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種出個地球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1

  看到前面的影評的一位親說為何國人的追求那麼單一,不像這節目製作人那麼“有追求”。

  讓我覺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正在被忽略。

  這幾天都在看這類物種進化,史前生物的BBC紀錄片。

  比如,我們最早的祖先是一種進化出脊椎的魚兒。

  第一種有脊椎的魚兒又進化出海里魚,和能上岸的兩棲類。

  上岸的兩棲類,進化出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進化分成幾條線,一條有名的是恐龍,一條是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又進化成各式各樣,從獅子豹子,到靈長類的猿類。

  靈長類的猿類再次區分了進化的方向——有進化出金字塔結構團體作戰的猿類,和單獨行動的猿類。

  團體猿類,的一個支系,因為生存在草原上,環境惡劣,沒有豐富水果。於是進化方向是更高的智商,我們的祖先:智人。

  物種是不斷從單一一個被優選的品種,分離出不同的進化方向。這些進化方向不同的種類,又物盡天擇,繼續被優選出更好的品種。像同樣鹿的祖先,慢慢進化出為了吃更高樹葉而脖子越來越長的長頸鹿和低頭吃草但是有很大角來防禦的鹿一樣。

  好吧,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想說一點——今日進化並未停止。

  我們人類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建立不同的國家,已經形成不同進化方向的“族群”。

  不同的國家文化不同,進化方向並不相同。

  比如在中國,要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被更多成員尊重,一直方向是指向“權勢”。

  幾千年發展,讀書人只為做官。喊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未思考人類本身和發展。在我們國家,有更強大的“會來事”的能力,“圓滑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的人,會爬到更加高位,獲得更多權力和資源。

  自然而然我們這個群體的進化方向,是向著為人處事,也就是所謂“政治”能力去進化的。

  上下5000年,只有幾項像樣的發明創造,大部分靈光閃現的能改善生活的發明物,都消失在歷史長河。比如蔡發明了紙,但是紙的普及卻是發明後好幾百年後的事。活字印刷術也是。只因太多人識字懂知識,會動搖權力階層。所以被壓制下。

  而世界上一些別的“族群”,進化出以追求科學,追求真相,追求好奇心為重要方向的進化目標,比如,製作BBC這些節目的種群。

  中國人有錢了也會去買房子,擴張權勢,影響力(比如搞房地產,比如在同類人中追求炫耀的目的,比如用來改善家族)。而不會把錢花在探索世界真相,或是創造對整個人類種群的有意義的事物上。我們沒這麼普世之愛。這就是我們這個種族幾千年來進化方向造成的基因。

  很多人羨慕西方國家,讚揚他們的科學態度。可是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已經由一個物種,因為進化方向不同,產生了偏差。他們是大猩猩我們就是狒狒。他們是猴子A,我們就是猴子B。

  幸好地球因為網際網路,又重新聯絡在了一起!無比感謝這一點!也感謝發明網際網路,電腦,電的先進族群們。就算進化基因已經出現了偏差,就算我們那可怕的基因作祟難以達到先進種群的程度,但至少我們知道哪一種進化方向對人類未來更好。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2

  這個紀錄片裡出現了好多跟生活中接觸的人不一樣的人。同是科學家,有人開發奇怪的實驗模擬原始大氣和植物,有人穿行在非洲草原記錄人類進化的點滴足跡,有人自告奮勇地“穿越火線”,有人在田野間孜孜不倦地尋找從古至今的馬的牙齒。

  突然覺得現實世界多麼粗暴,很多人都以專業化為名義被圈在一個職業上一輩子。一輩子做一個教授,一輩子做一個會計,一輩子做一個基金經理等等。不該是這樣的不該的,世界如此遼闊,生活這麼豐富多彩,我們已經發明的職業會不會已經上萬種?這麼有限的生命幸或不幸地來到這麼無限的世界上,怎麼能把自己困於一隅而不去感受更多呢!

  我的第二職業呢,首先還是做一個寫手,為什麼不當一個詩人呢!

  還可以還可以當一個紀錄片劇本創作者。

  另一種做第二職業的方法就老套了,就是先做好一項專業,賺好多好多的錢,然後可以有資本去進行新的學習,做另一項職業;或者簡簡單單地開間咖啡館、酒吧,當個老闆也是個不錯的職業啊。

  可不要忘了你今天是這麼想的哦!即使能把吉他練到還不錯然後能去給別人表演表演這也很是不錯啊哈哈哈~~ 加油加油!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3

  第五次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的意外事件,1億年前綠藻菌吸收太陽的能量發展成植物,海平面下降植物得以上岸,綠藻菌進化出的葉片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改變地球上的大氣構造,在外層空間形成臭氧層保護植物上岸發展,動物也得以上岸。蕨類植物廣闊的葉片形成優勢開始興盛,植物統治地球;盤古大陸分裂,地貌變動,環境變得惡劣,植物要想在沙漠生存得依靠動物幫忙受精,於是進化出了花朵,花朵植物興盛時期,恐龍同時興盛。第五次大滅絕之後死去的動植物為蕨類植物帶來養料,蕨類植物再次興盛,地球回覆元氣,在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是哺乳動物,植物為了適宜哺乳動物,傳播種子,進化出果實,哺乳動物為了得到果實,進化出長手臂結實的肩部和爬樹的能力,即人類現在的樣子。為此,果實又進化出成熟度和顏色,讓動物挑熟的吃,多彩的果實(成熟的紅色)又讓哺乳動物進化出三色視系統。植物釋放的水分進入大氣形成水迴圈,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溶洞,又在地上形成喀斯特地貌。雨林的地下都有溶洞,最大的是越南中部的韓松洞和下龍灣,所以說雨林是地球之腎,植物樹木創造了地球生命存活的環境,開花植物推動生物的進化和多樣性,果實推動了哺乳動物和靈長類的進化,草原的出現使得人類祖先走出森林,在草原過上了遊牧生活,並最終誕生了人類文明。草類用自殺的方式取締了樹木對地面的統治,他們易於存活,且易燃,每次燃燒之後會殺死其他植物,而他們得以復甦,使曾經的樹林變成一片片草原,草的出現也改變了動物的飲食,更多的動物不在吃灌木樹葉而選擇了草。生活在草地的猩猩為了觀察高高草叢外的情況不得不站立起來,因此而學會了兩足行走,逐漸進化成了人類。草原進化出了小麥成為人類的食物來源,易於儲存,人便可以過群居生活,放棄了狩獵採集,進化到了農耕文明時代。進而又了村莊,小鎮,城市。

