨的水,吃一碗甘甜的大米飯成為當地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當地有句俗話叫“寧把閨女推山崖,不讓嫁到草王壩”成為草王壩村的真實寫照,為讓村民喝上甜水、吃上大米飯,黃大發支書帶領村民鑿絕壁,修天渠,讓天河之水落入了草王壩,解決草王壩村無水的歷史。

  二是要學習他的勇於擔當、不懈奮鬥的精神。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發鑿渠”。修渠的過程中,由於資金技術缺乏,遭遇到許多艱難險阻,不懂就學,不會就問,沒有文化知識,就向別人學,不懂採石炸藥技術就去採石場鍛鍊,不懂水利設施建設,人到暮年就參加水利培訓班,黃大發支書用擔當和持之不懈地努力和汗水,帶領群眾歷經36年不懈努力,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饒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

  三是要學習他甘於奉獻、大公無私的精神。

  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黨來了,分給我土地,讓我不再受餓挨凍。”黃大發說。黨的關懷和遠親近鄰的幫助,讓黃大發感受到溫暖。他發誓,今後一定要為草王壩做點事情,報答父老鄉親。他用獎勵的錢支付老支書藥費被指控挪用集體資金,他寧願背黑鍋,不辯解、不理論,導致選舉未能勝出,去採石場幹活籌集資金放映電影,只為提高村民生產積極性,在絕壁鑿渠,患有恐高症的黃大發第一個跳了下去,這一幕幕都生動體現著他甘於奉獻、大公無私的精神。

  如今,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實現,貴州公路事業發展迎來新的發展和挑戰,作為一名貴州公路人,要學習發揚好黃大發精神,在面對未來的工作中困難險阻時,要多學多問,做到學以致用,要做到勇於攻堅克難,要以遇水搭橋、苦幹實幹的作風立足本職,努力工作,奮勇前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