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沒機會觀看,這次下定決心好好觀看,因為早就聽說的音樂同行——音樂教師馬修。觀看中和看完後我的心中一向充滿了感動和敬佩,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電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歡這個名字,給人無盡的聯想:一群被放逐的社會邊緣青少年,將迎來童心舒醒、夢想放飛的春天;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以樂育人的實驗中,獲得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春天!

  克雷芒馬修是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事業跌落低谷之至,他無奈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裡當學監,教音樂。這是一所收容行為偏差學生的管教寄宿學校,名叫“池塘之底”,顧名思義,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積的底部。對於池塘外面的世界來說,他們是有問題的學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錯誤的學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見天日。學生在那裡,無異於臉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貼上了標籤:逃學、吸菸、撒謊、偷盜、打架……在家長、社會、學校眼裡,這孩子都已無可救藥,唯一對付他們的武器,就是校長那“一犯錯就處罰”的金科玉律。

  初到這個地方,克雷芒馬修的第一天是在顫顫驚驚中度過的:他目睹馬桑大叔被傷血流滿面,他聽聞學生犯錯找不到肇事者要團體處罰,他一進課室就被捉弄得下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裡的孩子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靈。

  都是大鬧天宮的弼馬溫,就看這個如來佛如何妙筆生花,馬修對付問題學生可謂剛柔並濟、文武張馳,值得教育同行學習:

  方法一:處罰,威而不嚴。抓到了傷害馬桑大叔的學生,他沒有告發讓孩子去關禁閉,而是代以處罰孩子去當馬桑大叔的護理員。孩子原本充滿仇恨的心,因為馬桑大叔的耐心與誇獎,變得收斂而具有憐憫之心。

  方法二:假慍,慈而待之。馬修初進課室,看到學生在人體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菸的惡作劇,他拿下煙,輕語道:“教室禁止吸菸,你也不例外。”學生在黑板上醜化他的畫像,他“以牙還牙”,把學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換位思考。皮埃爾往馬修臉上扔墨水,母親憤怒同學生氣,他對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愛不願與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們的心思,並以這種善解人意的方式去與他們相處,否則他不會冒著違反校規之名帶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樂,獲得共鳴。馬修認為:“運動和音樂是促進國家團結的力量。”在歌聲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神的清澈盪漾,那種純淨無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喚回來,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方法五:寬恕,重獲新生。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馬修以退為進,墨水事件過後,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極強的皮埃爾,剝奪了他的獨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來觀賞之時,他讓蜷縮在角落裡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寬恕的喜悅,一種全新的開始……”

  馬修的實驗沒獲得完全的支援,他的合唱團也因校長的干預而轉為“地下”狀態,他試圖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終還被專橫狹隘的校長開除。這真是一個生命的嚴冬,當他提著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個視窗時,他是多麼地心有不甘,突然,一隻只寫滿橫七豎八筆劃的紙飛機從視窗飛出來,如雪花般飛下,這一刻,無論是馬修還是觀眾,都是一種心靈的沉醉與震憾,悠揚的歌聲如沖天的凌雲壯志,簡寥的畫面美得令人動容。

  當然還有一個失敗的例子:蒙丹因被誤會偷盜錢財而遣送到少教所,這個少年懷著滿腔的憤怒與怨恨,潛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燒。對於一個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簡單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毀滅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2

  深夜兩點,伴隨著那純淨、清新的童聲合唱,我再次靜靜地欣賞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到那個微馱著背,微禿的頭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惆悵:馬修老師,你又將去哪裡拯救失愛的孩子……

  故事講述一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個被稱為“塘底”的學校任職,學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樣,一個個行為很不規範:愛說謊、惡作劇、偷竊、吸菸……幾乎無惡不作,都是典型的問題學生。這裡的學生另老師們失去笑容,令老師們除了呵斥、怒罵,就只能採用“關禁閉”的懲罰方式。這裡簡直不能稱為學校,而是一個“少年收容所”。但馬修老師的到來,彷彿給孩子們吹來了一股春風,送來了一縷陽光。他憑著對孩子真誠的愛,憑著對音樂執著的愛,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的學生,用愛的力量拯救了學生。

