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泰坦尼克觀後感彙總

泰坦尼克觀後感

泰坦尼克觀後感彙總

  泰坦尼克1篇

  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蹟”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首航美國紐約;4月14日晚上11時40分左右,鐵達尼號在大西洋北緯41度46分、 西經50度14分處,撞上冰山,並在兩個半小時後沈沒。

  當97年《泰坦尼克號》中國公映時候,作為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美國大片的感覺還是記憶尤新,記得那時候還在讀初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討論著這本來勢洶洶的大片,我們的英語老師還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候和我們聊這部電影,看第一遍時還是那時候剛剛流行的錄象帶,班裡幾個同學男男女女都到了我家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電影看了,應該說那時候除了Jack為裸體的Rose畫畫和沉船前情侶的纏綿看的我們這些初中生面紅耳赤之外,整部影片都使自己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儘管漫長的前奏稍顯煩瑣但直到沉船的那些片段還是看的讓所有人是驚心動魄。

  很難把這本影片歸到哪一類,愛情、災難、悲劇、人性、藝術、甚至海底考古都有所涉及,有的人感動於Jack與Rose的悽美愛情,有的人感動於沉船前“婦女兒童先上”的人性光輝,有人感動於沉沒最後一刻親人間的生死離別,有人感動於小提琴師在恐懼和絕望中最後拉的《Nearer My God》安眠曲,也有人感動於滿面皺紋的老Rose在回憶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時候的悵然若失,總之James Cameron的煽情片段吸引了懷抱這種心理去看這本電影的人,不得不承認去看《泰坦尼克號》時是將自己作為這首巨輪上的一名乘客的角度去看的,當你如實的感受到海水無情地湧入泰坦尼克號,而耳邊充斥著人們或絕望或堅定或信仰的面對死亡的態度時候,自然能深刻到“生死兩茫茫”的滋味,海水無情人有情,面對死亡,可以讓生命的價值變得偉大——站在這樣的一個高度,我們來觀望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許多的感慨與唏噓。如蟲子一樣平凡的人太多,能夠居處於現實而超脫現實的人太少了。太多的人在生命終結的時候都是抱著一個缺憾離去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餘,亦該反省自己的生活。

  《泰坦尼克號》還原了百年前的浩劫,透過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來喚起沉睡在深深大西洋海底的記憶,在我看來這深深的海底下的殘骸不是一堆荒蕪的廢鐵,而是一座沉寂在海洋深處的墓碑,承載著那幾千遇難者的生活、情感。

  《泰坦尼克號》之後出來的關於泰坦尼克號海底考察的記錄片,更令我無法對這本電影作為一般的商業片看待;一個是還原的歷史災難,一個是如今沉沒在大西洋海底的殘骸,兩者的完美結合把現實和歷史相互映照。

  特別喜歡影片的最後一段情節,回憶了過去的老Rose在夜深人靜之際走到了探險船護欄邊,她突然感到百感交集,因為她腳下深深海底的泰坦尼克號正是見證著她和Jack愛情地方,一種莫名的力量使她地爬上了護攔,海風吹拂著蒼老的臉膀,隱約中掏出了口袋中的海洋之心,卻一不小心掉到了深海,老人有些失落但馬上又感到一絲安慰...

  那一晚Rose睡的特別安詳,在夢中她似乎又回到了泰坦尼克號上,在眾人的歡聚下和Jack擁抱在了一起。

  泰坦尼克觀後感2篇

  《泰坦尼克號》唯一一部讓我看了然淚下的電影,作為一部享譽世界的偉大鉅作,也許有的人沒有看過,但決沒有人沒有聽說過。看完後我的腦海中出現了兩個問題,愛情是什麼?人性是什麼?聽著那首回味無窮的曲子《my heat will go on》突然我恍然大悟。

  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際,有的人不顧一切的逃命;有的人為了紳士風度寧可死;有的海警如天使般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他人的生命;有的音樂家心甘情願的死去化作一陣音樂安慰他人;有的人陰險狡詐利用他人保護自己……而主人公道森和羅絲緊緊的更跟在一起不離不棄放棄一次次逃生的機會。這些在曠野中閃耀著的人性之光化為一陣風,趕走人們心中的恐懼,化為一股暖流,溫暖人們冰冷的心靈……他們不斷感染著著我們,沒有一束人性之光可以在我們心中煙消雲散的。

  在這個故事有兩個人讓我記憶猶新,他們正是傑克和羅絲傑克不顧一切保護了一個他只愛了兩天的人,不論有多大困難,都是如此。最後在浮板上他堅決把生的希望留給了羅絲讓他好好活著。

  談情,我不懂,說愛我更是一竅不通。但我知道一點患難見之情,最美的愛情往往是最可悲的,充滿遺憾換句話說:“傑克和羅絲的愛情在最美麗,最制熱,最燦爛的時刻結束了,才給人們留下了是最美的記憶與遐想。”

  在我的記憶中還有一些可悲的好人,一位母親在跟兩個孩子在臨死前講故事;有個船長為了贖罪,奉獻生命穩住船身;一對老夫婦緊緊的抱在一起;一對對青年男女拼命挽救對方的性命,結果只有可悲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