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黃石的孩子觀後感

  導語:《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石的孩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看了部很好的影片——《黃石的孩子》,影片講述的不是共產黨的偉大,不是 民黨的腐敗,也不是日本軍如何殘忍地屠殺中國人。它講述的是一個外國人和一群中國孩子在一起相處時所發生的事。影片的播出也不是為了激起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憎恨,它說明中國人民難以忘記那些幫助過中國人民進行過偉大歷史鬥爭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何克,一個牛津大學畢業生,和平主義者。本來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但他卻來到一個充滿戰火硝煙的中國,親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殺的悲慘場面。作為一個記者,他應該把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告訴全世界,他是這樣想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但事事難料,最後他不得不與一群中國孩子在一起。

  一開始何克的到來並不受歡迎,他遭到了以石凱為首的一群孩子的暴打,因為他是外國人,因為他們正遭受著由日本人帶來的災難,由外國人帶來的災難,所以他們排斥甚至憎恨外國人。著就是中國的閉觀鎖國所帶來的後果。閉關鎖國使中國與外界失去聯絡,失去交流,失去發展。所以他們排斥何克,不接受何克,總是在搗亂搞破壞。

  但何克並沒有因此而離開,他為了這些孩子的吃、穿、住、學習與安全,他一直在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沒一件事。種菜、與孩子們一起打籃球、修理發電機、教孩子們英語。面對六十多個古怪的孩子,面對他們的搗亂與破壞,他沒有責備,沒有打罵,也沒有發脾氣,他只是在盡最大努力將破壞減少到最小,他一直在語言與行動來證明他對每一個孩子的關心與愛護。著需要多大的忍耐、多廣的心胸。 時間證明了一切,何克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成功了,孩子們接受了他,他們能與何克打成一片了,他改變了著群孩子,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小青、石凱、老四是最典型的。

  小青,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沉默寡言,但他卻是第一個接觸何克的人,也是第一個向何克學習英語的人。他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他學到了,他教其他的人,讓他們也能學習,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但可惜的是最後遷移的時候他卻選擇了自殺,我想那是因為他不想離開這個給了他暫時安定生活的地方,他不想再流浪,不想面隊現實,戰爭和家人的死亡給他沉重的陰影,遷移給他的壓力太大,讓他喘不過氣來,所以他選擇了自殺。也許,自殺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

  石凱,一個可怕的充滿仇恨的人,仇恨得能聞到日本人的味道。當他們抓到那兩個日本偵察兵時,儘管何克固執地認為不能殺他們,但何克還是殺了,是仇恨讓他殺了那兩個日本偵察兵,是仇恨讓他看到日本人就想殺,也是仇恨讓他斷送了性命。他也是一個充滿叛逆的人,一開始總是與何克作對,叫人暴打何克,叫人撕掉何克糊在門上的紙,破壞發電機。但他還是改變了,這就是何克的魅力,何克的偉大,這也是人心的軟弱。

  老四,老四是何克從路上抱回來的。老四說過這樣兩句話:一句是對著麗說,我看見狼了,但我沒有哭;一句是對著何克的墓碑說,我長大了,不尿床了,如果狼來了,我會對它說,你走開,狼就會害怕,就會走開。這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兩句話,但你多讀幾遍,細心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後面有不少的感動,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

  最後何克為了這群孩子的安全不得不走上絲綢之路,走小長征。要帶領這

  麼多的孩子走這麼長的路,中途又充滿這麼多的困難,這是多麼的難,但是何克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這群孩子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這正驗證了陳漢生所說的:中國是最能忍耐的民族,只要保持我們的頭在水面上,還能喘氣,任憑苦海怎麼翻滾,都不會被淹沒,正是這群孩子有這種精神,正是有何克的支撐與鼓勵,他們才能歷盡艱辛到達山丹。

  影片的後面,有為老人說何克是一個完人,但我不這樣認為。的確,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但他是否這樣想過,如果他能注意自己的身體,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那麼他就能繼續和孩子們在一起,他能為這群孩子做更多的事,能教會他們更多的東西,他的人生價值也將會更大。

  但不論如何,一個外國人能為了一群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這樣無私的奉獻直至獻出生命。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懷念與感激,這樣的人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