  初為人師時看到這部電影,除了感動,心中還會萌發一句誓言:要做一個像馬修先生一樣的老師,對孩子要充滿耐心,用真誠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幾年的教學生活,讓我對自己當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議。學生行為不規範,反覆提醒也不奏效,會讓我愁眉不展;學生脾氣頑劣,屢教不改會讓我抓狂;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啟而不發會讓我失望……那時,細心、耐心、愛心似乎都離我遠去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也有過深深地懷疑:我應該不適合當老師的吧?

  再次欣賞完這部電影,心中湧動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憂慮。馬修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群讓正常人看來很不正常的“問題學生”,用校長認為很不可思議的方法感化了學生,感動了校園內一個個樸素的老師們。電影中的馬修先生沒有華麗的衣著,沒有俊美的外表,可卻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著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對孩子真誠的愛。他關心孩子的家庭環境,他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他懂得用音樂使孩子凝聚起來,規範起來。組建合唱團雖是一個偶然,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一個智慧的舉措。記得馬修老師拎著行李箱被勢利、暴虐的校長趕出校園時,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送行,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無奈,有冤屈,有不捨,但是當他走過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視窗飄下一隻只小飛機,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孩子們心中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話語時,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時,感動的不僅僅是馬修先生,每一位觀眾都會為此潸然而下!這是一份感動,也是一種敬意!終於孩子們因為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質的變化。

  對比“塘底”的孩子,我們教室裡的孩子真是優秀多了!孩子們會在老師繁忙時幫著擦黑板、發本子;會在集體活動中奮力拼搏,為集體爭光;會在上課時積極思考、響亮發言……我想我比馬修老師幸運多了。對呀,我的孩子們也有違反紀律時,也有不愛學習時,也有偷懶玩鬧時……然而馬修老師都能將頑石變成潤玉,我們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師的愛,也需要教師的智。世界著名指揮家莫朗,是在馬修先生智慧的雙眼中被發現的,是在馬修先生不斷地鼓勵中培養起來的。在我們的教室中,相信應該也有音樂家、運動員、演說家、科學家……的存在。

  聽著那悠揚、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會跟著輕輕哼唱,心靈因此被盪滌著。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師,但我應該如馬修老師一樣,儘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礙,但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嚮往,只要真誠付出我們的愛,只要努力為孩子的未來發展著想,我們也將無悔於教師這個職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3

  孫傳開“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為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週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著,等著……是為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裡的學監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為他堅信爸爸會在週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著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為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為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偽、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後來因為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眾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可見此人的兩面性。也正是因為校長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度,使得後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著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著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眾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幹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著孩子們在山裡玩耍,可以說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為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後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裡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抬頭一看,視窗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為圍牆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後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裡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著,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著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這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透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為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4

  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馬修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卻立體生動,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動——反應”的懲罰方式,暴戾而簡單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菸、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取得他們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從講述生命的意義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所以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

  影片最感人的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週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週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定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儘管有點落魄。

  馬修離開時,二樓的視窗飛出孩子們摺疊的紙飛機,和著純淨的歌聲.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和馬修告別.在那一刻,我看到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樂是點睛之筆。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童聲合唱宛如天籟,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5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為時間關係,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麼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絡我們的所學佈置了撰寫觀後感的作業。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群被大眾視為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生了改變。如果說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麼我要說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於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為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為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於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為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並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著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說,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可以說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著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著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說,早期兒童的行為特徵、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律性都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為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透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作靈感很多源於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蘊藏著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著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於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於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為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揮著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在這群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成為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6

  假期裡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麼也理不清一個具體思路。想起還要看電影於是就放下一切去書房,開啟電腦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國片,剛開始毫不起眼就是音樂家皮耶和助理的對話,以及皮耶在知道母親病危依然堅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音樂會。隨著指揮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緒也起起伏伏,這電影究竟要說些什麼帶著些許的焦急與不耐繼續看下去這是皮耶回到家鄉參加母親的葬禮。就在當天的夜裡故事開始了,當那個總等待週六的孩子捧著馬圖老師的日記來找皮耶時我的興趣開始點燃。

