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精選10篇)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精選10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1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著一群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著。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後,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那雖然不是什麼名曲,只是為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裡那群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後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麼。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裡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著“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著淨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覆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於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為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迴歸。因為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透過走“人性”和“溫情”的路線獲得觀眾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著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2

  最近和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於我以前所看過的電影,它既沒有曲折離奇的內容,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氣勢浩大的場面,但電影傳達的思想與精神很讓我震撼,也使我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才華橫溢,卻無發展才華機會的落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到一所“池塘畔底輔育院”當助教老師,最終用音樂的方式打開了一群問題少年封閉心靈的故事。這是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由調皮的孩子、冷酷的教師、殘忍的校長和嚴厲的制度構成,體罰、關禁閉在這裡司空見慣。馬修的音樂課進展得更是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和美麗的歌喉,卻帶著怪獸一樣邪惡的心,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但耐心、諄諄善誘的馬修把他的音樂天賦發掘了出來,救贖的靈魂終於找到了心中的夢想,唱出了天堂般的聲音。最後因為失火事件,馬修被校長解僱,臨走前還帶走了可憐的孩子佩皮諾。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述說著留念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不必悽婉哀側,無需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溫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正如一位評論家如是說道:“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儲存者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與憂傷,我想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辛酸過後,感動過後,電影更是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將來的老師,我想我學到了很多。首先,作為老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顆懂得寬容的愛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我們要懂得原諒他們的過錯,耐心地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處罰的方式,威而不嚴。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於被關禁閉,馬修包庇了他,並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癒,讓這位學生在內疚中悔悟。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棟樑,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盡我之力盡心地關愛呵護他們。但威而不嚴的處罰方式也是不可少的',這樣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至於這個合理的度,得要每位老師好好把握了。然後,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優缺點,正如馬修發掘並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才能一樣,祖國的每一朵花朵也需要園丁們的特殊優待。最後,老師要學會與孩子們找到共鳴。不言而喻,音樂就是馬修與孩子們交流的橋樑與平臺。這種共鳴,就是讓同學們覺得老師很親近,沒有太大的距離感,有什麼心事都願意跟老師分享。相信只要我們老師真心付出,會得到學生們真誠感謝的。

  如果中國的“放羊”班多一些馬修式的教育老師,那麼中國教育的春天也就不遠了。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3

  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讓人驚歎的後期製作,但它有教育者的人生指引,有學生的感恩回報,有令觀眾感動落淚的美好心靈。就是這樣一部記敘了馬修老師和“問題”學生的師生故事的電影,讓我深深地領略到教育中心靈的力量。

  這所發生如此美妙故事的學校在馬修初來的時候,充斥的是校長的暴力教育,老師的冷酷無情,學生的叛逆調皮。但馬修老師所秉持的是自己內心對教育的定義,從一開始對這所學校的不解,到之後的迅速適應,期望能在自己的努力中改變這群孩子,讓這些對未來懷揣著美好理想的孩子能離開暴力教育,並利用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特長創造和孩子進行心靈對話的機會。逐漸地,他能和孩子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同事也認同了他的努力,這麼一來學校就開始走向師生平等的教學。真正的教育就應該有這樣的平等、關愛以及指引。

  指引,是一位教育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馬修老師,他透過不同方式指導學生,讓行兇者主動照顧傷者麥神父,讓記恨老師的莫翰奇歸入合唱團,並極力改善他與他母親之間的關係。這其中不同的方式,包括適度的懲罰和獎賞,善意的提醒,堅持不懈的勸導等等。於我而言,這些都是必須學習的,引導的技巧能極大地改善師生之間的關係,建立友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還可以改正學生的習慣和思維模式,進而令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就好像莫翰奇在劇中主動學習自己的獨唱部分,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意識在改變,從老師教給我,到我要提前學,我要學更多更好的轉變。也許我沒有像馬修老師一般的引導能力,但我急切的希望能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這種能力的鍛鍊,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關愛,是師者作為高一輩者應當存有的品性。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效能否提高,不僅決定於你對他的引導,更在於你對他的鼓勵,對他的肯定,還有與他的心靈進行對話,我知道,師者與學生的對話其實都是一番關愛,因為我可以肯定沒有老師是對學生的一切不聞不問的。馬修對每一位學生都有著他的計劃,對犯錯誤者保留處罰權力,同時保有他的名字,不讓校長進行暴力教育,對自以為是者予以痛擊,令其思考自己的過錯,給予改正機會,而莫翰奇很幸運地得到了這位老師處處的關愛,也因如此改變了他,讓他展露了他唱歌的才華。那麼我,假如作為一名老師有能力讓學生懂得我的關愛,而不是厭煩,這其中的適度而為之,適度適時的處罰和鼓勵應該就是我應該摸索的,畢竟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想法。