  植物造就人類,以及或在其中的這個萬千世界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4

  我記得教科書上說C4植物的優勢在於晚上開啟氣孔儲存二氧化碳,白天關上氣孔光合作用,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適宜在旱區生存。昨天看BBC的《植物之歌》,上面說C4植物是為了適應地球上普遍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到底是為了防止蒸發還是為了更給力地吸收二氧化碳呢?

  哎我的理解真是太狹隘了。正因為C4植物二氧化碳利用率高,才能在氣孔關閉的情況下繼續光合,這也必然減少水分蒸發。而這種能力也恰好適應了當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的環境。這是相輔相成的。只是教科書的描述沒有強調地球大氣的變化。那麼,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個變化曲線呢?

  回答是,地質史上二氧化碳含量變化曲線各種研究各不相同,科學界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教科書是不會寫的。就好比有的科學家認為全球在變暖,有的恰恰認為地球在進入下一個冰河世紀。而紀錄片必請某種認識傾向的科學界顧問,也可能有翻譯團隊的問題吧。

  種出個地球觀後感5

  如果我說野草改變了人類的歷史程序,你可能不信,但這卻是真的!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擊中了地球,其爆炸當量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炸藥。爆炸引發的衝擊波在一個小時內席捲了地球一圈。超過70億噸岩石被丟擲大氣層外,因受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岩石碎片重新墜入大氣層,並與大氣層劇烈摩擦成為火流星,最後以超音速砸向地面。這些墜落的隕石引發了全球性的森林、草原大火,氣溫一度高達攝氏200度。 爆炸產生的煙塵進入平流層,地球表面被遮天蔽日的塵埃包圍著,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植物大量滅絕,植食性動物死亡,大批食肉動物也隨之滅絕。地球上約80%的物種被滅絕了,但草卻存活了下來。

  大滅絕給了新生物種機會,蕨類植物率先復甦,讓地球重新煥發了生機。約 5000萬到3000萬年之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曾降低到目前的六分之一。草類為了適應此種狀況進化出了維管束,攝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渦輪增壓裝置。那之前馬和大多數植食類動物主要吃的是樹葉。之後隨著草類的興盛,大部分植食類動物改吃草,沒適應的那部分便走向了滅亡。

  當時地球上還到處是森林,不過野草有辦法逆轉這個趨勢。 乾枯的草特別容易被點燃,藉著風勢野火蔓延非常迅速。其溫度最高的位置在地面一公尺以上的'地方,最高可達360多度,足以引發森林大火,原來的森林被燒燬,大片的野草取代了原始森林。而野草埋在地下的根莖則幾乎不受損,大約半月左右火過之處便又青草遍野。

  草類中含有大量的矽,食草動物吸收的矽被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食草動物每天會產生數百萬噸的糞便,它們被雨水衝入河裡,最終流入了海洋。這些進入大海的二氧化矽使矽藻大量繁殖。矽藻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矽藻盛開時能覆蓋超過十分之一的海洋麵積,大氣中四分之一的氧氣是由矽藻產生的。

  隨著森林的減少,五百萬年前原來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動物不得不下地覓食。科學家在南非草原上的觀察和研究表明,當野草長高後視野受阻,下地的大猩猩不得不經常後肢直立起來觀察捕食者和獵物的情況。就這樣500萬年前野草的興盛使靈長類開始了下地行走。

  在以色列的哥貝克力石陣,人們發現了大量石器時代的雕塑,建造年代在12000年前,用石頭來刻石頭既費工時又要求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以石器時代遊獵和採集生產方式所能達到的人口供養率,很難養活如此大規模的非生產人口。為什麼當時能支撐起如此龐大而複雜的藝術創作呢?最終植物學家們找到了原因,他們在石陣附近發現了人類最早可以收割的野生小麥。

  按照自然選擇, 植物一切為了傳播自己的基因,所以最早的野生小麥在莖稈間有一排特殊的細胞讓小麥成熟後由於受重力和風的影響很容易剝落。當時的人們根本無法收割。直到人們發現了基因突變的小麥,這些小麥中莖稈處托住種子的細胞更加強韌,這使小麥的種子成熟後將十分難於剝落。這對小麥本身來說絕對不是好事,但對人類來說卻是空前的利好訊息。

  人們特意培養這些極為少數的變異野生小麥,並逐步擴大種植面積,使得食物產量大大提高,可以養活更多的非勞動人口。他們放棄了狩獵和採集,不再隨水草而居,從而轉變為最初的農民,開始了定居生活,由此產生了村莊、集鎮和城市。所以說,野草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