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2017雲龍山觀後感

雲龍山觀後感

2017雲龍山觀後感

  雲龍山在徐州南郊,不知其名之來歷。yuwenm小編整理了2017雲龍山,歡迎欣賞與借鑑。

  2017雲龍山觀後感【篇一】

  我們乘公交車,到雲龍山站下。我的高興勁就別提了!我一會兒看看這兒邊,一會兒看看那邊,一會兒這兒跑跑,一會兒那兒跳跳。爸爸提醒我:山上風景更美,先往上走走吧!於是,我們沿著人工花園的小路向山門方向走去。

  小路直接插入了上山的路,所以,我們沒有經過山門。我們一路向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一棵棵參天大樹矗立在石階兩旁,有的根都從土裡突出來了,一群小鳥在林間嘰嘰喳喳地玩耍著,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呀!石階十分光滑,在陽光下發出像玉一樣溫潤的光,想必是遊人太多,踩磨的結果吧。

  這時,路邊出現一個高大的亭子,中間樹著一塊大木碑,上面寫著“徐州鐵路英雄紀念碑”,亭子旁邊有塊石碑,上面介紹了徐州鐵路工人在抗日時期的英雄壯舉。我看著這塊飽經風霜的碑,心裡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們又往上走,二十分鐘左右,來到了一處平臺上,有塊石碑寫著:放鶴亭。這裡還有飲鶴泉、大士巖和興化寺。在東邊有一道長廊,長廊的牆壁上刻有碑文,可是殘缺不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又經過四十分鐘左右,我們終於來到了雲龍山的最高點:觀景臺。在這裡,可以眺望到半個徐州城,地上的汽車只有甲殼蟲那麼大,人只有螞蟻那麼大了。山腳下雲龍湖中有許多船隻在水中飄蕩,碧水倒映著藍天,站在這裡欣賞著美景,只覺得天地都變得開闊了!

  2017雲龍山觀後感【篇二】

  今天,陽光明媚,氣候溫和,是適合遊玩的好時期。姑父一家帶著我們去雲龍山遊玩。

  雲龍山是我家鄉——和順最著名的旅遊勝地,有不少異地人民來這裡遊玩,可謂是家鄉一顆璀璨的明珠。除了人們都知道的九龍柱,那裡有新增了一座寺廟——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和順縣城西風景秀麗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雲龍山的北峰,佔地1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佛光寺於2008年7月開工,2012年8月1日竣工,由和順縣一流人士投資新建。佛光寺整個建築遵循禪宗寺院“伽藍七殿”規制,所有建築均為磚木式的,共建有殿堂樓閣、亭臺遊廊、門牌樓等28座。其建築設計,使得山巒、松樹、殿堂間遙相呼應,達到了仿古建築和自然景觀的渾然一體。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我們深深地陶醉其中了。走進寺門,一座小廟映入了眼簾。我們進去叩了頭,燒了香,便參觀了起來。佛像前有張桌子,上面擺滿了貢品。其中,還有兩座用糖果堆成的“山”。饞嘴的弟弟說:“額,好想吃一個啊。”聽完這話,我們都笑了,弟弟卻納悶地問:“你們笑啥啊?”接著又來到大雄寶殿,裡面的佛像更大、更多了,還擺著一張張桌子,下面放著叩頭時用的墊子。大約十幾分鍾,我們參觀完了佛光寺。弟弟提議說:“要不我們去廣場放風箏?”大家全體透過。

  不一會兒,來到了山腳下的廣場。放風箏的人可真多啊,賣風箏的人也很多。再看天上,一隻只風箏在藍天“飛翔”。在我們旁邊的那位叔叔也在放風箏,可我只看到了線,風箏卻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問才知道,是把風箏放得太高,線斷了。原來是這樣,我們恍然大悟。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了,看著美麗的雲龍山,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顆明珠。

