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通用17篇)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通用17篇)

  《國家記憶》是一部紀錄片,通在所有的影視片中,紀錄片可以算是真實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種。它真實記錄我國曆史發展變化和周圍人們的生活狀態,並以影像記憶的方式為當今的我們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國家記憶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

  《國家記憶》是一部引起我心靈震撼的書。使我震撼的除去書的內容外,還有書中資料的收集過程。書中所用的五百多張圖,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查出並複製出的23000多中緬印戰場的檔案照片裡精選出來的。如此大量的查詢、複製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東磐和他的幾個朋友以及四個熱心的、做義工的美國朋友努力外,還與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資料豐富以及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分不開的。

  該書的編者章東磐在書中描述其對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印象時說:

  “儘管我心裡做足了準備,第一眼看見美國國家檔案館,仍然嚇了一跳。……我放眼望過去,連人工建築的影子都沒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壓壓的、遮天蔽日的森林。這座只有六層的檔案館,建在六十公頃森林中間,汪洋大海里的一條船。六十公頃,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九千市畝土地,是馬里蘭大學捐贈給聯邦政府建國家檔案館的。在那裡工作的幾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邊,看到的除了樹還是樹,除了藍天還是藍天。”

  以上是環境,關於服務:

  “按照國家檔案館的規定,你只要根據它的索引填寫索取表格,工作人員會為你整個資料夾,整個紙箱,整個小推車,甚至幾個小推車取來原始檔案供你查閱、摘抄、拍照、掃描。因為不允許帶進館外的紙張和筆,館內備好了專用的紙張和鉛筆,任意取用。潔白的細棉紗手套也是無償提供,並且要求你在觸控照片時必須戴,每天要換。”“那種裝檔案的不鏽鋼推車裝滿資料夾,推起來其實是體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員要把檔案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們到了,幾分鐘又全部推到我們面前,好像我們是領導一樣。沒有一個人來告誡你,每次少要點,省得工作人員麻煩。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時間在安靜的屋子裡高聲提醒:還有誰要提交索取卡嗎?時不時工作人員會走到你身邊,輕聲問一句:有什麼要幫忙嗎?”

  這是美國的國家檔案館嗎?這是在為遠道而來、毫無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們服務嗎?他們所受的待遇在他們的故鄉是不能想象的。

  但書中所描述的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雖沒去過美國的國家檔案館,但我去過同在華盛頓的美國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還去過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那裡,進出是不需要什麼手續或門票。在那裡,無論是什麼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博物館裡,我看到了小學生們在一個個展館裡上課。也是在那裡,我理解了美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的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這次我又從這本書裡再次印證了我的結論。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2

  10月3日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將在每週一至週五的晚間八點檔重磅推出中國第一檔國史節目《國家記憶》。

  《國家記憶》每集節目時長30分鐘,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程序史。這檔歷史紀錄類節目有許多創新亮點,一批德高望重的藝術家焦晃、馬少驊、鮑國安、劉勁等在節目中擔任主講人,傾情講述歷史故事;先進的虛擬技術,帶領觀眾穿越回曆史場景;逼真的三維動畫製作技術,還原歷史關鍵細節;節目還深入挖掘出許多珍貴史料,展示不為人知的歷史。

  多種視覺元素的融合,先進的後期製作技術,《國家記憶》將打破歷史紀錄片沉悶單一的色調,帶領觀眾觸控有溫度的歷史。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3

  《國家記憶》主要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程序史等。

  透過大歷史、小細節引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時代潮流、民族命運、大國夢想的沿革,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國1949》將播出1—5集,透過查詢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採訪諸多專家、學者和親歷者,節目展現了1949年中國政局的變化、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決策,以及當時的中國國情狀況。

  這五集分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進北平》、《從香山到南海》、《定都北平》、《揭秘開國大典》五集,節目透過講述這一時期各個重大事件背後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畫出半個世紀裡中華民族為尋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艱辛歷程。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4

  《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章東盤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一版。

  書中所有圖片都是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時期由美國攝像兵拍攝(美國還有這兵種!)。

