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心理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心理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心理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寫好看片分析文章,關鍵在於能否準確把握文章的體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審題不當,完全不符合要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電影,歡迎來參考!

  心理電影觀後感(一):

  今晚,因為秋雨綿綿,每晚和朋友們的散步活動就自動取消了,開啟電腦,上網看電影也很愜意。

  《吮指少年》又叫《吸拇指的人》,這部獲得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是一部心理影片。電影講述了一個17歲的高中生賈斯汀生長在一個普通而溫馨的四口之家:父親邁克是一家工廠的經理,母親奧黛麗是護士,還有個弟弟喬。青春期的莫名壓力使賈斯汀常常下意識地吮吸拇指。但最終賈斯汀擺脫了壓力的困擾發揮了自己對社會問題的領悟,邏輯思辨潛力成為一名紐約著名大學新聞專業學生。

  影片中首先讓我感動的是親子關係,當父親為了阻止兒子吮吸拇指時,在兒子的拇指上寫下了MFC。賈斯汀對女朋友的解釋是MotherFuckingSucker(混蛋)這種解釋簡單而又叛逆。其實真正意思是父親的名字Mike.F.Cobb的首字母的縮寫。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期盼都寫在那個拇指上,每一天兒子都要吮吸數次的拇指上。

  影片中,賈斯汀的牙醫佩裡對他吮吸拇指的行為進行了催眠治療,他告訴賈斯汀當你害怕感到孤獨時,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在森林裡撫摸能給自己帶來安全平靜的力量動物,看著它,研究它,當你想吮指時,用意念召喚你的力量動物(給予力量的心靈動物)。你不再孤獨,不再害怕,你不再需要吮指,你的手指也不再需要你。其實,佩裡的催眠治療做得很好。但是,佩裡和賈斯丁分別時說一句:“從此刻開始你的手指吮起來像爛肉了。”這是後催眠暗示。

  賈斯汀在改變時的心理震動和行為上的過激行為都把人性面臨改變時的弱點刻畫地十分豐富。每個人都面臨著改變,以前或者將要,無論是機遇還是風險的改變,都對未來抱著一種無法確認的心靈折磨。

  賈斯汀在學校的一些表現常常造成老師及同學的困擾,例如: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小動作頻繁,精力過人的現象。賈斯汀被醫生確診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前父親和老師只認為是一種不良習慣。但最感謝的是辯論老師看到賈斯汀心疾病背後的智慧,而一步步培訓成為一個多次獲獎的辯壇高手。這帶給賈斯汀自信和成功的喜悅,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

  賈斯汀渴望改變,渴望成熟,渴望戰勝疾病,他問父親是如何戒掉踢足球的,父親提及這個話題依然十分痛苦,但他戒掉了。儘管兒子一再追問父親戒除的方法,父親沒有明確的答覆,讓賈斯汀有點失望。可見父親內心依然沒有戒除,這也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結,我們帶著情結生活。

  對父親的失望、對母親的不信任,讓賈斯汀一度沉淪。他在確認母親和明星並無曖昧關係後,並瞭解到母親對患者、對家人無私的愛,他的內心一下子釋然了,整個家庭充滿了愛的信任。賈斯汀真的長大了,成熟了。愛和信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當賈斯汀受到紐約著名大學新聞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時,父母真誠的祝賀,讓賈斯汀感動不已。父母已經接納了這個嘗試青春期吸、蒙上眼睛玩性愛遊戲卻又毫不遲疑地離開了虛情假意女孩的兒子,接納了這個患有ADHD卻有著優秀的.邏輯領悟潛力的兒子,接納了沒有和父母商量卻執著追求自己夢想的兒子……

  影片的最後,賈斯汀充滿激情的奔跑在紐約的街頭,紐約接納了他,這個世界接納了他,他的新聞主持傳遞在國家的每個角落,深受大家的好評,儘管他依然是在睡夢裡吮吸拇指的年輕人。

  最好的治療效果就是讓我們接納自己,接納症狀,帶著症狀快樂的生活。(對症狀說:我已習慣了和你一齊!)

  已是凌晨了,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無論什麼樣的天氣,每一天早上對自己說:“這天是個好日子!”