  馬圖老師的來到那個叫“塘底”的特殊學校,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們也會想到是墮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當馬圖老師走進學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長是自負的,遇到的學生是頑劣的,我想他的心裡更會覺得灰暗到底。可接下來事情又微微又了變化,當那個好心的大叔被學生傷的幾乎眼瞎,當那個離開的老師展示被學生傷的縫了幾十針的胳膊,我想這樣的事實面前馬圖會怎樣處理,帶著好奇就堅定的隨馬圖老師一塊去接觸這個讓人沮喪的地方。

  校長這個人在面對受傷大叔不想著怎麼去治療,而是選擇粗暴的找兇手這點讓人無奈,更可恨的當找不到兇手讓馬圖老師從名單裡任意選一個來懲罰,他認為是一個殺雞儆猴的方法,還得意地向馬圖說“行動”。此時我看到了馬圖眼中流露出的無奈、不忍、還有失望,他試圖想給校長說些什麼卻被無情粗暴的打斷。

  這個學校不負塘底之稱學生與街頭混混無樣,給老師起綽號課堂上搞惡作劇著實令人頭疼,此時我不再好奇而是興致勃勃的看馬圖行動,對就是“馬圖行動”.

  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肖像來諷刺他,他以其人之道還之讓這個孩子知道此種做法帶來的是什麼。學生犯下的錯誤很多畢竟是一群被稱為是問題的孩子,可是馬圖老師都一一化解了,最後我發現化解這些的主要方法是愛和耐心。再想我們自己班上的孩子比這些孩子可愛多了我們為什麼總抱怨學生這個那個我們缺少了馬圖老師的什麼。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個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人,當學校丟了一大筆錢校長在嚴刑逼問下沒有問清實情就丟給他一頂小偷的帽子,並找警察來抓他,蒙丹沒有反抗,校長不聽嗎圖的解釋,在警察帶走蒙丹的一剎他突然望著馬圖老師笑了。這個笑太意味深長,日後校工找到了那筆錢證明蒙丹不是賊,馬圖想讓校長給蒙丹平凡,可校長又是什麼態度,又是怎麼說的,這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這樣一群問題孩子馬圖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孩子們分類,什麼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類創立了自己的合唱團,這在別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長更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當合唱團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評時校長又不知恥的把功勞撈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校長不知有沒有想過當他阻止時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偷偷去練習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馬圖老師卻像頑石下的雜草一般,堅強的伸長著

  蒙丹回來了帶著報復回來了,在校長即將授勳章時回來了,這個鏡頭好有諷刺,愛學生的老師領著學生親近自然去了,校長領榮耀去了,學校著火了校長的榮耀沒了,學校沒了,當人們為這60多個孩子傷心時,峰迴路轉老師領著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出現了,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帶著滿足,可校長憤怒了,他不感激馬圖挽救了孩子還埋怨馬圖沒有看好學校還因此解僱了他。

  馬兔拿著行李走了,學生卻被校長束縛著沒人來送,此時我又很又難過這些孩子好無情,當紙飛機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時,當馬圖念出學生的名字時我的淚流出來了再也止不住了,腦中就兩個字“值了”。

  當影片結束時,我又看了看這個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馬圖,那個胖胖的有點禿頂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7

