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空城觀後感文章

空城觀後感文章

空城觀後感文章

  在一位朋友的小說裡,主人公說她在十四歲以前就已經透過閱讀而在心裡模擬完自己的整個人生,《空城》。除了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而在安妮那裡,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總是以一種絕望的心態表達的。甚至“只是等待一次情,也許永遠都沒有人。可是,這種等待,就是情本身。”

  這樣的人生的確是悲涼的,這樣的情也只有在等待中、在內心裡不斷地描模中成長。不需要其它人的參預。如果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生活又的確如同昆德拉所說——永遠只是停留在草稿狀態,甚至連一張草圖都算不上。那麼安妮筆下的人物,她們甚至不願意拿起筆來作這種嘗試,而只是在心裡想著就夠了。

  不,這樣說是不完整也不盡準確的。她們還是有所的,而且在安妮的其它小說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種感情是被具體操作體驗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想象階段。“她喜歡的男人,是地鐵裡陌生的英俊男人。冷漠的,遙遠的。隱含了所有的想象和激情。始終無法靠近。無法對談。無法擁抱。就是如此。”“她喜歡看到這些散發著自戀氣息的男人。他們的心裡不會有太多淳樸溫暖的'東西。卻有淡漠的眼光和深藏的狂野激情。”在《告別薇安》中,安妮對這些人有更詳細的描述,他們激情飽滿,但對和自己同床共枕而受孕的女人說:“你應該小心一點。那是你自己的事,本不應該發生的。”

  這種是真實的嗎?或者說它是我們常識理念上的“情”嗎?(請原諒我不得不借助常識,否則這篇文章對於我自己也將一無是處。)

  “她有點煩躁。她不喜歡他又提起這個問題。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自私也有責任。她早就預料到,自己的出現,會帶給他某種困惑和傷害。”“她有些歉疚地看著他。她總是有殺傷力。對自己。對別人。”這種特點是何其眼熟,因為它們也恰恰是那些地鐵裡的男人的特徵。他們是同類,是一些對感情異常無力虛弱的人。在他們那裡,感情絕不可堅久耐用,這不符合這樣的美學觀點——美往往是最短暫的。

  是什麼樣的深刻體驗才能導致如此決絕的態度?情和其它一些難以盡述的價值一起淪陷了嗎?它只存在於想象,而和草稿無緣了嗎?安妮的小說似乎有著最廣泛的心理基礎,連我也能從中找到強烈的共鳴,過去歲月留下的殘痛激勵著我跟隨她們的足跡走向荒涼。

  但在這種心態裡我們不難看到同樣的流俗——看景不如聽景。如果不是從多角度去作進一步的觀察,而只是從一點上固執地看下去,瞭解真相的機會將大大減少。嚴重一些說,在很大程度上難免糾纏於某種情結上難以自撥。但安妮的人物似乎從不聽勸,她們的自信超出了她們的智慧,她們將自己拋棄在一個特別的區域裡,憧憬著陽光同時又害怕被它灼傷。

  “她坐在喧囂中,把自己的頭髮散開來,聞著它散發出來的清香。她感覺很餓。她在人群中張望著。也許很快就會有一個男人出現。他會把她帶回家裡。給她熱水和食物。而她是流浪途中的一隻動物。沒有任何目的。經過的每一個城市,對她來說,都是空的。她把臉藏在自己的手心裡。然後哭了。”安妮自由飄乎而又平靜冷酷的文風第一次變得有些和絢,她基本上是以悲憫的目光在注視著她們,她熱她們。雖然那些困惑仍是難以解答的。

  人生如果已經貧乏到只是一張草圖,我們為何還要固執地不去塗鴉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