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點就到家》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讓全體農民走共同發家致富之路,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幾十年來,中國農業生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生產力底下,農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民收入低,城鄉貧富差距大是目前國家經濟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要想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要大力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就有9億農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由於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仍然處於爬坡過坎階段,“三農”問題依然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尤其是隨著當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386199”留守部隊問題日益突出,農村中普遍面臨著有地種不了和種了收不好的尷尬局面。每當農忙季節到來,這些留守農民就開始擔心,擔心自己的地種不下去,種下去了又擔心沒有強壯男勞力來管理,尤其是到了收穫季節,面對一袋袋70多斤重的稻穀,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老人們只能望洋興嘆。今年的早稻收穫季節,在八湯路公益段,我就曾親眼見過這樣一幅場景:晾曬在公路兩旁的稻穀被突來的一場暴雨沖走,一個個渾身溼透的婦女和老人奔跑在雨中,滿臉的焦慮與惆悵,臉上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迫切需要發展農機化。

  但是當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還處於半機半人的狀態,對新機具、新技術認識不夠。就拿今年村裡的機械插秧來講,儘管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大多數農民仍然認為機插秧行距大,移栽到大田看不到綠色,育秧工序繁雜,技術難掌握。其次,農機具分配利用不科學,往往導致有田沒機器、有機沒事做的局面。今年前期天氣乾旱,後期高關來水後,造成所有的機械都在作業,但是作業效率並不高;中稻收穫季節,小區域範圍內雨水過後造成大面積的稻穀倒伏,出現了收獲難,損失大的問題。此外,土地流轉受限,很多留守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不清楚,不敢輕易流轉自己種不了的剩餘土地,使單位面積土地的產能、產值底下。諸如此類,都是制約和影響農機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機化發展任重而道遠。

  總結這次學習,作為現代農民,我們要把所學的新理念、新技術與實際農業生產相結合,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2

  看過了《奪冠》和《急先鋒》,又迎來了《我和我的家鄉》與《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沒有讓我有歎為觀止的感覺,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終於,在看過了《一點就到家》之後,我可以確定,原來國慶檔最好的片子,是它!

  本片講述了:魏晉北(劉昊然 飾)、彭秀兵(彭昱暢 飾)、李紹群(尹昉 飾)三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雲南千年古寨,機緣巧合下共同創業,與古寨“格格不入”的他們用真誠改變了所有人,開啟了一段非常瘋狂、純真的夢想之旅。

  電影裡,那些些需要治癒的,已經治癒的,都是成年人藏在內心深處不可言說的“秘密”。把創業作為夢想,一步一步地實現,本身就註定是個治癒的過程,治癒的是成年人的少年心。其實,片中魏晉北,彭秀兵,李紹群的實際年齡並不下小了,是演員的外形給了大家他們還很年輕的錯覺。

  實際上,魏晉北在雲南種了三年咖啡後已經馬上三十歲了,彭秀兵離開家鄉十年後才回到家鄉,種咖啡又是三年。李紹群從北京回村種咖啡整整五年,彭秀兵叫他“紹群”哥,然後創業種咖啡又是三年。所以,片中的三位主角實際上都是三十上下,卻幾乎一事無成的人。他們還算年輕人,可實際上卻遭受了多年社會的毒打。他們可能已經沒有多少機會成功了,更可能淹沒在人海里用永遠做普通人。

  一直認為喜劇片是很難拍的,但這部電影的笑點,完全不生硬,彭彭長了一張看到就想笑的憨憨的臉,而劉昊然身上有一種一本正經搞笑的氣質,所以電影裡連“你馬死了”“我不乾淨了”這樣的梗,都顯得非常妙。而喜劇片比製造笑點更難的,是如何引發思考和煽情。

  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就是淡淡地來這麼一筆,關於新舊交替的思考,關於父子親情的和解...都只有一點點,但正是這恰到好處的一點,造成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足夠讓觀眾慢慢回味,卻也不會在電影院裡因為硬煽情而尷尬到腳趾抓地。