  心理電影觀後感(二):

  每個人,都有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也各自不同,《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後感。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似一壺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童年似暴風雨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後的餘光,那麼讓人留念;似那彎彎的小路,伴你成長。風兒不能將這溫馨回憶吹飛;雨也不能將這感人旋律阻止,只有陽光將它照耀,將它儲存。

  片中的豆丁,是一個個性的孩子。他自信,開朗,但卻有點兒驕傲,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直到某一天,一個新來的,自稱"大王"的小胖子結束了他的輝煌。他被打敗了!夥伴們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膽小鬼",他心裡寂寞,卻犟著一張臉。他決心要打敗那個自稱"大王",橫行霸道的小子。

  豆丁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最後認定自己不能打敗他。他對命運低下了頭,對"大王"的話惟命是從。他開始消極應對現實。

  因"飛機"事件,他開始重新拾回自信,朋友們也明白了各自的過錯。他又向"大王"發出了挑戰書。"大王"自然對這件事滿不在乎,繼續挖苦他。哨子再一次吹響,"大王"衝在了前面,而豆丁因為體質弱,落在了後面。正當"大王"遙遙領先,自鳴得意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冷汗直冒。他是個十足的"旱鴨子",當然,游泳對他來說就是下地獄。隨後趕來的豆丁最後超過了他,贏得了勝利。

  豆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是的,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人沒有欠缺,那就構不成這個和諧的社會。

  讓我們從淺藍玩到深藍,從童年步入青春。回顧昨日,展望未來!

  心理電影觀後感(三):

  《少女穆然》中女主角張穆然短短一生的際遇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她始終堅強的與死神對視,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後,沒有人看過她掉一滴眼淚,她呈現給人們的是笑臉﹑樂觀和堅強。人活著能夠體驗痛苦,死了就無痛苦可言了,所以痛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不要刻意避免痛苦,要勇敢的理解它,不然,受到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從此刻開始,把一年﹑兩年當作一百年﹑兩百年去活。珍惜時間﹑珍視生命,有什麼比時間和生命更可貴的呢?

  心理電影觀後感(四):

  上週末從網上下載了德國電影《最後的橋》2008版,看後深感導演和編劇的良苦用心,戰爭不管任何形式任何名義對於個體都是痛苦的。這部電影從一群高中生的角度,講述了孩子們眼中的戰爭,讓人看完辛酸無比。

  從心理學分析,14-18歲的男青年最大的苦悶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卻不被成人世界所認可。因此,這個時候能夠有任何的組織或個體,給予他們身份認同感,他們就會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的一切。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在此期間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群處於躁動的青春期的男孩,理解了一項國防軍委員會的軍事委託,守住城外的一座橋。男孩們十分興奮,最後能夠參與到保衛祖國保衛領袖的偉大戰爭中來了。沒有理解正式的軍事訓練,他們就匆匆上陣,剛開始他們絲毫沒有戰術意識,就站在橋上。之後一個飄過的將軍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在橋下修建了一個工事,放上機關槍,在橋的那頭配備一個反坦克手,後面的機關槍火力掩護,高處設一個狙擊手。在這樣的配置下,這群孩子竟然從下午堅持到了第二天。第二天,來了一群人準備炸燬這個橋,卻事先沒有通知這群小夥子,憤怒的小夥子們阻止了對方的炸燬計劃。最後,對方撤走了,美軍過來了,小夥子中唯一的存活者走向了他的戀人,再次擁抱了生活,告別了戰爭。

  這部片子是德國在1959年拍的,因此本片充滿了人性和人文主義精神,本片的觀點是:戰爭都是錯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想,這部片子要是讓我國導演來拍,會拍成什麼樣?估計是一群青年們有感於國家沉淪,山河破碎人民被奴役,而自覺自發理解我黨領導,掩護大部隊撤退,最後跟敵人同歸於盡。總而言之,是一部充滿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影片。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民族差異?歷史差異?價值觀差異?其實我認為這都不是主要問題,最關鍵的是應對的具體問題不同。美軍過來,德國的民眾不會被屠殺被奴役,但日軍過來,我國的老百姓就是被屠殺被奴役。因此,這樣的狀況下,無論如何,和平主義觀點在我國是沒有市場的。我們老百姓當然懂得戰爭是痛苦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是侵略者弄得老百姓當良民都沒法過日子,那就只能拼死反抗了。

  我在14-18的時候,也有這種深深的表現欲,渴望被組織接納。當時班上有一群人搞了一個以班長為核心的小團伙,經常幹一些到處去野炊、跟人打架、幫人調解的事,我也不自覺的就向人家靠攏。以前有一次,人家不經意的說缺會費,我回頭就把自己攢了大半個學期的錢交了上去,然後感到無尚的光榮,似乎我最後為組織做了一次貢獻,立了一個大功。若干年後,再回想起這事,我感覺自己無比傻帽。但是,那個年齡段的我也就只能幹出那樣的傻事來。

  香港電影《古惑仔》公映,搞得香港的小年輕們紛紛模仿,想成為瀟灑風光的大哥,引起家長們的強烈反感。年輕人好蠱惑,好忽悠,一方面是他們沒有社會,渴望表現,渴望被社會認可、接納,渴望幹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來,另一方面是年輕人那種簡單的社會價值觀,非對即錯,非黑即白。

  期望我們的社會和家庭能夠對這部分群體的心理更多理解和關懷,幫忙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忙他們走上正道!倘若如此,這部電影也就沒有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