  這是一本抗戰時期中緬印戰場圖片記錄,從檔案文獻的層面呈現給讀者中緬印戰場的真實情況。

  參加中緬印戰場的中國軍隊,謂之為中國遠征軍。在臺灣劉鳳翰著《抗戰·論國軍與抗戰》一文中有《滇緬戰場》一小節,記有四次作戰:

  1.滇緬路作戰(民31.3.19-6.6):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羅卓英統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第六十六軍張軫與日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中將所轄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櫻井省三)、五十五(竹內寬)、五十六(太田米雄)師團在緬北――鄂克春、同古、尋達西、斯瓦河、平滿納、毛奇、羅衣考、普羅美、任安羌、棠古、細泡、臘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蘇拉瓦、荷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橋、龍陵、騰衝、畹町、孫布拉蚌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0.000人。

  2.緬北會戰(民32.10.24-民34.3.30):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統新三十八師孫立人、新二十二師廖耀湘、第十四師龍天武、第五十師潘裕昆與日緬方面軍河邊正三中將所轄第十八、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一、岡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靜夫(前)、森茂樹(後))師團在孟關、太洛、於邦、瓦魯班、拉班、加邁、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維、臘戍、猛崖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戰(民33.5.11-民34.1.19):中國遠征軍衛立煌統第十一、二0集團軍、第六、八軍與日第三十三軍本多政材中將所轄五六師團(主力)與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師團各一部在松山、龍陵、騰衝、臘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4.017人。

  4.緬甸作戰(民33.7-民34.6):中國駐印軍第一軍孫立人會同英印盟軍與日緬方面軍木村兵太郎所轄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馬奈木敬信、山本清衛、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義秀、宮崎繁三郎、佐久間亮三)等師團在緬甸中南部作戰,日軍逐次抵抗掩護主力撤退,傷亡頗重。

  “國軍傷亡無記錄”,不是沒有傷亡,四次滇緬作戰日軍傷亡9萬餘人,國軍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網上查是20多萬(非官方)。可以想見滇緬作戰的殘酷。

  這本書的圖片就包括這些作戰的記錄。

  書中記錄了國軍跟我們所聽到的不一樣,他們穿草鞋,骨瘦如柴,抵禦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還有童子軍。

  他們為國家的獨立付出了流血犧牲,他們是國士,但卻沒有得到國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對中緬印戰場的紀念,由於我們自己的政權更迭,由於當年盟友的反目,竟然從此擱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諾曼底海岸吹響軍號,當年為自由而戰的軍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時候,我們的怒江邊寧靜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彈坑形成的塘子裡打滾。”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嘆。這感嘆傳遞給我,傳遞給所有的讀者,產生的是更強烈的感嘆。

  可是我們的國士卻至今遭冷落,在中國本土連一塊安息的地方都沒有!印度的蘭伽、緬甸的八莫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大部分被毀,屍骨被棄荒野。臺灣的資料記載,孫立人得知新38師在緬甸的墓地被毀掉後,仰天長嘆,每年清明節,都會到後山上給這些緬甸的孤魂野鬼燒紙紀念。

  前些時候,黑龍江方正縣政府出資,為日本開拓團建公墓,還建了一面長6.9米,高3.8米,漢白玉和青石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牆。日本開拓團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拓”,分明是掠奪者,連他們都有了公墓,我們的國士卻沒有,這有點說不過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承認國軍是正面戰場,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只是影視作品上有些突破,宣傳國軍抗戰的題材多了起來,但是如果在對待戰死的或活著的抗日國軍個體的問題上,有一些實質的突破,比如給他們建公墓。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5

  《國家記憶》主要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程序史等。

  透過大歷史、小細節引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時代潮流、民族命運、大國夢想的沿革,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國1949》將播出1-5集,透過查詢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採訪諸多專家、學者和親歷者,節目展現了1949年中國政局的變化、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決策,以及當時的中國國情狀況。

  這五集分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進北平》、《定都北平》、《揭秘開國大典》五集,節目透過講述這一時期各個重大事件背後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畫出半個世紀裡中華民族為尋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艱辛歷程。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6

