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精選6篇)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精選6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個勺子》的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1

  《一個勺子》是個值得一看的電影。其因不在於它有炫目的特技,也不在於有宏大的場面,更不在於有引人入勝的激情戲,甚至於,連蔣勤勤、金世佳等一干顏值頗高的演員都幾乎看不清臉。然,其可貴處在於,發人深省。

  電影講了一個農民拉條子收留了一個傻子,將傻子送還、被騙、重尋、受誣和力圖自證的故事。

  電影取景於農村戲臺、山坳、集市,別具深意和幽默感,營造故事氛圍的同時,又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演員演技很是不錯,連農村小商店的老闆一顰一嘆都拿捏的十分到位,更不必說一干主演了,為演技點贊。

  但是,最打動我的還是導演對整個故事的把控和陳述能力。

  看完後我的直觀感受是,若有所思,又說而不透,很有深度,卻又不太明白。但是,不管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即使我沒有抓住其主旨,我依然有所思考,這也許就是我的收穫了。

  其一,社會風氣與政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很有必要。初得傻子時,拉條子試了多種方式想送走傻子,使之有個合適的環境,卻都失敗了。試想,如果村長能夠替他寫證明,收容機構能夠切實運轉,警察局能夠盡心履行職責,也許,傻子早就被安頓好了,又何苦纏著這個老農民呢?再者,如果社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意,沒有這麼多邪惡之徒連傻子的利益都不放過,傻子的結局又怎會如此?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目前風靡全國的碰瓷事件。就如收留了一個傻子給拉條子帶來如此多的麻煩一樣,碰瓷的增多給善意之人也帶來了不少恐慌,如果法制多一些健全,民眾多一點自省,人人以勤儉自持而存活,非求好逸惡勞,相信,好人也會多一些,會越來越多,亦不會出現老人摔倒路邊而無人攙扶的現象了,民風如此,世風日下,當真是,心寒。

  其二,傻子之所以是傻子,是因為他忽略了人情社會的很多生存法則,只一味追求生存這一個目標。而拉條子最後也變成了傻子,同樣是因為他為了自證清白一味纏上了別人,甚至不惜殺了自己珍惜的小羊羔,抱著一個目的,一味執著,難以避免地會陷入犄角,從此,再也走不出來。變成一個傻子。而在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夠避免呢?

  然,從另一方面講,變成傻子就真的不好嗎?答案是模糊的。傻子堅持生存的需要,有什麼不對?拉條子堅持為自己澄清又有什麼錯呢?難道當我們面對世俗的質疑和嗤笑時,放下所有的堅持,就真的是“智”嗎?傻與不傻,都在一念之間。傻與不傻,又有甚重要?我只能說,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總是充滿著荊棘,伴隨著嘲笑。而拉條子到底應不應該繼續自證清白,端看個人追求。當然,適可而止,也許也是人生的另一種豁達。

  其三,事物總有多面性。拉條子的善良讓妻子愛上了他,覺得一輩子可以安穩度日,又有誰知,正是他的善良,才是整個故事所有矛盾貫穿始終的導火索。所以說,當你面臨選擇時,務必慎之又慎。因為當你選擇一個優勢時,也許,你同時選擇了一種你意想不到的生活。事情總有多面性,送走傻子賺了錢,誰知又賠了更多的錢,到頭來還是賺了錢,唉,生活總是如此,處處充滿著不確定性,這也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所以說,無論你現在處於何種境地,請務必勝者務驕,敗者務餒,誰又知道呢,也許,明天又是個新的人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四,不要過於追求結果。人生就是個過程,酸甜苦辣,皆是其中一站。努力過,盡心了,就好了。太過追求結果本身,反而會讓你失了期待,陷入無盡的痛苦中。拉條子為了爭取兒子的減刑可謂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然,刑未減,錢未見。最後他都放棄的時候,減刑了。這讓人覺得既開心又無奈,只餘一聲笑嘆。