  如果有機會,我會向周邊的老師們毫不猶豫的說說,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關於教育的影片,有一個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學校,一個鐵血無情的校長,一位出色的老師。他用詩歌、音樂和自身行動去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非常的和藹可親,教學方式都是去引導和啟蒙學生。而影片中隨處可以看到以校方為代表的制度和學生內心本質的衝突。馬修發現孩子們對唱歌的喜愛而組建了合唱團是這部影片的轉折點。正是因為有了對思想的批判和對靈魂的發現,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樂來拯救孩子,也是對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滿足,老師用這種方式將池塘底的孩子們拉出黑暗,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們的世界裡需要這樣的教師——對弱者幫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幫助他們創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莊子說過,千里馬因為伯樂的存在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對那些孩子,我更願意相信我不喜歡的韓愈說過的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修的好,不是因為他職業的“平凡”,也不是因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為他是真正能夠聽見並且尊重千里馬的心聲的“伯樂”。有一種“無為”,正是因為“懂得”,否則,我們不會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會上閃爍的熠熠光輝。

  那個老師馬修曾說,永遠不要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他等來了創作音樂的動力,莫航治等來了人生的轉折,小個子佩皮諾等來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長期得不到關愛、習慣了被一視同仁粗暴對待的孩子們,等來了他們的春天。這部電影不但帶來貫穿始終動人的歌聲,師生情深的故事,還帶來對於執著等待著的人們的感動。

  莫杭治話不多,但不是個省心的孩子。倔強卻安靜地和這個學校裡的制度抗爭著。如果不是馬修,可能他就不過碌碌一生。馬修給他啟蒙教育,讓他在合唱團中領唱,發掘他的潛力,並試圖把他送到正規的音樂學院。他因為受到處罰,在伯爵夫人來聽演唱時被安排在旁邊看著,輪到他獨唱的時候,馬修結束了對他的懲罰,面對他,給他一個開始的手勢。最難忘他從滿臉哀怨的神情,到驚訝,到站好認真張嘴發出第一個音節的那幾秒鐘鏡頭,正如馬修說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後的莫杭治,事業有成,他已經忘了那個啟蒙老師的名字了,但是有些東西,註定他永遠忘不了。

  佩皮諾是個孤兒,父母都在戰爭中死了,但他總認為他爸爸會在週六來接他。他敏感,膽小,被同學欺負,雖說不怎麼惹事,可是幾乎什麼都不會。當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他抱著自己的小包跑過來,怯怯的問,你能帶我走麼?那應該是他做出最勇敢的決定吧。電影裡說:佩皮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

  對於縱火併間接逼走了老師的壞學生蒙丹,雖然他長著一張流氓般的臉孔,有著流氓般的行徑,我卻無法恨他。他只不過是失敗教育的犧牲品。看著他向老師吐著菸圈的神情,他在禁閉室默默躺著的樣子,以及他被校長毆打併辱罵時倔犟的眼神,誰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著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後,馬修被迫離職,並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們告別。當他無奈走在離開的路上時,從天而降雪片般的紙飛機,每張上都歪歪扭扭地寫著孩子們給他的話。孩子們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別,並以鎖住門來抗議校長的決定。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麼,也是每個當老師的人等待的吧。

  總之,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當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說過天才的成長需要自由與寬容,普通人的成長則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對人生選擇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希望我的孩子能視線自己的願望,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8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賞析簡介總結 電影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傑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等主演的法國影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耶爾·莫昂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舊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搗蛋和被罰,學習和改造,壓抑和等待,生活日復一日,了無新意。

  這一天,來了一位個頭不高、其貌不揚的中年禿頭男士克萊蒙·馬修,他的任務是接替一位被頑童們折磨得遍身傷痕的學監。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為了一個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無望的未來,暴戾,不信任瀰漫在四周。 到任後克萊蒙·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蒙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 克萊蒙偶然發現班上頑劣的孩子編著小曲罵人時,他腦瓜靈光一現,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目的是重塑這一群放浪孩子們的心靈。克萊蒙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耶爾·莫昂奇,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蒙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萊蒙·馬修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彷彿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為從克萊蒙·馬修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醜陋和失敗。

