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京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京劇觀後感1
京劇之所以被譽為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代表,還被稱為是“國粹”,我想原因應該就在眼前的戲曲表演中。充滿繽紛色澤的服裝,濃重的中國氣息,一位位邁著京劇步伐的演員們登場了。一個甩袖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將京劇氣息紛撒至劇院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彷彿讓人身臨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劇的大殿;一個眼神讓大家把吸引力紛紛投向了他們,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國京劇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麼乏味,而是令人沉醉於此。同學們的目光緊盯著舞臺上的演員們,沒有搖頭,沒有做別的什麼,只有注視,眼中充滿著讚歎的神色,好美啊!原來京劇也可以演繹的這樣脫俗富有虛實的色彩。
烏黑的環境中,皎潔的月光下,“咕咕……咕咕……”貓頭鷹在啼叫著,是什麼讓它緊張起來了?是什麼讓黑暗的使者警惕著!啊,有一場打鬥,悄無聲息的來臨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著前方的道路,緊皺著的眉頭,表現著他的焦急與憤怒。依然伸了伸頭,苦苦地尋睨著,他在哪裡,我要殺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憤怒的神色溢於言表。啊,拿命來!探著手,伸著頭,咦,就在此時,旁邊是個人!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嗎?砰砰乓乓,開打了。演員們的紮實功底頓時顯現了出來,恩,沒有語言的修飾,只通過兩名演員虛擬的表演各種武鬥招式,把“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三岔口》登場了。
一招一式,行雲流水,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不愧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納。汗水的背後除了努力,便是堅持。演員們的唱、念、做、打沒有一樣不是信手捏來的。是的,在我們看來的十分普通的一個動作,他們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無不讓我們由衷的讚歎、敬佩。掌聲猶如陣陣波濤,席捲了整個劇場,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我們為他們吶喊,為他們的精神而祝福,演員們臉上的微笑,折現了他們內心的喜悅,沐浴在讚美聲中,多年裡來的艱苦鍛鍊也變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相信中國的京劇必會閃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京劇觀後感2
陪奶奶看京劇節目的時候,有一出京劇叫《硃砂痣》。
乍一聽戲名,我想起了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那段關於硃砂痣的描寫: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只是衣服 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我當時還有些納悶,京劇是國粹,很多戲劇都是很久遠的古代流傳下來的,而張愛玲的小說才是近代的,這戲劇應該不是和她寫的硃砂痣有關的吧。
果然,戲劇一開展,我就發現我想的太遠了。
戲劇中的硃砂痣,講的是一個姓韓的太守,告老返鄉後,因著是孤家寡人,所以讓媒婆幫說一門親事,再討個妻子,生個孩子延續香火。
可媒婆竟是幫他找了一家有夫之婦的人家,那位年輕婦人的丈夫外出做生意,回家後便生病了,因為看病花光了積蓄,丈夫的病也不見,媒婆竟找年經婦人的丈夫給他的妻子說媒,說賣了錢也可以給他看病,而且如果他的病治不好,他的妻子的後半生也有了著落。
這一段的劇情,怎麼看著,都有點兒覺得媒婆不道德。
後來婦人嫁給太守,洞房花燭夜時,太守問了年輕婦人的家境,聽聞她是賣身為夫治病。心存仁厚的太守竟是燒了婚書,不僅讓婦人回家去與丈夫團聚,不收回聘禮錢,還額外地送了年輕婦人一百兩銀子給夫君治病。
好人總歸是有好報的,年輕的婦人的夫妻有了銀子治好了病,上太守家登門致謝。知道太守沒有子嗣,年輕婦人的丈夫決定幫太守買一個孩子。
做為一個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年輕女人的丈夫很快就為太守買回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
在小男孩與太守相見後,幾經詢問,太守竟意外地發現,這個買回的兒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新生兒子,兩人不僅相貌形似,而且小男孩的腳心有一顆硃砂痣,正是太守當年記憶中的自己兒子的腳心的胎記。
太守為人正直,不奪人所愛,仗義施財,他的好心,終是得到了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