  不要著急,只要你努力,那些你想要的,生活遲早都會給你。

  其五,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與見識是多麼得重要。拉條子與其妻的善良與愚鈍實在讓我們無奈,真的不怪他們,知識水平、社交平臺、環境等等限制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與行事風格,他們只能選擇作為一個老農民認為最好的方式解決現有的問題,其愚鈍與蹩腳的處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笑點,然,誰又知道在他人眼裡我們又是不是如此呢?世事總是如此,"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村長有一句經典臺詞,“把別人當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讓我們以我們內心的善意本真地活著,對別人,亦對自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願我們都活成社會里最美麗的一道風景,裝點了別人,亦裝點了自己。

  總的來說,《勺子》是個不錯的電影,讓我想到了很多,遠不止於此,相信它能帶給你的更多。

  不將任何人當傻子,不苛責,不強求,始終心存善意,從容優雅,豁達與堅持,我們共勉!

  當然,幫助別人,亦可保全自己,這才是智者之舉。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2

  因為金馬獎的嘉獎,給《一個勺子》加了一道光環,讓影迷有了期待的理由,陳建斌從《甄嬛傳》裡的皇帝,到現實主義電影的自導自演,而且能搗鼓得有模有樣,轉型不僅成功,而且有意義。就像一個常年撩貓逗狗的紈絝子弟,一下子變成了品學兼優的傑出青年,沒有不恭敬的意思,這是好事。

  電影確實非常好,講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窮人自己已經焦頭爛額了,還撿了個勺子回家,導致的雞飛狗跳,黑色荒誕的鬧劇裡面有關於道德的思考,有對現實的諷刺和批判,還有對窮人的關懷。

  基本上,一部現實主義佳片該有的東西,陳建斌都找到了,而且都展現的很有彈性,不觸碰底線,也不製造過激的衝突,也沒有流於表面,手法很柔和,很勁道,就像一碗西北拉條子一樣津津有味。其實那些黑色的,隱喻的,探討的,都要說白了就會變得生硬刻意和無趣,電影如此,我們評論電影的文字也是。本文就從三個小角度來談談《一個勺子》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不生吞活剝它,而是簡單談談品味後的感受。

  奔跑的月光——胡學文的現實迷宮

  先撇開電影說小說,《一個勺子》的真正靈魂來自原著小說《奔跑的約稿》作者胡學文,一位出色的現實文學作家,他才是這個故事的靈魂。這部小說以西北村鎮城鄉結合部為北京,透過拉條子和勺子的遭遇,表現了現實社會里善與惡的衝突,城市化和資訊化社會形態對傳統道德的扭曲。

  故事建立的是一個命運的迷宮,所有人物都在裡面追逐,拉條子追大頭哥,一開始是要錢,後來是要問個明白,勺子追拉條子,到後來是勺子的真真假假親戚們追到拉條子家。他們形成個一幅清晰的食物鏈關係,拉條子無疑就是被前後夾擊的命運,他追到了大頭哥也是被坑的命,這是他的命運。

  胡學文也一向很擅長這類手法,在他另外兩部被改編的作品中,《大風起兮》改編的《跟蹤孔令學》講的是循規蹈矩的中學教師被不良青年尾隨到杯弓蛇影的黑色故事,《婚姻穴位》改編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中三輪司機的老婆也被流氓糾纏不休,都是黑色幽默,都是好人的困惑,都是善類拿惡類無可奈何,只好苦中作樂。

  從小說到電影——陳建斌的變與不變

  有小說打底,其實陳建斌講故事的壓力並不重,就算按照原文照本宣科,基本上也差不了,但是他並沒有滿在原著的搖籃裡上睡大覺,而是儘可能的給故事加入了很多新的東西,作業成績從良升到了優。