  這無疑是一部有誠意的,輕盈的喜劇,少年感渾然天成,活力炸裂,電影生動的剪輯,配樂,無處不張揚著這種青春的生命力。我相信觀眾一定能感受到,因為這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真摯。就彷彿一位穿白襯衫的少年站在你面前。他的褲腳有泥巴,臉上有汗水,沒有精緻的外表,但是他真的討人喜歡。

  那青澀的天賦和真摯的情感異常難得,主創的個人氣質深深的融入了電影裡,時而颶風飛舞,時而麥芽瘋長。看著幾個大男孩在屋頂跳舞,吃烤串,喝啤酒,睡一張床,拉小手,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很容易讓你陷入他們的情緒裡,分享他們的青春張力。

  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最好的地方可能不是它好笑的梗,而是它提到了農村的留守問題。我的家鄉也是一個人口流失大市,小的時候身邊總有人外出務工,或是家裡親戚或者同學爸媽,去到經濟發達的地方,雲南的這個小村子也是這樣,因為村子窮,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家鄉,去外面尋找更好的生活,但主角團不一樣,他們是再外面打拼過,但選擇回到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

  在中國合夥人那個年代,所有人想的都是走出去,因為外面的月亮更圓,但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的祖國 我們的家鄉也很好。

  說實話人誰不自私呢,誰不希望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鄉能發展的很好嗎?看到那些新的一些城市的土著,靠收租拆遷都能過得很好生活的.時候誰不羨慕呢,看到跟自己父母一樣年紀的大爺大媽,因為這些紅利靠收租就可以不上班出去旅遊開心的時候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會覺得很心酸。也想自己的父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但是可惜,他們同樣的年紀還在為了我們能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還在拼命工作…...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3

  大學生村官創業模式的關鍵執行機制:大學生村官利用自身地位優勢,選擇農村生產過程中的特色農產品,找準特色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障礙環節,透過自身與政府部門的關係和政府部門優惠扶持政策,透過自身創業行為嵌入到障礙環節中,透過產業化運作來提高農村產業的競爭力。大學生村官創業的形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生產基地+大學生村官”“生產大戶+大學生村官”;“專業村+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貧困農戶”;大學生村官創業具有一些優勢。

  一方面:政治優勢,大學生村官創業存在工商註冊、信貸金融、創業補助、創業用地、科技專案申報、創業培訓和稅收優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大學生村官和基層組織等政府部門之間良好的關係有助於其獲得關係資源。

  其次,技術方面的優勢,創業大學生透過與農村部分主體建立關係,利用自己技術和背後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建立大學等科研機構和生產農戶之間的聯絡,作為橋樑來傳遞智力資源,解決技術問題。

  第三,大學生在創業機會識別方面具有優勢,大學生善於利用網路和現代資訊科技,透過廣泛的蒐集資訊和加工資訊來尋找創業機會,並依靠自己所掛職農村的.優勢,透過整合資源來解決創業的資本、技術和團隊問題,從而容易獲得成功。

  在大學生的牽頭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透過聯合大戶、推動小規模農戶和貧困農戶入股,透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平臺來實現自身的創業夢想。這種模式的運作機制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創業平臺;新農村建設和三化協調發展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屬於國家支援和扶持範圍,實踐證明在農村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為創業平臺具有較強的優勢和便利條件。

  其次,大學生在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應該具有較強的優勢和條件。大學生能夠有效的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科研機構的溝通,有助於獲得技術,並且能夠透過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實現貸款的創新管理,使得合作社及其成員農戶獲得生產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從而提高創業成功機率。第三,大學生能夠提升合作社的組織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能夠保障合作社的效率,提高其與正規企業的競爭能力。

  個體創業是大學生在農村選擇合適的創業機會,自我經營實現創業價值。透過對三化協調下農村發展方向的把握,透過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和管理優勢,利用優惠的大學生農村創業政策,選擇合適的機會,投入適量的資本進行創業。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優勢在於:

  首先,其對現代技術掌握方面的優勢。三化協調背景下,新農村的建設需要知識型農民,其經營規模傾向於中等和大規模經營,這需要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