  不久,其它幾位老師與學生聯合上訴,趕走了壞校長。 倒敘的手法也告訴人們,那位平凡的老師其實已經獲得了幸福的回報:他的弟子如願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也間接實現了老師平生的夢想。他平淡度過餘生,可是,留下了一個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輝。 電影評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簡單質樸的影片。一位評論家為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己獨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寬容救贖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遺棄的孩子的心靈。讓這一幫不被老師認同、喜愛調皮搗蛋,甚至過分惡作劇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並且找到了自己的而準確定位,成為有用的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在這部電影中,那些被認為是朽木的孩子們,就在一座被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以“犯錯-懲罰”的方式折磨著他們幼小的心靈。正是由於這樣的缺乏人性關懷的教育體制下,才使這些孩子們更加叛逆、調皮、孤僻,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實在讓人覺得這幫孩子的確不是省油的燈。

  而對於這些調皮的學生,馬修老師並沒有按照校長的方式去管教這些孩子們。在影片的一開始,當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當從其它老師那瞭解到,他所教的學生是那麼的麻煩、搗蛋。但馬修老師沒有以與他們相同的想法來看待他的學生。 就像當馬修老師知道了是勒蓋萊克在馬克森斯的門上做手腳,導致馬克森斯受傷之後,並沒有帶他去見校長並關禁閉,而是讓他去照顧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復為止。這一點便能很清晰的證明馬修老師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9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教育影片,這個暑假,我終於拔空認真觀看了兩遍。影片以馬修老師和哈善院長不同教育理念的鮮明對比為主線,圍繞著幾個典型少年的教育問題,以倒敘的手段再現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為偏差輔育院——“池塘畔底”輔育院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聽來激動人心的音樂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個個平常又細小的情節所感動——

  感動一:給學生一個合適的臺階,他們才有可能順階而下。

  那個打傷了麥神父的蓋賀克,他是幸運的,在他犯下大錯的時候正好馬修老師來到了這所學院,使這個孩子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聰明的馬修老師沒有聽從院長的指示將他關禁閉,在他得知了是他打傷麥神父的同時,馬修老師在哈院長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著馬修老師改用另一種懲罰的方式,讓蓋賀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不知內情的神父誇蓋賀克是個好孩子,能主動要求去照顧他,不斷地感謝他。這樣的方式讓他深深地感到自責,孩子從心底裡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想,這遠遠比粗野的關禁閉懲罰更能震撼一個人的心。試想,如果馬修老師沒有采取這樣的方式,而是將他關禁閉,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就像那位之後被收容的問題學生孟丹一樣,在院長極端地對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了這所學院,而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由此不難看出轉變就是從下一個錯誤的臺階開始,馬修老師為犯錯的蓋賀克鋪設了認錯的臺階,蓋賀克在老師的幫助下正視了自身的錯誤,最終得到了轉變,同時也再次說明了寬容與愛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動二:你只看到在這裡邪惡的一面。

  馬修老師說的對,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惡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東西也只能被掩蓋。我們是教育者,承擔的責任永遠是培育一個人,轉變一個人,我們不是法官,不是一個宣判者。哈善院長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為——反應,犯錯——懲罰,為學院裡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寫下了不可救藥的判決書,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毀滅一個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學會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樣,在他說那句話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學會唱一些簡單的歌曲了。就像我們有時會給人戴一頂高帽子來鼓勵人向上一樣,同時,如果在任何一件事開始前就將人一棍子打死,那麼就等於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修老師總能不斷的發掘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感動三:尋找教育的契機,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影片中,馬修老師總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學生的錯誤一筆帶過。那位後來成為指揮家的莫翰奇,當他對著馬修老師表示反抗,不願意唱歌的時候,馬修老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粗野無禮不符合你的個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莫翰奇。