  一、普通閱讀單元教學建議。透過這部分的學習,我知道了準確的制定教學目標要透過語文要素和課後習題,語文要素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透過解讀語文要素,把握教學要求;略讀課依據學習提示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在略讀識字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多種方法,比如學生自主交流,教師檢查引導,也可以學習完課文內容再集中交流。

  二、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建議。這部分內容,使我明確了一個概念:提高閱讀速度≠速度,是讓學生原有的閱讀基礎上提高閱讀速度,而不是學習“速度法”。要藉助閱讀提示,落實訓練重點和方法,教學時,要根據每節課的情況具體安排。學習和練習雙管齊下,學習在課內,練習在課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習作教學建議。讓我更清楚的知道,寫文章不僅僅侷限於“寫清楚”,更要寫“具體”,寫人物時可以透過具體事物體現出人物的主要特點。在習作過程中,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動筆寫,教師再進行指導,落實修改和交流環節,形成自主意識。

  透過這次學習,我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有了深刻的認識,為我今後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我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我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的素質。總而言之,在新的教材、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我們引領學生開闢一片新的學習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7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勳,是共和國永遠的豐碑。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科學界的一代偉人,錢學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還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透過觀看紀錄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我得以進一步瞭解錢學森的感人事蹟,體悟錢學森精神的內涵。這部紀錄片也喚起了我高中時觀看電影《錢學森》的時留下的記憶,聯絡二者的內容,我的心中頗有感觸。

  錢學森是一代科學巨人、中華優秀兒女的典範,他的成就可以說是高山仰止、大海無邊,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像錢學森一樣的成就,但是我們仍應學習他的偉大精神——作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為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擁有著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他放棄了美國良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裡,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著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著自己回國的信念和執著。回國後,為了黨中央毛主席周託付的重任,為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為了新中國億萬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堅持著科學研究。他放下了身為天之驕子的些許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他為我國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偉大的另一面。與此同時,他對科學的精神同樣令人欽佩。在回國建設時,他在談及導彈的製造時說過:不能讓導彈帶著任何疑惑上天。他也從不放棄每一次機會,從不放棄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著手再一次的嘗試。科學事業就是需要這樣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為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對待科學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60餘年裡,中國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弱小到強大,最終成為國際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信仰缺失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錢學森式的愛國者。錢學森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錢學森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首先就應學習錢學森的愛國精神,如他一樣對祖國充滿熱愛,對工作、生活充滿激情。其次,我們應學習他的奉獻精神,為科學奉獻一生的精神。或許我們此刻還沒到達他無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心中時刻要裝有祖國裝有他人,要為祖國的利益,群眾的利益著想。最後,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就應學習錢學森一絲不苟,艱苦奮鬥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貫徹錢學森精神,我們將能夠以端正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進而實現自己理想和價值。

  雖然錢學森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但錢學森給予我們的震撼和感動長存心間,滌盪著我們的心靈;錢學森精神將永垂不倒,激勵著我們無畏前行。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8

  今天觀看了中央四臺《國家記憶》關於許淵衝的報道,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我的感受頗深。許老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盡顯自己的翻譯才能。他對翻譯工作的頗高造詣令我佩服,但他作為一個97歲高齡的老人,在痛失伴侶後仍能爭分奪秒工作的精神更讓我驚歎。這也為我們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做出了優秀示範,惜時如金,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當他由於翻譯“不愛紅裝愛武裝”而遭受自我認同危機時,恩師錢鍾書的回信使他豁然開朗。正如他自己所說,做學問既要繼承前人,又要敢於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這也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她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不斷進步。

  同時作為一名英語學習者,我們也要做到敢於質疑權威,嚴謹治學,堅持真理,永遠不停下前進的腳步。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9

  在所有的影視片中,紀錄片可以算是真實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種。它真實記錄我國曆史發展變化和周圍人們的生活狀態,並以影像記憶的方式為當今的我們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書,透過媒介的傳播與觀眾進行交流,為過去流逝的歲月儲存大量寶貴的影像資料,從而促進我國乃至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與發展,所以有學者稱,“從傳播人類文明意義上來說,紀錄片功莫大焉”。

