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八佰》觀後感

《八佰》觀後感

《八佰》觀後感

  一直想去看《八佰》,剛好昨天下午有時間,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觸,說上幾句。

  先說資料,加上點映,上映三天,票房7.7億,由於疫情對觀眾入院觀看信心的衝擊,我覺得成績什麼可觀。貓眼評分9.2,心想豆瓣評分絕對會-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國民評判準信力,國外電影再爛評分至少+1,國內電影自動-1,這不是電影工業發展滯後帶來的附加影響,而是長期外部文化價值觀輸入帶來的直接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影評人根據地多在豆瓣。扯遠了,男女觀眾比接近7:3,20—35歲觀眾佔比75%,你別嚇一跳,再過三年我都不算一個適齡觀看群體了,很難過,我覺得我至少還能常進電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說感受吧,票房已經確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戰爭片,但也更像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它以悲壯的表達手法向後人闡述了抗戰史上先輩們不屈的鬥爭精神,現實只會比電影更殘酷,因為工作原因,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上過戰場的老兵,當你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親身講述戰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電影中士兵被子彈擊中的畫面還原度應該有85%,我見過很多現實中被槍擊的照片,指頭大小的槍口,後面是碗口大小的創口,擊中重要部位斷無生還可能,我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深知一個人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氣,活下來的運氣佔了一大半,上了戰場,都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後人,只是看到一個個資料,傷亡多少人,倖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戰場和敵人廝殺,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電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對岸租界隔岸“觀看”的人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覺得人數在55開吧,亂世之中一半的人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著,誰主政並無所謂,河對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無能為力罷了,只能眼看著戰士在一側和敵人廝殺。所以電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資、跑橋送電話線,包括後面的募捐。不過電影對上海女人一點都不友好,也算是一個地域的縮影……

  我從不會懷疑士兵們會不會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無懼生死。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給我們一次中繼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過去很多年我們疏忽對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次你看到網上一些無腦的評論肯定會恨得牙癢癢,甚至有時也會附和一句。教育始終是國之大計,鍵盤俠並不是多了,而是會使用鍵盤的人多了,有句話叫“人出一百,必有鳥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班級裡是不是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體中總有一個言行相異的人,別去做這個人,善待他人。

  其實也想帶兒子去看一看,不過才四歲,應該也看不懂,留在日後再說。經過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終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訴我,一個人培養好的心性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習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頭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