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彙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彙總

  或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專屬他的聖地,在心百回千轉的褶皺。

  第一篇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蹟,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已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麼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麼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週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永珍,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淒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么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裡,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么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已的路,為自已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鬥,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控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裡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燬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么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么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燬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樸實,他的表演是那么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鬆、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第二篇

  這部差不多三個小時的影片,前面的兩個小時其實都是在為後面的半個小時做鋪墊,1900與麥克斯的對話才是影片真正想說的話。1900無父無母,沒有生日,沒有出生登記,沒有身份證明,沒有職位……一個正常的身處自己造出來的社會的人該有的不該有的一切他都沒有。可以這麼說,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沒有一切束縛,享受著自己的孤獨。孤獨這個詞有時候用在他身上其實不是很合適,他有著一個大家庭,比我們更大的家庭——船上的工作人員都是他的家人,從丹尼到船長,無一不對他關懷備至,呵護著他的成長,後來他還擁有了真正的知己麥克斯,擁有音樂這位精神伴侶。但是為什麼說他孤獨呢,我們很多人的精神家園都立足於土地之上,1900從未踏上陸地一步,所以我們定義他為孤獨。其實船就是1900的根,大海就是1900自由馳騁的精神家園。

  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我們做了很多自我矛盾的事情。害怕孤獨,於是開始群居,族群、村落、城市,最後卻又把彼此隔絕起來了;尋求保護,於是建造房子,房子越來越堅固,危險卻還是如影隨形;想要溫飽,卻又讓一日三餐變成重擔;渴望自由,卻又用各種社會關係把自己束縛起來……人類最後把自己的家園變成了牢籠,孤獨的牢籠。我們其實都是羨慕1900的,他擁有真正的自由,不必為了各種證在政府部門之間跑來跑去,不用為了一日三餐奔波勞碌。即使我們擁有各種存在的證明,當我們逝去之後,這些東西其實都是虛的,唯有身邊的親友記得你曾經存在過。

  如果我是麥克斯,大概也不會強迫1900下船,我估計會想要跟他一起粉身碎骨同葬海底。1900稱陸地“是上帝的鋼琴”,我覺得非常貼切。人類一直認為自己很強大,特別是今天科技的發達,潛入海底、探索宇宙,看起來是無所不能了。但我們是不是“選錯了位置”呢?這琴鍵對我們來說會不會太大了?一個乾乾淨淨的溫馨的家,溫飽的一日三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也許有人會說人類已經進化到高階階段,在滿足更高層次的追求。但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最基本的需求麼?甚至這些在今天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了。我對1900最後那一段話深有感觸,“老天,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嗎?光是街道就已有上千條。你在陸地上該怎麼辦?你要怎麼只選擇一條街……只選擇一個女人,一間房子,只選擇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只選擇觀看某個景色,一種死法。整個世界,對你而言只不過是個重擔。”“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個太長的旅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個我不知該從何譜起的樂章。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但更好地是,我可以步下人生的舞臺。畢竟,對人們而言我並不存在。”

  1900的一生頗有點悄悄的來悄悄地去的意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舞臺。雖然他不能選擇何時開幕,但他選擇了何時謝幕,對吧。

  第三篇

  不知為什麼,他留給我的印象,始終是那個在風中形銷骨立的樣子。

  不是穿著禮服演奏,不是坐在滾動的鋼琴前滑過大廳,不是那個站在廢墟當中仰頭看著他的朋友,談著關於兩隻右臂的問題。

  他其實孤獨的站在霧中,四周空無一物,他戴著帽子,穿馬夾,站在那裡,安靜的,憂傷的,讓心靈從他的眼睛裡流淌出來……

  他望著你,但其實他看的並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為你,可是,他卻一瞬間就瞭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著鋼琴,手放在那些並不存在的琴鍵上,那段關於你的樂章就從他的眼睛流淌出來…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貫穿始終的目光,一如他那樣久久的站立於濃霧之中,一如他的憂傷像霧一樣環繞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獨像皎潔的珍珠一樣在夜裡發出光茫……

  他註定了就是孤立於世的,給你執筆的權利,你也不會往他身上加一點點俗世的幸福,因為他已經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無法再被新增或刪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寶般無法被複制的遺憾,以及象牙般光潔無暇的純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細細梳理。

  他還是走了,從一開始就被他目光註定的孤獨離去,在十九世紀的石板路上,在永遠無法消散的濃霧的包圍中,轉過他的目光,轉過他側臉留下的弧線,一步一步,沒有再留戀的,輕輕踏上雲端……

  城市太大,沒有盡頭……他說。

  我再也不去陸地了……他說...