  他用對這些孩子的愛喚醒了孩子們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時他能抓住適當的契機去引領孩子:當孩子們編了一首諷刺老師的歌,無意中被老師聽到,機智的馬修非但沒有生氣,而是從中發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這對於一個過氣的作曲家來說,彷彿看到了春天的氣息,他重新開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斷地給予他靈感,最終孩子們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讓馬修老師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心靈上的滿足,這應該就是教學相長的妙處。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我想,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努力,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伯樂,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0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過數遍,仍讓我參不透的電影,因為人物與人物之間太多的眼神交流,讓我總忍不住揣度這一顰一笑背後的深意,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載體的。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教育失敗。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轉變了多少。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強壓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無強壓的情況下他們能懂得自我約束,學會自我管理,最終成就自我。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電影中,那個讓孩子們難忘的學監——克萊門特·馬修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他讓那個一直堅信著“爸爸週六來接我”的派皮諾在電影最後發出了“求你把我帶走吧”的懇求;他讓學生們敢於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鎖住了門,提起筆寫下真摯的話語,託那一架架飛落的紙飛機傳遞他們對馬修的不捨與喜愛;他讓一個個面無表情,一臉陰鬱的孩子們有了笑容;他讓一群會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等的問題學生成為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讓一群冷漠的同事變得感性起來,敢於同不合理制度抗爭······電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馬修這個優秀的音樂家、學監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常常把“行動—反應”掛嘴邊的校長,“犯規——處罰”是他一貫、單一的教育模式。在這裡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裡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馬修的出現無疑讓這個“放牛班”的孩子們迎來了春天。

  起初,我覺得馬修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他眼睜睜地看著無辜的孩子被強行拉進去關禁閉卻不敢吱聲,他只敢站在校長室門外,聽著孩子被校長無情掌摑,卻不敢進去勸阻······但後來我理解了他的這份懦弱,因為對於一個失業的人來說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飯碗就必須在這樣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領導,這是他的無奈。所幸,他骨子裡是一個有愛心,有耐心,滿懷教育熱忱的優秀教師、音樂家,他會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們愛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這個興趣點,以音樂作為他教育的載體,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親自為孩子們量身定製的樂曲,讓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據孩子們的情況,給他們分好聲部,一點點地教孩子們唱,體現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時間後,我們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專注動情,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快樂活躍卻遵守規矩的身影,看到了他們的互助友愛······教育是需要載體的,這個載體是以孩子的興趣點為著力點的,所以我們得向馬修一樣,發現問題後該分析問題,尋找教育的載體,然後加以實踐、反思、總結。

  看著馬修深夜還在為孩子們創作歌曲,看著他全情投入地訓練著孩子們歌唱,看著他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的適度教育,看到他時刻關注著孩子們的舉動,揣度孩子們的內心,總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覺得很慚愧,不由得捫心自問: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呢?我的教育能改變什麼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漸漸喪失了工作的熱忱,面對那些問題學生,我常常表現得很沒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訓斥,沒有別的方式。學生罵疲了,自己也訓累了。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啟發,我也應該尋找教育的載體,孩子們喜歡玩,我也可以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遊戲活動方案,加以實施,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了也沒關係,可以反思總結,從頭再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1

  推薦在校長佈置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真的不以為然,在我潛意識裡,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電影。我甚至在想,到網上看一些這部電影的影評,憑我的水平寫一個觀後感,相信不會太離譜。

  因此,在校長佈置了四天後,我依然沒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辦公室裡,我甚至調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嗎?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說實話,那天的課我上得很鬱悶,一是因為自己的隨身碟丟了,二是上課的時候學友在講題目,唐亞慶居然和李曉文傳乒乓球拍,我讓他下課和李曉文去我辦公室,他居然在課堂跟我理論起來。我沒有過多的計較他,掐斷了他的話。課後在我辦公室,我要唐亞慶給我個交代(實際我想讓他自己有所認識)。冷靜思考,唐亞慶是個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請出校長幫幫我,於是我找藉口說要找校長評評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長很爽快地答應了,而在辦公室答應得好好的唐亞慶卻想反悔,我拒絕了他。

  就在校長和唐亞慶交談的時候,我心情很不平靜。如果校長認為我不對,我是否真的向唐亞慶道歉呢?唐亞慶又會和校長說出什麼樣的話來?校長又怎樣看待我呢?不經意間我就走進了三樓教室機房,坐在電腦旁,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放牛班的春天》。一開始實在是沒看懂,當看到馬修老師走進那所學校,面對那麼一群孩子時,我一方面在為馬修老師擔心,一方面也為自己慶幸。從影片的第十分鐘一直到第55分鐘,我的心情都沉悶,為馬修,也為自己,我甚至覺得,我們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見得有回報,反思再多不見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這個時間,在影片中的那個考試場面中,兩個可愛孩子的對話讓我由衷地笑了。那個片段是:

  (考試時)

  貝比諾:我們是朋友嗎?