  近幾年,關於南京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如《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夢魘》、《南京城》等,還有很多紀實性的欄目等都講述著南京的過去與現在。南京是中國苦難最深、文化底蘊深厚的一座城市,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這樣與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如此緊密相聯。《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更為精闢:“中國人的口號可能有50條。但他們實際上只需要一條就夠了,那就是‘牢記南京’……”①此言不無道理,確實,南京曾經經歷過華夏乃至世界最慘痛的記憶,也經歷了中華民族最為旺盛的輝煌。

  一、影像記憶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歷史書寫著其無數的輝煌。然而,很多人對於南京卻是由一段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南京大屠殺”開始的,這已經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卻的記憶。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軍侵佔南京,在短短的六週之內,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屠殺我國30多萬的平民和士兵,史稱“南京大屠殺”。自20世紀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開始關注這段令人震撼、驚訝和恐怖的歷史記憶,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紀錄片也隨之湧現。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紀錄片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人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解讀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紀實》是迄今記錄南京大屠殺最早的一部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如果說日記、信件可以讓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來造謠生事的話,那麼這一部紀錄片應該讓他們啞口無言。這部片子是德國牧師約翰·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用一架不常見的16毫米的攝影機在南京的各個大學、醫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攝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真實畫面,日軍入城式、難民區慘景、南京街頭到處都堆集著燒焦的白骨……由於當時條件和技術的限制,畫面的剪輯比較粗糙,只是簡單地刪減幾個鏡頭,然後組接在一起。然而時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後期許多紀錄片中的很多影像都來自於這部紀錄片。

  在我國國內由於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真正關注“南京大屠殺”的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1982年,日本透過修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一事,激起國人的憤慨,也喚起全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關注。同年,中國新聞電影製片廠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豐富翔實的資料把1937年那個真實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擊敗和極大諷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謊言。然而當時電視機仍未普及,電視觀眾少,所以導致這部紀錄片最終的反響不是很大,很多觀眾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開始有些影響的紀錄片是1987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70週年,南京電視臺拍攝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殺》,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片子不僅侷限於國內,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華第16軍團曹東史郎的反省和謝罪,也有愛知大學教授江口圭一對日軍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對日本軍國主義展開強烈的控訴。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當年守衛南京的將領孫元良和工兵(營長)紐先銘,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貴鏡頭。②國內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紀錄片宏觀性強,力求還原歷史的真實,很多細節和畫面是透過人物口述或者解說來解讀“南京大屠殺”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較濃。

  2008年,南京市委宣傳部攝製的《見證南京大屠殺》則是對前兩部的拓展,影響範圍廣,並獲得業界一致好評。該片主要以紀實為原則,所有的拍攝剪輯都是從“見證”角度出發的,以當事人所見所聞為主。據悉,該片採訪遍及國內16個省市,遠赴美國、日本、德國、丹麥和中國臺灣等9個國家和地區拍攝收集史料。創作者們為了便於人們更準確地瞭解當年日軍大規模集體屠殺地點的選擇和當年國際安全區的位置,在攝製中使用直升機對上述地點和今日南京城區、古城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攝影,以表現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取得了較好的影像效果。據悉,這次航拍是國內外迄今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題材所進行的航空攝影。③另外,新世紀以來,國外媒體對南京大屠殺也越來越關注,國際上也先後出現了幾部影響甚廣的紀錄片,最有影響力的要屬《南京夢魘》、《南京》、《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它們不但向西方社會揭露日本當年“南京大屠殺”的恐怖暴行,其獨特的敘事特點也給國內創作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記憶之建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美國導演郎恩·約瑟夫的紀錄片《南京夢魘》就擺脫了傳統的紀錄片思維觀念,片中沒有幸存者的控訴,也沒有什麼專家的點評,其影像影片基本上只是一些非連貫性的文字圖片:檔案資料、動態影像、解說等。片子是透過描述戰前戰後的“南京”來解讀“南京大屠殺”的,戰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說:“南京,是一個美得讓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處是日軍炸彈的攻擊,無數被炸燬的房屋和炸焦的屍體,侵華日軍制造出的各種不堪入目的虐殺方式……。郎恩·約瑟夫更是運用一種客觀而冷峻的視角來展開對這次屠殺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的軍國主義思想,其二是國內蔣介石政府軍的潰退與抵抗。朗恩·約瑟夫以全球化視角來展開對“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記憶,透過其影像的真實紀錄來冷峻地呈現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和諧的破壞和屠掠。片中解說員吳海燕的語氣平淡而又冷靜,整體上顯得很客觀。吳海燕說:“約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說,別讓觀眾聽出你的想法,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導演約瑟夫還專門為影片開設了網站,藉助於網路傳播,《南京夢魔》在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0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鬥歷程中,無數共產黨員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從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人,寫下一封封傳頌至今的絕筆信。清明時節,致敬英烈。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國家記憶》欄目,將於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紀錄片《絕筆》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點檔;4月5日-9日CCTV-4晚8點檔),透過十多位共產黨員臨終絕筆,展現他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