  第四篇

  海邊的細沙在湛藍的淺灘裡,微風拂過海面,泛起世間最美的漣漪。無邊的光向四面聚攏,投射世間的美好。黃昏的海,晚霞與蔚藍釀就炫目的暈。那一抹光的猩紅,海底深處,恍惚中那是絢爛的聖地。面朝 大海 ,春暖花開。

  地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你只要留神,就能從那些人眼中看見自由女神像,看見美國。或許在那一刻,美國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美國。就像在布達拉宮山腳下,聽著古老梵唱那鐘聲想起,從頭往下精神的肅穆。或許那就是聖地的意義。

  不知道為何,這幾天難以入眠,耳畔總是響起 流水 的聲響。又或許是在睡夢的世界裡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倉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潔淨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從天穹微弱的呼喚,血脈中來自蔚藍的亙古復鳴。那是海水聖潔的遺體,滌盪世間的黑暗。或許這個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們乘著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 尋找 人生 的聖地。殊不知我們早已身處其中。

  側耳 聆聽 的少年,化作萬千,溯游 歲月 的聖地。那一刻,心與精神同在,遁入無邊的浩渺。

  人們從中誕生,海就是我們的母親。從氨基酸道蛋白質,從細胞到胚胎,從弱小到強大,我們從中一步步地走來。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 包容 著我們,為我們孕育 文明 。人類同時也一步一步瞭解 自己 的母親。新航路的開闢,航海貿易的發展,我們進一步瞭解她,同時她也進一步地付出。當海上軍事的發展,一個又一個的強國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勞。當無邊的硝煙蔓延,一條又一條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傷。

  海洋的 歷史 就是一段人類的發展史。海洋與 中華 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麵積,擁有者“四海”,擁有悠久的海洋歷史。在海上,我們既有過卓越的功勳,也有著屈辱的曾經,但我們相信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經久的 回憶 在腦海緩緩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測的海洋,聖潔覆蓋了一切。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一切,以為離開了海。但海與天空一樣,包裹著我們孱弱的身軀,用 溫暖 的心為我們付出一切。我們其實並沒有離開海,血液是聖潔的分流,他與我們同在。

  詹·耶·沃爾德曾言:日子像紙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來。是的,那是我們共同的聖地,永遠……

  第五篇

  生於海、長於海、死於海的1900,用琴鍵抒寫他輝煌的人生。他的一生僅僅只能掌控這88個琴鍵——用音樂找尋到童年的快樂,用音樂表達情感,用音樂描繪海船上的生活,用音樂去求愛,用音樂去抗爭技巧,用音樂與海嘯一起舞蹈,用音樂宣洩心靈的孤獨……沒有人知道他來自何方,沒有人能將他帶離他的世界(海船),沒有人能發覺他的死亡,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孤獨。他活在他的世界裡,他活在音樂裡,他活在海上,他活在了一張被修復的唱片裡……

  他是整個海船的精靈,當他想消失時,沒有人可以找到他。他總是用音樂去表現自己的存在,與人交流,欣賞著海上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所帶來的快樂,把他們的面孔所隱藏的故事用琴鍵的彈奏娓娓道來,給身邊多少人帶來了歡笑和感動。他喜愛在下等倉裡,為辛苦一天的人們演奏,他的靈感時時都在爆發的狀態,只要他坐在琴鍵前,靜靜感受周圍的空氣,一切美妙動聽的旋律就能從他的手指下飛舞出來,引領著窮苦人一起跳舞。他熟悉這裡的一切,因為他從小就被一位海船燒爐的黑人收養,黑人是在鋼琴上發現他。黑人用寬厚的大手抱起他,從此開始一段美好的童年。他目睹了下等艙里人們的喜怒哀樂,在黑人因工逝世後,是一大家子的爐工把他撫養大的。所以他要把最美妙的音樂全部獻給勞苦下等艙的人們……

  他的聲名遠播,吸引了鋼琴高手特地上船跟他比試一番。可他能將擺放在鋼琴邊上的香菸自燃的超高技能,讓只懂技術的挑戰者輸地心服口服。縱然如此,他還是愛在下等艙自我陶醉的創作。一日,他在舷窗上發現了一張惆悵的臉孔,是那麼憂愁,在海風中飄拂的秀髮讓他心中騰昇從未有過的情感,他情不自禁地在琴鍵上彈奏出內心的感受……是愛給他了一股衝動要走出去,讓愛能延續。可當他站在搭梯上,他無法面對拋棄自己世界的恐懼與迷茫,他留下了。

  “There're 88 keys on the keyboard, I can control. But there're thousands of streets in city ,I can't control, only god can !!! ”影片結尾時,他道出了他的恐懼。他與海船共存亡,在最後的一聲巨響中,他消失了,永遠地消失在海上,永遠地消失在每一個觀影者的眼淚中……

  又有誰能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我們都那麼渺小,世界何其巨大。活著,並追求自我的世界,才是我們人生感動的不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