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2016關於瀋陽博物館觀後感

瀋陽博物館觀後感

2016關於瀋陽博物館觀後感

  導語:透過這次參觀,我收穫不小。明白了許多的道理。下面是yjbys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瀋陽博物館觀後感_第1篇:

  寒假,媽媽帶我參觀了新樂遺址博物館。新樂遺址是瀋陽歷史文明的源頭,是7000年前人類的家園。當我參觀了博物館的文物展區和遺址展區後,我就知道了新樂人是怎樣生活的。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們真的很聰明、很智慧。

  首先,他們能製造工具。比如,用石頭磨成磨盤和磨棒磨糧食。再比如,他們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捕魚、狩獵,可以用手抓魚、用棍棒扎魚、用漁網捕魚、用箭射魚;用石頭砸野獸,或用弓箭射、用槍棒扎。

  其次,新樂人能搭建半地穴式的房屋。他們用樹枝、草和泥巴搭房頂,可以防雨雪,還可以在裡面休息、開會。

  再次,新樂人還製造了12個大小不同的、打磨精細的玉串珠。最小的玉珠子中間孔距僅為2毫米。玉串珠的出土標誌著新樂人的精神生活已經跨入新的時代,開始對美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最後是鎮館之寶——太陽鳥木雕藝術品。它是7000年前原始社會工藝品的代表之作,也被認為是氏族成員所崇拜的圖騰信物和精神信仰。在館內還修建了太陽鳥廣場,將此藝術品放大,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更加金碧輝煌、具有魅力!

  新樂人的智慧還體現在他們製造了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和煤精製品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特色。我最喜歡半地穴式的房屋,因為它透過復原以前的建築體現出來,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參觀讓我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對瀋陽人的祖先——新樂人的智慧產生了無比的佩服和尊敬!

  瀋陽博物館觀後感_第2篇:

  我和爸爸媽媽準備去參觀位於瀋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聽爸爸媽媽說: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對現有的瀋陽鐵西鑄造博物館進行改造、擴建而成,博物館總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館藏文物器件繁多,年代從商代至今,內容十分豐富。

  經過20分鐘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中國工業博物館。遠眺那造型獨特的建築物,就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厚重感,“中國工業博物館”七個黑亮的字型沐浴在陽光下,那一抹金色彷彿照進我的心裡,感受到無比強大的吸引力,作為瀋陽人心中那“自豪與驕傲”的情感油然而生。

  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描繪產業工人及機器的巨大浮雕,氣勢磅礴,宏偉壯觀!透過博物館的文字簡介,我們瞭解到博物館中有很多展館,如:通史館、機床館、鑄造館、香港工業館、汽車模型展廳、城市規劃展廳、重灌館、機電館等。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見識了博物館的展物含有的多項“工業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樑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臺萬能鑽床、第一臺八軸立式機床、第一臺精密絲槓機床、第一臺五軸聯動機床等等。我們逐一參觀了這些展館,爸爸媽媽也為我做了一些相關知識的講解,讓我瞭解到瀋陽市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於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儲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

  時間過得真快,今天的參觀之旅就要結束了,此次參觀的過程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展館還是通史館。它從四個發展階段詳細講述了工業的發展歷程,透過展出各國工業工藝品,如大炮,鐵軌,輪船,汽車模型等方式讓我瞭解了世界工業的發展歷史和中國工業的發展歷史。看著過去機器與現代機器的'對比,看著歷史和現在的對比,看著中國和世界的對比,這一切告訴我們工業同樣可以輝煌,同樣可以讓國人驕傲。背後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同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積極進取,把握時代潮流,緊跟世界腳步,運用智慧不斷創新,為現代創新工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當代小學生同樣需要跟上時代腳步,腳踏實地把我們的基礎知識學好,學牢。不斷學習先進理念知識,樹立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信念,擺正學習態度,為中國現代工業的騰飛做出自己的貢獻。

  瀋陽博物館觀後感_第3篇: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拉了遼寧省博物館,一進館內看到了幾位知名畫家的諸多作品,我尤其喜歡張鳳藍畫家的《大美南極》、《北極熊的家園》、《海上升驕陽》三幅作品,畫面栩栩如生,神情活現,讓我流連忘返。

  進入二樓,參觀了遼海遺珍展示廳,裡面陳列了遼寧省各個地區留下的珍貴歷史遺物,文武官員官服上的補子很有特點,文官補子上繡的是飛禽圖案,武官的補子繡的走獸,繡工精美、技藝高超,還有形象各異的陶勇,各種精美首飾等等等等,簡直目不暇接,讓我到家鄉古代人的心靈手巧和智慧。接著我們進入了古錢幣展示廳,看到了最古老的貨幣——貨貝,是用貝殼做的;戰國時期燕、齊、趙流通的是刀幣,是由當時的戰爭武器’刀‘演變而來的;楚國的貨幣蟻鼻錢形狀比較特殊,是最小的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通用的貨幣是布幣,布幣是從青銅農具’簿‘演變而來的,形似現在的鐵鍬;還有進代銅錢、銀元寶、銀票等等;最讓我驕傲的是展示廳裡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家的貨幣,不但形狀與我國的貨幣相似,而且上面鑄的字也是我國當時的繁體字,說明他們深受我國鑄錢技術和文化的影響,這一發現讓我特別興奮,為祖國的文化發展感到特別自豪。

  進入三樓是牛河梁遺址,裡面的‘女神廟’和當時的瓷器也給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多麼有意義一天,會成為我心中永遠不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