  該片緊緊圍繞革命烈士的遺書、家信、入黨誓詞等絕筆,深度挖掘他們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現出他們在生命最後一刻依舊堅定的信仰與不變的追求。片中有新四軍軍長葉挺出獄10小時就寫下的入黨申請,有紅色戀人陳覺、趙雲霄留下的句句帶血、行行含淚的遺書,有烈士鍾奇臨刑前囑託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結婚”的家信,還有共產黨員車耀先在獄中寫下的傳記,告誡子女以“謙”“儉”“勞”為立身之本。透過烈士後人的動情講述、細節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權威專家的分析解讀,讓今天的人們更加切身地體會每封絕筆信中蘊含的精神力量。

  據瞭解,為鮮活講述英烈舍小家、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故事,攝製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慶、湖南等多地,探訪烈士家鄉,深入故居、紀念館、檔案館,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後代,親口講述他們先輩的故事。受訪者中有葉挺將軍的兒子葉正光、孫女葉蓮,續範亭將軍的兒子續大田,藍蒂裕烈士的兒子藍耕荒,地下黨員車耀先的外孫李少謙,鍾奇烈士的兒子鍾曉嵐,吉鴻昌將軍的外孫女鄭吉安,共產黨員陳毅安的兒子陳晃明、孫子陳正烈等。同時,為更加真實準確地還原史實,攝製組深入中央檔案館,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貴檔案,如葉挺入黨申請書,毛澤東親筆書寫的覆信,葉挺在獄中寫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認續範亭同志入黨的歷史文獻。

  初心不改書絕筆,革命自有後來人。一封封絕筆寄託著對後人的殷殷囑託,更承載著超越時空、傳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1

  主編章東磐先生說: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在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裡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換得的永生。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淚水禁不住湧出眼眶,書本上的文字也變得一片模糊。如果沒有鄧康延,章東磐,晏歡等各位民間人士不遠萬里,飛越大洋彼岸,用三個月時間去翻閱尋找封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幾萬張戰時照片,這本書就不會這樣呈現在我們眼前,祖輩的戰場也不會這樣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抗戰的歲月也不會這樣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以前也看過不少關於抗戰的紀錄片,震撼於黑白影像的歷史的真實,但今天翻開這本由500張戰地照片組成的書時,那種握在手上的真實與虛幻交織著的矛盾與厚重充斥心頭,這上面的人物,從指揮若定的將軍到滿臉稚氣的娃娃兵,曾在過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這樣的在鏡頭前走過,如今,將軍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應該是八十多歲的耄耋老翁了,他們是否還在某處好好地生活著呢?對於曾經為保家衛國拼命流血的他們,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的故事,願意傾聽他們的故事?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經常被各種媒體引用,象那張身著單衣,腳穿草鞋,奄奄一息的傷兵,很多紀錄片將它引為川軍北上陣亡士兵的影像,其實他是一名受傷的遠征軍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年輕的遠征軍士兵,眼神堅毅,神情凜然,多少年過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卻永遠記住了他的臉孔。

