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精選12篇)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精選12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1

  北風呼呼的吹,雪花飄飄灑灑。村頭的二踢腳響起,臨近春節了,街頭巷尾家家戶戶瀰漫著濃厚的節日氣氛。

  媽媽的石磨又啟用了。經過泡製的黃豆再加上兩勺水灌進石磨頂端的小孔裡,蒙起眼睛的小毛驢繞著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轉圈,一會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漿沿著石磨下邊沿流了出來,一盆、兩盆,滿滿當當,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著鍋底,開水在鍋裡翻滾,一雙佈滿裂紋的手在使勁的擠壓著裝滿生豆漿的紗布袋,豆汁沿著木板流進開水鍋裡,沸騰著,翻滾著,等擠壓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鍋裡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媽媽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種叫滷水的新增劑,慢慢的點入翻騰的豆漿鍋裡,奇蹟就在這裡,大鍋裡的豆漿開始分離,一會功夫,豆花開始成形。屋內屋外瀰漫著濃厚的豆腐味,我們孩子們自然很饞,口水已經在喉嚨裡下嚥多次,這時候媽媽便會先盛出兩勺加上佐料讓我們解解饞。接下來,媽媽會用大漏勺把大鍋裡分離好的豆花裝入一個大竹篩子,上面加一塊洗乾淨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塊大石頭進行擠壓,滷水從篩子的空隙裡流淌下來,小狗小雞們也都聞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兒了,在院子裡追逐打鬧,哄搶豆腐渣兒解饞。個把小時後,篩子裡的滷水已經被擠壓乾淨,掀開木板,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媽媽會小心翼翼的把篩子裡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塊存起,以便春節享用。

  農村人過年,最實誠的就是每家每戶都自己宰殺一頭大肥豬,豬血便是這時候收集的。

  入秋,天高氣爽,在隴東北部山區,蕎麥花開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陽光、水分,辛苦的農民在秋後便儲存好這冬天用來享用的蕎麥麵。蕎麥麵加上新鮮的豬血,經過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後,像山東人攤煎餅一樣,一張一張,媽媽在節前馬不停蹄的趕製,

  攤好豬血蕎麥麵以後。白裡透紅的蕎麵在案板上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準備好了

  乾淨清亮的胡麻油在鍋底 旋轉,隴東特有的乾菜加入鍋底沙沙作響,媽媽利索的向鍋裡新增各種佐料,自然少不了豬血蕎麵,少不了香氣四溢的豆腐,蔥是剛從地窖裡挖出來的,嫩綠色的蔥花撒在豬血豆腐的碗裡,看著都讓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隴東,把日子過好了叫“殷實”,誰家殷實不殷實,就看那一碗豬血豆腐了!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2

  舌尖上的中國味,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也空前的受歡迎,我想這應是與其本身獨特的定位有關吧。與其說它是在介紹中國美食,更不如說是在介紹中國的文化,把文化透過味蕾傳給大腦。

  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個地區的文化特點。每一道菜,與其說是菜,倒不如說是一本書,它講述著中國人文的演變,也是一部電影,它演繹著一個家庭或是一個人的一生。或許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傳達的精神卻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標題名,不論菜品還是文化,它承襲自然的饋贈,講自己的故事,在轉換中收集靈感,在味蕾中品生活。《舌尖上的中國》它所講的並不是某個菜系或某些極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個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歲的寧寧與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溫馨又最落寞的風景;歷經四代人的百年興蝦鋪,76歲的郭紹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50年裡做蝦醬的日子,“愛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與你的過往。”

  當然,《舌尖上的中國》在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與感動的同事,又反應了一系列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長大後的寧寧,是否記得年糕的做法?做蝦醬的醬缸又是怎樣的命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們不去傳承,它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3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可以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保持自己體內的溫度,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面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馬上飛過去,來品嚐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麼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直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給我們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可以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可以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裡,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4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造就了講究的中國人,也便造就瞭如同山水畫一般充滿了文化氣息的中華美食。