  從小說到電影,整體來講,最大的變化就是人物變得更靈活了,小說講的是事,電影演的是人。在原著的文字裡,敘事很精煉,情緒很飽滿,但細節不是太多,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特別大,變成電影就要把一切都轉化成影像的細節,特別是人物的塑造,每個人的想象力不一樣,讀書的感知也不一樣,但這部電影,所有的形象基本上能讓讀者感到滿意,像大頭哥的半社會人半生意人的形象,還有雜貨鋪女老闆,女警察的形象,都比小說更有神采。

  具體情節的改編,筆者印象比較深的是大頭哥最後被纏得無可奈何,把五萬塊錢還給了拉條子,這一情節在原著中是沒有的,由此可見,陳建斌導演在增強了諷刺感和戲劇性的同時,還是給出了比小說更溫暖的意味。另一個是拉條子最終被戴上了勺子的破帽子,以勺子的面貌面對孩子們的打罵,這個也算是一個主題的總結吧,暗示小人物的形象。

  瘋魔即覺醒——拉條子的道德困惑

  看《一個勺子》的時候,其實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賈樟柯監製的《樹先生》,一樣講的是新的經濟體系下,環境影響人性的`變異,一個用勺子,一個用大神,兩個在常人眼中的非正常精神狀態來表現道德的迷失,生存的困惑,顯然是異曲同工的表現手法。

  中國城市化程序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規範的影響,一直是現實主義作品的一個重要命題。經濟形態的改變,讓每個人都產生了變化,價值、道德、規則,讓每個都很迷茫。電影裡不僅拉條子,大頭哥和村長,還有村民,民警,他們也不知道真相,所以可以說,他們全是勺子,不同程度和病症而已。

  這個世界只有表相,沒有真相,每一個試圖洞悉真相的人都是勺子。

  拉條子最後悟到了,把破帽子戴上,他在別人眼裡成了勺子,別人在他眼裡更是勺子。這種明白和樹先生變成大神是一個手法,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別人看不穿。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荒誕和真實已經融為一體。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3

  在看電影《一個勺子》前,我只注意到了作為演員的陳建斌,從未認識導演陳建斌、編劇陳建斌。透過這部電影,我重新認識了這個名叫陳建斌的電影人。

  《一個勺子》的故事改編至胡學文所著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由陳建斌擔任導演、編劇,陳建斌、蔣勤勤、王學兵、金世佳等人主演。該故事講述了一個樸實、善良的甘肅農民拉條子進城搭救坐牢的兒子沒成功,卻撿回來一個勺子(勺子在甘肅話的意思是傻子),勺子的出現給拉條子一家人惹來一堆麻煩。最後勺子丟了,兒子減刑了,錢也拿回來了,拉條子卻“傻”了……

  觀影結束,蔣勤勤所扮演的金枝子在片中重複哭喊出的一句話不斷迴響在我的耳畔:“人善被人欺!”導演似乎要透過這樣一句臺詞和觀眾隔空進行溝通交流:拉條子是救了勺子,並待他如親人般,為什麼這些人還要這樣欺負他呢?難道好人就這麼難當?好人就活該被人欺負?並由此引申開:這年頭幫人究竟對不對,做好人究竟該不該,好人做了好事反被人冤枉、坑害了,這還有沒有天理?做人的準則與良知在哪裡?拉條子無數次地找大頭哥,想討回五萬元錢,卻屢屢吃了閉門羹,當他決心不再要回那錢,只想一心找回被自己弄丟的勺子的時候,卻被大頭哥當成了傻子,將錢甩給了拉條子。最後,拉條子雖然得到了他一直想找回的錢,卻始終沒有得到他想要找到的答案,可是他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活在這個世上,就不能太過於明白、清醒,“傻人也會有傻福”,於是,拉條子收好了錢,拿出勺子戴過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終究成為“正常人”眼中的那個“傻子”……

  這樣一部看上去土得掉渣,內涵卻極其豐富深刻的電影,它透過一種自嘲的方式對這個社會存在的某些現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與諷刺:在這個社會,好人是不是傻子?做好事的人是不是傻子?追根究底的人是不是傻子?面對騙子與傻子,我們應該怎麼做?當好人因為做好事受到欺負的時候,是否還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好人於這個社會的意義究竟在何方?