  去年曾在某段時間內感動於鄧康延先生和晏歡先生製作的紀錄片《發現少校——趙振英》。今天有幸從《國家記憶》這本書附帶的DVD看到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這些民間學者的努力與堅持,恐怕趙老自己,他的後輩,還有千千萬個你我,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美國記者給當年的警衛營少校營長的一個鏡頭特寫,那不但是老人作為一個軍人的無上榮耀,也是一個永恆的歷史見證。今天,我們對於這些榮耀與見證看得太輕,儲存得太少,只有在別國它族紀念二戰勝利多少週年的時候,我們才能濃烈地體會到,抗戰的勝利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那些犧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只可惜,我們也只能從他們的隆重中去體會,去懷念,去感嘆。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2

  我對五十幾年前那段歷史的認識是如此的淺薄,以至於匆匆看了<國家記憶>中幾百張鮮活的照片之後百感交集無法理清思緒。我們可以忘記仇恨,但不能忘記心懷壯烈慨然報國的英雄魂魄,不能忘記並肩作戰慷慨支援的友邦盟友,不能忘記戰爭摧殘下中國人堅韌而樂觀的精神光芒。可這些記憶居然只能在異國檔案館的照片中尋找,甚至不知去何處瞻仰真正保衛國家的忠魂英烈。

  自古英雄慨然赴死者、庶民挺身而出者,士人寧折不屈者,史官冒死紀實者無數,而今日中華文明蛻變至此,英魂無處安葬,庶民死無其名,士人隨波逐流,史官不知所蹤,叫人如何不痛心!我們寬厚善良,所以原諒敵人;但忘恩負義,所以忘記盟友;更沒心沒肺,埋沒青史英傑。所幸當年中國軍隊威武堅強,民眾仁義友善,盟友同仇敵愾,雖經滿清剃髮、列強瓜分、日本蹂躪;雖內憂外患、窮困潦倒、面如菜色;仍顯現民族應有之氣節風範。也慶幸雖然華夏青史盡折,但有美帝盡數收藏,還尚有臺灣忠烈祠可以瞻仰,不至於英魂無歸處,空寒了報國心。最以小人之心慶幸死不能復生,千千萬萬可愛的中國人慷慨赴死之後,看不到身後之景象!

  可憐的中國人,漢服絕跡只能到日本尋訪祖宗服飾;智慧結晶如圓明園毀於各路野蠻人;古京城領袖揮一揮手不再來;抗戰英魂只能借海峽天險苟且安息。嘆息啊,自漢起,中國已是類現代體制國家,全由讀書人掌握政權,何以每次變革,都向最壞的方向滑落!

  而今和諧盛世,讀書人空談已淪為誤國,我等沒文化之人只適宜速速敗退,或左或右,或主義或實政,謹記民族之血液在體內流淌,祖先之榮耀不容辱沒!不論個人還是國家,今日你不記得為你死去的先輩,明日你就自己去死吧!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3

  上週末在往深圳的路上,看到海航的《雲端》摘了一部分圖片,僅有的幾張圖片已經讓我眼眶潮溼,按奈住情緒。

  到賓館就定好了書,今天回到家裡,書已到。迫不及待的開啟,閱讀。

  僅虔誠的一字一字錄下章東磐老師的封面和封底文字,獻給60多年前為國捐軀的戰士們,獻給用記憶對抗遺忘的良知們。

  我們都記憶著!

  “這幅全身都用野草和蔓藤偽裝計程車兵肖像,似乎正是為今天而準備。只一眼,我就確認,這位持槍戰士的肖像會成為我們第一本書的封面。他不是自己,他是戰火祖國千千萬萬無畏父輩的縮影。我恭恭敬敬把他捧在手上,久久端詳著他。他沒有在看我,他在看著遠方。那雙眺望勝利與未來的眼睛,堅毅得像鋼鐵,清澈得像泉水,純潔得像嬰兒。那時的他,就像今天我的兒子一樣年輕。"

  quot;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在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裡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換得的永生。幸運的是,在我們所有人都死掉之後,這些在一甲子前就為國先死的父輩仍然活著,活得會比我們久,活得會比我們的孫子還還久.因為這些照片將他們不死的靈魂資訊傳遞給我們,使他們活在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裡,而且,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4