  平等,是建立師生友好關係的必要因素。並沒有絕對的老師和學生之分,老師同樣要在學生幫助下學會處理的方法,而學生就應該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短板,努力改正,而馬修老師的執教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沒有學生就沒有令學生依依不捨的馬修,沒有馬修就沒有改變如此巨大的“問題”學生。毫無疑問,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有自己的想法,還要去聆聽學生的想法,雙方平等互敬的前提下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

  最後,我可以這麼說,教育都應該建立在心靈的基礎上,假若師者無為師之心,學者無求學之心,那麼教育無從談起,最終只會落下問題學生和無能老師的趣聞,所以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感動之餘,我沉澱下來的是對平等、關愛、指引的教育理解,同時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4

  影片講的是1949年發生在法國鄉村一所專為"再教育"兒童設定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裡的故事。在這裡,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用自己的音樂和寬容拯救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春天,帶來了希望,教師馬修的教育哲學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由低階到高階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這所寄宿制學校裡的孩子們,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強的滿足。親情的缺失,校長濫用體罰的管教方法,缺乏和孩子們心靈的溝通。馬修老師沒有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但他心裡裝著孩子們,發自心底的為他們的成長考慮,所以他的所作所為卻滿足了孩子們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贏得了孩子們的認可。

  在第一節課上馬修讀到了孩子們的理想,他覺得他們如同音樂一樣"前方總有希望"。他沒有像另一位老師那樣對這裡的孩子形成偏見——"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他永遠正面地積極關注,對孩子暫時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正是這樣的睿智和寬容,馬修老師漸漸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首先馬修老師在見識了校長的濫用體罰後,為了儘可能幫學生從校長的淫威下解脫出來,他總是儘量避免把犯錯的學生交到校長手上,還竭力為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身心傷害。因此,孩子們從他那裡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帶孩子們去野外做遊戲;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貝比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後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為了達到糾正孩子們的錯誤行為,他採取了獨特的懲罰方法:在處理樂格克弄傷馬桑大叔的問題上,馬修老師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給孩子悔改的機會,讓他自己去悔悟……這些都讓孩子們得到了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如果前面都是在體現馬修老師的偉大人格,那麼在滿足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方面,馬修老師的超強專業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試想,如果他沒有能力作出那麼優美的曲調,不能寫岀那麼契合孩子心靈的詩詞,沒有組織能力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合唱隊,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馬桑大叔那樣。在組織合唱時,馬修教師把毫無音樂天賦的兩個孩子任命為"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讓每個孩子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從活動中感受到音樂之美、集體合作之樂。另外,馬修老師透過組成合唱團,慧眼識珠,把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莫杭治推薦給了音樂學院,為他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是感人的音樂,而音樂象徵著愛。羅傑斯說過,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馬修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理解和尊重學生,因而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和認可。教育的規律是相通的,我們也需要像馬修老師般懂學生、愛學生,才能培養出凝聚力強,班風班貌優秀的班集體。向馬修老師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5

  也許沒有人會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透過一條幽靜而長遠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有這樣一所監獄般的寄宿學院,他們的校長冷酷、無情、虛偽而殘忍,裡面住著的學生們無法避免地成為了一群不學無術、野蠻、冷漠的小孩。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誰也不會在意這些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所懷著的天真爛漫的夢想:熱氣球飛行員,建築家……甚至是拿破崙那樣的將軍。刻板的校長只能以自己的準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然而一個被公認為一事無成的人——馬修來了,懷著對不一良孩子們無私的一愛一,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

  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過氣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從頑皮的孩子的喜怒哀樂中折射一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修的“善良、寬容而充滿一愛一”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一陽光的一溫一暖,春天的氣息……