  有人說《我的少女時代》是國產片中的良心作,我倒覺得不盡如其然,《一個勺子》才是國產片中的良心作,和《烈日灼心》一樣都是今年國產電影中的上乘作品。這個冬天不可錯過的一部國產電影佳片:《一個勺子》,你看懂了嗎?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4

  《一個勺子》是陳建斌導演的處女作,因為王學兵吸毒事件影片推遲到現在才上映。其實對陳建斌不是很瞭解,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甄嬛傳》裡的皇帝角色,那時候就覺得他很顯老,但是演技也著實讓每一個看劇的人一飽眼福。但是他的導演實力卻沒有什麼作品能夠讓我對他進行大概的估計,是坊間對這部電影良好的口碑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更有對陳建斌的期待,帶著這種期待,我看了這部電影,以下是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觀眾在看了電影《一個勺子》之後的主觀感受。

  整體來看,這部電影其實還是不錯的,整部電影敘事完整,情節之間的連線自然,讓人看電影時較為舒服,當然,這一個優點的另一面就是,整體敘事較為平緩,波折性不是很強,更多的是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以一個普通的西北農民拉條子(大名馬吉)的視角,藉助了拉條子的嘴表現了中國西北農村社會的現狀,以及現狀之下的擔憂。農民拉條子是村裡公認的好人,心地善良,且肯吃虧,媳婦金枝子也正是因為他的收留沒有被凍死、餓死,兩人才能夠結為夫婦,在我看來,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的介紹有可能是為了表現好人有好報,希望用好心有好報來再次捂熱社會上每一個心涼了的人。將揭示社會現實的冷酷與行善會有回報這兩方面結合,已達到更好地引導人心迴歸善良的本性,讓社會中的人重新形成友好的關係。這可能也是這部電影以及所有良好的藝術作品的重要目標之一吧!畢竟,藝術家是一群擁有更敏銳的觸角,能夠感受到自然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及狀態並且能夠用他們特有的手段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那些對生活不夠敏感的人們同樣能夠感受到這些美好,喚醒人們對美好的嚮往之心,以促進他們提升自我修養並且盡力使這個社會更加美好。

  影片中的好心人拉條子因為好心給了流浪漢(金世佳飾)半塊饃,而流浪漢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吃完了還是不走,拉條子狠不下心就將身上帶的饃全部都給了他,就這樣,流浪漢就認定了他,跟定了他,一路跟著他直到他回到家,流浪漢也就跟著他回到了家裡面,怎麼趕也趕不走。換做一般的人,估計各種手段用個遍,早就將流浪漢趕出去了,但是拉條子夫婦卻都是那種狠不下心來的人,當把流浪漢丟在院子外面的時候,兩人在炕上又擔心那個流浪漢會不會在院子外面凍死,藉著“凍死人要償命”的由頭來使自己的善良不顯得那麼直白。他們將流浪漢收留在了羊圈裡,就這樣還是怕凍著流浪漢,便又大半夜的送去了大衣。幾次三番想要將他丟在外面都不成功,拉條子極為無奈,便動了將流浪漢綁在野外雪地裡的念頭,才將人綁上去,就於心不忍,又讓他跟了回家。當金枝子聽說了這件事時,眼睛瞪得老大,責怪拉條子,說那是害人命的事,冠冕堂皇的關切理由之下,他對那個叫她“媽”的流浪漢的關心之情熱烈而羞澀,卻十分讓人動情。