  這是一本影像記錄,聚焦於抗戰期間的中緬印戰場。

  從圖片中看歷史,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影象貌似客觀,其實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翻出抗戰前的老照片,拍攝者大體帶有很強的獵奇心理,照片上的中國人表情木訥,一臉驚愕與不安,基本是擺拍,被攝者很不自然地望向讀者,眼神中充滿了無限的迷茫。

  不否認,那時中國人剛剛與世界發生接觸,此前幾千年中,他們習慣了自己封閉的小圈子,一旦站在聚光燈下,難免手足無措。然而,拍攝的鏡頭太冰冷,太居高臨下,也人為地拉大了彼此的距離。對於當時的攝影師來說,他們彷彿是在拍攝標本,而不是在拍攝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本影像集則不同,它的鏡頭非常多元,深入了中國士兵、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把握了其中瞬間的美,照片上的人物表情如此生動,從中能讀出渴望、堅毅、善良與矜持,能讀出一個豐富而深刻的中國。

  為什麼這本影像集如此不同?

  因為,偉大的抗戰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過去的上百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是落後、封閉、守舊與顢頇的,民眾精神高度麻木,他們沒有抗爭的勇氣,沒有捍衛尊嚴的`決心。然而,當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伴隨著戰爭深入到普通民眾的內心時,這個古老的民族終於發出了怒吼,他們雖然屢戰屢敗,卻沒有屈服,始終在抗爭,父母們奉獻了他們最優秀的兒子,妻子們奉獻了她們勇敢的丈夫,一代中國人的決心感動了世界,他們成為人類正義之戰中,一道絢麗的風景。

  美國人第一次將中國人的正面形象畫在了海報中,深情地寫上“是他們第一個站出來,與法西斯作戰”。當世界沉默的時候,前輩們在付出血的代價,他們讓世界開始用尊敬的方式,來理解中國。

  這本影集的生動,源於攝影師們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份尊重跨越了文化、地域與種族的隔閡,從源頭上看,人其實是這樣相同,我們同樣會痛苦,會愛,會失望,會流淚,所以,我們有義務站在一起,共同去捍衛文明。

  近70年的時光匆匆而過,重新瀏覽這些老照片,看著照片上朝氣勃勃的人們,其中絕大多數已被時光帶走,他們無愧於他們的時代,因為他們融入了人類發展的洪流中,他們值得我們永遠景仰。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5

  照片,對於歷史研究來說無疑是極有價值的。這是因為它的直觀、形象和真實。

  與之相比,文字就太主觀化。不同書寫歷史的人,其歷史觀、意識形態不同,他們筆下的歷史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

  歷史也是人的記憶,而記憶在時間的侵蝕下,會不斷折射、扭曲、變形。時間,創造了歷史,也改變了歷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已經是變了樣子的。這裡面有多少是真實的,也只有時間知道。

  文字,不可信;照片,則基本上是真實的。當拍攝者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歷史就被定格成為永恆,它不再懼怕時間。當然,照片也會有問題,例如擺拍。那張著名的美軍士兵把國旗插上硫磺島的照片,就是擺拍的。雖如此,但照片中的地理環境、戰場硝煙、軍裝、人的面貌等等,這都是真實的,透過這些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歷史氛圍,所以這樣的照片也是有價值的,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

  觀看歷史照片,會有一種在場感,彷彿我們已經置身其中,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這本以“國家記憶”為名的書就是一本照片集,反映的是抗日戰爭中的滇緬會戰。這段歷史,隨著圖書和影視作品的流行對我們已不再陌生,而這些由當年美軍通訊兵拍攝的照片,會讓我們更全面更形象地感知那段殘酷而輝煌的歲月,會讓我們更直觀更真實地認識那些被我們曾經歪曲、遺忘的國軍抗日軍人。

  這些照片,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愈顯其珍貴。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6

  “實際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抗戰死士,是死過兩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另一次則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裡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幸運的是,在我們所有人都死掉之後,這些在一個甲子前就為國先死的父輩仍然或者,活得會比我們久,活得會比我們的孫子還久。因為這些照片將他們不死的靈魂資訊傳遞給我們,使他們活在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裡,而且,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這是印在《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封底上的一句話,讓我感慨頗深。

