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看見觀後感900字

看見觀後感900字

看見觀後感900字

  讀完看見後感慨萬千,諸多事實,也是大家不為所知的,諸多真相也是大家不能理解的,這就是現實,血淋淋地出現在你的面前。唯一看完一小段後,再合上書本,給自己留點時間,重新調整自己的認知,再自己做出總結。這不像是看其他書籍,能置身事外,因為書裡描述的現實往往能把你深深地拖進去,好像是要一起見證什麼,一起去訴說什麼。

  看見。認識。呈現。

  柴靜的文字讓我看到這樣三個彼此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在既定的,相對封閉的世界裡,我們的“看見”是有限的,從而對“看見”的“認識”和“呈現”也是值得去推翻,質疑,甚至是重建的。在藥家鑫的案件裡邊,既定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依法處置了一個應該處置的.人。而在柴靜的節目中,我們看到的藥家鑫,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壞人,是一個“做了壞事的人”。

  然而,是什麼讓一個人做了不該做的事呢?這是柴靜這一期節目的堅持。而對這樣一個問題的追問或忽略,其實是我們“看見”,“認識”,“呈現”狀態的真切體現。

  現實中面對此類人事,我們的習慣做法往往是選擇忽略,再貼上諸如“富二代”的標籤,然後任意揮灑我們的情緒。我們就這樣在對他人的迷失中,也迷失了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這幾乎是柴靜每做一次調查訪問,都要直面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地將節目做得客觀,不失於主觀臆斷,或不被情緒左右。“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多年來的調查經歷讓柴靜深知: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的最大敵人。

  自我的認知和觸動不該理所當然地成為“看見”世界的依據。書中柴靜談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特區法院院長吳經熊,曾在自傳中寫道:??我只是在人生舞臺上扮演一個法官的角色,每當我判一個人死刑,我都秘密地向他的靈魂祈求,要他原諒我這麼做,我判他的刑只因為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為這是我的意願。這是一個法官對“自己”的認知,因而他“看見”的不僅僅是壞人,是死囚,還是一個又一個的生命。

  對此,刑事法官何帆的成長及改變也頗讓人一番琢磨:何帆學生時代讀到吳經熊這番話時,在一邊批上“偽善”二字,如今他再讀這段話時,劃去了先前的批語,在旁邊鄭重地寫上,人性。

  以上是汲取書中幾段感想。這是一本好書,讀完後,你就知道,她那個作為記者的習慣一直都存在著,記錄事實,訴說事實,從沒夾雜著任何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看法。這本書也是,她只是一個傳遞著,告訴千千萬萬的我們,有這樣的事存在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