  我想,曾經身為一名教師的馬修,曾經為音樂而奮鬥的馬修,是十分快樂的;然而,當馬修面對人生的最低谷,當他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當他站在“池塘畔底”哺育院的門口時,他的心中當是悲哀的吧。當他面目嚴肅地站在這群學生的面前時,定也在想,這些學生到底是怎樣的人吧;當他被學生們稱為“子彈頭”的時候,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想著,為什麼這些學生會是這樣的桀驁不遜,定也在心中暗暗地恨,為什麼自己總是這麼的倒黴,定也在心中暗暗地迷惘著,自己以後應當怎樣教育這些孩子呢?答案卻是沒有的。但是,當他了解這些孩子作惡的原因,當他看見這些孩子對校長的恐懼,當他知道這些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當他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夢想時,他曾經想要狠起來的心又軟一了。於是,他竭盡全力以音樂教育他們,他費盡心思對校長建議換種方式教育他們,他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們接受自己,……這種種的種種,無不表明他對孩子們無私、無悔、無怨的一愛一。或許,在他嘗試著透過各種途徑去取得成功卻最終失敗的時候,他是卑微的;當他為了自己心中無悔的一愛一而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著想的時候,或許他仍是卑微的、是失敗的;但是,即使他是卑微的,他的一愛一卻也是偉大的,是平常人無法超越的無私的一愛一啊!

  一愛一啊,絕對不會是卑微的啊!

  即使你一愛一的是一個遭別人憎恨的罪犯,即使你一愛一的是一群桀驁不遜的孩子,即使你一愛一的是一些無人注意的花草、動物,你的一愛一啊,終究都會帶來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啊!

  一愛一是什麼?是金子般的夢麼?是水晶般的心麼?是天使創造的奇蹟麼?一愛一啊,像閱讀一般,翻亂了邪惡的頁碼;像春風一般,洗濯了人們的心。荒野上的禿鷹,不再孤寂,因為有天使創造了一愛一的奇蹟。用仙女般的恣肆,創造一愛一的奇蹟;用天使般的心,放飛一愛一的奇蹟。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塵埃;用一愛一填滿,填滿,直到心扉敞開。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滿了一愛一,因為春姑一娘一創造了——一愛一的奇蹟。將你的一愛一,帶給身邊的人;用你的心,創造一愛一的奇蹟。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6

  上個星期,我們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法國藝術片。飛逝的歡笑和令人感動的淚水都已成為過去,卻永遠不能忘懷。一群反叛的“問題學生”被召集在一個合唱團裡,從五音不全到唱出天籟之音,譜寫出孩提的樂章,深深地打動了我。

  故事,源於馬修老師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50年的記憶。失意的音樂家馬修在一所“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中謀了一份代課的工作。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犯錯——處罰”的管理模式就是這座教養院的寫照,而馬修老師用他的善良、以一顆博愛的心、用純淨的音樂一點一滴將溫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喚回了孩子們渙散的心,唱出了天籟的歌聲,使他們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雖然新來的孟丹是個壞小子,馬修也盡力想幫助他,但是沒有效果,最後也就放棄了。但他仍是一個高尚的,讓人崇敬的教育者,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貝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馬老師一起離開時,我的眼眶禁不住溼潤了。

  教育,需要我們去尊重理解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如同父母般的關愛。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位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學習,甚至他們的思想。如馬修老師般給予學生真愛,我似乎能理解在全然沒有娛樂,只有鎮壓的生活中,突然有人教唱歌,這對於孩子們來說,簡直就是茫然中找到了信仰!

  教師,應當如馬修老師般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像他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更要“小題大做”,毫不吝嗇地說:“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不會因一點過失而在指責聲中自卑得抬不起頭來。來自單親家庭的有著天使的面孔,魔鬼心腸的皮埃爾,“犯錯——處罰”佔據著他的前半個故事,馬修老師一上任也被他弄得人仰馬翻!但是馬修老師憑著細心和愛心,發掘他的天籟之音,並肯定了他的音樂潛能,從而改變了這個“問題少年”的一生。事實上,對於所謂的問題學生,更要給予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教學,親其師,則信其道。在教育學生時,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長輩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也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瞭解、剖析孩子,為孩子們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觸動心絃,引起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年輕純真的心靈,面對的是複雜多變的內心,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善意的引導,真誠的肯定,才能使孩子們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使學校教育開出幸福的花朵!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7

  自從有了網路之後,我看過的電影只有區區的幾部美國大片, 家中的電視機也早已淪為擺設,自認為人到中年,電影已經很難再打動我,但是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之後,內心最柔然的地方再一次被觸動了!