  近來《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熱播,我也便忙裡偷閒地瀏覽了一下。這一部介紹中國美食文化的紀錄片,統共七集,處處充斥著一個又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鏡頭,與滿含文藝情節的解說,以如此誘人地詮釋著中華美食,也從中滲透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習俗,中國人的質樸,與中國人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說是在介紹中國美食,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在介紹中國的文化,把文化透過味蕾傳給大腦。舌尖上舞動的不僅僅是那些或珍貴或平常,或鮮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複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5

  今天才開始看舌尖上的中國,真覺得以前沒看真是損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書啊,資訊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會錯過很多精彩,感覺中國的歷史真是悠久,中國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國的傳統文化果然精華,中國的飯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時時在暗示,村裡人都去城市打工掙錢了,好多技藝面臨失傳,讓人痛心,機器代替人力,人類得到了閒暇,不用負重勞作,卻也失去了最純樸真實的美味,如陝西老漢所言,還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輩九零後誰還會願意去學這門技藝呢?以後還能吃到純正的什麼呢?豬肉?大米?還是蔬菜。上帝是多麼的公平,人類只有失去重要的東西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查干湖的捕魚者每次都只會用大網去捕兩公斤以上的魚,故意漏掉小魚,這已經成了祖先流傳下來的約定,真是令人感動,彷彿與自然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人類只取自己所需,不去傷害大魚,不去打破生態平衡,而大自然供養他們的祖祖輩輩,每年同樣的厚愛和饋贈。從來不會食言和背叛,比人的關係都可靠,可如今人類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貪婪的慾望讓他們目光短淺,能捕到的魚每年都在減少,不止是魚,樹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變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會管他的死活。

  節約這個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裡,只要是免費的,姐們我恨不得多用點,後來身邊好多長輩的言傳身教讓我真是改變了,那麼多次的教誨,特別是她們自己那麼的節儉,她們可不會區分是不是免費的,我這心裡就算是塊石頭也化了,可是沒吃過苦,受過窮的人,真是沒法處處都記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來,腰痠背痛的還要忍受各種折磨,真是讓人心疼,菜場的藕只有兩塊五一斤,可沒想到背後的辛苦確是給我250塊我都不願做的,所有的辛勞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現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亂丟垃圾,也是考慮環衛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麼感謝我生在這個年代,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我可以吃到那麼多好吃的,去那麼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還留有原來一半的風貌,我還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門散步的時候我心裡就默唸,感謝爹媽,感謝陽光,感謝空氣,感謝每一個身邊走過的路人,能這樣走著,真好。小時候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請不把草地損壞,讓媽媽心酸,地球是我們的媽媽,我們都是她的孩子,熱愛媽媽吧,請不要給媽媽增添麻煩,熱愛這一切吧,也許下一秒,他就是別的樣子了。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6

  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習俗還是食物。如今,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中充滿了科技之氣。也許,我們會感覺很幸福,但這樣真的好嗎?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就連美食,也沒有從這悲慘的命運中逃脫。原本故鄉親切、熟悉的味道,轉化為了陌生而高貴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發瘋似的品嚐著這些華而不實的“人間珍品”,而不起眼兒的家鄉菜,卻被人們漸漸遺忘。只是因為家鄉菜的樣子並不華麗、美觀。但他們哪裡知道,越是珍貴的美味,看起來越是平常無奇。也許,當人們終於醒悟時,當他們再想品味家鄉的味道時,那親切、熟悉的香氣早已隨著時間,消失在這人世上。孩子的不捨,老人的落寞。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鏡頭。他們要的不是富貴,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圍在一起,吃著團圓飯。但這真的是太難太難。這個願望是多麼地樸素,但樸素,卻充滿了力量,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美味、習俗、文化……難道真的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葬身海底”嗎?五千年啊,也同樣經受不住風風雨雨的`考驗嗎?