  其次,機會把握方面,在制度轉型和發展方向轉型的過程中,農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創業機會,這些創業機會對於不同層次的人來看,有的是創業機會,有的不是,對於大學生來說,農村創業機會的識別,其範圍較普通農民廣,所以機會識別方面更佔優勢。

  第三,個體創業存在資本、制度和觀念方面的約束。

  儘管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是大學生農村創業還受到創業資本,政策制度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些克服需要在三化協調背景下,最佳化農村創業環境,改變農村創業觀念的認識,提高農村創業發生的機率。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4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農村,尋求一種有別於城市的靜謐、安逸、健康的休閒方式,以達到親近自然、放鬆心情、返樸歸真的目的。同時,廣大農民為應對日益加劇的人多地少矛盾和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等方面的挑戰,開始嘗試依託農業田園景觀和自然生態環境,開拓新的增收致富渠道。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 “農家樂”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成為現代都市人陶冶心靈的天然牧場。

  專家表示,鄉村發展農家樂,讓農民賺城裡人的錢,有利於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收致富,也有利於加速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村產業層次。同時,農家樂的出現,還為旅遊業增添了新的內容。農家樂增強了城鄉之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是一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不僅是成年人喜歡那種清淨淡雅的環境,就連孩子們也彷彿投入到了一個廣闊自由的`天地中,身心都得到了一種難得的放鬆。生活在喧囂聲裡的都市人,遠離城市森林的壓抑憋悶,取而代之的是徜徉在藍天白雲之下,呼吸著鄉野的泥土清香,踮著腳摘下一串串葡萄放入籃子———如此愜意的“農家樂”,已經成為都市人一種心靈“減壓器”。 親近自然,換換腦筋,不僅是成年人的需要,課業繁忙而又天性活潑的孩子也喜歡“農家樂”。

  “農家樂”這樣的旅遊專案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度假方式:消費者不必收拾厚重的行囊,不必為買不到車票而煩惱,享受原汁原味的農家菜,感覺簡潔樸素的鄉村生活,在參與中享受樂趣。 我們村匯南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子,村子自然環境優美,水域面積廣,水質清洌,適合種養殖業的發展。是我鎮葡萄種植第二大點,種植面積達1500畝。省級公路芙蓉大道透過我村,建成後將大大加強我村與外界的聯絡,交通便利。綜上,我村完全有條件發展農家樂。

  《一點就到家》觀後感5

  浙江人中出了一個經濟學家,很了不起,他總結了浙江人的工作哲學:“寧做創業狼,不做打工狗”,當然這話說的很極端,很多打工的朋友都不樂意聽,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位老兄的話還真有點道理呢!以前的我,是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畢業後,出來當受人尊敬的老師。可看了這個故事後,我又改變了我原來做老師的想法。

  “寧做創業狼,不做打工狗”這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我原來的想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狼寧願在美麗的大自然裡,自由地奔跑、玩耍、嬉戲......而狗的想法恰恰和狼相反,它喜歡每天被主人打罵、訓斥、吆喝……如果把狗的生活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比較,大多數的人都過著狗的生活,安逸,但是永遠吃不飽,想離開主人家的狗窩,但是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氣!我覺得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做打工狗。而做創業狼的年輕人卻只有少數部分。

  我的爸爸媽媽都說考上大學,有份固定的工作就算錯了,現在的工作很難找。以前,我覺得爸爸媽媽說的是對得,而現在的我覺得爸爸媽媽的說法,就是讓我做“打工狗”。我覺得爸爸媽媽的想法證明是錯誤的,因為打工幾年後,年輕人普遍會喪失創業的激情,喪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越來越沉湎於單位之中難以自拔,後來創業的念頭只能永遠的留在心底,成為永久的遺憾。等到年齡到了40多被老闆辭退的時候,才後悔20年前為什麼不出來自己創業呀!

  對此,我想長大後做“創業狼”。哪怕你的資金不夠,口袋裡只有200元,照舊可以創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