  2017雲龍山觀後感【篇三】

  雲龍山是我們家鄉第一山,群山蜿蜒如龍分為九節,山上雲霧繚繞,以此得名雲龍山。

  一個天氣晴朗的初冬下午,我們青果寫作班的成員在家長的帶領下和老師約好一起去爬雲龍山。由於我們坐的2路車開得太慢,我們遲到了一會,到了雲龍山腳下,我顧不得聽老師講知識要點,拿起望遠鏡就往山上看,好久沒來啦!景色還不錯。有蒼翠的松柏,有五顏六色的花,還有許多好像很自信的抬頭挺胸的草兒······我把望遠鏡放大旋鈕調到最大,想再多看點,可是大部隊已經開始往山上進發了。追著追著,我跑到了隊伍前面,不知不覺到了第一個目的地——喜雨亭。我在臺階上躥上跳下,好像一隻淘氣的猴子。我又拿起望遠鏡向上張望,全然不知道老師在講喜雨亭的知識。我在往下俯視時,突然看到同學們都在圍著老師認真的聽講,我連忙湊過去,卻只聽到末尾幾個字。這時大部隊又向山上進發了,別人走臺階我偏不走,而是從一個石頭上跳到另一個石頭上,我覺得這樣很有趣。山越來越陡,我越來越有興趣。這時,有個同學說我和一個大哥哥穿的是“情侶裝”,我一看哈哈大笑起來,果然我們都穿著紫色的衛衣和黑色的馬甲,怪不得呢!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一個平臺,我有點累,便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次我死死盯著老師,生怕再忘聽新聞。我左右觀察一下,發現一個圓拱門上面寫著幾個我看不懂的字,經過詢問得知是“張山人故址”。這時我突然聽到有音樂聲傳來,我循著音樂走進圓拱門,右側有一個紅牆紅瓦的房子煙霧繚繞,音樂就從那裡傳出來的。再往左前方看就是放鶴亭了。我聽老師講解:放鶴亭坐東朝西,亭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張天驥所建。他自稱張山人,這整座山都是他住過的地方,他在山上建一亭養了一對仙鶴,所以此亭取名放鶴亭,蘇東坡任太守期間,常到此飲酒,和張山人交成好友,在此寫過一篇《放鶴亭記》,雲龍山就因這篇詩文聞名天下。從正面看放鶴亭,亭上的牌匾上綠底黑字刻著“放鶴亭”三個大字,兩邊的柱子上刻著一副:“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什麼意思呢?我得回家查查。庭前還有四棵桂花樹,枝葉茂盛擋住了半個放鶴亭。下了臺階往左拐 有一口井,走近一看 有一石碑,上刻“飲鶴泉”三個字,我和幾個哥哥翻過石欄一看,這哪是什麼泉啊!分明就是個大洞嗎!根本沒水!上面覆蓋了鐵絲網,我趴在網上用望遠鏡往裡看,暈!洞底就一小汪水,鶴怎麼能喝著呢?同學們爭著用我的望遠鏡一探究竟。看完之後孫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這個洞的知識。然後我們又向興化寺進發了。

  進了寺,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棵百年古樹,樹梢上掛著一些紅條,老師說這是人們祈福用的。下了臺階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有好多人在上香。老師說這是佛教場所禁止大聲喧譁,於是我們閉上嘴巴,走進了神聖的大佛殿。第一眼看到的是聞名全國的“釋迦牟尼大石佛”。他好高好大啊!雙眼微閉,雙耳垂肩,微微笑著,一副慈祥的樣子。他的衣衫上繡著祥雲和騰飛的龍。老師說大佛高三丈,後面只用三塊磚墊著就建成了這個大殿。這就是所謂的“三磚墊付三丈佛”。聽說國家領導人還到這來祭拜過呢!很有靈氣的!大佛殿下方是大雄寶殿,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參觀便一路返回下山了。

  今天不僅遊了雲龍山,還學到了好多知識,真是讓我流連忘返。下次您來雲龍山旅遊我就可以給您做嚮導了!