  陳建斌在這部電影中自導自演,可以說,是十分下功夫了,曾經的“皇帝”,如今鬍子拉渣、面容蒼老,臉上還有西北農民慣有的酡紅,常年穿著厚重笨拙的棉大衣,臉上的表情有無奈與無助,也有堅毅與樸實,但是沒有偷奸耍滑,不懂得如何投機,不懂得戒備。正是他在生活中沒有學會後者,他被一個“勺子”糾纏的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也只能夠貼告示,讓勺子的家人來將他領回去,這樣良心才安定;正是因為他沒有學會者,他在自稱是勺子的家人的人輕而易舉地將流浪漢領走,沒有質疑,只有對離開流浪漢的深深的不捨,而當第二批、第三批自稱是流浪漢家人的人到來時,他們夫婦兩個顯得手足無措、驚恐不已,顯然是因為他們眼中的社會並不是如此這般的處處是猝不及防的欺騙與陷阱,這些新知讓他們不安。

  在這部片子中,流浪漢由金世佳扮演,說實話,個人覺得演的還是挺到位的,只是因為事先知道是他,所以看電影時就有些跳戲的感覺。然後就是陳建斌的一會兒方言,一會兒普通話兒,有點受不了其他的都還好啦!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5

  傻子和小羊羔,傻子和兒子,傻子和拉條子,相互對映。

  兩個迴環,傻子一段,拉條子被當成傻子再一段。

  不想傻子跟著的時候偏甩不掉,產生感情了又被“家人找回”送走了,發現是騙局再找傻子又找不著了;自己的兒子判刑坐牢回不來,偏有個傻子叫自己“媽”在家裡賴著;怕各種“家人”找上門的時候,各路人馬天天來,做好萬全準備了,偏又不來了,“第二隻靴子”遲遲不掉下來;想追回五萬的時候追不回,最後不要了,錢又回來了;想給兒子減刑送錢疏通結果錢、事兩空,最後沒念想了居然減刑成功。所有的情節設定都圍繞著那句話“人生就是這樣的”。

  想把傻子甩掉,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最後放棄。找李大哥,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終於見到了,車上聊讓下車,車上聊讓下車,車上聊讓下車,最後自己下車。找傻子的“家人”上門,金枝子準備酒和肉罐頭,又找上門,金枝子準備酒和肉罐頭,又找上門,金枝子準備酒和肉罐頭。生活好像就是在這種重複裡慢慢磨掉一個人的氣性。這都是為什麼呢?拉條子最後再不斷的找人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傻子,是為什麼呢?他不再想要回自己的那五萬塊,可還是知道為什麼。周圍的人都在和他說,不要問,沒什麼為什麼,“人生就是這樣的”,只有拉條子還在執著於答案,成為人們眼裡的勺子(方言裡和傻子是近似音)。

  金枝子責怪拉條子,怪他的老實,怪他當好人,雖然是因為幾遭折騰下來的氣話。可是老實有錯麼?做一個好人有錯麼?貪財貪利騙人見風使舵就對了?社會里的多數人都是從眾的,太多的人心壞了,好人才會被當成傻子。然而我還是堅持,別人怎麼做並不是自己做同樣事情的理由。

  陳建斌和蔣勤勤的表演讓人完全忘了他們曾經演過的角色。這倆人居然各自演過雍正和第二夢。光是寫出來,都覺得這些角色分佈在不一樣的次元,怎麼會是同一個人演的。坐炕上的對話真的太寫實了,夫妻之間的埋怨、默契、瑣碎和家常。不知道片子裡兩人的方言說得準不準,反正自己沒出戲,就像他們本來就是說西北方言的,這功夫下得到位。再一個,看片子不會覺得是在演,會覺得,這就是西北的農民和農夫。讓人忘記自己曾經演過的角色,忘掉這是自己在演戲,而完全融入到角色中,最是見演員真章的時候。

  李老大的角色雖然因為演員的問題一直沒露正臉,卻反而覺得這樣的處理很有意思。一個拉條子成天追著的人,卻始終見首不見尾,就像他做的那些事一樣,不見得能見光。女警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開始覺得很普通,但是最後那過激的、或者說自我暴露的“你不會以為是我通風報信吧”反而讓人會再想一想,為什麼後面那些“家人”不來了。

