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電影《活著》有感作文

觀電影《活著》有感作文

觀電影《活著》有感作文

  曾幾何時聽過“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曾幾何時也聽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曾幾何時還聽過“好死不如賴活著。”也聽過“人活著是為了吃飯,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於是我迷茫,我困惑,同時也再不斷的質問自己:人為什麼活著?

  每當思考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僅想到了前不久曾在語文課堂上欣賞過的一段影片,而它的名字恰好就叫《活著》。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沒落地主家庭的闊少爺徐福貴。本來小有資產,但因嗜賭,最終將家產輸個精光,還將祖上傳下來的老宅子輸給了皮影戲藝人龍二。老太爺也因此氣的一命歸西。妻子家珍也因勸其而不聽,一氣之下領著女兒,帶著身孕回到孃家。但就在富貴一無所有的時候,當她聽說徐福貴已經徹底戒了賭之後,她又回到了富貴身邊與他共患難。以後的故事情節更是一波三折,主人公也曾與死神擦肩而過過,也曾絕望過,害怕過,失落過,當生活一次次給與他們沉重的打擊之後,電影中的他們只剩下一個最單純,最淺淡的渴望,那就是活著。

  曾伴隨著主人公去感受那“活著只就是單純的活著,只就會吃喝玩樂。”的日子;也曾跟隨著主人公去領略那有所追求的活著;更換位思考的到了人的本性渴求,那就是活著,平淡的活著,幸福的活著。

  或許從那小小的影片中我們只是膚淺的看到了人為什麼而活著;人活著不單只是為了吃喝玩樂,其實還有許多精神層次上的東西需要我們去追求。

  我覺得在這一方面,我們做的遠不如歷史長河中的各位先烈,解讀他們的故事,我們才能解讀出,對活著,乃至對人生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只為那一片山水之後的隱逸,只為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灑脫,這就是他的生死觀,人生觀,以及他對“活著”這一極其現實的問題的詮釋。

  而司馬遷則大為不同,他在身受極刑的痛苦與恥辱之下,卻依舊還能忍辱負重的活著;還有韓信當年的胯下之辱;越王勾踐更是在亡國之後身為吳王夫差前馬,其臉面何存,尊嚴何在?可他還是臥薪嚐膽的活著;還有屈原的放逐;孫子的酷刑之痛;這些一切的一切又貌似與那“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的觀點極不符合,甚至這些人幾乎都拋下了尊嚴,放下了臉面,有的甚至還把自己的人格都一併交與他人踐踏,那他們又為什麼活著呢?活著說是什麼才讓他們擁有了如此這般忍辱負重活下來的勇氣呢?

  我想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我們對這些先輩們的貢獻不可能不知道吧?所以,是什麼讓他們活著呢?我想是夢想,是追求,是執著,只有這些才鑄造出了他們那被欺凌後的新靈魂。是《史記》讓司馬遷有了生的希望,活的夢想;是復國讓勾踐有了前進的動力,生的渴望。所以人活著當有一個夢想,那樣才不至於迷茫。

  相反,像近代史上的那些賣國求榮的大漢奸,比如就像李鴻章,歷史上的秦檜等鼠輩,他們同樣也是為了活著,但性質卻大為不同,因為他們那不是忍辱負重,而是苟且偷生;而像劉胡蘭以及革命時期的很多英勇獻身的革命戰士,與前者相比,他們死了嗎?我覺得沒有,相反他們成了永恆,成了不朽,因為他們永遠活在了我們心中。

  所以這也是一種生死觀,這也是活著,只不過他們選擇的是精神的存活,而非軀體的殘存與苟且偷生,所以這讓我明白了,人活著就當有一個正確的信仰來支撐,即使某一天我們的軀殼死了,我們的精神卻依舊活著。

  常言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或許這首詩便向我們道出了人們活著的最恬淡的追求,那就是活著,簡簡單單,快快樂樂,不為俗世所惱的活著。

  看了那麼多,聽了那麼多,也想了那麼多!我終於明白了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是為了幹什麼?我們活著並非去做一個消耗五穀,生產垃圾的.廢物,而是要去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的開拓者。這樣才算活著,否則的話,我估計我們與行屍走肉也就所差無幾了!

  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偉大做不到像古往今來的那些聖賢一樣,但我們卻可以做個簡簡單單,有抱負與理想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僅要簡簡單單的,不為世俗所累的活著,又要心懷夢想,揣著憧憬的活著,我認為這才是人生。

  不要等到迷途之時,才去質問自己為何而活,我想當那些走上不歸路的死刑犯站在刑場之時所渴望的恐怕便不再是利譽了吧!而應該是簡簡單單的活著吧!就像富貴那樣,縱使一貧如洗,只要活著,就已經覺得那是上天對他最好的饋贈。

  有人說,人生如燈草,說滅就滅,的確人有時候真的很渺小,也很脆弱,正如那一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以人並沒有那麼偉大,相反對於整個世界,整個宇宙而言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如果我們懂得“活著”的真諦,我們就能活出自己的價值,自己的精彩。

  朋友們!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在現場直播,所以捫心自問,自己究竟為何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