  “池塘之底”,這是一個問題少年的學校,可是馬修,他一不是讓人一見驚豔的美女或者帥哥,也不是靈活幽默的不懂老師。甚至他見到他的學生們第一面,不自然地站在他們面前,手腳緊張地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這是個呆人,我想。他試圖拒絕校長那個愚蠢的找出惡作劇的肇事者的方法,可是被無視了。這是個平凡的人,我認為。

  馬修自認為自己是作為音樂家的一個失敗者,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即是他來到了池塘之底。他走進教室之前,聽著教室裡近乎爆炸的喧譁,似乎意識到了他所面臨的孩子們是怎樣的挑戰。但是他終於鼓起勇氣瀟灑地拉開教室大門,看著不遠處瘋狂的影子,停下腳步。然後勇敢地走進去。不幸的是,惡作劇仍然在等著他。

  沒有惱羞成怒,沒有暴跳如雷,馬修從地上爬起來,寬容幽默地拿掉孩子們放在骷髏嘴巴里的香菸。馬修替樂格克向校長撒謊。即使莫杭治羞辱地給他畫漫畫,他也只是舉重若輕地反挑釁了他一把。這特殊的“行為—反應”方式給了學生們一個親切的下馬威。

  馬修記到,接下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們聽話地拿出卡片,寫上自己的介紹,以及,他要求的,每個人的夢想。

  那個可憐的小佩皮諾,咬著筆頭。馬修拍拍他的頭以示激勵。小傢伙敏感的心馬上乖乖地滿足了。

  漸漸和孩子們熟悉之後,孩子們竟然安靜地配合馬修組織起了一個小小的合唱團。

  是什麼讓這群孩子突然乖巧?

  其實,正如馬桑老師所說,他只是個孩子,和我一樣害羞。馬桑說,他們需要關懷和寬容。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天使,肆意調皮的天使。他們不自願地被送到池塘之底,但他們依然渴求愛和尊重。馬修老師是個笨人,木木呆呆的,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可是他給與了這些孩子們最大的尊重:他教孩子們勇敢承認錯誤,因為另一個無辜的孩子在替惡作劇者承受懲罰;他教樂格克正視自己的惡作劇給馬桑老師帶來的傷害,他讓他自己從心底尋找善良;他認真閱讀孩子們的夢想,去發掘每個人的閃光點;他替孩子們掩飾一次次的錯誤,幫他們在沒有娛樂時間的日子裡找到興趣——合唱團,孩子們的興趣從此被牢牢抓住;每一個人他都給與了音樂天分的肯定,即使是小小佩皮諾和那個跑調的小孩,都任命為一個指揮家一個樂譜架。他給與了這些被遺棄的孩子們從來沒有受到過尊重和寬容,和每個孤獨者心底最缺乏的關愛。

  孩子們的春天來到了,不用道理和教育,馬修用音樂給他和孩子們之間建立了最直接最近的橋樑。他把音樂帶給了每一個人,把尊重給了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他們都有權利接觸音樂,或者一切美好的東西,比如馬修老師。

  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渴望成功,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渴望引起別人的主意,作為一名教師,要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渴望成功的願望。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教書很簡單,但是育人很難。尊重孩子,引領他們走向成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馬修式的教師!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8

  那一定是世界上最令人煩心的地方,卻也不至於邪惡至底———有“池塘之底”之稱的管教寄宿學校,住著一群桀驁不馴的小男孩,永遠享受著“犯規——處罰”的遊戲規則,不斷給外人加深原本已不堪的壞印象。誰又能料到呢?那位多次被孩子戲謔為“光頭”的克萊蒙馬修老師,竟讓這一潭死水碧波盪漾春色明媚······

