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聽見天堂觀後感-初一-議論文

聽見天堂觀後感-初一-議論文

聽見天堂觀後感-初一-議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初一-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臺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最後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自意外發生後,米克淹沒在巨大的黑暗當中。這一度令米克感到沮喪萬分,彷彿活著已沒有了動力。然而盲校的唐老師的一番話讓米克豁然開朗,問米克:“為什麼音樂家在演奏時會閉上眼睛,因為那樣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於是,米克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用錄音機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從小就夢想成一流的電影大師,他用他的努力證明他雖然看不見,但他能用聽力來拍電影。

  有百年曆史的這所義大利盲人學校的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讓盲童學會簡單的識字,然後重點學習紡織和接線一類的工作,將來做紡織工人或者接線員,有一個可以餬口的一技之長。因此,在這裡只有訓誡,並無真正的自由可言。影片中的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早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去做個紡織工或是接線生,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發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感動我的,不是這群孩子特別是米可的天賦,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終存在的對生活,對自由的渴望。在我看來,米可的.意義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這種渴望,這種對於世界的敏感,這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氣以及對生活的新鮮感覺,也因之失掉了創造力,離天堂越來越遠。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權限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龍——校長先生那樣心盲的人?

  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困難和挫折可以把人嚇倒,使人唉聲嘆氣,退縮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奮,經受磨練,增長才幹,增強意志,就看你如何對待它。只有能面對困難和挫折而毫無懼色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頂峰。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這種不怕失敗,不怕挫折,百折不撓的頑強戰鬥精神。當然,認定目標堅持下去、百折不回的精神,與靈活應變、及時調整目標、及時改變行為方向的做法並不矛盾。因為人對自己和外界環境條件的瞭解往往有一個過程,當碰到挫折時,經過冷靜分析,如果確認原訂目標不很符合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也可以將目標作適當的調整。

  許多成功人士也不乏這方面的經驗。例如,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考舉人,三次失敗,後來立志學醫,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漢代傑出的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本來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後繼父職任太史令,終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得罪了漢武帝,不僅被關入監獄,而且受了宮刑。在這樣的挫折和打擊下,他轉而發憤著書,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歷史和文學鉅著。

  在人生道路上,殘障青年常會遇到一般人難以體會的困難、挫折和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弱者消沉了,只有強者才能挺立。張海迪的事蹟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她由於高位截癱,喪失了腋部以下的全部肢體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只能坐在輪椅上。但她說:“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於是她練習寫作、唱歌、學外語,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終於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高位截癱坐輪的研究生。她不僅攻下碩士課程,還繼續攻讀博士課程。她受到世界各國邀請去作報告,贏得無數鮮花與掌聲,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險阻,不怕困難的鬥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缺陷雖然使人不方便,但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一樣可以做到成功。很多人失敗,不是沒天賦,也不是沒能力,而在於未能始終保持著心中的渴望。生活之路從來都是曲折的。哪裡沒有險阻?誰能不遇到困難和挫折呢?我們應該時刻準備著迎接困難與挫折的考驗和挑戰,加強對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永遠做個強者。願我們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像米可一樣不折不撓地把夢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