  我們總是擔心歷史被掩埋,其實多餘,因為即使埋得再深,只要事實俱在,無論多麼久遠,總會有見天日的時候。就像這本影像冊,當我一頁頁的翻過去,彷彿冥冥中聽到一個聲音“都給我閉嘴,自己看照片吧!”是啊,何須說什麼呢?我似乎還看到一個隱隱綽綽的身影,躲在一旁暗自竊笑。“再也不會,不容許再會,讓他們第三次死去。”我覺著這話說得有點兒絕對,難說,真得難說,姑且不論第三次的問題,就是這二次的死去,尚未完全復活過來呢,怎麼就這麼確定不會讓他們再死一回呢?倒是“全人類歷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絕後地從所有人心裡剷除他們用生命本應還得的永生”這話說得很準確。雖決絕,但是事實。

  聽說部隊加薪了,幅度很大,越是基層的越是加得多。和平年代,這兵當得絕對滋潤,加不加薪後說,就衝著一些人轉業前混套房子,轉業後進入政府機關當公務員顯示誘惑,當兵絕對是上上之選。不過這次加薪的目的我表示懷疑,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為安全計,此處略去好幾百字……

  國家記憶的觀後感 篇17

  還有一個月就是抗日戰爭勝利66週年,發此貼以紀念之。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最為偉大、最為波瀾壯闊也是最為慘烈的勝利,雖付出慘重代價,但勇敢的中國人同懷著正義事業的盟國一道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在1945年8月15日那一刻,國人享受著勝利的喜悅和無上的榮光,勇敢的中國人用自己的勇氣和鮮血證明了東方文明依舊閃耀。但,莫名的,它無聲而扭曲的結局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中絕無僅有的。

  最近在看章東磐先生主編的《國家記憶》和《父親的戰場》二書,每每翻到那些照片總是感動莫名,那時的人們,他們掛在臉上的笑容,和定格在歷史那一刻的勇敢、樂觀、執著,為了抗擊侵略者而舍家棄業,走進烽火戰場。

  歷史本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永生。

  有時坐在顛簸的公共汽車上竟能不由得要流下眼淚。我想,和我有同感的人有多少呢?估計不多吧。曾經拿著書問周圍的朋友,說,難道你不覺得感動嗎?他淡淡的說,剛開始翻感動,現在也沒有什麼了。我說,難道你不為他們覺得委屈嗎?委屈?有什麼委屈的,反正事情這樣了,這個事情和你有關係嗎?好好地上你的班吧。呵呵,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

  和你沒有關係,所以別找不痛快,好好上班,好好掙錢,別操那些沒用的心——真的假的就有那麼重要嗎?為一個你完全陌生的事情或是人大聲呼喊有意義嗎?去憂慮那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和你有關係嗎,那是他們的事情,所以繞著走吧。

  我不關心,關心也沒有用,我只管掙錢,我掙夠了錢我就可以獲得更多;現在別人壓迫我,是因為我沒錢,等我有錢了……諸如種種,我想,大家都曾有過這些想法。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何其悲哀,看這些書的時候,我真的憐憫我自己,感覺到一種對自己、對周圍一切的惋惜。我們曾經是何等雄偉壯闊的國家,擁有何等優秀的人民,有著何等輝煌的歷史,而如今,這一切……面目全非。看著為了一隻腳的位置而大打出手的人們;看著連最基本的紅綠燈規則都無法遵守的人們;看著每個人的眼神——裡面有的是不知所措的仇恨和對你階級的打量——這個人我可不可以欺負,那個人可以踹他一下。看著那些道岸貌然的人說著文字遊戲,看著這個由謊言、暴力和恐懼構建的空中樓閣。我想,他們和66年前的那些年輕人、那些事情差距是何等之大啊。

  唔……不多寫了,至於原因,大家懂的,那些目前無法改變的話……我想,抗日這種大事國人都能如此看待,現在所獲得的種種也是不意外的。但是我心裡是知道的,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真正的人。希望,以此自勉吧。如有朋友認同,請留言紀念。平靜的,安然的告慰那些為國家付出的人,讓他們等待的靈魂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