  勒克和:是啊!

  貝比諾:那你告訴我,5+3=?

  勒克和:應該是53。

  貝比諾:你確定?

  勒克和:確定!

  貝比諾:好,謝謝

  此時我才覺得,再壞的孩子說到底也壞不到哪兒去,是我們做教育的人把他們想壞了。

  不知不覺中看完了整部電影,或許你讓我說出其中某個人物的姓名我依然無法做到,因為我覺得這樣的電影就像教育一樣,一次、兩次是讀不出他的味道的。時間的關係,我不可能再重頭看一遍,至少在當時我不會這樣做,但我還是回過頭把自己認為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馬修老師的很多做法,讓人回味。

  鏡頭一:在剛組建合唱團的時候,他讓小不點貝比諾作為他合唱團的團長助理,每次排練的時候,貝比諾都是看著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發現不愛吭聲的他也跟著動起來,儘管是很細微的表現。還有那個當樂譜架的孩子,也許他一開始覺得尷尬,但如果讓他唱歌,他或許會更加尷尬。給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馬修老師做得真棒。

  鏡頭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潑向馬修以後,馬修老師在隨後的排練中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這對一個很有唱歌天賦而且已經被賦予重要角色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打擊。但沒有這樣的打擊不足以讓這個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緒顯得異常的低落。特別是全體合唱隊員為公爵婦人心獻歌的時候,他一個人呆在一邊,我們能夠體會到孩子很後悔,很渴望自己也有這樣的機會,甚至他對馬修老師還有恨意。但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獨唱部分時,馬修老師忽然轉向他,用指揮的手勢告訴他獨唱開始了,此時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們犯了錯誤,我們需要包容,但不應該是一味的包容,適當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後我們給孩子機會去改正,去證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亞慶這樣的一個孩子,適時的打壓會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壓到他毫無氣力的時候,你的攙扶或許能讓其感動。

  我渴望成為馬修那樣的老師,但我知道電影永遠是電影,而我們面對的現實教育將更為複雜。《放牛班的春天》改變的也許僅僅是我們的想法,教育的做法還得靠我們在不斷的摸索和反思中獲得。

  當馬修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時,我回到現實,我們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2

  其實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片子了,一直沒有機會來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發現它是那麼的不可思議,裡面的音樂讓人的心靈得到放飛。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讓我想到了我現在的學生。總之品過後知道了一句話,就是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每一個學生的“克萊蒙馬修”。

  那是一個偏僻的鄉村。在那個鄉村裡,有一個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在那所並不大的寄宿學校裡生活著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要隨時接受並且服從來自所謂“寄宿學校校長”的懲罰,似乎他們是被社會遺棄的孩子,就像是陽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塵埃。

  他們孤獨,自閉,甚至自暴自棄。這使學校時刻都處在危險而壓抑的氣氛中。而那個面目冰冷的校長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種體罰試圖使這些“軌道外的隕石”步入正途,這一切,都使這個“池塘之底”變成了池塘中最為冰冷的囚牢。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著,直到克萊蒙馬修的到來……