  喜歡那隻小羊羔,還莫名喜歡列印店老闆。

  12點10分的場子,影院裡連我只有四個人。兩個上了年紀的阿姨,一個比我稍大些的女青年,還有我。散場時,片子在滾字幕,我們都靜靜坐著。我最先起身,走時,她們還在靜靜看著熒幕,或許,各自都在想些什麼。

  《一個勺子》的觀後感 篇6

  好久沒有看過如此簡單直給卻又帶著些許另類荒誕氣息的片名了,片名中的“勺子”對應新疆方言中的“傻子”,而電影就是圍繞一個傻子展開,故事的脈絡也一如片名沒有什麼彎彎繞繞。“傻”,成了電影探討的核心,有時候傻和老實本分是可以劃等號的,而陳建斌扮演的拉條子就是傻實在的典型代表——他希望這個世界能以一種有章可循的標準來運轉,但很多時候決定一件事情走向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章法可言的潛規則——這是一個老實人所無法理解的,而拉條子的悲哀在於他不僅實在,還固執地要把他不會理解的事情搞明白,於是乎,一個腦子正常的大活人莫名其妙地被一個傻子攪亂了整個生活,不能不說是一種荒謬的諷刺。如果以現實世界的標準來評判,傻顯然並不僅僅停留在狹義的智力層面,因而不諳世事、一條道走到黑的拉條子也一定確信無疑地位列其中——當撿來的傻子被人領走後,事態朝向拉條子始料未及的方向發展時,他的傻就一覽無餘了。

  老實人最大的敵人莫過於騙子,因為騙子是這個世界上最不按規矩辦事的人,而規矩又是老實人生存的依據,因而騙子最愛騙的莫過於老實人,所以我們看到了前後腳三波騙子堂而皇之地跑到拉條子和他媳婦跟前要人,卻絲毫沒有被質疑過,最後得以大搖大擺地帶著訛詐拉條子的錢離開。從某種程度上說,騙子是可以歸到聰明人之列的,但仔細想想,他們所攫取的利益都是眼前利益,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法律的制裁,搭上自己的人生,這樣看來,騙子的聰明只能算作小聰明,他們選擇不計後果的生存方式恐怕再傻不過了。

  但這世上存在最多的一定是痴子,電影中拉條子的老婆金枝子、大頭哥、大頭哥的弟弟、村長、民警都是這樣的凡夫俗子,他們不像傻子那樣一根筋,也不像騙子那樣不守規矩,他們看起來都是那種再正常不過的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尋求利益或單純自保,不願越過界限一步,世界其他地方的運轉法則似乎與他們毫無關係,於是乎當一個傻子把拉條子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冷眼視之,當然金枝子與他們不同,因為她本身也處在麻煩之中,她既有拉條子身上的那種傻,同時又兼有痴子的鄙俗,因而無論站在哪一邊她都是痛苦的,但那些事不關己的痴子卻可以泰然處之,對自我的愚鈍與麻木絲毫沒有察覺,渾渾噩噩地延續自己狹隘的人生,直到歸於塵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樣的痴子也是徹頭徹尾的傻子。

  電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演繹出一個關於傻子的寓言,原本這種寓言性的演繹無可厚非,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改編自小說的緣故,電影難以掩飾所流露出的形式化的文學意味——從影片開頭拉條子遇到一個傻子,到影片結尾拉條子真正意義上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傻子,形成了首尾相接的呼應,但這樣的暗喻顯得太過不加修飾了,從電影的角度來衡量似乎算不上高明。而拉條子的人物形象從紙面一躍到銀幕上,卻給人以失真之感——當主人公為了配合完成這個寓言而做出了不符合現實行為邏輯的荒誕舉動時就使得電影本身已經失了足夠的信服力。當然,作為陳建斌的導演處女作,著實可圈可點,不可謂不用心,但在講故事能力上的差距也是昭然若揭的,因而所收穫的好口碑略有虛高之嫌。但即使這樣,仍應該力挺陳建斌,畢竟在現今浮躁的中國電影市場裡,真正用心做電影的人仍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