  教育,讓愛迴歸

  “犯規———處罰”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點,老師的冷漠嚴厲成為孩子心中冰冷的隔閡。幽暗冰冷的房間,囚禁的,不只是自由,還是性格與心靈;不留情面的體罰,鞭打的,受辱的,是一顆顆幼小的心靈。缺乏了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孩子們日益成為教育的對立面,愈加使盡花招與老師對抗。而他,馬修老師,用寬容,仁愛,理解之手,使心靈之堅冰融化,使心靈之不善得以驅逐,那一次次的循循善誘,一次次的庇護,是最有力的催化劑。“師生之戰”在今日已屢見不鮮,教師對學生的體罰也被頻頻曝光。教育,難道只是掰開那一個個腦殼,硬生生地把知識灌入嗎?如果是,那這種教育等於毀滅,毀了學生,使他們對真善美感知淡薄;毀了老師,使他們無法嗅到桃李芬芳。少了愛的教育,必是殘缺的。好比一池清水,少了遊動的魚,也就少了生命的活力。融入愛的教育,它的果實一定沉甸甸。

  功與名,莫強求

  馬修老師的合唱團開始小有名氣之時,便是哈善院長開始打加官進爵的如意算盤之時。一邊是對孩子的盛氣凌人,一邊是對公爵夫人的諂媚逢迎,小人的醜態展現的淋漓盡致。誰知在即將成功地奪走馬修老師的果實之時,學校的一場大火斷了這場美夢;而後老師與學生對其不人道的體罰的檢舉,更將她踢下院長的職位。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生命中往往有著這種看似巧合的東西,有的人為功名拼得頭破血流,最終卻一無所獲;有的人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光環卻不期而至。馬修老師,本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卻甘為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並傾盡心血;他離開學校後,關於他的去向,電影裡也只是說“從事音樂,但不慕功名”。這留給我更多懷想,更多感動。沒有世俗的心態,就是如此純粹,只朝著一個方向———音樂,就如片尾時他踏上那輛穿梭在林中的公車一樣,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的才華幾何,踏上他未知的遠方。

  音樂,心靈的召喚

  那必定是世間最美的旋律,能撥動心底的琴絃,能對人有強有力地召喚,使六十多個孩子完整地組成了一個合唱團———有男高音,男低音,團長助理,甚至還有樂譜架。從此,那幽暗的學校從此熠熠生輝,那難以管教的學生從此溫順乖巧,那板著面孔的老師從此笑逐顏開。天籟般的童聲迴盪,在狹小的空間裡形成的回聲震撼人心,一雙雙認真又滿懷期待的雙眼裡,充滿了對生活的熱忱。音樂,來得比處罰更委婉,力量卻更強大;它是如此的不經意,卻也深入人心。那是最動人的一幕:所有的孩子圍在馬修面前,歌唱著,歡喜著,每一個人的價值都得以體現,每一個人都成了天使。那一刻,我看見放牛班的春天來臨了。

  就連“池塘之底”也能煥發生機,那生命中還會存在永恆的秋嗎?關於愛,關於執著,關於夢想,都將擺渡生命的無常,使其迴歸正常的軌道。我用無限的真善美,方得一個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9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失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看完電影,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迴響,莫朗乾淨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腦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雖然我的教育旅程才剛剛啟程,但這部影片仍然引發我的深思和反省,馬圖老師用音樂喚醒了孩子的善良,用音樂傳遞了正能量。那我呢?我能為我的學生做些什麼呢?毋庸置疑,馬圖老師是“塘底”孩子們的貴人,我也想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我想,我應該這樣做:

  一。用真心交換真心

  在教師職業道德中有這樣一條:在教師的人際交往中,師生關係式最重要、最基本、最經常也是最能影響教師工作效率的一種人際關係。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和學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學活動是交往的載體,而整個學習生活則是師生交往所共有的交往環境。

  所謂“真心交換真心”,就是老師用心去關愛學生,學生一定能感受到老師的真心,並會用行動回報老師的真心。我任教體育的其中一個班的學生,他們的腦子很聰明,可卻不是用在學習上,他們以“叛逆”為榮,自認為這種不走尋常路是非常個性、非常令人驕傲的事情。剛開始,我為了樹立威信,對他們非常嚴厲,卻忽略了“過猶不及”,對學生要剛柔並濟,就像馬圖老師那樣,獨自面對學生時,有錯必糾,在“粗暴、愚蠢”的校長面前,他很維護學生。後來,我換了一種教學方式,放下身段和他們肩並肩,說說心裡話,不時誇誇他們,我漸漸發現了那些“個性”孩子的改變,這就是我下面將要提到的“軟化”了他們堅硬的心。

  二。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

  面對犯錯的孩子,一味粗暴的指責,只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的心裡會埋下陰暗的種子。馬圖老師用音樂軟化了孩子們的心,抹去了孩子們心中的塵埃,給孩子帶去了希望和光明。