  “我叫克萊蒙馬修,是一個音樂家。”那個可愛的老頭不斷對我們說。

  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無論是哪個學生,在他的合唱隊裡都有著自己的位置,不會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調的做樂譜架,這一個個可笑的職位,卻讓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變得,明亮起來。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pierre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但生活總是不那麼完美,克萊門特因為一次意外而被迫離開了學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進步的傳承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所謂師德也應該包含三個方面:教導做人的道理,即傳道;傳授專業知識,即受業;引導培養學生髮展,即解惑。克萊門特雖然是一個學監,沒有課程職責就是管理學生,但他深愛音樂,也很有愛心,看到這些被關在一個沉悶陰冷的空間的孩子後,希望用音樂喚起這些孩子們的興趣,培養他們一種正確的思維、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簡單,沒有祈望什麼,更沒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麼,只是當他發現皮埃爾的聲音和樂感時,才意識到一個天才可能出現,因此加以引導和保護,而他這麼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沒有想到回報,甚至一點點的即得利益也沒有,反倒是冒著與校長作對的風險。所以克萊門特的偉大之處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甘於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對的孩子是公認的頑劣不堪甚至沾染惡習,他依然像一個傳教士一樣孜孜不倦,雖然一開始消沉過,但依然耐心堅持,全身心的投入,並對孩子們充滿了關心愛護。最可貴的是影片的最後,克萊門特暗戀的皮埃爾的母親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而恰恰在此時他也被校長解僱,情場職場雙失意的學監在此時也沒有後悔一直以來為學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長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嚴和風度的離開了學校,在他後來的日子裡一直給別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從沒有為他的付出感到後悔和不值得,只是把這段日子當作履行自己的職責,毫無索取的意思。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差學生,只有在環境的逼迫下才會使人變壞的,就像片子裡面的孩子一樣,他們都是因為家庭的各種原因才導致十分頑皮的,只要有人給予他們愛和寬容,他們就會變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衝出內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3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可是當馬修老師被辭退,學生們從石堡中揮動著小手、紙飛機夾著合唱聲向老師送別、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要和老師一起走時,我仍然禁不住眼溼。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麼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師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確實,教師承擔著“人師”的責任,這不僅需要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對學生的教育愛。這種教育信仰和教育愛是構成教師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教育愛不同於基於親緣關係上的母愛,教育愛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是教師基於教育信仰之上對學生真誠的尊重、信任、欣賞和期待。教師是和鮮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師生之間情感關係。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很容易轉化成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感,這種情感紐帶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學校生活都抱一種積極投入的態度。

  做為老師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那麼老師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透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在於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後,還剩下什麼樣的素質,精神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4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也使即將身為教師的我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身為一名教師,馬修就是我們的榜樣,他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而電影中的這群孩子就是這樣一批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

  面對這樣一群幾乎不把老師放在眼裡,一味胡鬧的孩子,輔育院的人都採取體罰、緊閉,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師面對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撓頭表示無能為力,怎麼辦,只能“放牛”唄。有多少人能相信,他們也有春天。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許懷疑過,猶豫過,但他最終做到了,他就是一個名叫克萊蒙馬修的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那時的他僅僅是一名代課老師,還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師。他來到這個學校代課,原本只是想著餬口謀生,但是沒想到他甚至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一生。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這些問題學生幾乎都很喜歡唱歌,而且那個叫莫翰奇的孩子還擁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了土裡,如果沒人把它刨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對於莫翰奇而言,這個刨土人就是馬修老師。

  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心中沒有愛,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樂,對於一個老師來說,心中沒有愛,他的教學生涯就像沙漠一樣荒蕪。

  克萊蒙馬修正是心中有愛,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樂,也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一生,使他們獲得了屬於他們的春天。

  影片中的這幫孩子都是10歲左右的年紀,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

  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為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莫翰奇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著孩子們那因為受到肯定鼓勵而分外專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動真的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為什麼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

  他們僅僅只是孩子,他們天真無邪,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如此真摯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有消防員、有牛仔、有馴虎員,甚至是拿破崙將軍。也許為了實現這些願望,在沒有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難免走了一些彎路。當藏於地板縫中的錢和口琴被發現時,馬修老師在氣憤中找到孩子時,得到的答案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也讓老師感到心如針扎。“我想買一個熱氣球!”望著如此真摯的目光,馬修老師和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了。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於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00字15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絡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

  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麥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他的善良,用他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

  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時,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作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時時刻刻關心你的每一位學生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

  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