  無論怎樣,昨天已記入歷史,散發著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與非,對與錯,全都要靠自己去編寫。

  但我們必須明白: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7

  《舌尖》在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夥白馬,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蜂行業的老譚夫婦,以船為家、奔波在東海上討生活的漁民、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麥客,山東農村製作煎餅的老夫婦……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為充沛的鏡頭,再度瞄準了這塊土地上最可愛的勞動人民和食物間的質樸聯絡,讓人們無法不仰視這些尋常人的身影。

  節目播出中,網友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顯得不是那麼主要了,突出的是人們的一種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採集者、生產者、加工轉化者都是由人來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為主的敘事習慣,讓人看到更為豐沛的人文氣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似乎更應該叫做《舌尖上的中國人》。

  但也有觀眾認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渾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幾分刻意:“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人情鄉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還有觀眾更加直白的指出該片缺點:“編得像走基層,形在意無存,主題之外承受了太多強加的資訊和主觀設計,畫面夠好,剪輯節奏太快。”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8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參……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而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特別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參、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螢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裡,上面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裡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裡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可以把豆腐切成像頭髮絲那麼細的長條,還可以半小時煮好一隻大肥豬。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螢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9

  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樣的道理,吃對中國人還說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的事兒,它更像是一種儀式。

  舌尖上的中國的主題不僅僅侷限於向你介紹一種美食,更加深入到透過食物認識當下的中國人如何糾結於傳統以及如何驚慌的面對發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時候餓了,第二季的時候直接哭了。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可能不算創新,因為拍攝美食的紀錄片數不勝數。但是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侷限於八大菜系,而是紀錄每一個普通家庭對食譜的古老傳承,體現出農業大國對家庭文化的重視以及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鏡頭質量都非常高,這是央視第一次用高畫質機器拍攝的紀錄片。陳曉卿團隊拍攝了近千個鏡頭,每一個鏡頭所選取的時間不過幾秒,有一次為了拍攝一個要做4小時的菜,整整拍了28小時。頻繁剪輯與精緻的特寫畫面結合,使得整個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斕,食物背景虛化的非常好。抖動的鏡頭更能突顯紀錄片的真實感,跟拍的形式使觀眾們身臨其境。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影片的解說詞十分簡練。很多氛圍都用音樂和音效烘托了起來,給觀眾很多想象與思考的空間。其實很多人類的情感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出來的,100個人眼中就有100種哈姆雷特,人類的情感需要觀眾自己去領悟。這是一種藝術手法,這個片子沒有意識形態的捆綁,正因如此,才把這個片子推向了國際化,這種不狹隘的創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認同與欣賞。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10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食,儘管主食的來源只有很少的幾種,但是中國人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進製作方法和手段,創造出數不盡的美味食品。中國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飯,這磨礪著中國人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如何,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家說的就是中國人在骨子最為篤信的真理。中國人其實是最愛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當心頭事的,因為為了生存,為碗中舌尖的一口飯食,還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後繼續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改善和創造一切有利於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爭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於自然共處的過程中幾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為的只是把自然能給予人類的事物發揮到最極致的狀態;為的只是在自然允許的條件下,薪火相傳,留給後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後樂然得看著自己的子孫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麥稻穀,連綿不絕。

  今年過年我回家祭祖,當把將餃子和酒倒進祖先墓前燃盡的紙灰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祭祀祖先的真正意義在於感恩祖先,不是他們所謂的陰靈庇佑,而是他們將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綿不斷流傳下來的努力。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11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裡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裡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裡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裡吟成了詩,在母親那裡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裡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並不那麼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後來再也沒嚐到過?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個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影片短片,頗有感觸。

  看過影片,我知道了:原來在酸甜苦辣鹹這幾種味道里,辣最年輕,也最刺激。貴州遵義市,是一個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把辣椒當做下飯菜來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貴州人,經常會隨身攜帶一瓶辣椒醬,既是懷念家鄉的味道,又是對辣椒的忠誠。在成都的菜市場裡,辣椒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很多成都人對辣椒都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之情。想想我們廣東人,我們對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時,偶爾放一點提味。

  說完辣椒,我再來說說白菜。冬季的中國東北,很多人都會吃白菜。它對於東北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由衷的喜愛,而且是打小的飲食習慣。東北天氣嚴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眾食用。沒有了當季的新鮮蔬菜,那麼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選。對於東北人來說,醃酸菜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用新鮮的白菜來醃製,味道會更好。這件事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卻很簡單。醃好的酸菜可以配魚煮著吃,也可以和肉攪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餡兒的餃子。時代在變,大家的口味也在調整,可對於大多數的東北人來說,不變的就是對酸菜的熱愛。

  我覺得,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著不同的味道,我們應當享受這種美妙的味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