  在學校的集體晨會中,學生的不良行為會被曝光,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被曝光的孩子,需要班主任用愛和智慧,“咆哮”只能醜化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與其咆哮,不如和學生面談,瞭解學生為什麼這麼做的根源,從而將其連根拔起。

  三。用耐心擦拭塵埃

  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師所期望的來,這時就需要老師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堅持。班上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和鼓勵下,正朝著大家所期望的方向進步、發展,可是他只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如果我們繼續職責他,恐怕只會抹殺了他心中僅存的一點愧疚。那我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呢?耐心。對,就是多一點耐心,多聽聽他的心聲,對他的行為不要妄加指責,讓他在我們的耐心呵護下,逐漸抹去心中的塵埃。

  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用真心交換真心,用愛和智慧軟化堅硬的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正直地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1200字觀後感 篇10

  一向對法國的審美有種感受,那就是另類,那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中國人的道德取向與審美標準。

  在中國,無論是法國的汽車,還是法國的故事片,市場的佔有率,都遠遠比不上日本的汽車、美國的電影。但是,《放牛班的春天》一片,卻奇似乎妙的捉到了法國人與全世界人們的共同審美點,使得此片一路披靡,廣贏好評。

  大約,是因為在教育與人性方面的感受,正猶如月光和音樂般,都是不分國際的。

  影片的色彩是低沉而灰暗的,鮮有明亮感,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冷漠的,甚至充滿著惡意,對此,片中甚至提到了“地獄”一詞。

  在馬修老師到來之前,我們可以猜測,唯一一顆溫柔寬容的心,來自於那位迎接馬修的醫務室的工作人員。但在我們隨著馬修的視角進入學校後,首先看到的,卻正是這位迎接馬修的由於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此時,正要離開的代課老師對馬修說的話,更是為影片添加了陰影。於是,觀者不免要期待,這位貌不驚人的馬修老師,將怎樣開展他的工作?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又會是如何處理的呢?

  跟隨鏡頭,我們看到了學生對他的種種惡毒稱呼,與各種的對抗、不配合,也看到了校長的粗暴、冷酷,還有,後來的被利用做觀察實驗的孟丹......

  馬修在校長的強勢高壓下,在學生的不信任中,依然為他的“放牛班”緩緩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這裡有的,是耐心、愛心和個人的魅力,更是離不開合唱團的建立。音樂,在他的班級、在整個管教所,宛如一束聖潔的光,驅散心靈的黑暗,把學生慢慢的拉向光明。音樂,是拯救孩子們心靈的藥劑,也感染了周圍的老師們,為迎接放牛班的春天驅走了寒意。

  不想說太多的感受,對我個人而言,除了許多感人的細節外,以一個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對馬修在安排合唱團人員方面,也頗感佩服——除了根據學生的嗓音分高中低音,對毫無音樂感的學生,和年齡小不肯配合的配彼此,則各自安排了一個職務,既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又讓他們同樣參與了合唱團的工作。看到那個男孩被安排舉樂譜的時候,感覺是很有點好笑的,而在他們演出時,那個男孩的臉上呈現的光芒,分明就是自豪與驕傲,讓觀者不禁為之所動。

  擁有天使面孔的皮埃爾是馬修音樂的最大受益者,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走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光明路途,而影片裡的孟丹卻沒有皮埃爾的幸運,他尚來不及感受到愛與誠懇,就被所受到的對待與冤枉,拉向了更深的深淵,使他沒有走上我們心目中期盼的“正道”。那一把火,不但燒了學校,也燒掉了他對世界還可能存留的善意。孟丹未來可能走上的路途,使我們在感受馬修勝利的喜悅中,苦澀著、警醒著。

  故事結尾的時候,已經是春天了。雖然馬修被校長辭退,但管教所並沒有隨著馬修的離開而重歸陰暗,春季的到來暗示著學校的“春天”也已經到來,而小貝比諾也在終於在週六跟著“父親”走了,這也讓我們回味——馬修在老師這一職業中,是或多或少的充當了父親的角色。

  愛與寬容,是馬修擁有的,也是他付出的。有些時候,溫暖的觸控比堅硬的鑿子,也許更容易破開冰層。

  最後,再次回味影片中馬修的那句話——永遠不要說永遠,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