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

  《心靈病房》影片採用大段的獨白,回憶,幻想,在往昔的交織徘徊中展開。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整理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心靈病房》觀後感

  電影《心靈病房》我看了兩遍,單調的畫面,憂鬱的音樂,但每次看完後給我無限的思考,更讓我心靈如同洗滌過一般,讓我更耐心的,對待每位患者。

  在劇中蘇西護士長對貝南的關心和愛,充分體現著人文關懷,貝南化療後嘔吐時,蘇西緊緊的握住她的手,貝南絕望無助時候,蘇西與她促膝長談,並陪著貝南吃冰棒,讓我感到最溫馨的一個畫面是,善解人意的護士長蘇西給在病床昏睡的貝南擦護手霜,認真而仔細,溫柔而體貼,這個細節我看後心裡暖暖的,這些小細節不都是人文關懷的體現麼?

  思緒一下子回到兩年前的一天,一位67歲的女性患者,獨自一個人來我站輸液,兩袋液體輸完後,她馬上去廁所,由於針眼壓的時間短,導致剛才的針眼繼續出血,從廁所出來後,我看到她那滿手的血,我沒有去責備老人怎麼沒有壓好,而是立即用紙巾把老人手上的血擦乾淨,又用幾根棉籤沾了酒精,把針眼周圍的血痂擦了兩遍,後來又找了一個乾淨的輸液貼把剛才的針眼貼上,老人一個勁兒的解釋:"我憋不住了想趕緊上廁所,所以才.....",我說:"沒關係的,我給您擦好了,以後您一個來的時候,輸液過程中想去廁所您就說一聲",老人說:"我不好意思麻煩別人"老人離開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眼裡都是謝意,同時我自己也有成就感。

  現如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在醫療護理的基本技術操作中,對病人的愛護,對患者的尊重,應深深植入我們醫護人員的腦海中。

  篇二:

  《心靈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國文學博士記錄自己“死亡進行時”的電影。她是一位48歲、對英國文學和教育有卓越貢獻的英詩博士,充滿自信、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從不輕易放棄挑戰之人。無意中被發現已經患上末期轉移性卵巢癌,聽到訊息後她平靜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樣感到很害怕。此時,醫學領域的泰斗柯教授與她溝通並建議其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新型化療藥物全劑量注射,當時貝南從容同意了,這就是她不妥協、堅強、勇敢的有力體現。殘忍的病痛開始侵蝕她堅強自信、無畏的心靈,使她從自信、無可畏懼逐漸的變得害怕、恐懼,掙扎,但是蒼白無力,慢慢地她從她的恩師的之中從新認識了死亡的概念,最終並完美實踐了詩歌裡所說的死亡,並有教育意義的詮釋了她反覆回憶的那首詩詞,頑強的跳出了生存與死亡的藩籬,超越生命,超越自我。是心靈經歷的啟迪。

  從醫療道德角度來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傑森單純的為了研究腫瘤細胞對這種新型化療藥物的反應,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藥是否能夠殺死惡性細胞,更不管對人體的副作用。在每天他們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斷地接受一些醫療人員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關懷,為她心靈更添創傷,直點電影主題,醫生不僅治病,還必須對病人心靈進行診治,恰恰相反而在貝南彌留之際,善良的護士蘇西能夠陪她邊吃冰棒邊聊天,把所要籤的DNS搶救協議書解釋給他聽,蘇西希望已經飽受幾個療程軀體折磨的貝南不要再遭受他認為很屈辱可恥的對待了,不能再遭遇心靈的創傷了。此刻她已經認識到生命更深的價值,無奈而從容的說就讓心跳停吧,選擇放棄搶救!電影中蘇西作為護理人員做到了人文關懷,是我們所倡導和學習的典範。為貝南心靈築了一個家的港灣。

  對於貝南自身也是一種啟發和教育,她經歷了堅強、掙扎、回憶、恐懼和絕望以及對死亡認識的昇華和超越,最終真切體驗到生命、死亡、靈魂、上帝、過去、現在並非無法超越之障礙;參透了死亡的真諦,就像她所喜歡的詩詞裡所說:“靈魂躲到哪裡,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這是心靈深處的體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課。她對生命和死亡認識的昇華告訴人們像他一樣的病人要堅強的活下去,因為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才是為了更好生活。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雖然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中蘊含的深意讓人可圈可點。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是一顆同情、移的心。往深處說,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衛生人員的不足之處,呼籲能夠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更好服務病人;同時也激勵像她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給以生的希望和對死亡的超越。

  現在,醫患關係緊張,輿論導向一致偏向作為弱勢群體的患方。其實,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良好的教育,他們有血有肉有愛心。就在我們周圍,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嗎?想起幾年前一個年輕的“老”病人—陳大哥,移植腎再發衰竭,長期靠血透維繫生命,即使親友如何不離不棄,他心裡是苦的,活的很累。一次,突發高血鉀伴心衰,住在加床,異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絕搶救,根本無法建立靜脈通道,要知道,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線啊!只見我們的責任組長緊握著他那雙揮舞的手,堅毅的看著他,大聲說:“**,你怎麼了?不是說好了嗎,你還要看北京我們家門口的奧運會,你不要你的弟妹、母親了嗎?你吃了那麼多苦是為了什麼你忘了嗎?”說著說著,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淚光朦朧,亂舞的手終於垂下來…終於,葡萄糖酸鈣、速尿、SB….相續進入他體內,驅走了死神。從那以後,他都異常的堅強,渡過了無數次難關,跟病房的姐妹們像家人般親切。去年,因為反覆抽搐,他在我們病房,走了,異常安詳。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淚盈滿眶。在殯儀館,我們派代表和他親友一起送他最後一程。直到現在,六南的老師們都會不時的想到他,想到他異常堅強的溫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動伸出瘦削的手讓你去找血管的樣子……..。從他身上,我們堅信,醫患、護患之間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魔。我們缺少的不是愛心,而是溝通、理解和信任。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著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希望我們,省醫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溫馨的心靈病房。請相信,天使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